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质量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图文(精)
土地质量评价指标

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一、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的概念土地质量评价指标是对土地资源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和综合分析的一种方法。
这些指标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通过采集土壤、水文、植被和气候等数据,对土地的质量和适宜性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价。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土地的生产能力、环境适宜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性,从而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的分类按照评价的对象和方法,土地质量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土壤评价指标、水文评价指标、植被评价指标和气候评价指标等。
其中,土壤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含量、土壤水分条件等;水文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水资源分布、水体质量、水资源利用条件等;植被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植被生长状况等;气候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气候类型、气候变化规律、降水情况等。
这些指标既可以独立评价土地质量,也可以相互关联综合评价。
三、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的核心内容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土壤、水文、植被和气候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其中,土壤评价指标是土地质量评价的基础,它通过对土壤种类、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含量、土壤水分条件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来全面了解土地的生产能力和适宜性。
水文评价指标主要通过对水资源分布、水体质量、水资源利用条件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来了解土地的水资源状况和适宜性。
植被评价指标主要通过对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植被生长状况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来了解土地的植被状况和适宜性。
气候评价指标主要通过对气候类型、气候变化规律、降水情况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来了解土地的气候状况和适宜性。
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价,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土地的质量和适宜性。
四、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的应用价值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土地质量的综合评价,可以分析土地的适宜性和可持续利用性,从而为农业生产、土地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 评估技术要求

▪ 土地是自然的产 物,不是人类劳 动的产物,但人 类活动可以引起 土地有关组成要 素的性质变化, 从而影响土地的 性质和用途的变 化。
▪ 土地具有立体的 垂直剖面,在纵 向范围上,它包 括地表、地面, 也包括较深的地 下,它向上、向 下的范围是现今 人们利用土地的 技术所能达到的 范围。
2007年5月21日年5月21日年5 月21日
2007年5月21日年5月21日年5 月21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由于影响土壤质量的因子间普遍存在着相 关性,甚至是信息的彼此叠加,故进行土 壤质量评价时没有必要将所有因子都考虑 进去,可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的评 价目的对这些指标进行取舍组合。
2007年5月21日年5月21日年5 月21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土地是 地球表
...
面的陆 地部分
人类活 动结果 .是.. 土地 重要组 成部分
❖海洋和陆地是地球表面的两大组成部分,有着明 显区别的自然地理特征。陆地是突出于海洋面上的 部分,包括内陆水域、海洋滩涂。将土地限定在陆 地范围,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和劳动习惯。
❖ 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人类活动 影响土地性质和用途,这种新的性质和用途,与 人类的活动成果密不可分,没有这些成果,土地 就不具有这些用途。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些人类 的活动结果也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5月21日年5月21日年5 月21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5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应兼顾全面评估和突出重 点两个方面。全面评估,要求评价总体的、综合 的生态地球化学状况和质量水平。突出重点,要 求评价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 。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
土地质量评价要点

土地质量评价要点一、基本概念和意义:1.土地质量:指土壤具有满足其中一种特定用途的能力的程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指标。
2.土地质量评价:是对土地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和合理利用方式。
3.意义:土地质量评价对于科学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价指标体系:1.土壤属性指标:包括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酸碱度、水分状况等指标,是土壤质量的基础。
2.土地利用指标:包括土地适宜耕作能力、适宜林业能力、适宜建设能力等指标,是判断土地适宜用途的依据。
3.土地功能指标:包括土地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等指标,是评价土地综合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方法: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类型、地貌特征等进行判断和综合评定,以文字描述的形式表达评价结果。
2.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土地质量评价模型,将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数值化,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分析进行评价。
四、评价过程:1.数据收集:收集土地利用、土壤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数据,包括遥感数据、土壤调查数据等。
2.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包括数据统计、数据融合等。
3.评价指标制定:根据评价目标和要求,确定评价指标,并进行权重分配。
4.评价方法选择: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评估和综合。
5.评价结果呈现:根据评价结果,制作土地利用规划图、土地质量等级图等。
五、应用与展望:1.应用领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估、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等。
2.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土地质量评价将更加精确和科学化,评价方法和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总的来说,土地质量评价作为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通过科学评价,可以更好地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随着科技的发展,土地质量评价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

原水
• 游离二氧化碳、pH值、CO32-、HCO3-、OH-、Cl-、SO42-、 NO2-、COD、NH4+、F、Br、I、总硬度、K、Na、Ca、 Mg、Mo、Se、B、Cr6+、固形物、灼烧残渣、灼烧减量
地貌类型
地面坡度(度) 常年降雨量
(毫米) 农田基础设施
水源条件
熟制
土壤类型 土壤结构* 耕层厚度(厘米)
第 一 次
施肥情况 第
(kg/亩/年) 二
* 次
名称 数量
名称 数量
采样人
第 三 名称 次 数量
第一种 第一种 第一种
地(市)名称 村组名称 地块名称 Y(公里网)
地形部位
田面坡度(度)
县(旗)名称 单元编号 地块位置 海拔高度(米) 通常地下水位
的同一作物使用统一编号; d)新鲜样品采集后,应立即装入聚乙烯塑料袋,扎紧袋口,以防水分蒸发; e)测定重金属的样品,尽量用不锈钢制品直接采取样品。
(米) 坡向
常年有效积温(℃)
常年无霜期(天)
排水能力 输水方式
典型种植制度
颜色
障碍因素*
采样深度(厘米)
肥料(有机肥与化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灌溉能力 灌溉方式 常年产量水平 (公斤/亩) 质地(手测) 侵蚀程度* 成土母质
第五种
第六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第五种
第六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第五种
价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 要的生态地球化学问 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第六章 土地质量评价

第六章土地质量评价第一节概述一、土地评价的研究进展土地评价:指当土地用于特定目的时,对土地进行的质量鉴定。
包括土地质量诊断、分类或分等、土地制图、数量统计等。
土地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前者一般只表示土地的相对适宜性;后者以数值指标来规定土地间的质量差别。
案例: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二、土地评价的原则1、综合性原则2、差异性原则3、多学科活动协同研究4、要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5、评价要切合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6、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评价的基础7、评价要在几种用途之间进行比较三、土地评价类型第二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分类土地特性或土地质量与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要求匹配过程,称为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的、定量的,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目的可以分为当前的、潜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对象可以分为单宜性(如橡胶)、双宜性(如苹果、板栗)、多宜性(如农林牧多种用途)土地适宜性评价。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以土地质量评价为基础的。
其评价因子用土地特性,但由于土地特性都具有各自的量纲,使得土地特性之间以及与土地质量之间的比较很困难,因此,使用土地特性作评价因子,首先必须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其量纲。
实际上标准化处理的过程是通过土地质量评价将土地特性转化成土地质量,只不过土地质量仍使用土地特性的名称。
三、土地适宜性的分类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6年推出《土地评价纲要》,其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四级分类制。
1、土地适宜性纲2、土地适宜性级3、土地适宜性亚级4、土地适宜性单元FAO《土地评价纲要》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于1983年参照FAO拟定,采用五级分类:⏹第一级,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土地潜力区;⏹第二级,在土地潜力区范围内给出8个土地适宜类;⏹第三级,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划分出不同的土地质量等级;⏹第四级,在土地质量等范围内划分土地限制类型;⏹第五级,确定土地资源单位,即具体的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科学专题:土地评价

2021/6/24
8
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FAO)
光照条件
气
候 因
温度条件
素
降水条件
总辐射 温度订正 水分订正
土地自然生产潜力
土壤因素
光合生产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
2021/6/24
9
土地报酬变化阶段性分析(吴次芳,叶艳妹,1995)
假设某一变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为x,则:
x[O→A],MPP递增至最高点K,TPP 递增至拐点F,APP递增;
5
三.土地评价的分类
1. 按土地评价的目的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生态评价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2. 按土地评价的途径:直接评价,间接评价 3. 按土地评价的定量化程度:定性评价(潜力法,适宜法);
定量评价(参数法,AEZ法,作物生长模拟法) 4. 按土地评价的服务目标:单目标评价,多目标评价
2021/6/24
3
二.基本概念
土地性质是土地属性在各个方面的直观反映;土地质量是土地综 合属性的描述。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即土地具有的属性。
土地性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状态,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土 地质量是针对一定用途而言的,表示为对某种用途适宜不适宜、 或适宜程度高低。
土地性质与土地质量的关系是多对一、一对一的关系。如土壤侵 蚀、产量、效益,土壤有效养分、排灌设施、技术水平等。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的农用土地分 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1989 年);
国土资源部的农用土地分等定级 规程(讨论稿)(1998年);
三个行业规程(2003年); 三个国标(2012)
2021/6/24
16
2021/6/24
土地评价

第一章1、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特定地段,由气候、土壤、水文、地貌、地质、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活动和结果等要素所组成的,内部存在大量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流通,空间连续,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一个自然和社会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内涵?(1)土地是地球表面的特定区域;(2)土地是一个自然和社会经济综合体;(3)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连续实体;(4)土地是一个历史综合体;(5)土地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3、土地的特性?(1)土地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的二重性;(2)土地作为自然资源的特性;(3)作为资产的特性;(4)土地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4、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目的,采用一定的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等的经营活动。
5、土地利用分类:是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其利用方式、结构和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的划分或归并。
6、土地利用与分类的原则?(1)要根据土地利用的现状特征进行土地利用分类;(2)土地利用分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3)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具有鲜明的实用性;(4)土地利用类型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7、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1)1980年的《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2)198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3)1989年的城镇地籍调查的城镇土地分类系统;(4)2004年提出的全国土地城乡统一分类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8、土地评价:是在特定的目的下,通过土地质量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确定土地等级,揭示土地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异过程。
9、土地质量是土地的综合属性。
土地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生产力。
10、土地评价的原则?(1)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2)针对性原则;(3)因地制宜原则;(4)合理确定投入水平原则;(5)合理确定单宜性与多宜性原则;(6)可持续利用原则。
11、土地评价的方法:(1)直接法;(2)间接法(归类法、数值法/参数法)。
土地评价的分类

土地评价的方法体系
土地评价的两阶段法和平行法
土地评价的方法体系
确定评价项目,选取评价指标,是土地评价的 核心,也是土地评价 依据在定性基础上的量化过程,关系到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置信度。一般 需注意以下问题: 要选择那些较长时间影响土地质量或适宜性的不易改变的稳定因素 作为评 价项目。如坡度、土壤质地、有效土层、侵蚀状况、盐碱化及改 良条件、排水性能等; 要选择那些符合特定地区或特定利用方式要求的因素作为评价项目。 如黄壤或紫色土种植茶叶的土宜评价。 评价指标中的度量指标要能满足划分适宜性或限制性等级的需要,使 之相互吻合。>25°的耕地应退耕还林,则以25°为临界值。
评价途径不同 直接评价 间接评价 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 经济评价 单目标评价 多目标评价
土 地 评 价 的 分 类
评价性质
服务目标
第一节土地评价的类别
土地评价的分类
按评价对象的不同,分为农用地、林业用地、城镇和 建设用地、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的评价。 按评价的时间不同分,当前适宜性评价与潜在适宜性评 价。当前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不经大型的改良而处于目前状况 下的土地适宜性;潜在适宜性评价是指经过大型改良之后在将 来某个时候的土地适宜性。
相对性原理
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 同,土地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不同评价地区 的实际需要,往往在评价时将本地区内质量最好的 土地定为一等地,最差的土地定为末等地,这样处 理使不同地区的土地质量等级之间的差异不尽一致, 同一等级的土地的实际质量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土 地评价的结论是相对一定地区而言的。
限 制 性 原 理
多样性原理
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质量和土 地用途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随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同一 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也会发生变化。 土地评价的结果是所评价的地区土地质量好坏程度的反映,因 此必须具有可比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或 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