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关系论文

合集下载

中印关系论文

中印关系论文

1 对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

第三阶段为1976年到1988年,中印关系的缓和时期。

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

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代中后期,中印关系继续发展的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额的年增长率一般均为两位数,1990年贸易额2.6亿多元,增幅近80%以上。

2 中印关系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

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

第一,高层互访和接触比较频繁。

2000年五六月间,印度总统访问中国,使得一度遭到挫折的中印关系重新转上正确的轨道。

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成功访华,两国领导人签订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成功的访问。

第二,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第三,多边合作与协调明显加强。

中印在当前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似或相同的立场,双方都主张多极世界,反对单极霸权,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

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中印与其他一些国家一道,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3 中印双边改善关系意义重大第一,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今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步入21世纪的中国走出与印度这一人口最多邻邦的“冷和平”状态,符合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潮流,有助于推动本地区的一体化,从而实现这一地区各个国家的地区利益。

目前,两国人民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抓住机遇进行各项改革和经济建设,都致力于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

可见,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两国间的合作交往是大势所趋。

中印关系的理解

中印关系的理解

中印关系的理解《中印关系之我见》中印这两个亚洲大国之间的关系啊,就像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邻里故事,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同时又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从文化上来说,中印就像两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印度有绚丽的歌舞、神秘的瑜伽,还有那数不清的神庙,每一尊神像都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神话故事。

咱中国呢,武术、京剧、书法等国粹同样令人称奇,光是汉字的书写就像一种神奇的艺术魔法。

但这文化宝藏可并不冲突,反倒应该是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好点子来源。

就好比印度美食里的咖喱,要是能和咱中国菜品做些创意结合,说不定能诞生舌尖上的新奇妙口感。

然而,中印之间在边境等问题上偶尔又像两个孩子争地盘。

你瞧,就那么一片边境线土地,两边的士兵有时候严肃对峙得好似比赛谁的眉毛皱得更夸张。

其实啊,这么大片亚洲大陆,有啥事儿非得争那一点儿呢?地儿再大,要是打起来伤到百姓多不值得呀!大家都知道,两国的老百姓可都是盼着过上好日子的,咱们普通人在乎的无非就是锅里有热饭、家里有欢声笑语,谁没事儿天天想打仗呢?在经济贸易方面呢,那潜力可大得很。

印度有庞大的人口,就像是个蕴含无限劳动力和消费市场的大胖子。

咱中国有先进的制造业经验和基础设施建设技能。

这就好比一个擅长做饭,一个满肚子都是胃口,合作起来完全可以打造一场经济盛宴啊。

如果中印之间能顺畅地建立起大规模的经贸往来,那什么公路、铁路、工厂一建,说不定能创造出亚洲经济新的超级引擎。

中印关系在国际舞台上更像是两只手,合作好了就能在国际事务中稳稳地接力。

就像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这种全球性大问题时,如果中印能够保持一致步伐,先不说能拯救地球吧,至少能给全世界的环保事业打一剂强心针。

国与国之间就像人与人之间一样,偶尔会有分歧,但只要大家坐下来多谈谈,好好商量着办事儿,总会有解决办法的。

中印两国都有着数千年的智慧沉淀,没必要总是为了一点小别扭搞得脸红脖子粗的。

希望以后中印能少一些边境的“斗气”,多一些贸易场中的“吉利”,大家一起赚钱、一起乐呵,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印关系论文

中印关系论文

中印关系论文引言中印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其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印关系经历了波折和起伏,但又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合作。

本文将探讨中印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并分析两国之间的挑战和未来合作的机会。

历史背景中印两国在历史上有着数千年的交流和互动。

然而,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中印关系经历了多次的紧张局势和冲突。

最引人关注的一次是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导致了两国关系的严重恶化。

此后,双方在边境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和摩擦。

现状分析尽管中印两国在经济、文化和国际事务等多个领域都存在合作,但两国之间的关系仍然面临挑战。

边境问题中印边界问题是两国关系的核心争议之一。

两国在东北部的边界线上存在争议,并且曾经发生过多次边境冲突。

两国政府一直在寻找解决办法,但进展缓慢。

经济竞争中印两国都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但两国在经济领域存在竞争关系。

中国的出口依赖度较高,而印度则希望通过提供投资机会来吸引外国资金。

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策略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经济竞争的加剧。

地缘政治和国际影响力中印都是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的重要参与者。

中印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两国都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两国之间的竞争和争议也可能限制它们的合作和共同利益。

机遇与挑战中印关系既面临着许多挑战,也存在着许多合作的机会。

经济合作中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强经济合作来实现互利共赢。

两国可以加强贸易联系,加大互相投资,共同开发市场。

中印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提高两国的经济实力。

边界问题解决中印可以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边界争议。

两国政府应该继续推动边界问题的解决,并寻求建立稳定的边界管理机制,增强互信和合作。

人文交流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也非常重要。

两国可以加强教育交流、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理解。

结论中印关系的发展非常重要,不仅对两国和两国人民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地区和全球的稳定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中印边界问题论文

关于中印边界问题论文

关于中印边界问题论⽂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化,两国⼈民有着⼆千多年的交往史。

中印两国在近代史上都曾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为争取民族独⽴做了不屈不挠的⽃争。

然⽽,由于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使两国关系⼀度发⽣困难。

因此,悬⽽未决的边界问题成为影响中印关系的关键。

1历史背景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全长约2000公⾥,分为西、中、东三段(见“中印边界⽰意图”),西段是我国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拉达克地区和喜马偕尔邦接壤部分,历来受中⽅管辖,有争议的地区约3.35万平⽅公⾥。

这⼀地区是英帝国主义⼗九世纪六⼗年代为寻找⼀条侵⼊新疆腹地的途经⽽占领的,当时的英属印度地图都是未定界,1954年印度官⽅地图才第⼀次画成已定界,并将争议地区划⼊印度版图。

⽬前,除巴⾥加斯1954年后被印军侵占外,全部在我国有效控制下。

中段是我国西藏阿⾥地区同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邦接壤部分,沿喜马拉雅⼭脊向南,到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为⽌,有争议地区约2000平⽅公⾥。

这⼀地区历属西藏地⽅政府管辖,除桑、葱莎早期被英印当局侵占,成为遗留问题外,其余地区都是1954年以后才被印度侵占的。

现除乌热外,全部争议地区皆为印度控制。

东段指从中国、不丹、印度三国交界点起向东⾄中国、缅甸、印度三国交界处的边界。

印度在50年代初以武⼒强占了传统习惯边界线⾄喜马拉雅⼭脊之间这⼀地区,这块中国领⼟约有9万平⽅公⾥,⾯积接近于我国浙江省,是中印边界最⼤争议地区。

中印边界全线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存在着⼀条由双⽅历来的⾏政管辖所及⽽形成的传统习惯线。

英帝国主义统治印度晚期,由于英属印度当局对我国西藏和新疆地区进⾏阴谋活动,播下了边界争端的种⼦。

2中印边界争端的发展过程2.1⼋⼗年代前中印边界争端发展2.1.11951年2⽉初印度军队强占达旺,1953年前后逐渐控制到“麦克马洪线”,1954年成⽴“东北边境特区”,同年4⽉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与中国政府最⾼领导⼈讨论两国边界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3中印关系探讨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3中印关系探讨

战略博弈:国际秩序调整拉开序幕——中国与印度未来关系探讨相比于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整天抱大腿的朝鲜,印度似乎是我们祖国长长的一串邻国名单中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存在。

然而,这个拥有11亿人口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已经是我国当今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不得不关注的强力竞争对手。

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第三十八个年头,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日渐消散,开始面对“未富先老”的艰难局面。

如今中国已经拥有了完整健全的工业体系,虽然在很多关键技术上还有所欠缺,但已经可以满足国内的需求;在一些技术上对国外还有一定优势,如高温超导、聚变技术研究等。

但是当前我国国内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现在的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经与西方国家差距不大,西方企业对中国的投资正呈现下降趋势,有些公司如富士康甚至已经关停在中国的工厂转而在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建立新的生产厂,这无疑是对中国的巨大挑战。

相比之下,印度国内形势可谓一片大好,印度目前是世界人口结构最为年轻的国家,拥有先进的软件产业,同时劳动力成本低,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因此印度大有和中国竞争“世界工厂”地位的趋势,而印度和中国之间躲不过去的一道坎就是中印边境问题以及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对克什米尔地区的争夺。

1962年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印度自此之后再未与中国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但印度对军事实力发展是不遗余力的,包括进口韩国K-9自行火炮、向俄罗斯租借“猎豹”号核潜艇并合作开发T-50战斗机等。

虽然印度工业并未能向印度军队提供良好的武器,但是得益于印度的不结盟政策等多种原因,印度可以从世界上多数国家进口武器,因此印军的武器装备较为先进,综合作战实力值得一提。

印度拥有多种进口的先进武器装备,但这也造成了后勤维护复杂、装备水土不服的问题,如从俄罗斯进口的T-90S型主战坦克上的热成像仪就因为印度的高温天气而故障率居高不下,最后不得不另行进口法国热像仪再装备到T-90S上;“万国牌”的阿琼主战坦克,至今仍然面对着可靠性低下的问题。

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印两个发展中⼤国是世界瞩⽬的新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印携⼿合作不仅符合两国⼈民的共同利益,⽽且有利于亚洲乃⾄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下⾯是店铺为⼤家推荐的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供⼤家参考。

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范⽂⼀:中印关系形势政策论⽂⼀、中印关系在曲折中发展20世纪50年代是中印友好关系的黄⾦时期。

印度是与中国建交的第⼀个⾮社会主义国家。

1954年两国共同倡导了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主权、互不侵犯、互不⼲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印关系奠定了新的基础,迎来了中印友好合作的第⼀个⾼潮。

1954年6⽉,周恩来访问印度,中印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同年10⽉,印度尼赫鲁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之后接待的第⼀位⾮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脑。

在4个⽉内实现了两国互访。

尼赫鲁到达北京当天,⽑泽东主席就会见了他,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陪同会见。

4天后,⽑主席再次会见并设宴招待尼赫鲁,,如此⾼规格的接待,说明中国政府对印度及对中印关系的⾼度重视。

1956年11⽉,周恩来再次访问印度,贺龙副陪同访问,也受到印度政府和⼈民群众隆重⽽热烈的欢迎。

在⾸都新德⾥等地,有上百万⼈欢迎周⼀⾏。

到处都可以听到“印地—秦尼巴依巴依”(意即印中⼈民是兄弟)的⼝号声和欢呼声。

周发表讲话说,我们两⼤民族之间的友谊有两千年的历史,但是,今天,我们之间的友好关系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中印两国在反帝、反殖和加强亚⾮团结、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等⽅⾯互相⽀持和配合。

在1955年召开的亚⾮会议(即万隆会议)上,中印两国共同努⼒为会议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发扬光⼤,从起初处理中印双边关系的原则逐步发展成为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

不幸的是,中印友好关系的良好势头未能长期保持下去,从50年代末开始发⽣逆转。

中印关系影响论文

中印关系影响论文

中印关系影响论⽂2019-07-13中印关系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既相互需要⼜有所疑虑的⽭盾⼼态上。

两国关系是个错综的复合体,既相互需要,⼜相互戒备;既相互合作,⼜相互竞争。

正是在这种错综⽭盾的⼼态下,中印关系的转暖在过去⼏⼗年⼀直可望⽽不可即。

除了内在⽭盾性之外,历史问题在制约着中印关系的发展,这就是**年边境战争。

尽管中⽅对这⼀问题的看法⼀直⽐较达观,但许多印度官员依然表⽰,当年那场战争的伤⼝⾄今难以愈合。

⼀、历史问题——边界问题中印领⼟争端具体讲就是“三条线”之争。

(⼀)是传统习惯线。

中印两国⼈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由双⽅历来⾏政管辖所及⽽形成了受到两国⼈民尊重的传统习惯线。

这条线,在东段⼤体上沿著喜马拉雅⼭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在中西段,⼤体沿著喜马拉雅⼭分⽔岭⾛向,即我国地图标⽰的国界。

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这条客观上存在的传统习惯线,应当是中印定界的依据和基础。

如果印度政府尊重事实,遵循国际法原则,中印边境的定界问题本来不难解决。

(⼆)是⾮法的“麦克马洪线”。

**年11⽉,在英国的策划下,英属印度当局在印度北部的西姆拉召开会议。

参加会议的英国政府代表亨利.麦克马洪在会议期间,私字同中国西藏地⽅当局代表于**年3⽉24⽇,就中印边界问题在德⾥炮制了⼀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把中印边境东段历来属于中国的9万平⽅公⾥领⼟划给了印度。

这⼀地区居民全都是藏族或者和藏族有密切⾎缘关系的民族,从⼈种、⽂化、宗教和⽣活习俗上看,同西藏社会密不可分,⽽与印度民族毫⽆共同之处。

历届中国政府都未承认过这条线,因此,它是⾮法的、⽆效的。

英帝国主义也作贼⼼虚,秘密换⽂后⼀直不敢公布于众,也不敢改变地图的历来划法,印度官⽅地图直到**年才以“麦线”显⽰所谓的“边界”,但仍注明“边界未经标定”。

在印度独⽴之前和独⽴之初,中印边境按传统习惯线控制的格局从来没有打破。

然⽽,印度独⽴以后,其扩张野⼼就渐渐滋⽣起来了。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工科试验班(工学)313#######)[ 摘要]中印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中比较明显的阻滞因素。

这一问题源于历史遗留,数十年来,尽管交过火也谈判过,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今天,此问题依旧存在。

在这里,我对一些资料进行了整理,论述了中印边界问题的各方面,并简要分析了边界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

[ 关键词] 中国印度边界问题边界战争[ 正文]中国与印度是当今世界两大人口大国,作为邻居,近年来中印关系迅速发展。

政治上,中国与印度高层互访不断,并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框架;经济上,到2009年,双边经贸额已突破500亿美元;军事上,两国在边境地区建立了信任措施。

尽管两国发展势头良好,但也不能忽视中印之间存在的某些问题和障碍,其中比较突出的应该是两国的边界争端。

1.中印边界的划分历史上,中印两国从未正式划定过边境界线,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线。

中印边界全长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

西段是指中国新疆、西藏同印度克什米尔占领区拉达克接壤部分,即西起喀喇昆仑山口,南到西藏阿里及印度拉达克、旁遮普三地接壤处,约600公里;中端指从中国同克什米尔最南端接界处至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是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约450公里;东段是从中、印、不丹三国交界处至中、印、缅甸三国交界处,约650公里。

2.中印边界问题的产生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周边亚洲地区。

19世纪中期,英国打败了锡克王国,把锡克王国侵占的中国拉达克地区划入了印度版图。

然而英帝国野心不减,随着清政府势力日渐衰弱和俄国势力的逐步东侵,英国把魔爪伸向了中国,并致力于把西藏变成受其控制的独立缓冲国。

19世纪60年代,英帝国主义为寻找一条通向中国新疆腹地的捷径,派遣军事情报人员深入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进行勘察,发现此处是中国一条古商道的必经之路,不但可沿喀拉喀什河到达新疆和田,更重要的是可向南通往西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近年中国与印度在亚洲的双双崛起,中印关系也自然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可以说,当前的中印关系仍属高层推动型,政治与战略互信不足,以及民众支持基础缺失仍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

第一,高层互访和接触比较频繁。

2000年五六月间,印度总统访问中国,使得一度遭到挫折的中印关系重新转上正确的轨道。

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成功访华,两国领导人签订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

2006年两国部长级互访持续不断,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成功的访问。

第二,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2004—2006年,中印双边贸易规模持续突破10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大关。

2007年双边贸易额为38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5%。

2010年1月19日,“中国—印度经贸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最近两年,中印两国双边贸易额翻一番,突破了500亿美元,双向投资增长了10倍。

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第三,多边合作与协调明显加强。

中印在当前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似或相同的立场,双方都主张多极世界,反对单极霸权,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

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中印与其他一些国家一道,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际上面临着一种发展困惑。

一方面,两国领导人乃至广大有知之士均认识到发展中印“伙伴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与全球意义,也是两国实现战略崛起的必需;但另一方面,中印“伙伴关系”却长期面临着战略互信赤字的困扰,深化乏力
边界问题
这是两国关系中的“老大难”问题。

1962年边界冲突给两国人留下的心结还没有完全打开。

两国民众对边界冲突没有得到充分、真实的了解,客观、全面的理解,或有理、有力的解释,对边界都抱有过高的期待。

由于中印之间从来没有过明确的边界,在一些边界地带两国民族混居、宗教交织,这都给边界问题的解决带来很大的难度
信任赤字
一方面,中印领导人和高层在许多重大的双边和多边问题上已达成共识,但另一方面,民间交流和互信仍严重不足,两国交往水平仍相对滞后。

据统计,2007年两国互访仅57万人次,仅占两国总人数的0.02%。

双边贸易增长较快,但品种少、领域窄,中国对印投资更是位居第63位,仅占印度利用外资总额的0.01%。

由于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深入的交流,相互依存度低,各种曲解和误解难免产生,很难形成真正的互信。

金融安全
中印两国作为快速成长的新兴经济体,至今还没有发生过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但这会麻痹金融监管者的意志,同时也给国际投机者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

当今,美国财政与贸易“双赤字”超过警戒线并继续扩大已引发全球经济失衡,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黄金与期货石油等重要金融商品价格大幅震荡,金融风险不断增加与积聚,而国际社会至今远没有形成应对全球经济失衡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协调机制与驾驭能力。

这对中印两国货币的汇率稳定、外汇储备与美元资产价值以及金融市场开放构成严重威胁。

同时,国际金融风险也会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等途径向国内市场传递,对金融等相关产业产生冲击。

印度正拟订放宽本国货币和外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兑换限制,而近年来印度对外贸易却连续巨额赤字。

粮食安全
建国后,中印两国都曾遭遇过严重饥荒,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社会乃至政治后果。

两国执政者励精图治,印度自20世纪60年代开展“绿色革命”后实现了粮食自给,从昔日的“饥荒之国”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粮食出口大国;中国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更是举世瞩目。

中印两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0%,不可能像一般小国那样利用国际市场解决国内粮食缺口,因为这势必会对世界粮食市场供应构成巨大压力,引起国际粮价的剧烈波动。

中印两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国内。

贸易保护与市场壁垒
中印两国都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中国更倾向美国,印度则越来越倾向欧盟,两国出口商品大都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然而,目前的形势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欧盟“经济爱国主义”正在兴起。

与此同时,WTO体制下多边贸易谈判越发艰难,国际贸易规则仍旧主要体现发达国家的利益。

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具有与中国相似产业结构的印度正遭遇欧盟、美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贸易与市场保护。

而且,印度发达的IT产业直接与一些发达国家相竞争,因此未来印度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会日渐加剧。

我国在印度外交策略转变过程中的对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明确定位,促进和解。

,把印度作为长期的合作伙伴来对待,扎扎实实地深化和加强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把印度作为一个从地区性大国向世界大国迈进的国家来看待,给予其相应的大国地位,本着互利双赢的精神,友好协商,让步合作,把竞争的方向引到良性发展上。

第二,找准并巩固中印战略合作点
(1)互利双赢,深化经贸合作。

两国政府发展战略的一致性,给两国深化经贸合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加强经贸往来是我国与印度深化合作的基础。

(2)协调磋商,推动政治合作。

政治合作是我国与印度政府开展一切合作的基础,也是两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点。

(3)扩大交往,寻求新的合作。

笔者认为当前加强能源合作,是我国与印度政府深入发展友好关系的新战略合作点。

第三,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1)落实协定,推进边界谈判。

当前,迅速地、一劳永逸地解决边界问题的条件还不成熟,我们还必须继续加强谈判磋商,为彻底解决边界问题创造良好的政治契机。

(2)突出重点,解决西藏问题。

正确对待“西藏问题”是中印关系良好发展的基础。

第四,营建良好的国际关系。

良好的国际关系,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我国与印度深入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必要外部条件。

我们相信,随着双方政治互信、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有着“东方巨龙”之称的中国和有着“南亚大象”之称的印度必将创造出共同繁荣的景象,必将为两国24亿人民带来巨大的福祉,也必将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也必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