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正常心电图

合集下载

诊断学整理——心电图

诊断学整理——心电图

心电图分析步骤1.确定节律,测量心率2.依次分析P、测量PR间期、QRS波、观察ST段、T波、测量QT间期3.测量电轴4.报告的形式:确定者,写出结论不完全确定,先描述,后结论完全不确定,描述现象心电图测量每小格,0.04s,0.1mV心率=60/RR间期或PP间期波段测量:P波和QRS波时间:12导联中最早到最晚PR间期:最早P波起点到最早QRS波起点QT间期:最早QRS波起点到最晚T波终点心电轴判断:以QRS波群Ⅰ+,Ⅲ+,电轴不偏(-30˚~90˚)Ⅰ-,Ⅲ+,电轴右偏(-30˚~-90˚)右心室肥厚、左后分支阻滞Ⅰ+,Ⅲ-,电轴左偏(90˚~180˚);左心室肥厚、左前分支阻滞不确定电轴(-90˚~-180˚);正常人变异、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的偱长轴转位(常人亦可见到)心尖向心底;正常V3或V4导联R/S大致相等顺钟向转位:V3V4导联转向左心室方向,出现在V5V6,R/S<1;右心室肥厚逆钟向转位:V3V4导联转向右心室方向,出现在V1V2,R/S>1;左心室肥厚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波形的形态、时间、电压)1.P波(心房除极):<0.12s;肢体导联<0.25mV,胸导联<0.2mV;Ⅰ、Ⅱ、avF, 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它导联直立、倒置、或双相2.PR间期(房室传导时间):0.12~0.20s;和年龄相关;>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3.QRS波群(心室除极):QRS时间<0.11s,0.06~0.10s;肢导联:R I<1.5mV,R I+S III<2.5mV胸导联:R V1<1.0mV,R V5<2.5mVR V5+S V1<4.0mV(M)、3.5mV(F)R V1+S V5<1.2mV左室高电压:R V5+S V1>4.0mV(M)、3.5mV(F),或R V5>2.5mVQRS低电压:I+II+III综合电压<1.5mV4.J点: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大多数在等电位线上5.ST段(心室缓慢复极):下移一般不超过0.05ms,6.T波(心室复极):1/10R<T<1/2R7.QT间期:心率快,QT短;0.36-0.44s;延长,药物影响(奎尼丁)、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8.μ波:胸导联出现,<1/2T;增高,高血钾;倒置,高血压、冠心病右心房肥大:P波尖而高耸,>=0.25mV,“肺型P波”左心房肥大:P波增宽,>=0.12s,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二尖瓣型P波”心室肥厚双心室肥大1.大致正常心电图2.一侧心室肥大(另一侧被掩盖)3.双心室肥大的表现:左心室肥大+电轴右偏或V1高R波右心室肥大+RV5高电压心肌缺血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局部缺血→影响心室复极→心电图ST段、T波的改变缺血型心电图改变(T波),损伤型心电图改变(ST段)正常,心外膜完成复极早于心内膜,可看做是从心外膜向心内膜推进。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分析与解读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分析与解读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分析与解读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变化而获得的一种医学检查方法。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的分析与解读对于心脏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进行详细解读。

1. P波P波是心房除极过程的反映,代表心房肌收缩。

在正常心电图中,P波应呈现正向波形,通常为圆锥形,时间上限不超过0.12秒,并且形态应该一致。

异常的P波形态可能暗示心脏病变或心房电活动异常。

2. PR间期PR间期是P波起始至QRS波群起始的时间,代表心房传导至心室的时间。

在正常心电图中,PR间期一般为0.12-0.20秒,过长或过短的PR间期可能提示房室传导障碍或心脏疾病。

3. 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过程的电活动。

在正常心电图中,QRS波群时间一般在0.06-0.10秒之间,形态应该呈现正向波形。

异常的QRS波群形态可能暗示室性异位灶的存在或心室传导异常。

4. ST段ST段是QRS波群终止至T波起始的水平线段。

在正常心电图中,ST段呈现与基线平行的水平线,如果ST段出现下斜或上斜,则可能暗示心肌缺血或心肌损伤。

5. T波T波代表心室复极过程的电活动。

在正常心电图中,T波应该是正向的,形态多样,但一致。

尖、高或倒置的T波可能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损伤或电解质异常。

6. QT间期QT间期是心室除极至再极化完成的时间,代表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的总时间。

在正常心电图中,QT间期与心率密切相关,需要根据心率进行校正。

过长或过短的QT间期可能提示心室去极化异常或心脏电解质异常。

通过对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的准确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心脏电活动的异常情况,进一步指导诊断和治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也会受到年龄、性别、体位、心率、心电图导联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接受心电图检查时,医生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判断。

总结起来,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分析与解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心脏疾病筛查和诊断手段。

诊断学心电图之正常心电图

诊断学心电图之正常心电图

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以经过人体 组织传到体表。 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 心脏每一个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 变化的曲线图形。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示意图
肢体导联

(一)标准导联 亦称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之间的电 位差。包括Ⅰ、Ⅱ、Ⅲ导联 。 (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包括avR、avL 、 avF导联。 心电图机有红黄绿黑四种颜色的夹子,分别夹 在右手、左手、左脚和右脚上。
各波段时程与心率的检测
心电图记录纸上的横坐标可用以检
测各波段的时距,可根据对测量精
度的要求,改变走纸速度。
检测方法
通常可根据肢体I、III导联QRS波群
的主波方向,以估测心电轴的大致 方位。
(1)目测法(见下表)
平均心电轴的目测法
1
心率的检测
心率=300÷大格个数
心 率 100 次/min
aVL与aVF的QRS波群可呈qR、Rs或R型,也可呈rS型。 I导联的R波小于1.5mV,aVL 的R波小于1.2mV,aVF的 R波小于2.0mV。
Is This 12 Lead ECG normal or abnormal?
肢导联特点,看心电轴是否正常 ,有无左偏或右偏 胸导联特点 ,V1V2 rS型, V5V6 qRs型 有无异常Q波。
Is This 12 Lead ECG normal or abnormal?
“P”波波型特点是否正常:
Ⅰ、Ⅱ、aVF、V4-V6直立,aVR导联倒置,其他导联随便。
第二步 : 看PR间期 正常值:0.12 — 0.20 Sec
PR间期
笼统的可以表示为P波开始至下一组QRS波群 开始的时间。它包括了心房内、房室结以及希 氏束-浦肯野纤维的传导时间。正常的窦性心 律时,它的范围是在0.12s~0.20s,当然在心 率加快时,它也可以相应地略为缩短。

临床诊断学心电图正常

临床诊断学心电图正常

Basic principles(4)
Vector, resultant vector The ring of 2-D vector The ring of 3-D vector
Resultant Vector
y
a
x
t
The process of ECG formation
Electrode placement and ECG
ECG features of the normal heart
→I、II、III:QRS主波向上,RI → aVR:QS、rS、rSr’、Qr,R aVR → aVL、 aVF:qR、Rs、R、rS,R aVL,
R aVF
☆ 低电压(正向波+负向波)(绝对值) 肢导联< 胸导联<
ECG features of the normal heart
J点位于等电位线上,随ST偏移发生移位 J点上移:部分心肌提前复极时发生 J点下移:心动过速等原因,心室除极与心房复极并存时发生
ECG features of the normal heart
ST段: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代表心室缓慢 复极过程。
ECG features of the normal heart
R/SV1<1, R/SV5>1
ECG features of the normal heart
V1、V2:多呈rS,R V1 V3 、 V4 :R与S振幅大致相等 V5、 V6 :可呈qR、qRs、Rs、R, R V5、V6
ECG features of the normal heart
☆ 肢导联:
T波:心室快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1)方向:与QRS主波方向一致
☆ I、II、 V4~V6 向上 ☆ aVR向下 ☆ III、aVL、aVF、 V1~V3向上、双向、向下 ☆ V1向上, 则V2~V6向上

心电图诊断指南

心电图诊断指南

心电图诊断指南来源:2015(实用心电图诊断学)一、正常心电图1.心律:(1)基本心律:窦性或异位。

(2)窦性心律最基本条件PV5,PV6直立,PavR倒置。

2.心率:大于3大格小于5大格(1格300,2格150,3格100,4格75,5格50),房颤时计算平均心室率(小格为0.04s)3.P波:(1)正常圆钝。

(2)正常肢导<0.25mv,胸导<0.2mv。

(3)正常<0.12s。

4.P-R间期:正常为0.12-0.20s。

5.QRS波群:(1)时间为0.06-0.10s。

(2)电压:Q<1/4R,主要分析V1,V5。

RV1<1.0mv,RV5<2.5mv。

(3)胸导V1-V6,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少,V1:R/S<1,V5R/S>1。

(5)RV5+SV1<4.0mv(成年男子),<3.5(成年女子);RV1+SV5<1.05mv。

6.S-T段:(1)时间为0.05-0.15s。

(2)移位:以j点后0.06-0.08s为准,以P-R段为基线,需结合形态分析。

上移:正常V1-V2<0.3mv,V3<0.5mv,其余导联<0.1mv;下移:正常各导联主要均应<0.05mv。

R波占优势导联T波直立,振幅>R/10。

常异常7.T波:主要分析R波占优势的导联,肢导联主要看I、II,胸导主要看V4.V5.V6,正时T波表现为低平、平坦、双向或倒置。

8.Q-T间期:与心率快慢有关,正常值应根据相应的心率校正(0.32-0.44s)。

9.U波:V2,V3清楚,U与T方向相同,U<T,U<0.2mv。

10.正常窦性心律:(1)存在窦性P波,即PV5,V6直立,PavR倒置。

(2)P-R间期为0.12-0.20s。

(3)P-R间期差<0.12s。

(4)频率为60-100次/分。

11.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率频率>100次/分。

正常心电图报告

正常心电图报告

正常心电图报告心电图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手段,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

正常心电图是指在安静状态下记录的心电图,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波形和心律失常的情况。

下面将对正常心电图的报告进行详细介绍。

1. 心电图波形。

正常心电图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P波代表心房除极,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T波代表心室复极。

这三个波形在正常心电图中应当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形态,反映心脏的正常电活动。

2. 心率。

正常成年人的静息心率一般在60-100次/分之间,心电图上的R-R间期可以用来计算心率。

心率过缓或过快都可能是心脏功能异常的表现,因此心率的测量对于评估心脏功能至关重要。

3. 心律。

正常心电图应当呈现出规律的心律,即R-R间期基本一致,没有出现明显的心律失常。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室速、心房扑动等,这些异常心律在心电图上会有明显的表现。

4. ST段和QT间期。

ST段和QT间期的改变可以反映心肌缺血和心室肌电活动的延长情况。

正常心电图中的ST段应当是平坦的,而QT间期在不同年龄和性别有一定的正常范围。

ST段和QT间期的异常可能提示心脏疾病的存在。

5. 波形的振幅。

除了波形的形态,波形的振幅也是评估心电图的重要指标。

正常心电图中的波形振幅应当在一定的范围内,过高或过低的振幅可能提示心脏肥大或心肌损伤等情况。

综上所述,正常心电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手段,通过对心电图波形、心率、心律、ST段和QT间期、波形振幅等指标的分析,可以全面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熟练掌握正常心电图的特点和判断标准,对于诊断心脏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对正常心电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引起大家对心脏健康的重视,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

第九版诊断学精品课件心电图

第九版诊断学精品课件心电图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QT间期
是自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的除 极和复极的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间期受心率影响大, 当心率在60~100次/min时,QT间期为0.32~0.44秒。 为了排除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可以常用计算校正后的 QT间期(QTc)。
u波 是T波之后的一个小波,其产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V6 左腋中线V4水平处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诊断学(第9版)
一、心电图测量
(一)心率的问题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四)平均心电轴 (五)心脏循长轴转位
诊断学(第9版)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P波 是一组波群中最先出现的小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产生的电位变 化,可以有多种形态。
诊断学(第9版)
加 压 肢 体 导 联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
aVR导联 加压右上肢导 联,探查电极 置于右上肢
aVL导联 加压左上肢导 联,探查电极 置于左上肢
aVF导联 加压左下肢导联, 探查电极置于左 下肢
诊断学(第9版)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
标准胸前导联(单极导联)
V1 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 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 V2与V4连线的中点 V4 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 间相交处 V5 左腋前线V4水平处
第三节
心房肥大和心室肥厚
诊断学(第9版)
正常心房激动的组成
窦性P波波形构成特点示意图
诊断学(第9版)
(一)右心房肥大
一、心 房 肥 大


P



Ⅱ、Ⅲ、aVF导联中P波异常高尖,电压≥0.25mV

《诊断学》教学课件:李进正常心电图本科版2018

《诊断学》教学课件:李进正常心电图本科版2018

(1)心肌静止时 resting myocardium (复极状态 repolarization status )
0
0
0
0
(2)心肌细胞受刺激 stimulated myocardium (从左到右开始除极 depolarization beginning from left to right)

① ②
额状面
心房除极的心电活动
• 由于窦房结在心房的右上方,故
心房除极时产生的心电活动的方
向指向左 下(解剖学)
• 心房除极时产生的心电活
动的强度较小
温州医学院附二院 心内科
正常心脏电活动 --------演员在舞台上表演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 窦房结(正常心电活动起源点)
• 结间束 心房肌除极 P波
【基本原理】正常心脏电活动----演员在舞台上表演
• 心电综合向量的概念
由于心脏的解剖结构及其电活动相当错综复杂,致使诸心
电向量间的关系亦较复杂,为便于分析,我们一般按力矩的合
成原理将其合成为一个“心电综合向量”(resultant vector)
B
B

A
A
C
A
+B
C
A+ B
C
正常心房、心室除极的综合向量
70ms 0ms 5ms
空间心电向量环
40ms
【基本原理】心电图导联系统---摄像机拍摄的角度
记录心脏的电变 化必须先将心电图机 (电流计)的正负两极 按一定的联接方式分 别置于体表的不同位 置,这种将人体和心 电图机联接起来的方 式称为导联。 (Eintyoven创设的)
【基本原理】心电图导联系统
描记到负向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诊断疾病?
临 床 症 状 基本理论
疾病
临床体征 实验室检查
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请静下心来感悟学习并且调整学习方法!
内容提要
• 心电图由那些部分组成? • 心电图是如何形成的? • 各种常见疾病的心电图特征
• 做心电图有什么作用?如何分析?
Questions
• Why ECG could be served for the diagnosis of some diseases?
Lead axis:两点的联线代表导联轴, 具有方向性。
Lead system
国际公认的标准12导联ECG
☆ Limb leads: Standard leads: I, II, III ☆ Limb leads: aVR, aVL, aVF Chest leads: V1, V2, V3, V4, V5, V6,
Lead system
全程18导联ECG
☆ Limb leads: Standard leads: I, II, III ☆ Limb leads: aVR, aVL, aVF Chest leads: V1, V2, V3, V4, V5, V6,
V7, V8, V9, V3R, V4R, V5R
Good beginning is the half of success!
Pacing and conducting system of the heart
Sinus node Internodal tracts AV node
right bundle branch (RBB) Purkinje fibers
• 通过电极将此种电位改变从心脏或身体的不同部 位测得,应用心电图机或心向量图机记录下来, 即分别得到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和心向 量图(vectorcardiogram)。
• 心电图和心向量图是反映同一心电变化的二种记 录形式,二者之间密切相关。
正常典型心电图
正常典型心电图
• 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先激动心房,随后到心室。 • P wave ,PR interval(心房除极和除极)
正常典型心电图
• QRS complex(心室除极) • ST segment ,T wave,QT int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val ,U wave (心室复极)
4、心电图导联及心电轴
Leads: 将电极放在体表的任何两 点,分别与ECG机的正负两极相联, 构成一个电路,这种连接方式就…
特殊导联连接方式
• 食管导联(ESO): • 显示PSVT时P’波及
早搏中P波
不同导联放映不同部位电位变化
• Ⅰ、aVL→左室外侧壁 • Ⅱ、Ⅲ、aVF→左室下壁 • V3R、 V4R 、 V5R →右室壁 • V1、V2 、V3→室间隔 • V4~V6→左室前壁及前外侧壁 • V1~V6→左室广泛前壁 • V7~V9→左室后壁 • 对心肌缺血、心梗的诊断意义较大
Bundle of His
anterior fascicle
left bundle branch (LBB)
Purkinje fibers
posterior fascicle
2、心脏传导系统
心脏的作用
• 1、泵血作用 • 2、电活动
ECG的历史
1887年,Waller(Eng) 毛细管电测定仪在人 体首次记录
1903年,Einthoven 弦线电流计 准确记录了 人体ECG
1930年,Wilson将ECG理论应用于临床,并 设计胸前导联,创立临床心电图学
1940年,Lewis,Mackeniz等在心律失常诊 断做出贡献
心电图(ECG)和心向量图(VCG)
• 心肌兴奋与恢复时,有微小的电流产生,从心脏 传导到正常组织,使身体各个部位在每一心动周 期中发生电位的改变。
• How does ECG work?
• What is ECG? What is normal ECG?
A real case with chest pain
diagnosis
第一讲
心电图 由那些部分组成?
请静下心来感悟学习并且调整学习方法!
内容提要
• 1、正常典型心电图 • 2、心脏传导系统 • 3、心电图导联及心电轴 • 4、心电图测量方法 • 5、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 加压肢体导联 aVR
• 探查电极置于右手 腕内侧,中心电端 与左手腕和下肢相 连。
标准导联连接方式
• 加压肢体导联 aVL
• 探查电极置于左手 腕内侧,中心电端 与右手腕和下肢相 连。
标准导联连接方式
• 加压肢体导联 aVF
• 探查电极置于左下 肢,中心电端与左、 右手腕相连。
标准导联连接方式
肢体导联的导联轴与其六轴关系
• 将3个标准导联和3个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轴 保持原有的方向不变, 角度不变而移于0点处, 便得到一个辐射状的 几何图形,称为 Bailey六轴系统。
心电轴测量方法
• 1、目测法:据Ⅰ、Ⅲ
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 大致估计心电轴有否偏移。 • Ⅰ、Ⅲ主波均向上,电轴 不偏; • Ⅰ↑,Ⅲ↓,电轴左偏; • Ⅰ↓,Ⅲ↑,电轴右偏。
标准导联连接方式
• I导联:
• 左上肢与心电图机的 正极相连
• 右上肢与其负极相连
标准导联连接方式
• Ⅱ导联:
• 左下肢与心电图机的 正极相连
• 右上肢与其负极相连
标标准准导导联联连连接接方方式式
• Ⅲ导联:
• 左下肢与心电图机的 正极相连
• 左上肢与其负极相连
标标准准导导联联连连接接方方式式
• Vl导联:胸骨右缘第4肋间。 • V2导联:胸骨左缘第4肋间。 • V3导联:V2与V4连线的中点。
标标准准导导联联连连接接方方式式
• V4导联:第5肋间与左锁骨中线相交处。 • V5导联:左腋前线与通过V4水平线的相交处。 • V6导联:左腋中线与通过V4水平线的相交处。
特殊导联连接方式
• V7导联:左腋后线与V4~ V6同一水平。 • V8导联:左肩胛线与V4~ V6同一水平。 • V9导联:后正中线与V4~ V6同一水平。 • V3R导联:V3导联的对应部位。 • V4R导联:V4导联的对应部位。 • V5R导联:V5导联的对应部位。
尖对尖,向右偏。口对口,向左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