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教学教材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本文档将对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物质的呈现形式- 物质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
-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互紧密排列。
-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相互接触但不紧密排列。
- 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互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
2. 物质的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 纯物质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等。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如水、氧气等。
-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 均质混合物是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以微观上看不见的方式混合在一起,如盐水。
- 非均质混合物是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可以在微观上看见,如砂和水的混合物。
3. 物质的转化- 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转化方式。
- 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经历的形态、状态等可逆过程,如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气体等。
- 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经历的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化学性质的改变等不可逆过程,如铁生锈、纸燃烧等。
4.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大小、密度等。
-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反应时产生的新物质或改变物质本身性质的能力,如燃烧性、腐蚀性等。
以上是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能帮到您!。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_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T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T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_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T 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T味觉细胞(接受刺激)T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T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_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T外耳道T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T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T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T 听神经(传导信息)T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_。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完整)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提纲,推荐文档

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 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 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8、光的折射定律:
α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γ
(γ < α)
④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γ > α)
【注意】①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垂直射入界面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法线三线重合,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 0°。
αβ
③光发生折射时,光路也具有可逆性。
④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同时也发生了反射。
8、从河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浅,从水中看河岸上的树觉的高。
γ
凹面镜
γ α
空气 水
第六节眼和视觉 1、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七年级下科学2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2知识点七年级下科学2是初中科学的重要部分,针对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讲解。
本科目主要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三个学科,它们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不可或缺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七年级下科学2所包含的知识点。
一、生物学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七年级下生物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1. 细胞: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掌握细胞构造和功能特点十分必要。
2. 维生素:维生素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各种维生素在摄取不足、过量均会引起身体问题。
3. 器官和系统:介绍了人体重要的器官:心脏、肝脏、肺等,以及这些器官构成的系统。
4. 生殖:男女生殖系统构造、功能、生理特点等。
二、物理学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主要涉及物质、能量、空间、时间等基本概念。
七年级下物理学包括了以下内容:1. 能量:能量是一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等基本概念。
2.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及简单电路的制作和使用。
3. 热学:热传递方式、热胀冷缩、热的测量等。
4. 运动学: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和力的作用、摩擦力等。
三、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科,七年级下化学主要介绍以下内容:1. 元素与化合物:介绍化学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2. 反应与能量:学习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能量变化等基本概念。
3.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的定义、性质、中和反应等,身边的物质中有哪些是酸或是碱。
4. 溶解度:学习固体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度、热溶解实验等。
总体来说,七年级下科学2知识点中涵盖了许多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无论是在高中还是大学,这些基础知识都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大家在认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解决问题中。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7。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最新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资料

最新七年级(下)科学第⼆章知识点资料第⼆章复习提纲第⼀节感觉世界1.⼈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的感觉器官有:眼、⽿朵、⿐、⾆、⽪肤等。
其中⽪肤是⼈体最⼤的感觉器官。
3.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脑,形成感觉的部位)4.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反应、⽽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
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较丰富。
在⽪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体保护意义最⼤的是痛觉。
6.嗅觉的形成:⽓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脑)→⼤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鱼堆⾥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般情况下,狗的嗅觉⽐⽺要灵敏)(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孩⼦的嗅觉通常⽐成年⼈更灵敏)(4)动物对不同⽓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猫对⽼⿏的⽓味灵敏程度⽐狗更⾼)7.⾆的表⾯不满许多⼩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辣、涩。
8.味觉的形成:⾷物→⼝腔(⾷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脑)→⼤脑(形成味觉)。
9.⼈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感冒时,因为⿐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
七下科学第二章重点知识

第二章知识要点1、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一般指机械运动。
2、运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机械运动,最复杂的是生命运动。
3、雷电发生时,有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
4、能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5、物体由于被举高或者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拓展】前者称为重力势能,后者属于弹性势能。
6、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7、汽油、木材、天然气、沼气、煤炭等燃料储存的能,食物中储存的能,电池、蓄电池中储存的能都属于化学能。
8、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9、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为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机械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1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另一种是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速度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注意】(1)速度的大小等价于物体运动的快慢;(2)不能说速度的快慢,它跟速度的大小不一样。
13、速度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V=t s 14、速度的主单位:m/s ,它是一个整体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
【注意】一定是长度单位在前。
时间单位在后15、常见单位间的转化:1m/s=3.6km/h 1km/h=6.31m/s 16、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V =t s ,注意,这里的s 是指所求时间内的总路程,t 是总的时间。
17、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作用效果 速度大小改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或运动方向改变18、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9、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发生形变,弹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反抗形变。
20、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也就越大。
【注意】这个“一定范围”是指弹性形变的范围。
2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是N,测量力的大小工具叫测力计,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或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包括生命的定义、细胞
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等方面。
下面将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命的定义
生命是指生物体具有的一些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
这些特征是生物体与非生物体的重要区别。
同时,生命的起源也
是一个科学界争论的话题。
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
胞内含有许多细胞器,如质体、线粒体、内质网、细胞膜等,它
们各司其职,共同协作维持着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三、遗传
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基因传递和变异,是生物体进化中的重要因素。
遗传的本质是基因的传递和表达,包括基因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
同时,基因突变也是遗传发生的一种重要形式。
以上是本章节涵盖的三个核心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概述第二单元
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
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
能的多种形式:机械能(动能、势能)、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命质能。
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1.固体、液体、气体等一切物体都可具有动能。
2.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3.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形变所积蓄的能,叫势能。
4.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参照物和机械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相对运动: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发生变化。
相对静止: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不变。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速度=路程/时间S=Vt t=V/S
(4)单位:m/s km/h 1m/s=3.6km/h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一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
较慢。
⑵比较同一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
所
用时间短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较
慢。
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来说,V=S/t表示一段时间内或者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我们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总是要
选择一个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当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
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s与所需的时间t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
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即v=s/t。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
⏹3、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路程段或时间段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不
同的,这一比值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物体在这一路程段或时间段的运动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该路程段中或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即V=s/t。
力的存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作用
改变无力的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弹性:物体受到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制
..的。
弹力:物体形变时反抗形变的力。
在一定范围内,物体受到的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
力的测量:1.单位: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N。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一牛。
力的图示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这三个因素叫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各个要素。
箭头表示物体受力的方向。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力的示意图: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箭头来表示力。
(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重力
重力: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产生的条件是地球的吸引。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作用点在重心。
规则物体
.....用悬挂法找
....的几何中心为重心。
不规则物体重心。
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锤线
重力的大小:G=mg(g=9.8牛/千克)g的物理意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
各星球上的重力指数:
摩擦的利与弊
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这种相对运动
....的力,这种力就是摩擦力。
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物体会产生摩擦力,相对运动的物体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相对静止的物体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趋势相反。
(固体、液体、气体都会产生摩擦力)滑动摩擦
摩擦力的形式:
滚动摩擦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物体表面压力。
2.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3.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物体表面压力。
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3.变滑动为滚动。
4.加润滑剂。
5.垫气垫。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将保持静止状态。
原来运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00多年前,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曾得出结论:“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到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
笛卡儿(Reme Descartes)补充了伽利略的认识指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到任何力的作用,
它不会向左,右方向偏,将永远沿原来的方向做匀速运动。
牛顿得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的性质。
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
无论是固体、液体、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惯性的大小只取决于物体质量的大小。
二力平衡
一.
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是平衡力。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互相平衡。
如果物体不受到外力作用或二力平衡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如果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外力或二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