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完整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6章自然灾害第2节地质灾害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6章自然灾害第2节地质灾害课件

2.地震的量度指标 (1)震级。 地震 能量 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 一个 震级。 (2)烈度。 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 破坏程度 。一次地 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微思考地震烈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提示:如下图。
3.地震构造示意图
名称 震源 震中 震源 深度
等震线
震中距
地震波
西南地区为什么地质灾害多发?
提示: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该区地质灾害是地质、 地貌、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①我国西 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上,地质构造很不稳定,断 层带分布广泛,很容易发生地震。②西南地区属于东部季风 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势起伏不平,大大增加了重力作用, 一旦发生暴雨,或者连续降雨,使得山体岩石松动,很容易发生 滑坡、泥石流。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使得山体植被覆盖率 急剧减少,更是大大增加了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 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回答3~4题。
3.上图表明该库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4.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涨落幅度增大 D.水位稳定
A.泥石流 B.地面沉降 C.陨石坠落 D.滑坡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公路一侧山体发生滑坡。泥石流是突 然爆发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而下,在很短时 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地面沉降是由于 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区,使地表整体陷落。陨石坠 落形成环形坑。滑坡是山体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和土体,在 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完整版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完整版

不同点 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 坡下的农田、建筑 物和道路,造成人 员伤亡。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 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 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 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 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海洋灾害:
风暴潮
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
主要危害 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
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
资源。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 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 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
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 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 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我国干旱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干旱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 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华北地区发生春旱的几率 在70%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续到6,7月
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
岸。)
中国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
苏、鲁、辽;
原因: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
影响;
影响:
不利: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引发洪涝,冲毁农
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引起海难事故和人员伤

高中地理 常见自然灾害 (共60张PPT)

高中地理 常见自然灾害     (共60张PPT)

水葫芦
21豚 草
常见气象灾害
22
1.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灾 成因

我国的时 空分布
危害
防治途径
长时期无降水 干
或降水异常偏 旱

东部地区多发, 造成粮食减产, 改变农业结 华北地区多春 人畜饮水困难,构,选择耐旱 旱,长江中下游 影响经济发展 作物,开展农 地区多伏旱 和社会的安定 田水利建设等
23
6
海洋灾害
7
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灾害性海浪、风暴潮、海啸和赤潮等属于海洋灾害。 灾害性海浪:是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强冷空气等引 起的海浪。灾害性海浪在海上常能掀翻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施工、 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
8
海洋灾害:海浪灾害
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波高在3米以上的海浪就会给在近岸海城活动的多 数船只带来危害。灾害性海浪在近海不仅冲击和摧毁沿海堤岸、码头等,还常 伴随着风暴潮,导致沿岸船只遭受巨大损失甚至沉没。灾害性海浪冲上岸后, 还会导致水产养殖受损、农作物被淹和土地大面积盐碱化。
13
海洋灾害:海啸
世界上80%~90%的海啸发生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也时常受到海啸 的危害。我国海啸灾害发生的频次不多,据记载,平均200年发生一次。
14
生物灾害
15
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主要包括虫害和鼠害。虫害是害虫造成的灾害。常见的农作物害虫 有蝗虫、水稻螺虫、黏虫、棉铃虫等。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受虫害影响,世界 谷物产量每年损失约14%,棉花产量损失约16%。常见的森林害虫有松材线虫、 松毛虫、天牛等,对森林的危害巨大。
常见自然灾害
1
洪涝灾害
2
洪涝灾害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课件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课件
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认识到在灾害应对中应承担的 社会责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 意识。
提高心理应对能力
通过灾害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应对心 理压力的方法,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 。
THANKS
感谢观看
自然灾害的全球与地区分布
总结词
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但地区差异明显。 某些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成为自然 灾害的高发区和重灾区。
详细描述
全球各地的自然灾害分布情况存在差异。例如,地震高 发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 山带;台风主要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洪水多 发生在季风气候区和河流流域;干旱主要发生在热带和 亚热带地区的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此外,一些地区由于 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等因素,成为自然灾害的 多发区和重灾区,如中国的四川盆地、美国的五大湖地 区等。这些地区的居民需要特别关注自然灾害的防范和 应对措施。
地下水活动对地质结构产生压力,可能导致地面塌陷、 山体滑坡等现象。
岩石圈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有重要 影响。例如,岩石圈的板块运动、变质作用等可以引发 地震、火山喷发等灾害。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 可能导致洪涝、干旱、台风等自然灾
台风和龙卷风对环境和生态 系统的影响包括树木倒塌、 动物栖息地破坏、水域污染 等。
干旱与土地荒漠化
干旱是指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量极少 ,导致水源枯竭、土壤水分不足的现
象。
干旱和土地荒漠化可以造成农作物减 产、草场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等严 重后果,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
重影响。
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干旱、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等原因引起的土地退化、 沙化、盐碱化的现象。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自然灾害及防御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自然灾害及防御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自然灾害及防御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自然灾害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时不时就会给我们带来困扰和损失。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我们会学习到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相应的防御措施。

了解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应对可能面临的危险,还能增强我们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一、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由于暴雨、大暴雨或持续性降水,使得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造成大量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灾害。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自然因素,比如短时间内的强降水、流域的地形地貌等。

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被侵占等。

洪涝灾害的危害巨大。

它会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影响交通和通信;还可能引发疫病的传播,威胁人们的健康。

那如何防御洪涝灾害呢?首先,我们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雨情和水情。

对于河流流域,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比如修建水库、加固堤坝等,提高防洪能力。

在城市中,要完善排水系统,避免积水。

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二)干旱灾害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灾害。

造成干旱的原因包括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

在气候方面,某些地区常年降水稀少,容易发生干旱。

而人类不合理的用水、过度开垦等行为也会加剧干旱的程度。

干旱的危害不容小觑。

它会使农作物减产,造成粮食短缺;影响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还可能导致土地沙漠化,破坏生态平衡。

防御干旱灾害,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措施。

比如,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修建水利工程,进行跨区域调水;调整农业结构,种植耐旱作物等。

(三)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台风形成于广阔的热带洋面,那里温度高、水汽充足。

当这些条件满足时,就容易形成台风。

台风的破坏力极强。

狂风能吹倒建筑物、折断树木;暴雨可能引发洪涝灾害;风暴潮则会冲毁海堤,淹没沿海地区。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自然灾害是高考地理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了解和掌握各类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对于提高地理成绩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高考地理中常见自然灾害知识点的详细汇总。

一、气象灾害1、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 12 级及以上。

台风带来的影响既有好处也有危害。

好处是能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旱情。

危害则包括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可能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淹没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台风的形成需要满足几个条件:广阔的高温洋面、合适的地转偏向力、较小的垂直风切变等。

在我国,台风主要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2、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会对农业、交通、电力等产生严重影响。

寒潮的源地主要是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等地。

我国受寒潮影响较为频繁,冬半年经常会受到寒潮的侵袭。

寒潮到来时,农作物可能会遭受冻害,牲畜可能会被冻死,交通受阻,能源供应紧张。

3、暴雨洪涝暴雨洪涝是由于短时间内降水量过大而导致的灾害。

其形成原因通常与持续的强降水、地形、水系分布等因素有关。

在我国,暴雨洪涝灾害较为常见,尤其是在东部季风区。

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在夏季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4、干旱干旱是指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我国的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等地,春旱和伏旱较为常见。

二、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会产生地震波。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来衡量。

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地质构造等因素密切相关。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2、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课件人教版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课件人教版

受灾后 虽然可 以再生, 但过程 非常缓 慢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课 件人教 版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课 件人教 版
火灾毁林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课 件人教 版
干 旱 使 草 地 退 化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课 件人教 版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课 件人教 版
注意:间接经济损失通常数倍于直接 经济损失。
建筑物坍塌
农作物减产
电力崩溃
对船舶造成损害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课 件人教 版
道路无法通行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课 件人教 版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课 件人教 版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课 件人教 版
(2)影响因素
①灾害的强度
②年龄、性别、 收入、居住条件、 健康状况
个人对灾 害的应急 反应不同
人员伤 亡不同
妇女、儿童、老人、残障人易受自然灾害的损伤; 青壮年男性则是相对不易受灾害损伤的群体。
被洪水困住的人
地震受灾的人民
等待救援
2.财产损失
(1)直接财产损失 财产损毁
(2)间接财产损失:物融资、生社产会流结通构、 和商 管贸 理金 方 面等的损失
龙卷风
2.形成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 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然 自然异
属 常变化



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社 会

社会失稳 性
资源破坏
阅读课本P2—P3思考中的案例,并辨析哪 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高中地理课件-中国的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课件-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的自然灾害
知识梳理
自然 灾害
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风沙等 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赤潮、咸潮等 生物灾害:蝗灾、鼠灾、生物入侵、森林火灾等
1. 地 质 灾 害
1. 地 质 灾 害
气象灾害 发生时间 形成原因
影响地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带来后果
2.
寒潮
秋末、冬 季、春初
灾害
给国民经济、 生命财产带来
严重损失
源于蒙古和我国 西北、华北地 破坏草原,加
沙尘暴
春季 沙漠地区,在春 区,有时侵袭 速荒漠化,影
季随风来袭 到江淮地区
响交通
2. 气 象 灾 害
2. 气 象 灾 害
防治对策
对所有自然灾害采取的对策共同之处有: ①加强对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 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RS/GIS/GNSS),实施预 防措施; ③建立健全各种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环保意识与减灾意识。
【解题技能提升】 (高考全国文综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 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 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兖州 徐州 六盘水 神府 石嘴山 抚顺、阜新 平顶山、义乌 大同、平朔、阳 泉 淮北、淮南 攀枝花 伊敏河、霍林 河、元宝山、准 格尔、东胜
油气资源
4. 矿 产 资 源
天然气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 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及 东部浅海大陆架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九种自然灾害分布典型区域及主要特点Array 1、洪涝灾害——东北、黄河流域、长江、
淮河、珠江流域等。

2、干旱高温——较广,如华北地区春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华南地区干旱;西北、
西南内陆地区干旱。

3、台风——台、闽、粤、琼东南沿海地区
4、沙尘暴——西北、华北
5、寒潮——影响范围大,我国除青藏、滇
南外,各地都受影响(包括海南、台湾等地)。

6、地震——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华北
地区。

7、滑坡、泥石流——西南山区
8、赤潮——珠江口、杭州湾、渤海湾等
9、咸潮——东南沿海,如珠江三角洲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
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
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

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4 洪涝
(1)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

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2)成因:
自然原因:
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梅雨天气);夏季风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或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段);厄尔尼诺现象、凌汛等。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占用河道、使湖泊调蓄能力减弱④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5 沙尘暴
(1)分布特点:①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②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
(2)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面干燥;③碎屑物质丰富;④多大风天气;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6台风
(1)分布特点:
①5-10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②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③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2)原因: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7寒潮
(1)时空分布特点:
①9月-次年5月均可发生,集中3-4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

(2)原因:
①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②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风爬升受阻,东西向高大山脉的层层阻挡。

8 赤潮
(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9咸潮受天文、水文和气象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入侵内陆区域,造成水中的盐分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的自然灾害。

三、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防灾:①加强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2.抗灾: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
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二)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防御:
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三)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防御:
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四、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
洪灾: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

⑥加固堤坝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旱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
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
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
沙尘暴: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④工程固沙
风暴潮: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③保护沿海堡礁
滑坡: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蝗灾:
1.农业防治: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
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
2.生物措施: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3.药剂防治: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
赤潮: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
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咸潮:节水,保护水资源,不过度开采地下水等。

五.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
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②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③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④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2.台风:①带来大量降雨,缓解东部地区旱情;②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3.寒潮
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4.火山:①形成矿产资源;②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③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