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或精神是现实的基础。
两者之间的分歧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现实的本质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现实的基础,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由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加以解释。
唯物主义者相信,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对人的意识和认识是独立的。
相比之下,唯心主义者则认为意识或精神是现实的本原,一切物质都是意识的表现或产物。
二、关于认识的能力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客观实在的反映,人的意识能够通过感觉、思维等方式客观地认识物质世界。
而唯心主义者则认为认识的能力是主观的,人的认识受限于自身的意识状态,无法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只能通过意识来感知和理解。
三、关于社会的发展唯物主义者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础的,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物质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
而唯心主义者则认为社会的发展受限于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社会的进步是由于思想观念和文化的发展。
四、关于历史的发展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由于阶级矛盾和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推动的,认为历史是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产生的。
而唯心主义者则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于人类意识观念和文化的变迁而推动的,认为历史是由于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的变迁而产生的。
在我看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点主要在于对现实、认识和社会的不同理解。
我认为,唯物主义更加符合客观事实,能够更好地解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而唯心主义则更倾向于主观意识的作用,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点在于对世界本质、认识能力和社会发展的不同认识。
这种哲学思想的分歧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意义,也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有着深远影响。
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指导实践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观点,它们都对人们对世界、社会和人类认识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哲学,这两种观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话和交流,也是思想碰撞的结果。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
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1、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 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 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 义哲学)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 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们群 众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伟大思想武器。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 义哲学)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都是唯物辩证的; 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
A、唯物主义命题 B、唯心主义命题 C、悲观主义命题 D、教条主义命题
有人说,重视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 文明就是唯心主义。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唯一标准。凡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就是 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重视物质利益和强调精神文 明并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社会发展 规律,不顾客观条件,主观蛮干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 义;强调精神文明不一定就是唯心主义,如果在承认物质决定 意识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精神文明,正是辩 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 义上使用,否则就会造成混乱。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谢谢观赏
对意识的来源有不同的理解
5.区别 (3)机械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 原因在于外力推动。(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 学地看待世界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它们是 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矛盾的、发展的、联系的看问题)
唯物主和唯心主义 的联系与区别
1.唯心唯物的划分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和绝对唯心论)
主要内容: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的第一性,物 质的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三种主要含义: 1.否定物质的存在。 2.神明、理念和精神等起决定作用。 3.心灵是思想观念的根本原因。
3.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主要内容: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 二性,即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理论基础:所有的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 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 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 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 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
4.联系
1.二者均承认意识的作用。 2.均是对于世界本源的探索。
5.区别 (1)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第一性, 物质第二性),主观。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客观。
建立在不同的世界观之上的
5.区别 (2)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心灵的自由创 造物,是自己内心所产生出来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者是绝对精神的 产物,是由神或者一些神秘精神力量在人脑中的反映。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再见
自主学习
1、唯物主义有几种基本形态? 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分别有哪些 方面? 2、区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 心主义的依据是什么? 3、你知道哲学史上的“两个对 子”吗?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尚书· ①“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 洪范》 ② “理生万物”,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宋朝.朱熹
9、题目二:(2010年潍坊高考模拟政治试题)
朱熹说:“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下列观 点与其相同的是( ) A.气者,理之依也 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C.子不语怪、力、乱、神 D.绝对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10、题目二:(江苏省常州市2009—2010学
年度高三期末质量调研政治卷)下列选项与 “存在就是被感知”观点相一致的是( ) A.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气者,理之依也 D.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单项选择练习: 1、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是: A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B 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C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D 存在即被感知
(D)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B 物质能否认识意识的问题 C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C)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题目:(广东省茂名市2010年第一次高考
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三学生要学会在紧 张学习中寻找快乐,在挫折中体会经验,在 细节中感知方向,在进步中品味幸福……紧 张学习需要哲学指引,因为( ) A、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与精神动力 C、哲学是指引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艺术 D、哲学指导我们的生活并提供具体的方法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探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探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个重要的概念,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唯心主义则主张意识或心灵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
本文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进行探讨,并解释两种观点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唯物主义的内涵与意义唯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观点,它主张物质是基本的存在形式。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意识或心灵只是物质的产物。
在唯物主义看来,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它是无限可分的,不存在任何根本划分。
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思维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它们是人脑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唯物主义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
唯物主义强调了物质基础对人类思维和社会的重要性,促使人们从唯心主义的迷思中解放出来。
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认识和实践都是建立在客观物质基础上的,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处理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唯物主义还为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在人们的认知和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唯心主义的内涵与意义唯心主义是一种信仰或观念,它主张意识或心灵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在意识或心灵的活动中产生的,物质只是意识的产物。
在唯心主义看来,意识具有主动性和自律性,有能力自主地支配和改变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思维和意识是独立于物质的,人类通过思考和意志来创造和改变世界。
唯心主义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意识和心灵的重要性。
唯心主义使人们关注内心世界的体验和价值,注重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思维和意识具有创造性和改变能力,鼓励人们追求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唯心主义还为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艺术、哲学和宗教等领域的繁荣。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探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存在着根本的对立。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唯心主义则主张意识或心灵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不同哲学思想的对立与融合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不同哲学思想的对立与融合哲学是研究存在、认识、价值等基本问题的学科,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探索事物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领域中两种重要的对立哲学思想。
本文将从它们的定义、思想基础、观点差异以及融合可能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与思想基础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立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本质,意识和精神活动都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人的意识与精神活动是由物质世界所决定的。
唯物主义倡导以实证和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强调了解世界的客观规律性与发展规律。
唯物主义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认可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
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如休谟、洛克、马克思等通过分析社会、人类历史等领域探索物质世界的法则,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他们认为人的意识与精神活动来自于物质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二、唯心主义的基本概念与思想基础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立场,强调意识、精神和心灵的优先性与主导地位。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在于精神和观念,物质只是意识形态的表现。
唯心主义强调了思想、意识、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塑造世界和人类行为的关键。
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主要来自于哲学家笛卡尔、康德等的思想。
他们认为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在认识世界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唯心主义关注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感知,认为人的体验和感知直接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差异1. 本体论观点的差异本体论是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真实性质的一种观点。
在本体论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存在明显差异。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体,一切都是物质的表现和演变。
而唯心主义则强调意识和精神是世界的本体,物质只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
2. 认识论观点的差异认识论是哲学中研究人类认识过程以及认识与现实关系的学科。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存在明显差异。
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与意识是受物质的制约和决定的。
唯物主义相比唯心主义的优点

唯物主义相比唯心主义的优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认识方式。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存在和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或心灵是世界的本源和决定因素。
在比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优点时,我们可以看到唯物主义相对于唯心主义的几个明显优势。
首先,唯物主义强调实证主义和实证科学的重要性。
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证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人类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世界。
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证的证据和观察,才能建立可靠的知识和理论,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比之下,唯心主义更注重主观意识和个人的主观体验,容易受到主观感受和个人信仰的影响,缺乏客观的证据和科学的方法。
其次,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的存在。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独立于个体的主观意识和观念。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存在着客观的规律和本质,只有通过对物质的研究和认识,才能揭示和把握这些客观规律,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
相比之下,唯心主义往往将现象归因于主观的心灵或意识,忽视了客观物质的存在和规律的作用。
第三,唯物主义注重实践和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
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改变世界和推动人类的进步。
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检验和发展人类认识的唯一标准。
相比之下,唯心主义往往将重点放在思想和理论上,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和实际行动的作用。
最后,唯物主义倡导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践,才能实现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幸福。
唯物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不公平,提出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
相比之下,唯心主义更注重个人的利益和享乐,往往忽视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平。
综上所述,唯物主义相比唯心主义具有明显的优点。
唯物主义强调实证主义和实证科学,注重物质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强调实践和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倡导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家们自古以来常讨论的概念。
了解这两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并遵循以下原则以行动响应它们。
一、唯物主义
首先,唯物主义是以客观实在为基础的理论,物质的存在是最终影响人类观念的根本原因。
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形成的,而心理现象是物质性的复杂产物。
这里的物质不仅指外伤物质,而且指物质性的能动原因。
同时,唯物主义认为在同一时期,物质与心理事物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作用,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唯心主义
其次,唯心主义,即以心理现象为基础的理论,唯心主义者认为一切社会现象都是由心理现象来产生的,它认为自然现象的本质是精神的产物。
这里的精神不仅指外出的习俗,还指人的心理活动本身,即指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等内在的动力与外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比
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有着一定的对比,二者之间存在着吸引力与联系。
一方面,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并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另一方面,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强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比,是我们追根溯源、寻求进步的重要本源。
四、结论
综上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家们自古以来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
通过理解这两个概念,人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并有助于我们采取行动来响应这些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笛卡儿
小结 唯 物 主 义 和 唯 心 主 义 1 根本分歧 2 唯物主义 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 形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3 唯心主义 主 唯心主义 的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 4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的 形
判断下列观点是唯物主义的, 判断下列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 唯心主义的? 唯心主义的?
辨 别 : 1、物是观念的集合 主观 2、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客观 3、心外无物 主观 客观 主观 主观 客观 4、理念生万物 5、存在就是被感知 6、我思故我在 7、天命难违
8、世界是绝对理念的产物 客观
辨 别 :
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天地和气, 天地和气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
2、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有能对作用,这是( 有能对作用,这是( ) A、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C、近代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D、古代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宋代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
中国宋代哲学家 陆九渊认为: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英国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 出发点:否认物体的客观存在, 出发点:否认物体的客观存在, 只承认感觉。 只承认感觉。 推论:物就是一些“观念的集 推论:物就是一些“ 感觉的组合。 合”,或“感觉的组合。” 结论说: 存在就是被感知。 结论说:“存在就是被感知。” 最后导致唯我论。 最后导致唯我论。
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 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
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 ‘理性’、‘意识’支 唯物主义:克服了“ 理性’ 意识’
范 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 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 是基本元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三种形态
正确性
局限性 性
唯 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主 义
形
正确
形态
性 性
形
3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形而上学性
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
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认为“理性” 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认为“理性”、 意识” “意识”支配社会的发展 唯心史观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克思主义哲学) 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5、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
唯心主义
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 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 念的集合”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同属唯心主义。 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把唯物辨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把唯物辨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 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 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两种形态
基本观点
观
唯 心 主 义
观
观
观
观
观
观 本
现 现
贝克莱( 贝克莱(英):“存在即被感知” 存在即被感知” 被感知 以贝克莱的 观点来指导 我们的生活 和实践, 和实践,结 果会怎样? 果会怎样?
列宁: 列宁: 唯心主义是 “一朵无实 花”。
其一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辨证法
(2)哲学中的两个 ) 对子
世界是物质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具体形态——天、地、气等等) 气等等) (物质具体形态 天
2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正确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 ,, 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局限性 物质= A 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具有猜测性, B 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依据
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如王夫之和范 的观点。 缜的观点。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基本观点: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基本观点: 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基本观点
荀子)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战国—荀子)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战国 荀子 解析:宇宙万物不是神造, 解析:宇宙万物不是神造,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 动的结果。 动的结果。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南北朝—范缜 范缜) 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南北朝 范缜)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汉朝—王充 王充) ③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汉朝 王充) 气者,理之依也。(明朝—王夫之 。(明朝 王夫之) ④气者,理之依也。(明朝 王夫之) 解析:气作为物质实体, 存在的依据, 解析:气作为物质实体,是“理”存在的依据,“理” 不能脱离“ 而存在。 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共同观点: 共同观点: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 望梅止渴” 郑人买履” 削足适履” 亦属此义。 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存则神存, 形存则神存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根本对立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意识 的根本观点是 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 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 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西方大约产生于公元前 的观点; 7—6世纪的古希腊,如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6世纪的古希腊, 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明代大哲学家 王阳明认为: 王阳明认为: 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
你未看桃花时,桃花一片黯然, 你看桃花时,桃花一片灿烂。
王守仁( 王守仁(明)的“心外无物”论:“你 心外无物” 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 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 不在你的心外。” 不在你的心外。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天地合而万物生, 形存则神存, 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③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心外无物 人的命天注定, ④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也没用 天地合气, ⑤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存在就是被感知; ⑥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 超自然的神灵创造了世界,决定着自然、 ⑦超自然的神灵创造了世界,决定着自然、 社会、 社会、人类 气者,理之依也。 ⑧气者,理之依也。 ①②⑤⑧属于唯物主义; 属于唯物主义 ⑥⑦属于 ①②⑤⑧属于唯物主义;③④⑥⑦属于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 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 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 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 神。
(2)客观唯心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 但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但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 缺少辩证法思想, A、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 展中的物质世界 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B、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 上是唯心的 C、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D、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 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 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禅宗惠能的佛学主观唯心主义
不是风动,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仁者心动。
明代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机械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①正确性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 ②局限性 物质= A 物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
机械性
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被归结为力学过 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 程,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甚至动物和人都被 看作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 看作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用机械运动解释一 切现象
唯物主义 世界的 本原是 什么? 什么?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世界的 状态是 怎么样? 怎么样?
他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 他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都 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 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 甚至人体也是如此。同时他又认为, 甚至人体也是如此。同时他又认为, 除了机械的世界外, 除了机械的世界外,还有一个精神 世界存在, 世界存在,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后来 成了欧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成了欧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宇宙便是吾心,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 ——(南宋) 宙。 ——(南宋)陆九渊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 ”“ 的集合” ——( 的集合” ——(英)贝克莱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 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 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 --《坛经》 动”。 --《坛经》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