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人物的看法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悲情角色解析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悲情角色解析1. 引言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是一个重要的类别。
悲剧通常围绕着一个或多个主角,展现了人性的弱点、命运的无情以及无法逃离命运的悲惨结局。
本文将着重解析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几个典型悲情角色,探索他们的形象、内心矛盾以及造成他们悲剧结局的原因。
2.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角色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和复杂性的悲情角色之一。
他面临着父亲被谋杀、母亲与叔父通奸结婚等种种困境。
哈姆雷特内心矛盾重重,他被负有道义责任却又不敢行动,在追寻真相与复仇之间挣扎。
最终,他对自己过度思考和犹豫不决付出了惨痛代价。
3. 麦克白(《麦克白》)麦克白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悲情角色。
他面对野心的引诱和自身的内在矛盾,逐渐走向堕落和疯狂。
麦克白被妻子和预言驱使,在达到权力之后,却陷入了愧疚和恐惧之中。
他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并最终导致了他悲剧性的结局。
4. 奥赛罗(《奥赛罗》)奥赛罗是一个仁爱善良却易受别人影响的角色。
他被谣言故意操纵,导致对妻子信任丧失并误以为被背叛。
奥赛罗内心深处孤独、铸就了对自身状态的不满,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他自己以及所爱之人的死亡。
5. 结论莎士比亚作品中塑造出一系列复杂而真实的悲情角色,通过展示他们扑朔迷离、内心挣扎、命运无情等特点,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生命的无常。
他们悲剧性的结局不仅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更是内心矛盾与错误选择所致。
这些角色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让我们反思人性的复杂性以及遭受悲剧命运时应该如何应对。
通过本文对莎士比亚悲剧中几个经典角色的解析,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作品,并对其中揭示的人性、命运和道德等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也能够启迪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挑战与抉择时的思考,增加内心力量与智慧。
四大悲剧读后感

四大悲剧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四大悲剧读后感(一)《麦克白》读后感最近我读了《麦克白》,《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是人性与欲望的演绎,是一部揭露和鞭挞野心的悲剧。
主要讲述了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上遇到三个女巫。
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
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
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
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
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
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削首的下场。
《麦克白》的成功之处有三:其一,麦克白形象的特殊悲剧性,心理描写真实而细腻。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麦克白由一个高贵前途无量的英雄人物,在野心与权力的诱惑下变成了一个举国声讨的历史罪人,展现出了麦克白形象的特殊悲剧性。
女巫的预言、妻子的怂恿、野心的驱使使麦克白走上了弑君的邪途,坐上王位后,权势的贪恋使其人性彻底泯灭,不仅杀害了侍卫,就连班柯和麦克德夫的家人也惨遭毒手。
可见麦克白的悲剧是由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共同作用下造成的。
剧本中作者通过大胆而文艺的言语表达深刻的展现了人物的心理。
四大悲剧读后感(二)《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述的是: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
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
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
两人只好私下成婚。
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
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
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
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
40《莎士比亚四大悲喜剧》读后感

《莎士比亚四大悲喜剧》读后感
在读完《莎士比亚四大悲喜剧》后,我对这四部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这四部作品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每一部都是悲剧的经典,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奈。
首先,我被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深深吸引。
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最终都因为命运的捉弄和内心的弱点而走向悲剧的结局。
例如,《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他在探寻自己父亲死亡真相的过程中,不断面临生死的考验和人性的挣扎,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他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奈。
其次,我对这些作品中的主题和情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些作品的主题包括背叛、复仇、权力和欲望等,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
例如,《奥赛罗》中的主人公因为嫉妒和猜疑而杀死了自己的挚爱,最终也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个情节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嫉妒和猜疑对人的心灵的摧残和破坏。
最后,我对这些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魅力有了更深入的欣赏。
莎士比亚的写作技巧高超,他运用了丰富的比喻、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语言也极具魅力,他运用了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诗句,使得作
品更加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四大悲喜剧》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不仅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相信这些作品将继续影响着我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理解,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摘要:莎士比亚是著名的剧作家,尤以悲剧见长。
本文对“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佩斯》、《李尔王》、《奥瑟罗》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天使型”女性形象和“恶魔型”女性形象两种类型出发,结合时代背景,对比中世纪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其对女性观的继承和超越,并从人文主义思潮和封建观念两方面对莎翁在这四部悲剧中女性形象的刻画影响展开剖析。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女性形象莎士比亚,世界文坛中著名的诗人、剧作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创作的“四大悲剧”中,形象高大、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辉的正面男主人公引得不少学者的研究,却忽略了其中女性形象的深入探讨。
受时代所限,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虽常作为男主人公的配角存在,却也是故事构架和人物塑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且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熏陶下,女性观也较前期更为进步。
本文即从时代环境、文艺复兴运动及莎士比亚女性观等角度,对“四大悲剧”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一、形象分类在这四部悲剧中,女性形象虽多作为男主人公的陪衬出现,但其个性形象仍鲜明独特。
她们或天性善良;或接受良好教育;或敢于站在世俗对立面;或机关算尽,趋炎附势;或野心十足,心狠手辣。
尽管如此,她们的命运却终逃不过悲剧结局。
她们逐渐失去了文艺复兴时期刚刚萌发出的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反而渐渐屈服,最后不可避免地沦为欧洲封建社会中、男权意识下的牺牲品。
笔者将这些女性形象分为两类:(一)“天使型”女性形象典型的“天使型”女性形象有《哈姆雷特》中的W菲莉娅、《奥瑟罗》中的苔丝狄蒙娜、《李尔王》中的考狄利娅。
“天使型”的女性都生得美丽,多情可人,再结合当时的英国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必定受到人文主义的很大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使他成功塑造了如哈姆雷特等一众代表着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男性形象,也为我们展现了孕育着人文主义情怀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
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的过程中,我对莎士比亚这位伟大的作家感到十分敬钦,不但因为他潜心研究历史,把他作品中
的人物写得深刻生动,把故事情节安排得千姿百态,更重要的是他在文中融入了自己良好
的智慧和深深的哲理,使人们能够在认识到精巧的文学技巧的同时,从中感受到作者的精
神世界。
《哈姆雷特》虽然有点复杂,但故事情节却像一首不朽的诗歌,意境深沉,使人特别充满诗意,最重要的是,它反映出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一个人应该经气和尚,有自律和安谧的心态;另一方面,他又面对着无奈、懊恼、仇恨、痛苦和痛苦。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突出了人们为追求重义而和道德观念不匹配的潜在矛盾。
安德烈爱尔乔的《奥赛罗》的主题无疑是逆反和刚性的反抗,作品中的人物强调了拒绝臣
服于主宰和仕父之力的精神。
它更多地说明,人们如果发现自己被限制和蹂躏,要有勇气
反抗和刚毅行动,名利引起仇恨和仇恨,而不会被任何思维定式所限制。
《李尔王》,虽然情感上比较?涤,但它反映的却是人性的极限,哥特式的风格伴随着爱
与憎之间的极致角逐,表达了残酷无情和爱的善良之矛盾特点,突出了李尔王的野心,提
示人们,因求多得,却得多失,但亦可从失中获得精神力量。
最后,我最喜欢的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
其最感人的主题一定是真诚,故事情节表达
了许多最真实的情感,令人不禁期待在痛苦和放弃中找到理性,用勇气为自己尊严而战,
增加信心,实现梦想,甚至在痛苦中获得快乐。
总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拥有一种永恒的美丽,其中不仅有多层次的文学手法,还有极具意义的哲理,是无数人受益的宝藏,能给大家的精神世界带来洞察、商讨和激励。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概述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戏剧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深邃人物形象的剧作。
本文将对其中几位经典角色进行分析,包括哈姆雷特、妮娜、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卡桑德拉。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研究中最为热门的角色之一,他是《哈姆雷特》这部著名悲剧的主人公。
哈姆雷特被描绘为一个智慧敏锐却陷入思考和犹豫中的年轻王子。
他面临着复仇父亲被谋杀之事和自己是否应该行动的两难境地。
这个角色的复杂性产生了许多对于他内心状态和动机的解读。
有些说他是一个忍辱负重而忍受痛苦的英雄,有些则认为他是一个消极优柔寡断的个体。
妮娜妮娜是《十二夜》中荒诞喜剧的女主角之一。
她是一位年轻而美丽的贵族女子,由于父亲和兄长去世,她陷入了一种无法摆脱的哀伤中。
她隐藏自己女性身份并变成男扮女装的“退伍军人”妮内斯,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扑朔迷离。
妮娜以其聪明才智和机智勇敢而受到观众喜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着名的恋人角色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也被誉为最悲惨的爱情故事之一。
罗密欧是一个年轻热血、浪漫而富有激情的角色;而朱丽叶则是一个聪明、坚定而勇敢的少女。
他们面对家族仇杀和纷争时选择相爱,并在困境中互相支持,最终走上了悲剧之路。
这个角色描写了莎士比亚对于不同背景出身青年心灵冲动与困境所作的反面教材。
卡桑德拉卡桑德拉是莎士比亚悲剧《特洛伊战争》中的角色。
她是特洛伊王子普利阿摩斯和赫克巴的女儿,被赐予了预言能力。
然而,由于阿波罗对她的爱慕被拒绝,他诅咒了卡桑德拉,使得人们对她的预言不信任。
因此,在特洛伊城即将被希腊军队攻陷之前,她所作出的警告无人听从。
卡桑德拉被描绘为一位深受折磨但却无助于阻止灾难发生的角色。
结论莎士比亚创造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
从哈姆雷特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到妮娜机智和聪明才智,再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深情但命运坎坷的爱情,以及卡桑德拉在厄运中抗争的孤独形象,这些角色都具有鲜明而引人入胜的特点。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精选10篇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精选10篇《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一本由[英] 莎士比亚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一):短评《奥瑟罗》我最初读莎士比亚读的不是原著,而是初中同桌推荐的兰姆姐弟改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那是一部很优秀的改写作品。
但这本故事集只改写了莎士比亚的喜剧和悲剧,把历史剧完全略掉了。
这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读《奥瑟罗》,剧本的魅力也许就在于,它是抹了油彩的、那么生动的表演。
《奥瑟罗》讲了一个百分百的爱情故事。
这个百分百不是指《奥瑟罗》的内容全都是爱情(它还涵盖着政治、亲情、人性的思考等等),而是说奥瑟罗对他妻子的爱是百分百的。
百分百的爱热烈、畅快,但也容易让人窒息,没法长久。
最纯真的东西往往预示着消亡,这本身就是一出人间悲剧。
在所有的人物中,我最痛心勃拉班修,这位有地位的元老失去了对唯一的孩子苔丝狄蒙娜的管控,无比悲痛、愤恨,也许他知道女儿的悲惨命运,正是因为对独女的深爱,这位父亲不愿意将女儿嫁给奥瑟罗,嫁女后,又在无比的寒心、悲痛中郁然死去。
这样的骨肉亲情让人叹惋,细思极伤。
最后贴我的一首诗,作为对奥瑟罗与苔丝狄蒙娜“百分之百”爱情的思考。
爱极我不要你十分爱我我将窒息而丧命溺死于悲喜交织的网或是疯了,住进阁楼里请不要逼迫我奥赛罗杀死了他的妻子繁漪她不愿意做母亲要么爱,要么死在一起十分的爱意要使人沦丧成为对方的奴隶真正满怀的爱都住在满是不安、妒恨的心里我做不到十分爱你上天没有赐我那样的妒意最深情是最短命不是悲观,是一个大道理你可以爱得随便一些余下二三分来供应呼吸但我不知自己会因此更自由,还是更忧郁?《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二):与《牡丹亭》同时代的作品《哈姆雷特》第一次见面,是个心地善良的王子,原本是要继承王位的,可是父亲却被叔父所杀,母亲嫁给了叔父。
分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物形象,亨利富塞利

分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物形象,亨利富塞利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冀。
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的信念破灭了。
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复仇道路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
借此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
麦克白:作为邓肯国王的一个首席将军和最亲近的军事顾问,麦克白在三个女巫预言和他妻子的阴谋的驱使下做出邪恶的行动。
当他因他的军事功绩而被授予考德爵士时,他登上皇位前的一个预言实现了。
他受谋杀的诱惑而去实现第二个预言。
一旦他被加冕为国王,他就会制定残忍的计划,开始不加选择的杀人以确保他王位的安全。
他是不敏感的,当他激怒了整个苏格兰贵族反对他的暴虐时没有有效的抵挡,最终他迫于心理压力和反抗势力而垮台。
奥赛罗:奥赛罗的人物形象,他一方面宽容大度,一方面狐疑猜忌;一方面严于律己,一方面吹毛求疵;一方面单纯朴质,一方面缺乏智谋;一方面浪漫而富于诗意,一方面急躁冒进,无法冷静处事;一方面重视“证据”,一方面捕风捉影、疑神疑鬼;一方面疾恶如仇、大义灭亲,一方面对坏人疼爱有加;一方面英勇善战、屡建功勋,一方面急躁异常、有勇无谋。
正是这些矛盾性和两面性,促成了奥赛罗的悲剧,促成了他的毁灭和自我
李尔王:李尔形象的本身,反映出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可解决的矛盾。
道义上的胜利使李尔的悲剧留给了人们决不至于悲观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人物的看法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哈姆莱特》是他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戏剧的典范。
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出身王室,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他出身上层统治阶级,却接近人民,他痛心周围社会的丑恶现实,抱有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崇高理想,同时对“人”抱有美好的看法。
在鬼魂出现之后,他知道父亲是谁害死的,并立志复仇。
对于哈姆莱特来说,复仇既是自己作为儿子的责任,又因为凶手是当今的国王,是专制王朝的代表,推翻了国王,也就扭转了这混乱的局面,拯救了这濒于崩溃的国家,因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问题。
他勇敢地承担了这一责任,同时也深感这一责任的重大:“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一方面表达了他作为王子要为父复仇的坚定决心和作为人文主义者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的气魄;另一方面,表现了他面对黑暗现实,对所负重任的悲愁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哈姆莱特的装疯说疯话,一方面适应了内心的忧郁,一方面针对外界的罪恶社会现象。
关于《奥赛罗》一剧的评论,据知早在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就有人热情肯定此剧:“从诗行与剧情,特别是从剧情来看,它是一出很好的戏”,主要人物“描绘得好”;“诱惑的场面”卓越地显示了伊阿古恶人的“癖性”。
奥赛罗是一位战士,一位勇敢的战士。
由于在和土耳其的残酷战争中指挥有方,被擢升为威尼斯军队的将军,从而受到国家的尊重与信赖。
可以说,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卓越的。
而且,他做人正直、光明磊落。
米切尔•凯西奥是一位年轻的军官,快乐多情,能说能道,很讨女人喜欢。
却在某些方面受到了奥赛罗的嫉妒。
奥赛罗提拔凯西奥为副官,这使一位年龄较大的军官伊阿古大为不满。
阴险的伊阿古想出了一个可怕的阴谋来进行报复,以使凯西奥、摩尔人及苔丝狄蒙娜全部毁灭。
伊阿古把凯西奥灌醉,使他丢了职务。
又促使凯西奥去求苔丝狄蒙娜为他向她的丈夫求情。
但这时奥赛罗正在气头上便不肯答应妻子的请求,而且对于凯西奥更加反感。
同时, 奥赛罗更加坚信伊阿古是个正直的人,富于爱心和诚实。
这就是奥赛罗的一个弱点。
他在愤怒的时候不能理性的看问题,不能在事后检讨自己的过失,甚至他对于自己的手下都不很了解。
这使得他完全被人利用了。
还有一次,苔丝狄蒙娜再次为凯西奥求情的时候。
苔丝狄蒙娜把奥赛罗送给他的手巾掉在了地上,而奥赛罗却没有看见。
当伊阿古告诉他苔丝狄蒙娜将手巾送给了凯西奥时,他却十分相信。
其实,我们在这个事件中还可以发现奥赛罗的两个弱点。
首先,他对于生活中的琐碎问题并不十分关心。
以致于妻子的手巾掉了他都没发现,从而给伊阿古的阴谋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另外,奥赛罗不会思索人际问题。
奥赛罗之所以选一个外族人作为副将,他可能觉得沟通起来比较方便,可是他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的做法引起了本族的伊阿古的不满。
他应该知道伊阿古是要报仇的,他却丝毫没有发现。
当然我们不能够完完全全的否定奥赛罗:他非常的英勇善战,而且屡立战功;他为人正直,对于一些丑恶的事情极度厌恶,也正因如此,他才很快听信伊阿古的谎言,最后导致不能自拔、陷入困境、做出错事。
而且,他对于幸福美好的爱情的向往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当他做出
错事以后,能够敢于承认错误也是难能可贵的,显示出了他应有的男子汉气概。
《李尔王》中的李尔王无疑是这个悲剧的主角。
他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形象。
他的致命的错误是虚荣心。
作为一个长期处于最高统治地位的国王来说,总是被人赞赏常会导致虚荣心,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
可以说小女儿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讽刺,长期习惯于生活在虚荣中的人必然不习惯于这种诚实,也不喜欢这种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才会把小女儿赶出家门。
最后李尔王流落荒郊,饱尝暴风雨袭击的苦楚,随着地位的改变,他不由联想起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穷人。
他激动地说:“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小女儿考狄利娅是一个悲剧的形象。
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
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把心中地想法表达出来;当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她又毅然为自己得父亲讨回公道。
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
全剧弥漫着一种阴鸷可怕的气氛。
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
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
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
从麦克白夫人口中,我们了解到麦克白的性
格,他“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他有野心,但“缺少和那种野心相随联属的奸恶”,他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又要作非分的攫夺”。
该剧虽有马尔康塔代表的道德一方与麦克白所代表的道德一方的冲突,但是主要的冲突却是麦克白自己内心的冲突。
外在冲突一方的力量与气势太萎弱,不能与麦克白的气势相匹配,因而双方的冲突不具备动人心魄的震撼力;只有麦克白内心善恶、权欲与理性的冲突才具有动人的力量。
麦克白对自己的欲望始终有清晰的理性。
:“星星啊,收起你们的火焰!不要让光亮照见我的黑暗幽深的欲望。
”麦克白杀死了邓肯与班柯,也相当于杀死了自己的另一半――理性、善良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