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论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小说作品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其中农民形象是他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既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也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以探讨其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具有深刻的历史感。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描绘了一个颓废的封建社会,农民被压迫、剥削、贫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一个农民出身,他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最终因为社会的不公而导致自我毁灭。
这种农民形象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展现了封建社会农民的悲惨境遇,反映了历史上农民所承受的苦难和不公。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
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一个不起眼的农民阿Q为主人公,通过其一生的挣扎和失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
农民阿Q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受尽歧视和压迫,最终沦为社会的弱者。
这种农民形象反映了社会阶级的不公,呈现了广大农民的无助和困境,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还具有深刻的人性关怀。
在《呐喊》中,鲁迅以农民为主要形象,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荒诞。
在这些小说中,农民的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人性特征,他们在生活中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向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这种人性关怀使得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更加鲜活和深刻,反映了作家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是其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深刻的历史感、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人性关怀。
这些农民形象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反映了作家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社会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财富。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公和黑暗,其中农民形象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入手,探究鲁迅如何描绘和批判中国农民问题,以及他对农民的关注和关爱。
农民形象的出现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农民就首次出现了。
小说主人公说:“今天我终于看见一个农民……’.他穿着一件破夹袄,下面是一条烂裤子,手上戴着一双旧皮手套……他满脸的皱纹,深深的鼻梁下面,是两条深深的泪沟。
”通过这种描写农民的方式,鲁迅让读者注意到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处境。
在《阿Q正传》中,鲁迅描写了清末民初时期农民的贫穷和落后,让读者看到了他们生活的苦难和无奈。
这些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中国农民阶层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农民形象的描绘从《狂人日记》到《阿Q正传》,鲁迅的小说中农民形象的描写逐渐深入。
他通过描写农民的穿着、神态、语言、行为等方面,传达了他们的形象和内心。
如在《彷徨》中,鲁迅描写了一个农民女孩:“她面带轻微的微笑……不过她那样温柔的眼睛里面,一定多少露出了一些悲哀的影子。
她那卷曲的乌黑的长发,也总是含情脉脉的波动。
”通过这种描写,读者不仅能够看到农民女孩的外在形象,更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复杂和长期以来的落差。
这种写法,极端朴实而又耐人寻味,对农民形象的刻画具有很强的生动感和真实感。
在《故乡》中,鲁迅通过对外出打工的农民的描写,从另一角度看到了当时中国农民的遭遇。
小说中写道:“人越来越多,挤在一起,都拿了油纸伞,油纸伞一碰就报废,两张跑片的在空中瞪圆了眼,就像两枚铁片的飞刀。
”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将农民的现实展现的淋漓尽致。
鲁迅借助小说这一媒介,使农民形象变得具体可见,并将农民置于小说情节的中心地位,深入描绘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
农民问题的批判在《呐喊》中,鲁迅对中国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小说中的《孔乙己》和《药》等篇章,揭示了农民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所处的不公与困境。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他的作品中,农民形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通过对农民的描绘和思考,展现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和悲哀。
本文将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进行探讨,从而深入理解鲁迅先生对农民的关怀和思考。
在鲁迅的小说中,农民形象往往被描绘得极其贫困、苦难和无助。
他笔下的农民常常身受重苦,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面对无尽的艰辛和磨难。
在《阿Q正传》中,鲁迅描绘了阿Q所在的村子,村中的农民生活贫困潦倒,缺乏温饱,甚至连最基本的尊严都没有。
在《呐喊》中,他描绘了农民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惨状,以及他们对现实的绝望和无奈。
这些作品无不表现了鲁迅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社会对农民的关注和同情。
在鲁迅的作品中,农民形象不仅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写照,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他深刻地剖析了农民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他们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无力。
在《二子》中,鲁迅通过对乡村农民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无奈,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渴望和憧憬。
在《野草》中,他则通过对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社会的看法,表现了农民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生活的追求。
这些作品不仅揭示了农民的内心世界,更是对农民精神状态的真实表现。
除了对农民的苦难和内心世界的描绘,鲁迅还通过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对中国社会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农民所处的困境不仅是个别的问题,更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制度性的弊端。
在《呐喊》和《阿Q正传》中,他通过对农民的遭遇和处境的描绘,揭示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以及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
他认为,要解决农民的困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制度和结构,让农民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权利。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摘要】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是其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农民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农民形象在鲁迅小说中承载着丰富的含义,不仅体现了农民与社会的关系,还展现了他们的苦难命运和精神境遇。
农民在鲁迅小说中也表现出抗争与反抗的一面,体现了他们对现实的反抗意识。
农民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对当代社会提出了深刻的启示,同时也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思当下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形象、刻画、社会关系、苦难命运、精神境遇、抗争反抗、重要性、社会启示、未来展望1. 引言1.1 简介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其作品中对农民形象的描写深刻而真实。
农民作为中国社会的主体群体,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现了他们的苦难命运、精神境遇以及抗争与反抗的一面。
通过对农民形象的描绘,鲁迅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状况,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残破和腐朽,并展示了农民在这种环境下的顽强生存和奋斗精神。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探讨,分析其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展望农民形象在未来文学中的发展方向。
2. 正文2.1 农民形象的刻画鲁迅小说中对农民形象的刻画可以说是深刻而真实的。
他通过描绘农民的生活状态、情感和心理,将他们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鲁迅的作品中,农民常常被描绘为贫困、困苦、无助的形象。
他们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度日,常常受到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他们沉默寡言,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苦难,却很少有人能听到他们的呼声。
鲁迅也描绘了一些勇敢、坚强的农民形象。
他们不甘受到命运的摆布,勇敢地反抗不义,坚守自己的信念。
他们或许没有文化,或许没有金钱,但他们有无畏的勇气和不屈的精神,让人们为之动容。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了许多农民形象。
鲁迅的作品中,农民形象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形象生动鲜明,展现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抒发了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从《呐喊》、《彷徨》和《故乡》这三部作品中选取部分对农民形象进行探讨,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对农民形象的刻画和思考。
我们来看看《呐喊》中的农民形象。
在《呐喊》这部作品中,鲁迅用了“猪”这一形象来描绘农民。
在《热风》一文中,鲁迅写道:“是的,那一家猪倌夫妇正在慢慢地从渠茵抬出腾溜水猪,植兵浩荡的热风中,他美了几分,她却瘦了几许”。
通过这一段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农民在炎热的天气中艰难地劳作,生活在贫困之中。
他们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沉重和压抑,显示出农民的疲惫和无奈。
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一个酒坊的老板的话语,反映了当时农民对于外来人的敌意和排斥,“孔夫子”这个被人误解的农民形象是鲁迅对于民众无知和狭隘的深沉批判。
《彷徨》这部作品中也展现出了鲁迅对农民形象的刻画。
在《浓云》一文中,鲁迅描绘了农民在冬季的困苦景象:“长房窗纸破了,浓云忽而飞来那些女子,妇人,那些松软的衣裳,就被他们恩如恋竹舞裳了…………”通过这一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在冬季生活的艰难,种种困苦的生存环境。
在这里,鲁迅塑造了一个贫困、苦难和无助的农民形象,体现了农民阶层的贫穷和困苦,增强了读者对农民的同情心和关爱。
我们来看《故乡》这部作品中对农民形象的塑造。
在《药》一文中,鲁迅写到:“前有敝蓬脒舍舍卫犒牢”,通过这一句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艰苦的劳作。
在这里,鲁迅展示了农民的贫穷和疲惫,让人们对于农民的生存状况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同情。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以自己家乡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对乡土文化的关怀和怀念之情。
他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于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眷念和热爱。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谢青春)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摘要:在鲁迅著作中,有些作品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20世纪初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称的阿 Q,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等。
本文分析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以《故乡》、《药》、《祝福》、《离婚》、《阿Q正传》等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华老栓、祥林嫂、爱姑、阿Q等农民形象为例,说明了鲁迅在他的农民形象的塑造中,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现状深切关注,以及对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的思考。
本文认为,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具有探索农民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的意义,具有如何“改造国民精神”、“重塑国民灵魂”、唤起国民觉醒的意义。
在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今天,鲁迅的作品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改造国民精神,是一个永不落后的话题。
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意义作家的创作特点往往受到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影响。
童年的鲁迅遭遇家庭变故,经常生活在田园风光的农村,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与农家子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与农民朋友的交往中,鲁迅一方面感受到他们的纯朴、善良与热情,一方面对农民的生存状况,尤其是对他们的痛苦与不幸有了深刻的了解。
作为文化主将的鲁迅目睹了黑暗社会中苟活的人们,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扭曲了他们的身体,更严重地腐蚀了他们原本纯洁的心灵。
我们从鲁迅的小说中可以发现,他笔下众多的农民形象概括起来有四类:第一类形象表现的是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如闰土、杨二嫂等;第二类是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的农民形象,如闰土和华老栓等;第三类具有较强的反抗意识,但最终还是逃不过悲剧命运的农民形象,如祥林嫂和爱姑等;第四类是生命被扭曲、被异化的农民形象,如阿Q……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种种情况。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小说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光芒。
在他的作品中,农民形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元素,他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展现了中国农民阶层的生存境遇,以及他对这个群体的深刻关注和同情。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展开探讨,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多种多样,既有善良朴实的农民,也有愚昧顽固的农民。
在他的作品中,不乏描绘农民的小说,如《呐喊》中的《春蚕》,《彷徨》中的《风筝》,都是以农民为主题的作品。
这些农民形象既是作品的主角,也是作品中的支配者,他们的形象展现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在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多样性展现了他对农民阶层的深刻洞察和细腻表现。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农民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体,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对象。
他们的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中,往往代表了弱势群体在社会变革中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
在《风筝》中,那个被绑在风筝上的农夫,象征着农民阶层被迫宰割的命运;在《春蚕》中,那些从事春蚕饲养的农民,象征着中国农民阶层在现代农业改革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农民形象的象征意义,使得他们在鲁迅的小说中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他们的形象所代表的意义,触动了中国社会的最敏感的神经。
在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是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一种回应和表达。
在他的小说中,农民形象往往是社会变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的形象所揭示出的社会现实,使得鲁迅小说具有了特殊的社会关怀和历史感染力。
在《呐喊》中,农民是作品中的一个主要形象,他们的贫穷落魄、无助无奈,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和贫困。
鲁迅通过刻画农民形象,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呼吁,也揭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脉络和奋斗轨迹。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又是他对农村文化的一种发声和表达。
在他的小说中,农民形象往往是被忽视的文化载体和表现者,他们的形象所体现的生活方式、信仰观念、说唱传统等,为鲁迅对中国农村文化的探讨和展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农民问题的关注。
他通过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深入揭示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遭遇和无望境地,对农民形象的探讨使他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并对中国的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农民形象被描绘得非常鲜明生动。
阿Q代表了封建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形象,他是一个虚弱无能、软弱胆怯、战胜不了困难的农民。
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并不是一个充满正能量和英勇无畏的英雄,而是一个无畏困难、屈服于权贵统治的普通人。
阿Q被剥削和压迫,但他没有反抗的能力;他只能选择忍受,在无力改变现状的寻求身心的安慰和解脱。
农民形象的描绘正是通过阿Q这个角色来传递出鲁迅对农民处境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另外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可以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找到。
药生是一个农民,他生活在一个落后的农村社会中。
小说通过描述药生所面临的艰难困苦的环境,表达了农民在落后社会中的无望和困扰。
药生努力在农田中耕作,但结果却是一片败落。
无论是突如其来的洪水还是瘟疫,药生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命运摧残。
他的形象展现了农民们的无辜和无奈,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和污染。
农民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中,不仅是被揭示和批判的对象,同时也是一个被同情和呼唤正义的主体。
鲁迅通过对农民形象的探讨,将其置于社会角度,让读者共情和关注他们的遭遇。
他认为农民应该站起来,为自己的权益与尊严而奋斗,不再被统治和压迫。
他的作品激发了许多农民的觉醒和反思,为农民争取利益的呼声日益高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扭曲的灵魂——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论[内容提要] 鲁迅的农民题材小说面向现实,针砭时弊,以改造社会为出发点,反映出时代的呼声。
本文结合《呐喊》和《彷徨》中的部分篇目,对作品中的农民形象进行分析研究。
试图从性格特征、角色功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等几个方面,来具体论证鲁迅作品中这一特殊群体的典型性。
解读这一类文学形象,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扭曲引言作家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一生的创作。
童年的鲁迅自家庭变故以后,经常生活在风光秀丽、充满快乐与自由的农村,与农家子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与农民朋友的交往中,鲁迅一方面感受到他们的纯朴、善良与热情,一方面对农民的生存状况,尤其是对他们的痛苦与不幸有了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
作为文化主将的鲁迅目睹了黑暗社会中苟活的人们,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扭曲了他们的身体,更严重地腐蚀了他们原本纯洁的心灵。
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农民形象,如《故乡》中善良的闰土,《药》中的华老栓,夏瑜的母亲,以及《明天》里的单四嫂子,《阿Q正传》中的阿Q等等,他们的思想观念、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正是反映了中国现代农村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鲁迅在憎恶并揭露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同时,对广大农民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更为他们的愚昧、麻木、不思抗争而愤恨,因此深深地发掘存在于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身上的国民劣根性,几乎渗透于鲁迅小说的每一篇章,凸现其小说创作反封建这一中心主题。
一在众多的农民形象中,由于各自不同的境况、遭遇以及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程度各异,鲁迅笔下的农民在思想性格、行为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有的思想愚昧、麻木。
《故乡》中的闰土虽然待人诚恳,善良,可是到了中年,已经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①他的生活极度空虚,无聊,毫无目标。
小说《药》中的华老栓也愚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他轻信庸医的胡言,将人血馒头当良药而贻误亲子的性命。
阿Q被欺负和污辱后的精神胜利法更是愚昧到了极点的表现,面对赵太爷、丁举人等人的欺侮,他不是努力自强和抗争,而是编织种种歪理,异想天开地满足精神上的“转败为胜”。
有的思想守旧、安于现状。
小说《风波》最能反映这一类农民的性格特征。
作品中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的思想则更多地反映了他保守、倒退的倾向。
七斤看起来似乎是个穿梭于城乡之间的见多识广的船夫,七斤嫂也是一个泼辣精明的女子,可是他们整天所虑的仅仅是如何才能当好顺民,围绕着“皇帝是否坐上龙庭”的消息而忧患自己的辫子这个毫无意义的问题,革命后因为剪了辫子而喜,皇帝即位后因为没了辫子而忧。
有的丝毫没有反抗意识和叛逆精神,对所面临的重重压榨只能逆来顺受,即使在忍无可忍之际所萌发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也是不彻底的。
单四嫂子年轻时就丧夫守节,孤儿寡母,贫弱无依,对于生活与心灵的重压只是默默地承受着。
幼子宝儿是她唯一的精神安慰,可是在宝儿患病期间,希望得到帮助与宽慰的她却遭遇到庸医的欺骗和市井无赖的以帮助为名,行调戏之实。
在宝儿死亡这个致命的打击面前,单四嫂子这只可怜的羔羊仍然令人揪心地强忍着这一切,她不得不继续承受难以忍受的精神上的孤独与空虚。
而《祝福》中的祥林嫂比起单四嫂子,虽然有了要求独立的愿望和强烈的反抗意识,在“四大绳索”的束缚下也曾多次反抗,甚至以死抗争,但因为斗争的不彻底性致使她仍然未能冲破封建的“吃人”罗网。
……细察这一群软弱的农民形象,他们都生活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黑暗、动荡、病态的社会环境始终左右着他们的言行,吃人的封建制度严重地扭曲了他们的灵魂。
正是因为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压榨,才使原本健康可爱、活泼多知、勇敢机智的少年闰土变得沉默寡言、呆若木鸡。
原本纯洁的心灵正是由于烙上了阶级的印记,而与鲁迅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他再也不会充满朝气地面对眼前困苦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呆滞与麻木的精神状态。
祥林嫂的外逃出走,看似对社会的反抗,对不幸遭遇的抗争,可她的顽强抗争却是为了捍卫封建夫权授予他的“从一而终”的权利。
在这种目的的驱使下,祥林嫂反抗越强烈越可悲,还有单四嫂子强忍生活的巨痛,特别是阿Q厚重的愚昧与麻木更能够直接地反映其心灵所受的毒害之深。
这一类被剥削者身处困境倍受煎熬,却始终不能有清醒的认识。
残酷的封建制度全方位地制约着他们的一言一行。
其实生活的贫苦,家庭经济的沉重负担已经使他们饱受饥寒、度日如年,可这并不是他们命运凄惨的根本之所在。
“鲁迅的小说更多的是描写吃人者用软刀子杀人,他们利用封建思想对劳动人民实行精神统治,麻痹,腐蚀,扭曲他们的心灵,这是更残忍的慢性的心灵折磨,使被吃者不思抗争,永远甘愿被吃。
”②《呐喊》、《彷徨》中的劳苦大众都有着一种共性,即奴性思想。
他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屈从于罪恶的社会制度。
这一个个性格鲜明,呼之欲出的受害者,尽管对所处的生活环境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抗意识,可是在可恶的压迫者形象当中,总会出现那些貌若好人,实则元凶的人物,一些劳苦大众对其无比信仰。
当他们同罪恶现实作出反抗之时,这些可恶之徒一旦出现并且从中作梗的话,往往会严重削弱他们的斗志,最终让他们再次归顺于“吃人者”,比如《离婚》中爱姑对七大人的信赖,《祝福》中祥林嫂对鲁四老爷的屈从等等,都淋漓尽致地反映出封建农民思想所受的愚弄之深。
看似敢于反抗,实质上他们的心灵已经完全归依于封建统治者了。
为了刻画农民鲜活的形象特征,鲁迅在塑造人物上有其独特的笔法。
针对各自不同的人生历程,表现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及相应的心理特征,他通常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③鲁迅笔下的农民往往不是生活中具有单一性格特征的个人形象,而是作家根据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创造性地综合多个人的思想及行为特点,从而塑造独具特色的艺术典型。
鲁迅往往以生活中熟知的某个人为基础,即人物原型。
进而深刻分析与之相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结合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从而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烂熟于心,一挥而就。
”比如对闰土形象的塑造,就是以农村少年章运水为原型的,少年章运水与鲁迅形影不离,关系密切。
他天真活泼、健康、乐观,可随着岁月的穿梭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再加上贫苦生活的重压,使他变得迟钝、麻木起来。
作为艺术形象的闰土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作者的联想和深思塑造出来的。
此外,“鲁迅所熟悉的绍兴农村生活,在他的作品中也是一个最重要的源泉。
”④成功的小说,其艺术表现手法大多是全面的。
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梦境描写、背景描写等在鲁迅作品中都能举出许多生动的例子,足以证明鲁迅艺术手法的高超,中外艺术功底的扎实。
但是,鲁迅艺术手法中最为独特的还是传神的白描,他总是通过简洁的文字,即能传达出人物的内在特征。
阿Q脑袋后侧的小辫子,又黄又枯又细,足见其社会地位与生活状况之凄惨;阿Q偷偷地骂了“假洋鬼子”、“秃儿驴……”,不料秃儿手拿“哭丧棒”大踏步走来,阿Q便“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可见其生性之欺软怕硬;“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台一扔说:“现钱!打酒来!”仅此一笔,阿Q“中兴”后的得意尽已跃然纸上。
另外在“画眼睛”方面,鲁迅常有用白描传神之笔。
在写《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时,作家只用了短短几百字,就勾勒出她那圆规形的身材和尖嘴薄舌、能说会道、泼辣放肆、非常爱占小便宜的性格,从外形到思想无不给我们留下了鲜明到难以磨灭的印象。
“对于《孔乙己》里的主人公,作者也只用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话,就把这个人物已经失去了走进酒店里屋去喝酒的资格,却又不愿意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愿意走进劳动者行列的悲剧性格,揭示得清清楚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⑤华老栓眼眶围着“一圈黑线”,这是长期劳累、烦神的结果,《明天》里昏庸的中医说了半句话就“闭上眼睛”,一副冷漠无情的样子;至于祥林嫂眼神的四次变化,更记录着她半生悲惨的历程。
二任何一个作家及其作品,能在读者心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必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鲁迅小说中的一系列农民形象就以其鲜明的角色功能和典型的文化性格而引人注目。
从鲁迅作品中,可以窥出一个个愚昧、麻木、病弱的老中国儿女。
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隐藏于灵魂深处的伤疤,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反映。
闰土的转变,单四嫂子的孤苦伶仃,祥林嫂的悲剧,六斤的幼年裹脚,华小栓、宝儿的夭折等等都是罪恶的封建制度所酿成的悲剧。
在《明天》、《风波》、《祝福》等具有较强现实主义倾向的篇章里,劳苦大众思想上和心灵上无不打上了封建礼教的烙印,他们在文学史画廊里的出现,有着特殊的意义:(一)能够剖析作者的心路历程。
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客观真实,它最终来源于生活。
鲁迅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塑造出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与作家自身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密不可分。
“由于受中国传统感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鲁迅对民族精神痼疾的发现和揭露,主要不是逻辑分析而是主体体悟与自我剖析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显然是感受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
⑥鲁迅出身于破落户人家,家道中衰时贫困生活的折磨,市井闲人的嘲弄和白眼, 加之整个中国文化在西方打击之下的衰败,对于未接受西学的鲁迅来说,也只能以文化的优胜来自慰。
另外,即使在他接受西学后也曾两次求助于精神胜利法,一次是办《新生》流产与辛亥革命失败后,鲁迅用了这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沦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呐喊·自序》) 一次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腥风血雨中,“鲁迅说他恐怖于血的游戏,并在救助我自己,还是老法子,一是麻痹,一是忘却。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 处于当时特定社会环境里的鲁迅,特别是大革命的失败,更是猛烈地震撼着他的心灵,和其他人一样,孤独、苦闷一直萦系心头。
正是因为作家出自传统的国民,他对传统的国民性格看得格外透彻,剖析起来也就格外深刻。
(二)与其他受害人唯一不同的是,鲁迅在他们陶醉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道德天下第一”的时候,能超凡脱俗地挺身而出,清醒地指出他们是病态社会文化中的患者。
鲁迅自己就说,他从旧营垒中来,对旧事物看得格外分明,是故反戈一击,易致敌于死命。
一贯以来,鲁迅在深刻洞察农民身上所依附着的国民性的基础上,总是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他们愚昧和病态的本质特征,强烈地控诉封建社会、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在《呐喊》、《彷徨》中,作者对劳动者不幸命运的描写时,发现农民的这种落后面貌带有极大的普遍性,甚至体现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对此,鲁迅既“哀其不幸”,但更多的是“怒其不争”。
他的农民题材作品中,在揭示劳动人民悲剧命运原因的时候,作者批判的矛头往往一方面指向“吃人”的客观世界,一方面指向劳动人民自身愚弱的心灵。
《示众》里那一群麻木、呆滞的人群,你看我,我看你,个个莫名其妙,但又是津津有味;《故乡》中的闰土前后判若两人,特别是闰土与“我”心灵的隔阂之深,而且他将自己的命运完全寄希望于毫无意义的香炉与烛台上;《离婚》一文里,爱姑虽然刚强泼辣,敢于反抗,而且斗志满怀,信心十足,可外表的刚强毕竟难掩本质的软弱,在“知书识礼”的七大人面前,爱姑便显得羔羊一般的顺从,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