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成立、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斯大林模式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从而深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困难,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2.难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2.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

3.讨论法:学生进行讨论,深化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黑板:用于板书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的国旗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苏联的基本情况,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9张PPT)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9张PPT)
——《大国崛起》
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工业落后。
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 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 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 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 实现国家工业化
: 1926
: ①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
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②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一五计划——“技术决定一切” 二五计划——“干部决定一切”
3、结果: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苏联 德国 美国 英国 法国
增长 660% 增长 31% 增长 20% 增长 13% 不到 7%
——瞿秋白《赤都心史》
社会矛盾尖锐
一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反动势力乘机叛乱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面对苏俄的实际情况,列宁开始实施什么政策?
新经济政策
2、目的: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开始实施
3、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余粮收集制
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 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 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
1928-1940年苏联粮食、肉类人均年供应量统计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

部编版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PPT课件

部编版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PPT课件

材料 【获奖课件ppt】部编版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ppt课件1-课件分析下载
在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基础上,开始了消灭富农阶级的 斗争。苏联政府机关对划分富农的标准曾提出过多种标准, 但从未提出明确而科学的统一规定。因此,很难说出富农 的准确数字。
全盘集体化运动开展后,富农极力阻挠农庄的建立, 散布谣言中伤农庄,纵火焚毁农庄的财产,暗杀运动的积 极分子……
【获奖课件ppt】部编版历史《苏联的 社会主 义建设 》_ppt 课件1- 课件分 析下载
【获奖课件ppt】部编版历史《苏联的 社会主 义建设 》_ppt 课件1- 课件分 析下载
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斯大林认为必须采用行政手段 保证高积累多投资。他说,苏联的建设资金不能靠掠夺 殖民地和向外国借债来筹集,只能从内部,依靠自己的 力量积累。政府应把国有企业、矿山、铁路、银行以及 贸易部门的利润尽量多地收缴上来,作为工业化的资金。 其次是征收农业税。第三是号召人民艰苦朴素,用发行 公债等办法把消费资金转为建设资金。可是,用这些方 法积累到的资金不足以应付大规模建设的需要。斯大林 转而主张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 格,用多收少付的办法向农民再征收一笔额外税,以加 快资金积累。至于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扩大积累的根本手 段,则被冷落忽视。
从教材中找出新经济 政策的内容和对新经济政 策的评价。
(1)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 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 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 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 劳取酬的工资制。 (2)评价: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 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 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 经济稳步发展。
新经济政策
材料一
1921年2月28日在俄国波罗的海海军要塞喀 琅施塔得发生兵变。领导叛乱的人提出建立“没 有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的口号,企图在苏维 埃旗号的掩盖下,恢复地主资产阶级政权。兵变 于3月被平定。可是,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 危急。列宁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普通水兵被 骗参加叛乱这一事实,反映了农民对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的不满和他们在政治上的动摇,要求苏维 埃俄国必须迅速制定新的经济政策。这一事件引 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分层作业)(解析版)【统编版九下历史精品备课】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分层作业)(解析版)【统编版九下历史精品备课】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分层作业一、【夯基达标】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的下列措施带有明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是() A.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B.建立红军反对协约国武装干涉C.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即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无产阶级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成为掌握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带有明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2.(2022·河南·虞城县春来初级中学模拟预测)20世纪二十年代初苏俄实行粮食税,与之前相比,税额降低了近一半,向农民提供种子、农具和技术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成这一变化的事件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第一个五年计划D.农业集体化【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二十年代初苏俄实行粮食税,与之前相比,税额降低了近一半,向农民提供种子、农具和技术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是苏俄在1918-1920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剥夺资产阶级,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等,排除A项;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1929-1933年间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1·湖南·新宁县第一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是①苏联成立②十月革命爆发③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④列宁逝世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之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②①④③正确。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总复习知识点思维导图[100+张幻灯片]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总复习知识点思维导图[100+张幻灯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与前面内容的联系
美国三位总统的功绩比较 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比较
与后面内容的联系
面对经济危机走上两种不同道路的比较
与时事的联系
奥巴马
第四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背景: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

德国——纳粹主义 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
西
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

九年级下册历史
总复习PPT课件
最新/优质文档/私人定制/可编辑/即下载即使用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 俄国十月革命
时间: 1917年—1936年(一战中—经济危机中)
列宁 人物:
斯大林
十月革命 事件:
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
背景
①1861年改革后的俄国 —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②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从长远看:
斯大林模式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与后面内容的联系 新经济政策——新政——新经济时代
苏联成立——苏联解体
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
世界
时间: 1919年—1937年(一战后—二战前)
人物: 罗斯福 希特勒
源地形成
势 力 表现:
暴行:一党专政;思想控 制;迫害犹太人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1922年【不是经济危机诱发】

标志: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

日本——军国主义
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 地形成
结果:
特点:以军部为核心

鲁教版世界历史八年级下册1-10课

鲁教版世界历史八年级下册1-10课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一、俄二月革命(1917年3月)1、原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灾难,阶级矛盾激化。

2、结果:⑴推翻沙皇专制统治⑵两个政权并存①士兵苏维埃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了人剥削人制度的革命)1、原因:它是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列宁和布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以及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

2、彼得格勒起义时间:1917年11月;人物:列宁;地点:斯莫尔尼宫结果: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和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3、革命措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4、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次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1921年列宁领导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2、1922年苏联成立(1922-1991年共69年)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1、1924年列宁逝世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①措施:1928-1937年(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工业)②成效:由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由此加强3、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正式形成)4、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⑴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做法,实现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大国崛起》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 义工业化进行斗争。1928开始,苏联开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在 1928-1937年先后完成了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农业全盘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宣导共产主义,于1930年1月5日 所推行的政策。1934年苏联政府宣布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苏联农业集体 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但在执行过程中,底层执行者经常采用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农民入 社。1930年3月2日,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 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了大规模 退社的浪潮。1930年6月,集体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了23.4%,斯大 林不得不在6月召开的苏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再次改变态度,赞扬全盘集 体化的成就并批评反对者是“和共产主义的敌人勾结在一起的人”,又一 次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高潮。到1933年底未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仅占0.2%, 至此全盘集体化的目标基本实现。 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进行说明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已经放弃了新经济政 策。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 丁童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指于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 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 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合并而成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简称苏联。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 面积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疆域横跨东欧、中亚、北亚的大部分;与挪威、芬 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 鲜接壤;与瑞典、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州隔海相望。 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按照 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权力高度集中,并奉行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制度及计 划经济的经济政策,由苏联共产党执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主张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来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1991年12月25日,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为标志,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 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所领导的 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主要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至此,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九下历史第1-10课知识点(含答案)

九下历史第1-10课知识点(含答案)

九年级(下)世界历史复习提纲姓名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课:俄国十月革命1、俄国十月革命的时间:1917年11月。

领导者:列宁。

性质:无产阶级革命2、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俄。

十月革命的特点是城市包围农村,武装夺取政权。

意义:见9下书5页。

3、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列宁在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代替了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

2、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结果: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1922年底,苏联成立,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5、苏联第一五、二五计划的时间是:1928-1937年。

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6、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苏联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形成,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模式弊端见9下书10页。

7、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两次重大的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巴黎和会: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中国的影响: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引发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签字。

2、华盛顿会议(1919—1922年)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 10 课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科目:历史年级:九年级总课时数:
备课时间:2018.11.6主备人:范鲜锋审核人: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难点: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课前预习:
(要求:预习时可参考基训前面知识网络及以下题目,且必须在书本中圈划出来,标注上去。

)
2、完成本节课的课前预习题目。

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平台运用
新课导入1924年,列宁病逝,接下来……。

斯大林以强硬的态度发展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课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板书课题)
目标出示一、知识目标
了解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弊端。

简述五年计划的成就。

知道肃反运动的严重后果。

二、能力目标
提高用全面、发展、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要培养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自学指导
带着下列问题快速阅读课本P130-P134
1、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哪几点?
工业化(1926年);农业集体化(1927-1932)五年计划(1928年起);肃反运动(1934年起)
2、“工业化”的方针和重点分别是?
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大型工矿企业
3、肃反运动的导火线是?
基洛夫事件
4、苏联模式的特点是?
过度集中(计划管理)、过度集权(个人专断)
疑难点拨一、经济
(一)工业化(1926年)(重.大)
1、时间:1926-1936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3、重点:大型工矿企业。

4、成就: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5、评价:①为维护苏联经济独立和国防安全奠定经济基础。

②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6、取得成就的原因:①、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

②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大力发展教育。

④牺牲农业,从农业吸收工业化资金。

(二)农业集体化(1929年—1932年)
1、原因:粮食缺乏对工业化和人民生活造成威胁。

2、目的:力图将小农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大农业。

3、内容: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消灭富农阶级。

4、弊端: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违背自愿的原则,片面追求大而公,产生长期消极后果。

(三)经济管理体制——五年计划
计划经济:国家对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各个环节个方面
都确定了具体的计划任务。

1、特点:实行严格的计划领导和管理。

2、时间:1928年以后
3、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3、弊端:排斥市场调节,统得过死,使企业失去了活力和动力,经济效率低下,造成社会财富严重浪费。

中国的“一五”计划
从1953年起执行的“一五”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
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
它各项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二、政治:肃反运动(1934--1938)
肃反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有何影响?它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的什么事件?
1、导火线:基洛夫事件(1934年)
2、特点:肃反扩大化,造成许多冤假错案
3、后果:
(1)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

(2)经济:干扰经济正常发展。

(3)政治: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4)影响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追求
三、斯大林模式(两个过度)
1、形成时间——1936年
2、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3、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4、评价
①积极:使苏联取得了巨大建设成就(苏联的工业,教育,国防力量和国际地位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战争的胜利提供的保证。

②消极:严重压制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创造性,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丧失自我完善的活力和机会,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合作探究:阅读与讨论
“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化都算作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成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

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

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斯大林:“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谁要高兴就可以蹂躏她。


问题:
苏联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的工业化按预期的十年内完成了吗?有何影响?
想一想: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想一想,那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和我国开展的哪一项运动比较类似?
原因:农业集体化运动,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违背自愿原则,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类似的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

1.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认为的列宁比较好的“思路”和苏联僵化的“模式”分别是指
A.进行十月革命和斯大林模式
B.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C.进行十月革命和赫鲁晓夫模式
当堂检测
D.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戈尔巴乔夫模式
2、对“斯大林模式”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以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为形成标志
B.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C.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D.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3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采取消灭富农政策
B、到1932年基本实现
C、产生了长期的消极后果
D、农民自愿接受集体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