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准。
立 即入 住


生命安全


防止 倒 塌


Aபைடு நூலகம்

1 % / 0正 0 5
2% / 0证 5








F EMA 7 的 目标性能考虑 了三类 目标性能 : 23 基 本 安 全 目标 为 : + KP 加强 目标为 : P f E,, 或 ( F J N) K+ +A, IM) B, , , 的任意一个 , O 有 限 目标 为 : P, D, H K, C, G, 22 于 性 能 的抗 震 设 计 方 法 .基 目前 基于性能 的抗震设计仍 延续 了现行 的结构设计 体系 , 调结 强 构 的位移性状 和非线性静力分析 , 主要有 以下三种方法 。 f) 1位移 影响系数法 位移影 响系数法 的基本原理 : 为非线性 S O 体 系的最大位移等 认 DF 于具有 相同阻尼 和刚度的弹性 S F体系的最大位移 乘 以一个 和强度 DO 折减系数 R、 周期 等有关的位移修正系数 :
2 % /0 0 5年
1 /0年 0% 5 1 /0年 0% 5 1 % / 0钜 0 5 1 / 0正 0% 5
2 /0 %5 年
1 %/0 正 0 10
5 5 年 %/ 0
2~3 5 %/0正
f) 2 结构的性能水平及其量化指标 结构 的抗 震性能水平表示结构 在特定的某一地震水 准下 一种有限 程 度的破坏 , 包括结构 和非结 构构件破坏 以及 因它 『破坏 引起的后果 , 『 ] 主要用 结构易损性 、 结构功能性 和人 员安全性来表达 。文献[2提出按 1] 照不 同的地震动水平将结构 的性 能水准分为 四级 , 即功能完 好 、 功能连 续 、 制破 坏与损失 、 控 保证安全 。文献[ ] 出了简 化的三级 性能水准 , 1提 3 即可继续使用 、 复后可再使用 、 修 保证安全 。 () 3 抗震设计的 目标性能 结 构的抗 震设计 的目标性 能是针对某一地震设防水 准而 期望达到 的抗震性 能等级 , 抗震设计 目标 性能的建立需要综 合考虑场 地特征 、 结 构 功能与重要 性 、 投资 与效益 、 后损失 与恢 复重建 、 在的历史 或文 震 潜 化价值 、 社会效益 及业主 的承受能力等诸 多因素 。F M 2 3 E A 7 规定 的 目 标性能 如表 2 所示 。我国抗震规范 的 目标性能实 际是 : 小震不坏 , 中震 可修 , 大震不倒 。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与实用方法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与实用方法
中 图分 类 号 :35 0 P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13 (08)3—16— 5 1 8 9320 0 0 3 0
Th o y a d pr c i a e h d o e f r a c - s d s im i e i n e r n a tc lm t o f p r o m n e ba e e s c d sg S N Z a gh n WA G Q a fn HE h n c u , N u n g e
维普资讯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16 3
S c u n Bul i g S i n e ih a i n c e c d
第3 4卷 第 3期 20 0 8年 6月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 与实 用方法
沈 章 春 , 全 凤 王
( 华侨 大学 , 福建 泉州 3 22 ) 6 0 1

个 重要 任 务 , 且 已经 作 为一 种 传统 的设 计 思 想 而
并付诸实践 。然而 , 近些年来 , 在许多现代化大城市 的地 震 中 , 大 多数 建 筑 物 可 以不 倒 塌 基 本 保证 了 绝 人 的生命 安 全 , 不 能在 大震 甚 至 中小 地 震 中有效 却 地控制地震破坏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 而 这种破坏和损失往往超出了设计者的预料 , 超过 了 社会和业主所能承受 的范围。例如 ,99年美国加 18 州 LmaP e o f m地 震 的震级 为 M . , 亡 数 百人 , i 7 1伤 而 造成 的 经 济 损 失 达 10亿 美 元 ; 94 年 美 国 5 19 Nrr g 地震 , ot i e hd 震级 为 M67 伤亡 数 百 人 , 成 的 ., 造
1 基 于性能 的抗震设计理论的提 出

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研究3篇

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研究3篇

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研究3篇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研究1随着现代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有了显著的增长,其中不乏重要的政府和商业办公楼、酒店、购物中心甚至是住宅。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抗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由于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会对建筑物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然而,高层建筑地震设计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大小和复杂性、结构材料的种类和性质等不同因素。

近年来,随着钢结构的发展和应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也愈发注重钢结构抗震设计。

相对于混凝土和砖类建筑,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更加优越。

钢材具有高强度、高韧性、抗冲击力以及较好的可塑形性等特点,可以有效地抵御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因此,近年来,许多企业和工程师都将钢结构作为抗震性能优异的解决方案,用于设计和建造高层建筑。

然而,在钢结构设计方面,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每座高层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地理情况都不同,设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这些差异以及地震带来的力量,针对每个具体的项目进行量身定制的设计。

另一方面,钢结构建筑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性能,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平衡,以确保建筑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并且在抵御地震力量的同时,能够承受各种集中荷载、雪荷载等准静态荷载。

为了探讨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进行了一项基于性能的研究。

首先,需要对建筑的节点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保在强地震条件下,节点能够充分发挥其带有冲击吸收作用的特点。

其次,需要考虑整个结构在地震中的变形能力,这一点对于钢结构设计来说尤为重要。

因为钢结构具有出色的韧性和可塑性,可以通过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来避免建筑物的崩塌和全面破坏。

此外,还需要确保钢结构连接件的可靠性和结构的整体刚度。

总之,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研究具有广泛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它可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对钢结构建筑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级中能够产生破坏的最大程度。 传统的设计方法对建筑结构的主体破坏预测 但是很难达到基于陛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对预 地震时 自然灾害中难以预测的重大灾害之一 , 一旦发生就会对 区域内人 具有较强的控制谁骗 , 主要是 因为其还要考虑非主体结构 的破坏预测 、 内部设施 以及建 们 的人 身 安 全与 财产 安 全造 成 严重 的威 胁 , 尤其 是 对 建筑 物 具 有摧 毁 性 的伤 测的要求 , 主体结构与非主体结构的损坏所导致的后果一般 以结构的 害, 从而引发更加深远的不利影响。因此人们一直在探索能够使建筑物降低 筑功能的损坏等。
建筑 理论 与设 计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摘要 : 建 筑结 构 的抗 震 设计 一直 是建 筑 领 域 的 重大 难题 之 一 , 基 于性 能 的抗 震 结构 设 计在 建 筑 设计 中的应 用 , 使得 建 筑抗 震 问
题迎 刃而解 , 因此其也必将成为未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努力方 向。本文对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设计特征和研究方向进行 了详细 的探讨, 并在对能力谱法着重阐述之后 , 提出了一种优化过后的能力谱法。 关键字 : 基于性能; 建筑结构; 抗震设计
或 者 免 于地震 破 坏 的建 筑结 构 设计 方 法 , 另 外 随着 科 技能 力 的 不断 提 高 以及 能 力 以及居 民的 安全 状况 来反 应 , 并 依 据结 构 的不 同 破换 程 度将 性 能标 准 具 体 划分 为 五个 等 级 , 即基 本 完好 、 轻度 损坏 、 中 度损 坏 、 严 重损 坏 与倒 塌 。
非线性静力分析两种 , 其实质上还是基于位移的抗震性能设计。基 于位移的 抗震设计具体 主要有三种方法 , 即按照延性 系数设计方法 、 能力谱方法与直 接位移设计方法。 其 中按 照 延性 系数 的 设计 方法 , 本 质上 还是 根 据建 筑 构 件 的位 移延 性 系 数, 或者截面的曲率延性系数的塑性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关系。根据约束箍筋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综述摘要:对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史作了回顾,总结了当今国内外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抗震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理论,性能水平,评价指标,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1 结构的抗震设计局限由于地震和地面运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结构在其使用期限内可能遭遇预期强度等级的地震,也有可能遭遇远远大于预期强度等级的地震,这就使结构工程师很难准确了解结构的抗震需求。

当前,多数国家对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为:对于一般的工程结构,设计时以本区域内多遇地震作为结构弹性阶段承载力和变形验算依据,以保证结构在小震作用的结构正常使用功能;同时以大震作为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验算依据,以满足在结构在强震下不至于倒塌危及生命安全。

虽然这种设计方法较为简单,设计结果较为经济,但也在某种局限了结构的抗震设计。

首先,仅仅以正常使用状态和极限状态作为设计阶段,并不能保证结构在除此两状态之外的处于其它状态时的损伤程度和功能完整性,这就要求我们对结构的其它状态的性能水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其次,这种设计仅仅要求结构满足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局限了业主对结构抗震方面提出更高的设防要求,安全度已与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符,故我们有必要对结构的设防目标进入更进一步的研究。

因此,对结构采用多级性能水平和多级抗震设防目标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 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了方法自1899年日本学者大森房吉首次提出用于结构抗震设计的静力法以来,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经历了从静力法到动力的反应谱法和动力时程分析法这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在动力阶段中又可分为弹性与非弹性(非线性)两个阶段。

根据所考虑的地震动特点,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可以分为确定性方法和随机振动方法。

确定性方法利用地震记录或由其他方法确定的地震波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计算,随机振动方法则把地震视为随机过程,把具有统计性质的地震动作用在结构上来求出结构的反应。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案研究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案研究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案研究摘要:众所周知,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与自然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日愈严重,自然生态也随着收到不利影响。

例如,由于环境破坏而引发的强烈的地震,给人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性影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现代建筑领域抗震设计的不足。

因此,提高建筑行业抗震设计势在必行。

本文主要针对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给出合理分析,希望为地震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字: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方法;对策引言:地震是一种相对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但一旦有剧烈地震的话,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

地震具有随机性与偶然性的特点,随着对大量的地震灾害进行分析研究,人们总结出来较多的丰富经验,并且人们对于地震的认识正在逐渐的加深。

并且针对当前的地震设计,采取了相关的预防措施。

在正常的设计情况下,能够有效的保证建筑结构在高于预期地震的情况下,建筑物不至于发生倒塌的现象出现。

但是,当前抗震设计的目标只是将生命放在第一要务,并没有过多考虑破坏力的控制上。

随着当前的形式发展要求,迫切的需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人员不断加强设计标准,从而提高抗震设计水平,进而保障建筑物不会受到地震的干扰,最终达到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为此本文主要对建筑结构中抗震性能设计的方案研究进行简要探析。

1.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理论存在的问题1.1抗震设计认识不到位当前普遍现象是,建筑工程企业在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相关设计人员只会关注建筑物的整体实用性,极少或不考虑建筑的抗震设计环节。

尽管部分设计人员对抗震设计有所认识,但是,在具体的设计环节当中,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升。

随着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逐渐意识到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在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过程中不断提高设计人员的抗震设计意识及业务能力,主要体现在抗震设计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地震灾害的最小化。

1.2抗震设计结构缺乏合理性尽管部分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对抗震设计进行了特殊设计。

浅谈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浅谈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构 抗震 安全 的要求 。
水平 2 水平 3
顶点位移 限制
<.% O2 <.% 0 5 <.% 1 5
水平 4
结构发 牛严重的无法修复的破坏 ,
但 没 有 倒塌
< .% 2 5 Βιβλιοθήκη 1 抗震性能 目标 . 3
结构 的 性 能 目标是 指 相应 于 一 定超 越 概 率 的地 震


7 — 4 —
广东建材 21 年第 9 00 期
震 设计 的前提 和 基础 。结 构性 能 目标 取 得过 高 , 然可 虽
建筑设计与装饰
() 性系 数法 。 性 系数 法 的实质 是通 过建 立构件 3 延 延
以保证 结构 有较 高 的安全 性 ,但 是会 大 大增 加 投入 ; 性 的位 移 延 性 系 数或 截 面 曲率 延性 系数 与 塑 性铰 混 凝
该达 到相 应 的性 能水准 [。 3 ]
证 生命 安全 , 时也 要控 制 结 构 的破 坏 程度 , 经 济 损 同 使 失 控制在 …定 范 围内 。 因此 , 针对 不 同的抗 震设 防水准 ,
1 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主要 内容 基
结 构应该 具有 明确 的性 能水平 。 而性 能水平 的确 定涉及 基于 性能 的结构抗 震 设计包 括确 定抗 震设 防水 准 、 到 结构 构件 、 非结 构 构件 、 内部设 施及 场 地用 途 等 多种 明确 划 分抗 震 性 能水 平 和抗 震 性 能 目标等 三 个方 面 的 因 素 , 综 合 考虑 给 定破 坏 状态 所 引 起 的安 全 、 济和 应 经
设 防环 境和 已定 的设 防 目标 , 并考 虑具 体 的社会 经济 条 1 . 陛能水平 件 来确 定采 用 多大 的设 防 参 数 , 或者 说 , 选择 烈 度 多 水 平 1 应 大 的地 震作 为防御 的对象 。抗 震 设防水准 是衡 量结 构 ] 抗 震 能力高低 的综 合尺度 ,既取决 于地 震强 弱 的不 同, 又取决 于结构 使用 功能 的不 同。 根据 实 际情 况提 出适 当 的抗震 设 防水 准 , 既能合 理 使 用建 设投 资 , 能满 足 结 又

[精品]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精品]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以层间位移角验算的设计,这种设计方法都假定结
构处于线性状态,这与实际的非弹性状态下考虑时
间历程的分析结果不相一致。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
计不能预估结构屈服后的变形能力及在大震时的实
际行为.
16
三水准抗震设防思想规定比较模糊
“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三水 准抗震设防思想规定比较模糊,在实际设计中很难 控制.
失大于100亿美元
7
地震灾害呈现的新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一时一地的严 重自然灾害会引起全球经济的震荡.
智能化程度越高、技术密集性越高,系统所在的结 构物遭受破坏后,其灾难性后果就越严重.
“三水准,两阶段”的抗震设防思想以保障生命安 全为主要设防目标,而如今的建筑物往往建造费用 高昂,装修、非结构构件和技术装备的损坏所造成 的损失经常令业主难以承受.
地点 土耳其,艾耳津坎 印度,凯拉里 美国,北岭 日本,神户 俄罗斯,萨哈林 中国,丽江 中国,伽师 中国,包头 伊朗,伽恩-伊尔 兼得 中国,张北 土尔其,伊兹米特 中国台湾,集集
震级 6.8 6.2 6.7 7.2 7.6 7.0 6.9 6.4 7.1
6.2 7.4 7.3
死亡人数 800 10000 57 5438 2965 309
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 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15 为6度时不应降低
现行设计方法存在的不足
设计目标为保证生命安全
具体实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实质仍主要是采用
基于强度(或承载力)的设计方法,难以对建筑物进 行经济性评估.
线性状态的假定不符合实际
现行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是基于承载力辅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
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 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摘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是20 世纪90 年代初由美国学者提出,旨在使结构在未来的地震灾害下能够维持一定的性能水平。

是一种更合理的设计理念,将是未来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方向,目前已引起了各国的广泛重视。

本文介绍了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探讨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关键词:结构抗震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u45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震灾害是一种常见并且多发的自然灾害现象,它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

地震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的特点,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强度和持续的时间等均不确定。

随着大量的震害分析和工程抗震理论及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对工程抗震的认识不断深入,并且基于目前的抗震设计思想采取了相应的抗震措施,在正常设计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结构在遭遇高于预期
地震的情况下不至于瞬间倒塌,其抗震设防的目标尚局限在基本保障人员安全的水准内,但其破坏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震后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是巨大的,往往超过了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

由于地震和地面运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结构在其有效使用期限内可能遭遇预期强度等级的地震,也有可能遭遇远远大于预期强度等级的地震,如何确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抗震设防目标、并采取行之有效抗震设计方法保证设防目标的实现,进而有效的控制地震灾害发生的范围和程度,是地震学界和工程抗震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工程界,在结构抗震设计实践中,传统的结构抗震思想和手段,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其可靠水准不能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在此背景下,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被提出和广泛研究,并被认为是未来房屋建筑抗震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指导思想。

对结构采用多级性能水平和多级抗震设防目标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确定地震设防水准、结构性能水准、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方法等方面。

1、地震设防水准
地震设防水准是指工程设计中如何根据客观的设防环境和已定的设防目标, 并考虑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来确定采用多大的设防参数。

我国现行规范采用“三水准”的地震设防水准。

它的问题在于虽然考虑了基于性能理论中的多级设防水准, 但是由于第一和第二水准的重现期和超越概率相差很大, 那么在处于二者中间的重现期和超越概率的房屋设计就变得不经济或者是不安全。

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的放眼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建议采用新的地震设防水准。

2、结构性能水准
结构性能水准是指结构在特定的某一级地震设防水准下预期损伤的最大程度。

20 0 4 年, 我国研究机构和学者在积累总结以往
世界各国的大震经验的基础上, 参考了相关外国文献, 结合本国
的实际情况, 编写了《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性态通则(试用)》。

《通则》对结构性能水准提出了新的建议, 这表明我国在考虑结构性能水
准上从原来的定性考虑逐渐向定量考虑过渡, 其发展的方向将逐
渐与国际接轨。

但是, 该《通则》所建议采用的结构性能水准仍然没有对结构或者构件的具体力学指标以及具体设备的运行情况给
出明确的说明, 只给出了一般性的建议。

按照美国联邦紧急救援署提供的资料建议, 基于性能的抗震研究可以采用四个性能水准: 水准1 基本完好: 无永久侧移; 结构
基本保持原有强度和刚度; 结构构件以及非结构构件基本不损坏。

所有重要设备仍正常工作。

水准2 , 轻微破坏: 无永久侧移; 结构基本保持原有强度和刚度; 结构构件与非结构构件有轻微破坏。

电梯能够重新启动,防火措施得力。

水准3 , 生命安全: 所有楼层都有残留强度和刚度; 承受重力荷载的构件仍起作用; 不发生墙体
平面外失效或女儿墙倒塌; 有永久侧移。

隔墙破坏,建筑修复费用可能很高。

水准4 , 不倒塌: 几乎没有残留刚度和强度; 但承受荷载的柱子和墙体仍起作用; 有大的永久侧移。

每个性能水准都对应了具体的控制指标, 如: 结构的侧移、刚度、强度, 结构和非结构构件的损伤情况, 设备的运行情况。

3、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结构性能目标是针对某一级地震设防水准而期望建筑物能够达到的性能水准或等级。

性能目标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人员居住情
况、场地效应、结构功能与重要性、投资与效益、震后损失与恢复重建、潜在的历史或文化价值、社会效益, 社会公众的反应以及业主的承受能力。

它是抗震设防水准与结构性能水准的综合反应。

加州工程师协会的vision2000报告建议将结构性能目标划分为
3 个等级(基本目标、重要目标、最高目标)。

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1、性能抗震设计阶段
(1)概念设计。

根据用途和业主的要求,合理确定设防目标,通过场地、建筑平面等进行初步设计。

(2)计算设计。

根据预定的设防目标,计算出能影响各类因素的抗震参数,参数与预定目标不符要及时修改,直至满足参数需求。

以基于位移的抗震性能设计为例,主要包括步骤有确定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性能目标;根据初步设计,确定结构内的位移的极限值;通过等效阻尼比等各类等效数值,确定等效刚度;设计采用必需的构造措施;评价结构强度要求和变形能力。

以严谨、科学、合理的态度进行评估,如计算阶段有不符合,则需重复计算设计步骤,以不断完善结构设计。

(3)性能评估。

通过各类的分析法得出设计结果来确定该建筑结构的性能。

2、性能抗震设计方法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自提出以来, 在国内外都受到广泛重视和研究, 对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主要理念和目标, 学术界也
基本形成一致的认识. 但是怎样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合理
并且简单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设计中, 目前尚无统一方法和标准.
概括起来,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有承载能力设计方法、直接基于位移进行抗震设计方法、能量设计法.
(1)承载能力设计方法
这是我国规范现阶段采用的设计方法, 对于常遇地震, 利用反
应谱计算底部剪力, 然后按一定规则分配至结构全高并与其它荷
载组合, 进行结构的强度设计, 使结构各部分都具有足够的承载
能力, 然后再进行变形验算. 承载能力设计方法的优点是易于使用, 性能概念清楚,细部设计可靠, 通过非线性静力分析验算, 进
一步增强了对结构非线性反应的控制, 可以更好地达到预期性能
目标; 缺点是该方法基于弹性反应, 对于非弹性反应仅用与结构
类型有关的系数加以折减, 表面上它控制整个性能目标, 实际上
却只是保证了一种性能目标.
(2)直接基于位移进行抗震设计
该方法采用结构位移作为结构性能指标, 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设计过程. 主要的不同是, 该方法用位移作为整个抗震设计过程的起点, 假定位移或层
间位移是结构抗震性能的控制因素. 设计时用位移控制, 通过设
计位移谱得出在此位移时的结构有效周期, 求出此时结构的基底
剪力, 进行结构分析, 并且进行具体配筋设计. 设计后用应力验算, 不足的时候用增大刚度而不是强度的方法来改进, 以位移目
标为基准来配置结构构件. 该法考虑了位移在抗震性能中的重要
地位,可以在设计初始就明确设计的结构性能水平, 并且使设计的结构性能正好达到目标性能水平, 是性能设计理论中很有前途的
一种方法.
(3)能量法
假设结构破坏的原因是地震输入的总能量,地震对结构物及其
内部设施的破坏是由其输入的能量与结构物所消耗的能量共同决
定的. 能量设计法的优点就在于能够直接估计结构的潜在破坏程度, 对结构的滞回特性以及结构的非线性要求概念清楚. 另外,
耗能元件的设置可以更好地控制损失. 缺点在于应用方法不够简化, 不确定因素较多.
参考文献:
[1] 孙俊,刘铮,刘永芳. 工程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5,(03) .
[2] 沈章春,王全凤.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与实用方法[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8,(03) .
[3] 熊二刚,梁兴文,张倩. 钢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03) .
[4] 杨叶,童申家,张思海,郭泽英. 安装粘滞阻尼器的rc框架结构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03) .
[5] 慕欣. 框—剪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j]. 安徽建筑工
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6] 李伟,李浩,赵建昌.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在rc框架结构抗震能力分析中的应用[j]. 安徽建筑, 2005,(0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