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逸事_名人故事
近代史 张之洞

在晚清重臣中,张之洞属于跨世纪的人物,从19世纪活到了20世纪,因此有照片传世,还不止一张。
照片上的张之洞,是个一把胡子的干巴老头,没有什么招人喜欢的地方,当然也没有什么讨人嫌之处。
说他是可人,当然不是因为长相,而是此老的为官之道。
曾国藩说李鸿章拼命做官,俞樾拼命做学问,言外之意是李鸿章为官有道,会做官而且能做官,做能官。
但是,如果跟张之洞比起来,其实李鸿章还真的差那么一点。
晚清时节,是洋人牛气的时代,但跟洋人打交道,往往要遭人非议,交涉谈判的时候,尤其如此,弄得不好,一辈子的名声就完了。
这种事,李鸿章拼命做官却没有躲开,背了多少年的“汉奸”骂名,到今天也洗不清,可是人家张之洞就不然,这种事,从来都没沾过。
做京官,属于“清流”,有敢言之名;做疆吏,属于能臣,有洋务之功,过了半个多世纪,毛泽东还说中国的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
但他就是不跟外国人谈判,不签条约。
晚清人说张之洞有学无术,袁世凯不学有术,岑春煊不学无术。
其实,张之洞有学也有术,而且其术道还挺深。
同光之际,清流是朝廷的一景,人称“青牛”(时人以清流谐音喻此辈),经常激清扬浊,讥讽时政,抨击权要,尤其好跟那些办洋务的地方督抚为难。
张之洞在京城做清流的时候,向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可见一斑。
可是,这个牛角却并没有因好顶人而丢了乌纱。
1875年,四川东乡县知县孙定扬违例暴敛,激起乡民众怒,进城申辩,而孙定扬反诬乡民造反,四川提督不分青红皂白率兵进剿,烧屋毁寨,残杀无辜400余人,酿成特大冤案。
案发之后,由于事牵西太后特别宠信的吴棠(时为四川总督),任凭言官怎样弹章交加,朝野上下闹翻了天,连外国人都知道了,就是平反不了。
而张之洞出面,绕开吴棠,将直接责任人孙定扬顶罪,结果立竿见影,冤案按张之洞的建议得以昭雪。
1880年,宫里出了件惹得朝野大哗的事件,事情不大,却关乎西太后老佛爷的脸面。
说是一日西太后让太监给她妹妹——醇亲王的福晋送几盒食物,可是送东西的太监没按规矩携带腰牌,宫里也没有事先跟守门的护军打招呼,结果护军不放行,太监恃宠跟护军吵了起来,愤激之下摔掉了食盒,回去报告老佛爷说是护军无礼,不仅不让他出去,还砸了东西。
关于张之洞的名人故事

关于张之洞的名人故事
(1837-1909)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他在兴办民用工业方面颇多建树。
他先后创办了湖北织造局、汉阳铁厂,汉阳铁厂是当时*规模最大的钢铁厂。
他还创办了教授近代科学文化的两广书院。
张之洞生于官宦世家,从小饱读诗书,颇有学识。
据传,同治二年(1863年),他参加殿试对策。
当时,他掘弃一切格式和忌讳畅论时事,很得阅卷官赏识,欲点他为状元,后因慈僖干预,得了个第三名。
张之洞常年宫居高位,又满腹经纶,故自命清高。
他喜欢与文人名士交往,对僚属多不放在眼里,属下多有不满,但又都无可奈何。
有一位布政使颇有点名气,但也是张之洞的下级,也不为张之洞尊重,张多次对他失礼。
这位布政使对张十分不满。
有一次,他又去总督府拜见张之洞,谈完公事之后,向张之洞告辞。
按清朝官场礼仪,张之洞应将布政使送至仪门,但张之洞送到门厅就止步停下了。
这时布政使回过头来,故作神秘地对张之洞说:请大人多走几步,下官还有儿旬话要告诉你。
张之洞认为布政使另有重要内容要说,就又陪着他走了一段路,还不见布政使开口,这时两人己走到仪门,张之洞不耐烦地问道:你不是有话对我说吗?布政便有点得意地说:其实我只想告诉大人,按照礼仪制度,总督应该将布政使送到仪门,现在大人既以按规定把我送到仪门,就请你留步吧。
说完长揖施礼而去。
张之洞听罢,气得说不出话来,但又不好发作,因为这位布政史所为符合清代官场礼仪的。
张之洞的故事

张之洞的故事张之洞(1820年-1885年),字之洞,号东岳,湖南湘乡人,清朝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湖南的活雷锋”。
一、早年经历张之洞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
他勤奋好学,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仍然努力攒钱买书,自学成才。
他对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认识,立志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二、政治生涯张之洞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远见。
他曾任湖南巡抚、湖北巡抚、直隶总督等重要职务。
在任期间,他积极推行改革,努力提升地方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
他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兴办学校,提倡科学教育,培养人才。
他还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量。
他的政绩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抗击洪水张之洞在任湖南巡抚期间,面临着频繁的洪水灾害。
他深知洪水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决心要采取措施来防止洪水的发生。
他积极组织修筑堤坝,开挖排水渠,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他还制定了严格的防洪措施,加强了对洪水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受灾群众,减少了洪水造成的损失。
他的努力有效地减轻了洪灾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反对外国侵略张之洞对于外国侵略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
他积极参与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加强军事力量的建设,提高国防能力。
他还积极推动国内工业的发展,减少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他的努力为中国的抵抗外国侵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教育事业张之洞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提倡科学教育,培养人才。
他兴办学校,提供教育机会给更多的人。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培养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他的教育事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逝世与影响张之洞在任职期间,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他的改革和创新遭到了一些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阻挠。
将相故事-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

将相故事-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简介他是怎么死的?对于张之洞此人,想来大家并不陌生。
高中历史书中曾多次提到此人,以及其所处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
张之洞是晚清汉族重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通过科举取仕之后进入官场,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公元1837年9月2日,即清道光十七年,张之洞在贵州兴义府出生,长辈为其取名之洞,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张之洞庭之野。
”。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张之洞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学识很高。
公元1852年,张之洞年仅十六岁,就中咸丰二年的顺天府解元。
后公元1863年,又在自己二十七岁的时候,中通知二年进士,且是位列第三的探花郎。
科举取仕,是中国古代百姓进入官场的重要途径。
而张之洞年纪轻轻就中了探花,随后便授翰林院编修。
翰林院是大多数科举学子在中了进士后要进入的地方,很多人都是从这儿开始做起,然后一步步迈向官途最高位。
张之洞进入翰林院之后,便潜心治学,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从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长大,而且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中了进士,甚至是位列第三的探花郎。
那么至少能说明,在儒学方面,张之洞将圣人之言理解的很透彻。
科举考试发展到后来,在今天的人看来已经是制约国民思想的重要工具。
而张之洞是晚清探花郎,那么思想的局限性,不可谓不大。
在张之洞早年,一度是请流派健将,维护传统的封建制度。
但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到了后来,张之洞竟然发展成为了一个洋务派代表人物,在洋务运动中发光发热。
何谓洋务运动?说简单点,就是在列请围殴清朝后,一部分先进人士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在见证了外国船坚炮利之后发起的一项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技术的运动。
旨在通过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增强国家实力。
对于洋务运动,大多数顽固守旧派坚决发对,而作为请流派代表的张之洞,竟然在后来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不得不让我们惊讶。
张之洞的小故事

张之洞的小故事张之洞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官员,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
他的才华和勇气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张之洞的小故事。
张之洞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
在读书的过程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领导能力。
他在科举考试中多次获得高分,最终考取了进士称号。
张之洞进入官场后,他一直致力于改革和发展。
他在任职的地方,努力推动农业、教育和工业的发展。
他提倡种植新的作物,引进新的农业技术,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他还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修建学校,培养人才。
他还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张之洞的改革和发展工作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赞赏。
他被誉为“湖南的活雷锋”,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然而,张之洞的改革和发展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力。
有些人对他的改革观点持怀疑态度,有些人甚至公开反对他的改革政策。
但是,张之洞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和阻力击倒,他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推动改革。
张之洞的改革和发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改革政策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他的故事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张之洞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才华和勇气可以改变整个社会。
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改革和发展是一项艰巨而又充满挑战的任务,但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张之洞的小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改革和发展思想,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张之洞是一位伟大的官员和改革者。
他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才华和勇气可以改变整个社会。
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改革和发展是一项艰巨而又充满挑战的任务,但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张之洞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张之洞的历史事件叙述

张之洞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张之洞的历史事件叙述张之洞作为晚清的重要历史人物,经历了清朝末年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
张之洞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张之洞的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张之洞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河北南皮人,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
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他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
他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
他还是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
张之洞,清朝政治家。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教育方面,创办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八国联军入侵时,与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
著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的流派首领张之洞,字孝达,一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无竞居士,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日(1837年9月2日)生于贵州兴义府。
曾祖父张怡熊,曾任浙江山阴县知县。
祖父张廷琛,曾任福建古田县知县。
父亲张锳,曾任贵州兴义府知府。
张之洞张之洞从小读书用功,才思敏捷,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
他先后从好几位老师就学,其中丁诵先、韩超两位老师给他的影响较大。
丁诵先,道光十八年进士,翰林院侍读。
韩超累官至贵州巡抚。
咸丰二年(1852年),张之洞应顺天乡试,中式第一名。
同治三年(1864年)参加会试、殿试,中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
张之洞名臣趣事

张之洞名臣趣事初二十六班王旖萌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今河北)南皮人。
由科举而入仕途,初为朝中清流健将,继而抚晋督粤,迁督湖广,暂署两江,入阁拜相,参赞军机。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修铁路,建工厂,兴学校,是洋务运动的首领之一。
他在晚清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张之洞性格怪僻,又是当年有名的一大怪人,他的一生留下了不少趣闻轶事。
胆大包天张之洞在‚翰林四谏‛中颇有人缘,所以湖广总督李瀚章为了笼络他,特地卑词厚币,请他去当湖北通志局的总纂。
可是张之洞正在培养资望关系,快到了水到渠成,将要大用的时候,自然不肯应聘,转荐他的门生樊增祥自代。
果然,不久就由于李鸿藻的保荐,张之洞放了山西巡抚。
翰林当到内阁学士,不是内用为侍郎,便是外放为巡抚,循资迁转,原无足奇,奇的是张之洞升内阁学士还不到半年的工夫,就有此任命,不能不说是异数。
因此,给他去道贺的人特别多。
张之洞兴奋得不得了,亲拟谢恩折子,自命为‚敢忘八表经营‛的话,一时传为口实,而挖苦他最厉害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堂兄张之万。
一天张之万带了两个挂表,有人便说,表只要准,一个也就够了。
他这样回答人家:‚我带两个表不足为奇,舍弟有‘八表’之多。
‛‚八表‛是八方之极,亦是‚天下‛的别称,‚八表经营‛可以解释为开国英主力战定天下。
张之洞下笔不检,用了这句成语,如在雍正、乾隆年间,不丢脑袋也会丢官,但嘉庆以后,文字狱久已不兴,而且清流的口气,向来阔大,所以山西巡抚想经营八表,不过传作笑谈而已。
宠爱学生张之洞对于留学生一直优礼有加。
张之洞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
当时风气虽开,而出洋仍遭到很大阻力。
张之洞极力倡导,将自己的数位子孙都送往日本留学。
学生出洋,之洞必送行,回国必设宴接风。
总督衙门有一挑水夫,人说今天总督接风的是留学生某某,挑水夫说:‚这学生就是我的儿子啊!‛张之洞对学生宠爱异常,凡是学生与官吏发生争执或纠纷,张之洞往往偏袒学生一方。
历史上张之洞的故事

历史上张之洞的故事:微服考县令湖广总督张之洞喜欢微服私访,到各地访民情、查贪官。
有一次,张之洞私访来到松滋县,他早就听说松滋县令是个断案公正的清官,便想亲眼见识见识。
恰巧在路上碰到一个幼时的同窗好友,这位同窗虽说没做官,却是当地一大富户。
他见张之洞穿着破衣烂衫,心中好生纳闷,忙从马上跳下来,问道:“孝达兄,你不是做了湖广总督吗,为何打扮得这般模样?”张之洞没有回答,反问他要去往何处,同窗告诉他:“近日来,松滋县衙连续公开审案,我想前去凑个热闹。
”张之洞一听正中下怀,就说:“我也跟你一块儿去凑个热闹吧。
”同窗点头,欣然同意了,可是张之洞又说:“去是去,咱俩不能白去,咱俩也打一场官司,看看这县令如何断案,好不好?”同窗这才明白张之洞如此打扮是来私访的。
两个人不一会儿便来到县衙,果然县衙内正在升堂断案,外面团了许多看热闹的老百姓。
只见大堂上,一个文弱书生和一个商人正为了一个女仆争执不休,双方都说那女的是自己的仆人,指责对方是骗子,要求县太爷公断。
县令听了双方的申诉,没有问什么,只叫那女仆留下,命二人退下,明天再来听候公断。
这时就听人群中有人喊冤,县令命人把喊冤之人传到堂前问话:“你有何冤情,如实讲来。
”喊冤之人用手指着乞丐打扮的张之洞说道:“启禀老爷,小人骑着自己的马在路上走,这个乞丐拦在路中间,非但不让路,反倒诬赖小人的马是他的,请老爷明断。
”县令听后,照样命人将马留在衙门中,叫他俩明天再来听候判决。
第二天一大早,松滋县令升堂,传令让那书生将女仆领回,断那商人是个无赖,责令重打四十大板。
赶出衙门;接着,县令又叫告乞丐赖马的人上堂。
这告乞丐的不是别人,正是张之洞的同窗,县令问道:“你能从一群马中认出哪匹马是你的吗?”接着又问乞丐:“你能认出来吗?”衙役把二人领到马厩认马,张之洞的同窗一眼就认出自己的马,连忙上前亲热地搂住马头,可是乞丐也连忙走到那匹马的跟前,一口咬定那匹马就是他的。
回到堂上,县令一拍惊堂木,喝道:“好大胆的乞丐,竟敢赖人家的马匹,来人,给我重打四十大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之洞逸事
李鸿章和张之洞都是晚清名臣,但两人关系并不是很融洽,原因大概是李鸿章为人老成稳重,资格又老,而张之洞为清流派领袖,经常发些不着边际的议论,由此两人政见常有抵牾之处。
庚子年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后,年迈的李鸿章奉命谈判和约,抱病与侵略者周旋。
由于洋人们要求的和约条件极为苛刻,张之洞也经常在地方上发些言论,无外乎多争权利,不可随意让步云云。
李鸿章看了张之洞的来电后对人说:“香涛做官数十年,犹是书生之见也。
”张之洞,字香涛,这句话是讽刺张之洞不识时务,只知道在后方发些无用之议论。
后来这句话传到张之洞的耳里,张之洞大怒,反唇相讥道:“少荃议和两三次,乃以前辈自居乎?”这句话和前一句,正好是无缝之联,
一时引为笑谈。
张之洞的话,意在讽刺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等数次谈判中的失败。
这事在《南亭笔记》与《同光风云录》中都有记载,两人用语入木三分,很是传神。
张之洞好开玩笑,有一次还把玩笑开到了和尚的头上。
据《绮情楼杂记》记载,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的时候,当时幕府中有很多名士,如梁鼎芬、易顺鼎、缪小山等人,这些人跟随张之洞,也都在南京定居。
一日,张之洞忽发雅兴,想去镇江焦山一游,梁鼎芬、易顺鼎等人也趁着这个机会一同公款出游。
当他们乘坐轮船抵达镇江时,天色已晚。
张之洞觉得有点累了,便令暂停在焦山下休息,明日上山。
这些人当中,唯有梁鼎芬是故地重游,因为他当年奏参李鸿章被革职后,曾在此地海西庵读书,所以缪小山、易顺鼎等人就怂恿梁鼎芬先带他们到海西庵看奇石,梁鼎芬也欣然答应了。
不料到了海西庵后,却发现方丈已经换了人。
不过,小沙弥还认得梁大人,于是还是按老规矩给梁鼎芬等用盖碗泡茶敬献。
新方丈不认识梁鼎芬,不知道他们是贵客,便瞪了小沙弥一眼,让他用普通粗茶待客,弄得梁鼎芬等人很没面子,怏怏而归。
这些人回去后,张之洞见他们一个个面露不悦之色,问明缘故后,笑道:“这些和尚也真势利,明日你们再随我去吧。
”
第二日,张之洞带着众人登山,来到了海西庵。
方丈听说两江总督来了,慌忙带着和尚们到庵外跪迎。
众人进去后,方丈端着盖碗茶出来,站在旁边侍立。
张之洞问方丈:“你们庵中待客,有几等茶啊?”方丈说:“两等,盖碗茶敬贵人,其他的就是粗茶了。
”张之洞指着梁鼎芬等人说:“这些人也是贵人吗?”方丈说:“随中堂来,当然是贵人。
”张之洞笑道:“那也是今天才&lsquo:贵&rsquo:的吧?你昨天好像是
用粗茶接待的?”方丈听了这话,面红耳赤,叩头不已。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的和尚,自认为是出家人,但大部分是半路出家,这些人既不读诗书,也不研究佛家经典,因而十僧九俗,和寻常老百姓的势利几无差别,不过各有千秋罢了。
《清代名人轶事》里记载了张之洞的一件趣事。
说是光绪某年,张之洞去北京办事,忙完公务后,他去琉璃厂闲逛,看见一古董店,装潢雅致,颇为可观,于是信步走了进去。
进去后,张之洞发现庭中有一巨瓮,形制奇诡,古色斑斓,用旁边的玻璃大镜屏一照,光怪陆离,绚烂夺目。
张之洞对这瓮很感兴趣,便低头仔细察看,他发现瓮的四周都是篆籀文,大概是年代久远的缘故,文字模糊难辨,有如蚯蚓乱爬。
张之洞以为这是古物,很是喜爱,便问老板这瓮多少钱。
老板说,这是原来
某个大官家的故物,只是放在这里作为摆设,并不出售。
张之洞怅然而归。
过了几天,他又带着几个也喜欢古玩的幕僚再去观看,这些人也说这应该是古物,张之洞听了更想把这瓮买下。
老板见他心诚,便答应去瓮的主人家商量一下,看人家愿不愿意出售。
没过几天,老板和瓮主家的管事过来,说这瓮值三千两银子。
张之洞听后面有难色,问他们家的主人是谁,是否可以商量一下,但人家不肯告诉他。
经过讨价还价后,最后以两千两银子成交。
张之洞随后便高高兴兴地把这瓮运到湖北,命人将瓮上的古文字拓印数百张,分赠给自己的幕僚研究。
张之洞还把瓮放在庭中,往里注水并养了好几尾金鱼,供平时观赏。
有一晚下大雨,张之洞起来后去看金鱼,发现瓮上的篆籀文居然斑驳脱落,几乎化为乌有。
张之洞大惊,一摸这瓮,发现外面竟然是厚纸薄蜡包裹而成,经水一泡,岂不发胀剥落?张之洞大呼上当。
张之洞对公事极为认真。
碰到要写重要的奏章的时候,往往都是自己动手,有时候为了赶稿,甚至闭门谢客,终夜不睡,数易其稿。
有时候,公文或者书信发出去几百里了,还派人去追回来修改。
《清稗类钞》里说,张之洞做两广总督的时候,幕僚杨某给他做抚院的文案,工作颇为辛苦。
有一次,张之洞处理完公事后回到署中,发现公文稿中错了一字,便让人拿回去让杨某改正。
不巧这时杨某已经走了,他的同事便给他代改了一下,让人送回去。
张之洞见后,发现字迹不对,便问怎么回事,办事的人说是某某代杨某改的。
张之洞很不高兴,让人把杨某与代改的人一起叫来。
两人到后,张之洞斥责道:“稿有误字而不知,荒唐;令改而他出,尤其荒唐。
”随后,张之洞又骂代改的人说:“你胆敢代人改字,更是糊涂,赶紧把字给涂了。
”说完,张之洞又掉头对杨某说:“这个字是你写错的,必须要由你来改不可。
”这两人没办法,只好一个人涂了,
另一个人再改了,这才被放出来。
张之洞虽然受的是传统教育,但人还算聪明,对于西学的东西,看一遍就能看出点门道,不像某些官员不懂装懂。
有一次,张之洞去洋务局视察,某总办官员对洋务一窍不通,陪同的时候,张之洞问他铸一门大炮需要用铁多少磅,某官员故作自信地说:“回大人,大炮用铁五六十磅,小炮用铁二三十磅就够了。
”张之洞大笑道:“这点铁,疑够造一个锅子、一个汤罐罢了!”该官员大窘,第二天便被撤了职。
张之洞对待属下认真苛刻,但在生活上却不拘小节。
《石遗室文集》里说张之洞喜欢晚上办公,经常在半夜把人叫进去,弄到两三点钟才睡觉。
张之洞一般也睡不了多久,往往清早又爬起来批阅文书,或者接见客人,中午吃饭后又睡觉,睡到晚上十一二点,又起来办事。
跟着他的幕僚,都得适应他这种把一天分成两天过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南亭笔记》里也说,张之洞有时候一天都不吃饭,一晚都不睡觉,但依旧神采奕奕,也是奇人。
有时候张之洞在签押房里办公或看书,累了就和衣睡觉,有时候眼睛还半睁半闭的,弄得那些亲随一个个屏息环立,又不敢贸然离开,只好轮流休息。
有一次,张之洞到学堂去视察,他外面穿着马褂长袍,里面却忘了穿衬衣裤。
到了学堂后,张之洞站在滴水檐下给学生们训话,正滔滔不绝之时,突然一阵大风起,将张之洞的长袍吹开,露出里面的银红绉裤,还有蓝缎绣花裤带及香囊等物,张之洞急掩不及,被大伙看见,哄笑不已——这算是张之洞的走光事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