古代图书分类法

合集下载

10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10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重点:文化典籍的主要成就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一、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每个大类下又细分。

(一)经部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和对其所作的解释。

经为常、常道的意思,解释儒家经典的书一般标示“传”、“记”、“注”、“疏”、“正义”等。

据《四库全书总目》,经部著作共有1773部,20427卷,包括十大类: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

中国封建社会儒家经典的确定过程:西汉武帝时有“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此指《仪礼》)、《周易》、《春秋》。

东汉有“七经”:增加《孝经》和《论语》唐朝前期有“九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诗经》、《尚书》、《周易》。

唐朝后期有“十二经”:增加《孝经》、《论语》、《尔雅》。

宋朝有“十三经”:增加《孟子》。

除“十三经”外,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经典还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大学》与《中庸》均出自于《礼记》,本是《礼记》中的两篇。

“四书”的来历:朱熹喜爱《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本书,分别写了《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和《孟子集注》(7卷),合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二)史部我国古代史书的体例共有15种,最著名的三种,即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

《史记》为纪传体的代表,《资治通鉴》为编年体的代表,《通鉴纪事本末》为纪事本末体的代表。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

范畴, 因此刘 歆 实际 上是 用六 分法 分类 群 书 。其 著 录
层 次是 , 略下 有 种 , 下有 家 , 种 家下 列 书名 。全 书共六
勖因魏《 中经 》 更著《 簿 》” J ∽《 新 。 ( n 新簿 》 按 四部 分 是 类法 , 那么作 为它 主要 依据 的《 中经 》 也应 是 一部 以四 部来分类 的国家 图书 目录 , 对我 国 图书分 类 的四分 法 做 出了开创 性的贡献 。
而子 犹先 于史 。至 李充 为著 作 郎 , 分 四部 , 重 五经 为
甲部 , 史部 为 乙部 , 子 为丙 部 , 赋 为 丁部 , 诸 诗 而经 史 子集 之次 始定 。ll 四部 分类 法发 端 于 苟 勖 , 渐 ”5 ( 逐 代替六 部分 类法 而 成 为 官 修 目录 的基 本 规 范 。但 六
中国古 代 的文 献 典 籍 , 如 烟 海 。历 代 著 录 文 浩
献者, 不计其 数 。分类 工 作 是著 录文 献 的基 本 要 求 。
子 文献分 成两 个层 次 , 是 对 文 献 的初 步分 类 , 文 这 是 献 分类思 想 的发展 。 西 汉时 , 继 承 前 人文 献 分类 思 想 的基础 上 , 在 已
术数 : 文 、 形 、 数 、 天 五 历 蓍龟 、 占、 法 ; 杂 形 方技 : 医理 、 经方 、 中 、 房 神仙 。 《 艺文 志 》 论在 篇 章结 构 、 文 和书 目的结 合及 无 序 分类 的合理 性 等方 面 , 较《 略 》 明显 的进步 。对 都 七 有 同类 中分类 较 多 的 文 献 , 采 取 了分 阶 段 著 录 的 办 还 法 。例 如赋 ,艺 文志 》 采用 了“ 《 就 屈原 以下 ” “ 、苟卿 以

历史类中国图书分类法

历史类中国图书分类法

历史、地理史学理论史学的哲学基础社会发展理论史学专论年代学史料学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法历史写法历史学习法史学史世界中国世界史通史革命史文化史杂史、史钞历史事件史料研究、考订、评论东方学年表普及读物上古史(公元前世纪以前)古代史(公元前世纪~公元年)古代东方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古代希腊古代罗马中世纪史(~年)早期封建社会(~世纪)中期封建社会(~世纪)后期封建社会(~世纪上半叶)拜占庭帝国(~年)阿拉伯帝国(~年)近代史(~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巴黎公社前夕(~年)巴黎公社至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夕(~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年)现代史(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年~)民族史志中国史通史革命史文化史古代史籍纪传体史书合刻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史钞历史事件史料公牍、档案诏令、奏议笔记、掌故、旧闻、回忆录研究、考订、评论中国学、汉学年表普及读物原始社会(约万年前~多年前)奴隶社会(约公元前世纪~公元前年)三代(公元前世纪~公元前年)古代史籍夏(公元前世纪~公元前世纪)商(公元前世纪~公元前世纪)西周(公元前世纪~公元前年)史料春秋(公元前~公元前年)古代史籍封建社会(公元前~公元年)战国(公元前~公元前年)古代史籍秦、汉(公元前~公元年)秦(公元前~公元前年)农民起义汉(公元前~公元年)西汉(公元前~公元年)农民起义东汉(~年)农民起义三国、晋、南北朝(~年)。

四库分类法简介

四库分类法简介

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简称四分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

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经部收录
集部收录汇集几个作者或一个作者的诗文集,如《唐五十家诗集》等,以及文学评论、戏曲方面的著作。

四部简介
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经部之下又有小类。

清代的《四库全书》经部之下又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四库全书》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官职、政书、目录、史评等十五类。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

《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共十四类。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6部60类分类法

16部60类分类法

16部60类分类法
摘要:
1.16 部60 类分类法的概述
2.16 部60 类分类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16 部60 类分类法的具体分类体系
4.16 部60 类分类法在现代的应用和影响
正文:
【16 部60 类分类法的概述】
16 部60 类分类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图书分类法。

它将所有的知识分为16 个大部,每个大部下又分为60 个小类,因此得名16 部60 类。

【16 部60 类分类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16 部60 类分类法最早出现在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命令学者郑译等人编撰。

在此之前,我国的图书分类体系并不完善,16 部60 类分类法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图书分类体系的初步形成。

此后,该分类法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逐渐成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图书分类法。

【16 部60 类分类法的具体分类体系】
16 部60 类分类法的16 个大部分别是: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兵部、刑部、礼部、乐部、春秋部、尚书部、序部、诗部、论部、辩部、孝经部、五经部。

每个大类下又分为60 个小类,总共960 个小类。

【16 部60 类分类法在现代的应用和影响】
虽然16 部60 类分类法是古代的图书分类法,但在现代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影响。

一方面,它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另一方面,它也对现代的图书分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现代的图书分类法,如《中图法》等,就是在16 部60 类分类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古籍分类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

古籍分类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

古籍分类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古籍分类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前言:古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经验。

对古籍进行分类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传承中华文明。

在古籍分类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

本文将从浅入深,由简到繁地探讨古籍分类的这一演变过程。

一、六分法的提出和应用1. 六分法的定义及由来六分法是指将古籍按照主题内容划分为六大类,分别是经、史、子、集、古、今。

这一分类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尚书》以及《左传》等史书中。

2. 六分法的应用六分法为古籍分类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框架,并在古代图书编目和整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同的类别代表了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方便学者从整体上了解古籍的内容和特点。

二、六分法存在的问题1. 分类过于宽泛六分法虽然对古籍作了总体的划分,但在细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可以继续细分的领域,导致了分类过于宽泛,不能满足学者对于更具体领域的研究需求。

2. 部分分类冗余在六分法中,某些类别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和冗余,使得古籍在不同分类之间重复出现,给学者的查阅和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三、四分法的提出和应用1. 四分法的定义及由来为了解决六分法存在的问题,近代学者提出了四分法,将古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别。

四分法将原本属于"古"和"今"两个类别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更加系统和准确地划分古籍的内容。

2. 四分法的应用四分法在近代学者的研究和图书编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对于学者来说更具体、更精确地划定了古籍的范畴,有助于学者更好地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四、四分法的优势和影响1. 提供了更具体的分类标准相对于六分法而言,四分法提供了更具体和准确的分类标准,有助于学者更细致地进行研究和整理。

四个大类别更贴切地反映了古籍的实际内容和形式特点。

2. 促进了学术交流和研究通过四分法的应用,学者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专题研究和学术交流。

不同学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不同的类别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促进了古籍研究的多样化和深入化。

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问答题,论述题]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何?答案(1)古籍分類的目的,一是為了查找方便;二是總結學術源流。

我国古籍分类的方法大致经历的演变过程是:六分法→九分法→七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

(2)六分法。

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产生于西汉。

当时刘歆编撰的《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其类例创于刘向而定于刘歆。

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

《七略》原书已佚,其分类法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沿袭。

(3)九分法。

继承刘向刘歆分类体系而又有所发展的是刘宋时王检的《七志》:经典志(六艺小学史记杂传);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地域及图书);道经;佛经。

《七志》已佚,据梁阮孝绪《七录序》及隋志,其分类概况如此。

(4)七分法。

《七志》之后有《七录》: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伎录(内篇五录)、佛法录、仙道录(外篇二录)。

《七录》已佚,仅《七录序》保存于《广弘明集》卷三。

(5)四分法。

晋荀勖的《中经新簿》把图书分为甲(经)、乙(子)、丙(史)、丁(集)四个部,李充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正式确立了四分法的次序。

唐初的《隋书•经籍志》总结前人经验,采用了南北朝以来赋予四部的经、史、子、集专名。

从此之后,中国历代公、私书目,大多是用被视为永制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制的。

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6)五分法。

清末张之洞《书目答问》别立丛书部。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七百八十九家收藏古籍的机构联合编制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共分经、史、子、集、丛五部,本质上仍是四部分类法的延续。

(7)六分法。

从二零零四年起,山东大学杜泽逊受国家清史委员会委托,主持编纂《清人著述总目》,相当于艺文志。

考虑到清后期西学东渐,译书甚多,借鉴晚清一些书目的做法,拟定了经部、史部、子部、集部、西学部、丛书部六部分类框架,也是从学术发展和图书的实际情况出发的。

图书分类和图书分类法简述

图书分类和图书分类法简述

00.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0. 哲学 20. 社会科学(总论) 21. 历史、历史学 27. 经济、经济学 31. 政治、社会生活 34. 法律、法学 36. 军事、军事学 37.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41. 语言、文学 42. 文学 48. 艺术 49. 无神论、宗教学 50. 自然科学(总论) 51. 数学 52. 力学 53. 物理学
《七略》(七分法: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
略,方技略;佚失)------西汉刘向,刘韵父子
《七志》(九分法:九篇条例,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
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道经,佛经)-----------宋朝王俭

《七录》(七分法: 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技术录, 佛法路,仙道路)---------五代十国梁国阮孝绪
图书分类和图书分类法简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夏李南 2009-3-27
A
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基本流程
分类与加 工
典藏(文 献调拨)
文献采访
流通阅览
B
图书分类及加工
图书分类的任务概括起来有: 1,揭示每种图书的学科知识内容; 2,把学科性质相同的图书聚集在一起; 3,根据各类图书间的亲疏关系把藏书组成一个系统。 对图书分类的要求是: 确认图书,归类正确 前后一致,位置固定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图书分类法
《图书分类法》(简称《东北法》)----1948年8月东北图书馆 《图书分类新法》(简称《山东法》)-----1951年山东省图书馆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人大法》)----1952年中
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简称《中小法》)------1956年文 化部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 1954年中 国科学院图书馆 《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简称《武大法》)------1958年武汉大学图 书馆学系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 1975年《中图法》 编委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 73.961 / 50/ :6
在版编目(CIP)数据(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 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由某一集中编目机构或某个图书馆的编目部门
根据出版机构提供的书稿清样进行的文献编目工作。编目数据一般印在 即将出版的图书的特定位置(书名页背面或版权页),以供各图书馆及其他 文献工作机构用以编制各种目录。
化部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 1954年中
国科学院图书馆 《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简称《武大法》)------1958年武汉大学图
书馆学系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 1975年《中图法》
编委会
(四)我国现行使用最广泛的两部分类法
《中经》(四分法: 甲乙丙丁)-------------三国时代郑默 《四部目录》(四分法:经史子集)--------东晋李充 《隋书 经籍志》(四分法:经史子集)---唐长孙无忌(魏徵等) 《四库全书总目》(四分法:经史子集)----请乾隆46年编制。
(二)我国近代图书分类法
《古越藏书楼书目》------------1904年绍兴徐树兰
《科图法》索书号: x ------特殊含义标示符,即:版本区别号
xx.xxxx ------图书分类号,表达学科内容属性 x ----- 种次号,区别相同内容的图书
:x (x) -------------版次号 ----------------卷次号
例 3
游戏编程精粹 (美) Kim Pallister编 / 孟宪武等译 / 北京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主题词 又称叙词,在标引和检索中用以表达文献主题的规范化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 关键词是用于表达文献主题内容,不仅用于科技论文,还用于科技报告和学术论
文。主题词或关键词的标引都将给文献的储存和检索带来极大的方便。国家标准局 1983年9月13日发布了《文献主题标引规则》(GB3860-83文件),规定了文献主题分 析主题词选定、标引、组配等规则。
对图书分类和加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视
1,确定适合本馆使用的图书分类法 2,制定文献分类标引及加工细则 3,工作人员的选聘
一,关于图书分类法
(一)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 (二)我国近代图书分类法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图书分类法 (四)我国现行使用最广泛的两部分类法 (五)国外图书分类法简介
(一)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
图书分类和图书分类法简述
A 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基本流程
分类与加 工
典藏(文 献调拨)
文献采访
流通阅览
B 图书分类及加工
图书分类的任务概括起来有: 1,揭示每种图书的学科知识内容; 2,把学科性质相同的图书聚集在一起; 3,根据各类图书间的亲疏关系把藏书组成一个系统。
对图书分类的要求是: 确认图书,归类正确 前后一致,位置固定
怎样标引关键词才能适“度”呢?
无论是直接从题目中抽取的名词,还是从小标题、正文或摘要里抽取的部分词汇, 要适“度”,都必须标注单一的概念,切忌复合概念,因此,我们在选取关键词时, 一定要对所选的词或词组进行界定。
怎样选择关键词
一个重要的技巧是选取那些常为人们在搜索时所用到的关键字。
(五)国外图书分类法简介
《科图法》------1958年正式出版后即在中国科 学院各图书馆使用,我们馆使用该法当然是 不二的选择。
主要特点: 1,该法既适合大型综合图书馆使用,又适合于专业
性图书馆使用; 2,其自然科学部分的类目举类详细,系统性强,能
及时反映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水该法的类目表共分五大部,二十五个基本大类。
《七略》(七分法: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 略,方技略;佚失)------西汉刘向,刘韵父子
《七志》(九分法:九篇条例,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 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道经,佛经)-----------宋朝王俭
《七录》(七分法: 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技术录, 佛法路,仙道路)---------五代十国梁国阮孝绪
例 1
最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备考指南 主编:孙翠兰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H310.42 / V4--------------《中图法》分类号 /
第四版
41.68055 / V3-------------《科图法》分类号 / 第三版
例 2
Biothechnology / by John E. Smith / 4th ed. Cambridge / 2004 71.218 / S652(4)
《中图法》------1981年被国家正式批准为国家 标准的图书分类法
主要特点
1., 是一部大型的综合性的图书分类法,适合全国 各种类型图书馆使用。 2 ,为全国书刊文献统一分类编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3 ,标记符号采用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 混合号码制,技术比较先进; 4 ,注释比较详细。 5 ,我国现行出版发行的所有出版物都标有该法的 在版编目分类号。 6 ,该法的类目表共分五大部,二十二个基本大类。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图书分类法
《图书分类法》(简称《东北法》)----1948年8月东北图书馆 《图书分类新法》(简称《山东法》)-----1951年山东省图书馆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人大法》)----1952年中
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简称《中小法》)------1956年文
《南洋书目》---------------------1919年南洋中学陈乃乾
1910年,随着孙毓修先生将《杜威十进分类法》介绍 到国内,我国随后即出版了仿造《杜威法》的分类法, 如: 《仿杜威书目十类法》-------1917年沈祖荣,胡庆生 《世界图书分类法》----------1922年杜定友 《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1928年王云五 《中国图书分类法》----------1929年刘国钧 《中国十进分类法》---------1934年皮高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