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学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电学综合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电学综合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电阻与电流关系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电阻与电流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电学知识的理解。
实验器材:电源、导线、电阻器、安培表、伏特表
实验原理:
根据欧姆定律,电阻器两端的电流和电压成正比,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值,即I=U/R。
实验步骤:
1. 搭建电路:将电阻器连接在电路中,连接上电源、安培表和伏特表。
2. 设置电压:调节电源的电压,使其保持一个固定值。
3. 测量电流:通过安培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
4. 测量电压:通过伏特表测量电阻器两端的电压值。
5. 记录数据:记录电压和电流的数值,计算出电阻器的阻值。
6. 重复实验:多次改变电阻器的阻值,重复以上步骤,得到不同电阻值下的电流和电压数据。
实验结果及分析:
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出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曲线图,将电阻与电流的关系进行分析,验证欧姆定律。
实验总结:
通过此实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电阻与电流之间的关系,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扩展实验:
1. 探究电阻器的温度对电阻值的影响。
2. 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分布情况。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仪器时要谨慎,避免电击危险。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关闭电源,保持实验室安全。
3. 实验数据的记录要准确,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完整。
以上为电阻与电流关系的研究实验的教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祝教学顺利!。
电学实验讲评课教案

电学实验讲评课教案教案标题:电学实验讲评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电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过程;2. 掌握电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教学内容:1. 电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过程;2. 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3. 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撰写。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电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电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电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过程,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的分析;2. 详细讲解电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如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等。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进行一个简单的电学实验演示,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2. 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安全措施。
四、实验设计(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电学实验;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所需实验仪器等。
五、实验报告撰写(20分钟)1. 引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等;2. 提供实验报告范例,指导学生如何准确、清晰地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六、讲评与总结(10分钟)1. 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和讲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2.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电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教学评估:1. 实验演示的观察评估;2. 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的评价;3. 学生对电学实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评估。
教学资源:1. 电学实验仪器和设备;2. 实验报告范例;3. 课堂黑板、白板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电学实验,提高实践能力;2. 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或学术交流活动,展示他们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成果。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验设备的可用性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中化学教案:电化学基础实验

高中化学教案:电化学基础实验实验背景和目的在高中化学课程中,电化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了解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迁移、电极的反应过程以及电池原理等概念对于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际的电化学实验,探究电池的工作原理、化合物的电导性质以及各种溶液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材料•9V干电池 x1•导线 x4•亚铁氰化钾(K4Fe(CN)6)溶液 x2•高锰酸钾(KMnO4)溶液 x1•碘酸钠(NaIO3)溶液 x1•氯化铜(CuCl2)溶液 x1•盐酸(HCl)溶液 x1•纸巾或棉球 x2实验步骤和操作流程实验一:构建简单电池并观察灯泡发光现象1.准备材料:准备一个9V干电池和两根导线。
2.连接实验:将一根导线的一端与干电池的正极相连,将另一根导线的一端与干电池的负极相连。
3.然后,将连接到干电池正极的导线的另一端触碰一个灯泡底部金属座(通常是铜制),并用另一根导线将灯泡底部金属座连接到干电池的负极。
注意确保导线与金属座之间有良好的接触。
实验二:观察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现象1.准备材料:准备两个容器和四根导线。
2.将一个容器中注入亚铁氰化钾(K4Fe(CN)6)溶液,使其充满容器。
在另一个容器中注入纯水。
3.连接实验:将两个含有铜片或皮肤磨损区域的导线分别插入亚铁氰化钾溶液和纯水中。
4.观察现象:可以看到亚铁氰化钾溶液发生了颜色变化,并且在电解质溶液中形成了深蓝色沉积物,而纯水中没有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实验三:氧化还原反应实验1.准备材料:准备一块铜片、一块锌片和盐酸(HCl)溶液。
2.连接实验:将铜片连接到电源的正极,将锌片连接到电源的负极。
确保导线与金属表面有良好的接触。
3.将在第2步中制作的电池放置在容器中,填满一些盐酸溶液以覆盖金属片。
4.观察现象:可以看到铜片开始变得亮丽,锌片则逐渐变得暗淡。
实验四:氧化还原指示剂实验1.准备材料:准备碘酸钠(NaIO3)溶液和高锰酸钾(KMnO4)溶液。
物理趣味实验高中电学教案

物理趣味实验高中电学教案实验目的:通过对物体的静电力的实际应用,探索静电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
实验材料:1. 两个相同的金属球2. 一根绝缘杆3. 一块丝绸布4. 一个台灯或者其他支架实验步骤:1. 将金属球分别连接到支架上,确保它们能够自由地旋转。
2. 用丝绸布擦拭绝缘杆,使其带上静电。
3. 将带有静电的绝缘杆靠近金属球,观察金属球的反应。
4. 尝试移动绝缘杆的位置,看看金属球如何随之移动。
5. 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解释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实验原理:当绝缘杆带有静电时,会产生静电力。
当静电力作用在金属球上时,金属球也会带上相同的静电,并且产生静电力与绝缘杆上的静电力相互作用。
由于两个金属球上的静电力相互作用,金属球会受到推和拉的力,从而导致金属球的移动。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当绝缘杆带有静电时,金属球会受到静电力的作用而移动。
当绝缘杆离开金属球时,金属球的移动也会停止。
这表明静电力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可以利用的,并且能够实现物体的悬浮。
实验延伸:可以尝试改变金属球的大小、形状或者加入其他物体,观察它们的反应。
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擦拭绝缘杆,观察静电力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通过延伸实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静电力的特性和应用。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中要小心操作,避免产生静电火花。
2. 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实验时,要避免使用易燃或易爆的材料。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工具,确保实验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探索了静电力对物体的影响和应用,实现了物体的悬浮。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原理,加深了对静电力的理解,也培养了实验设计和数据记录的能力。
希望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对物理学的实践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初中欧姆电学实验教案

初中欧姆电学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
2. 学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进行电路测量。
3. 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电阻的计算方法:R = U / I,其中R表示电阻,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实验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电流与电压的变化关系,验证欧姆定律。
(2)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导线若干。
(3)实验步骤:① 连接电路,使电阻R与电流表、电压表串联。
② 调整电源电压,测量多组电流和电压值。
③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电流I、电压U。
④ 分析数据,判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4)实验结论: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3. 实验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电流与电阻的变化关系,验证欧姆定律。
(2)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电阻(不同阻值)、导线若干。
(3)实验步骤:① 更换不同阻值的电阻,连接电路,使电阻R与电流表、电压表串联。
② 调整电源电压,测量多组电流和电压值。
③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电流I、电压U。
④ 分析数据,判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4)实验结论: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4. 总结:通过实验一和实验二,得出欧姆定律的结论: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5. 练习: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等。
初中化学实验电学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电学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基本电学知识,了解电路的搭建和基本原理。
实验材料:电池、导线、电灯泡、电灯座、开关、电流表、电压表。
实验步骤:
1. 将电池、电灯泡、电灯座、开关、导线等材料准备齐全。
2. 将两根导线分别连接到电池的两极上,然后将另一端分别连接到电灯泡和开关上。
3. 将电灯座固定在电路中,然后开关接通,观察电灯泡是否亮起。
4. 在电路中插入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流和电压的数值。
实验总结与讨论:
1.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和搭建方法。
2. 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的数值,学生可以了解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3. 学生可以讨论电路中电源、负载、开关等元件的功能和作用。
注意事项:
1. 在操作过程中,要小心保护好实验设备,避免损坏。
2. 实验结束后要注意断开电路,避免电池耗尽或发生短路等情况。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电等意外事故发生。
高中物理有趣电学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有趣电学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静电现象及其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实验器材:
1. 一块带有绝缘支架的金属板
2. 一块塑料片
3. 一块羊毛布
4. 一个静电计
实验步骤:
1. 将金属板放在实验台上,并用绝缘支架支撑稳固。
2. 用羊毛布擦拭塑料片,使其带有正电荷。
3. 将塑料片靠近金属板,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4. 使用静电计测量金属板带有哪种电荷,并记录数据。
5. 将带有正电荷的塑料片从金属板中移开,再用羊毛布带负电荷,再次靠近金属板,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6. 使用静电计测量金属板带有的电荷,并记录数据。
数据处理:
1.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静电吸附现象的原因及其物理道理。
2. 讨论静电现象的应用,如静电吸尘器、喷墨打印机等。
3. 思考如何改变实验条件,使静电吸附现象发生改变。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要小心轻放,避免摔落和碰撞。
2. 使用静电计时要注意操作方法,避免误操作和损坏设备。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实验器材。
拓展实验:
1. 实验中使用不同材料产生的电荷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 探究静电场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作用差异。
实验评价:
通过本实验,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原理,还能够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电学实验专题教案

初中电学实验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电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2. 学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进行电学测量。
3. 能够分析电路故障,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2. 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组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电学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创新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电学实验分类和中考考查要素。
2. 探究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测量电功率的原理及实验步骤。
3. 电表使用及电路故障分析。
4. 滑动变阻器选择、作用和调节。
5. 实验评价,误差分析和实验方案改进。
三、教学过程1. 电学实验整体回顾:汇总电学实验进行分类,明确中考实验考查要素和目标。
2. 基础实验回顾:回顾电流表和电压表使用,注意事项等。
3. 探究题:a) 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使用电源(电压恒为6V)、滑动变阻器、开关、电流表、电压表、10Ω电阻各一个,导线若干。
根据实物电路图,连接电路,并找出导线连接错误的选项。
分析滑动变阻器滑片P从A端滑到B端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变化。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值。
b) 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实验中,根据实验电路图,找出连接错误的导线。
正确连接后,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图。
分析曲线图,得出实验结论。
4. 总结与反思:回顾实验过程,总结实验方法和技巧,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四、教学方法采用小循环、多反馈复习模式,四层次五环节复习模式。
利用导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电学实验盒等教学媒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学生实验操作、问题解答等方式,评价学生在电学实验专题方面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合作分享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九课时电学实验基础电学实验的器材选择和电路设计 1、电路结构完整的实验电路包括三个部分:①测量电路,②控制电路(变阻器、开关),③电源.2、思路3、方法(1)、实验仪器的选择①安全性原则:要能够根据实验要求和客观条件选用合适的仪器,使实验切实可行,能达到预期目标。
另外还要注意测量仪器的量程,电阻类器件的电流不能超过其最大允许电流等。
②准确性原则:根据实验的需要,选用精度合适的测量工具,但对某个实验来讲,精确程度够用即可,并不是精度越高越好。
③操作性原则:实验时需考虑调节方便,便于操作,如滑动变阻器的选择,既要考虑它的额定电流,又要考虑它的阻值范围,在二者都能满足实验要求的情况下,还要考虑阻值大小对实验操作中是否调节方便的影响。
根据教学大纲及高考考核的要求,选择电学实验仪器主要是选择电表、滑动变阻器、电源等器件,通常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人手:a.根据不使电表受损和尽量减少误差的原则选择电表.首先保证流过电流表的电流和加在电压表上的电压均不超过使用量程.然后合理选择量程。
务必使指针有较大偏转(一般取满偏的1/3-2/3左右),以减少测读的误差.b.根据电路中可能出现的电流或电压范围需选择滑动变阻器.注意流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不超过它额定值.对高阻值的变阻器,如果滑动头稍有移动,使电流电压有很大变化的,不宜采用.c.应根据实验的基本要求来选择仪器.对于这种情况.只有熟悉实验原理.才能做出恰当的选择.外接测量电路( 内、外接法 )选择方法有①试触判断法:当R x、R A、R V大约值都不清楚时用此法.如图所示,将单刀双掷开关S分别接触a点和b点,若看到电流表读数变化较大,说明电压表分流影响较大,应该选用内接法;若看到电压表读数变化较大,说明电流表分压影响较大,应该选用外接法.②计算比较法:R x<R V R A时,用电流表外接法;R x>R V R A时,用电流表内接法。
二、供电电路( 限流式、分压式)(1) 限流式、分压式接法的比较①两种接法的一般适用条件a .限流式接法适合测量阻值小的电阻(跟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相比相差不多或比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还小);※在滑动变阻器作限流作用时,为使负载R X 既能得到较宽的电流调节范围,又能使电流变化均匀,选择变阻器时应使其总电阻,R 0大于R X ,一般在2—5倍为好。
b .分压式接法适合测量阻值较大的电阻(一般比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要大)。
※在滑动变阻器作为分压作用时,一般取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R 0在0.1R X —0.5R X 之间为好。
②必须采用分压法的三种情况a .若采用限流式接法不能控制电流满足实验要求,即若滑动变阻器阻值调到最大时,待测电阻上的电流(或电压)仍超过电流表(或电压表)的量程,或超过待测电阻的额定电流(或电压),则必须选用分压式接法;b .若待测电阻的阻值比滑动变阻器总电阻大得多,以致在限流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一端滑到另一端时,待测电阻上的电流或电压变化范围不够大,此时,应改用分压电路;c .若实验中要求电压从零开始调节,则必须采用分压式电路。
③两种电路均可使用的情况下,应优先采用限流式接法,因为限流式接法电路简单、耗能低。
※在“伏安法测电阻”和“伏安法测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一般选用总阻值较小的滑动变阻器,前者可方便调节,后者可减少误差。
仪器选择的基本思路1.优先考虑安全因素:各电表的实际读数不能超过其量程,电阻类元件中的实际电流(或电压)不能超过其允许的最大电流(或电压)。
2.考虑读数误差因素:一般要求各电表的实际读数不小于其量程的13,以减小读数误差。
3.仪器选择的一般步骤(1)首先选择唯一性的器材; (2)粗画电路图(暂不接电流表和电压表)。
(3)估算回路中电流和电压的最大值(在限流电路中把滑动变阻器触头推向最小值),(4)考虑能否都使电表达到满偏的1/3以上。
(5)在电表的指针有较大幅度的偏转但不超过其量程的情况下,结合已知器材的规格,确定实验电路和实验器材。
第三十课时 实验:测定金属的电阻率一、实验操作1.实验原理(1)把金属丝接入电路中,用伏安法测金属丝的电阻R (R =U I ).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2)用毫米刻度尺测出金属丝的长度l ,用螺旋测微器测出金属丝的直径d ,算出横截面积S (S =πd 24).(3)由电阻定律R =ρL S ,得ρ=RS L =πd 2R 4L =πd 2U4LI ,求出电阻率.2.实验器材 螺旋测微器、毫米刻度尺、电压表、电流表、定值电阻、开关及导线、被测金属导线、电池、滑动变阻器.3.实验步骤(1)测直径:用螺旋测微器在被测金属导线上三个不同位置各测一次直径,并记录.(2)连电路:按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3)量长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中的被测金属导线的有效长度,反复测量3次,并记录.(4)求电阻:把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调节到使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最大的位置,电路经检查确认无误后,闭合开关S .改变滑动变阻器滑动触头的位置,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I 和U 的值,记入表格内,断开开关S .(5)拆除实验电路,整理好实验器材.4.数据处理1.在求R x 的平均值时可用两种方法(1)计算法:利用每次测量的U 、I 值分别计算出电阻,再求出电阻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2)图像法:可建立I -U 坐标系,将测量的U 、I 值描点作出图像,利用图像的斜率来求出电阻值R .2.计算电阻率将记录的数据R x 、l 、d 的值代入电阻率计算式ρ=R x S l =πd 2U4lI 。
5.实验注意事项1.本实验中被测金属导线的电阻值较小,因此实验电路一般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2.实验连线时,应先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将电源、开关、电流表、待测金属导线、滑动变阻器连成主干线路(闭合电路),然后再把电压表并联在待测金属导线的两端。
3.测量被测金属导线的有效长度,是指测量待测导线接入电路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长度,亦即电压表两端点间的待测导线长度,测量时应将导线拉直,反复测量三次,求其平均值。
4.测金属导线直径一定要选三个不同部位进行测量,求其平均值。
5.闭合开关S 之前,一定要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处在有效电阻值最大的位置。
6.在用伏安法测电阻时,通过待测导线的电流强度I 不宜过大(电流表用0~0.6 A 量程),通电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金属导线的温度明显升高,造成其电阻率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
7.求R 的平均值时可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用R =U I 算出各次的测量值,再取平均值;第二种是用图象(U I 图线)来求出。
若采用图象法,在描点时,要尽量使各点间的距离拉大一些,连线时要尽可能地让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个别明显偏离较远的点可以不予考虑。
【误差分析】1.金属丝的横截面积是利用直径计算而得,直径的测量是产生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
2.采用伏安法测量金属丝的电阻时,由于采用的是电流表外接法,测量值小于真实值,使电阻率的测量值偏小。
3.金属丝的长度测量、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等会带来偶然误差。
4.由于金属丝通电后发热升温,会使金属丝的电阻率变大,造成测量误差。
一、仪器的选择和电路的设计例1 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可供选用的器材如下:待测金属丝:R x (阻值约4 Ω,额定电流约0.5 A); 电压表:V(量程3 V ,内阻约3 kΩ); 电流表:A 1(量程0.6 A ,内阻约0.2 Ω);A 2(量程3 A ,内阻约0.05 Ω); 电源:E 1(电源电压为3 V);滑动变阻器:R (最大阻值约20 Ω); 螺旋测微器;毫米刻度尺;开关S ;导线.(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示数如图所示,读数为 mm.(2)若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式接法,为使测量尽量精确,电流表应选 ,电源应选 (均填器材代号),在虚线框中完成电路原理图.二、数据处理和实物图的连线例2 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金属丝长约0.8 m ,直径小于1 mm ,电阻在5 Ω左右,实验步骤如下: (1)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金属丝的长度,测三次,求出平均值l ,在金属丝的不同位置用 测量直径,求出平均值d .(2)用伏安法测量金属丝的电阻R .试把图中所给的器材连接成测量R 的合适的电路.图中电流表的量程为0~0.6 A ,内阻接近1 Ω,电压表的量程为0~3 V ,内阻为几千欧,电源的电动势为6 V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0~20 Ω,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处于正确位置.(3)用上面测得的金属丝长度L 、直径d 和电阻R ,可根据电阻率的表达式ρ= ,算出所测金属的电阻率.1.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由ρ=πd 2U 4IL可知,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影响最大的是( ) A.金属丝直径d 的测量 B.电压U 的测量C.电流I 的测量D.金属丝长度L 的测量2.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以下操作中正确的是( )A.用米尺测量金属丝的全长,且测量三次,算出其平均值,然后再将金属丝接入电路中B.用螺旋测微器在金属丝三个不同部位各测量一次直径,算出其平均值C.用伏安法测电阻时,采用电流表内接法,多次测量后算出平均值D.实验中应保持金属丝的温度不变3.在测定阻值较小的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并要求在实验中获得较大的电压调节范围,在测量其电阻时应选择的电路是( )4.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直径时的刻度位置如图所示,用毫米刻度尺测出金属丝的长度L,金属丝的电阻大约为5 Ω,先用伏安法测出金属丝的电阻R,然后根据电阻定律计算出该金属材料的电阻率.(1)从图中读出金属丝的直径为mm.(2)为此取来两节新的干电池、开关和若干导线及下列器材:A.电压表0~3 V,内阻10 kΩB.电压表0~15 V,内阻50 kΩC.电流表0~0.6 A,内阻0.05 ΩD.电流表0~3 A,内阻0.01 ΩE.滑动变阻器,0~10 ΩF.滑动变阻器,0~100 Ω①要求较准确地测出其阻值,电压表应选,电流表应选,滑动变阻器应选.(填序号)②实验中某同学的实物接线如图所示,请指出该同学实物接线中的两处明显错误.错误1:. 错误2:.5.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中,所用测量仪器均已校准。
待测金属丝接入电路部分的长度约为50 cm。
(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其中某一次测量结果如图所示,其读数应为________ mm(该值接近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2)用伏安法测金属丝的电阻R x。
实验所用器材为:电池组(电动势3 V,内阻约1 Ω)、电流表(内阻约0.1 Ω)、电压表(内阻约3 kΩ)、滑动变阻器R(0~20 Ω,额定电流2 A)、开关、导线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