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电学重要实验的创新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探究

初中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探究

初中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探究初中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的重要环节。

为了使实验更加有趣、富有探究性和创新性,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和创新探究。

一、改进实验条件和装置:1.优化实验材料:选择更加安全、易获得的实验材料,例如使用无毒、无臭的试剂替代有剧毒的试剂;使用易于保存、便于操作的试剂代替易挥发、易变质的试剂。

2.改进实验装置: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例如使用电子天平、电子温度控制仪等现代化装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优化实验条件:改变实验的温度、压力、浓度等条件,使实验过程更加合理和可控。

通过改变电池的温度来探究电池电压的变化规律。

二、设计探究性实验:1.提出问题:在实验之前,引导学生先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在探究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酸碱溶液的浓度对反应速率有何影响?2.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控制变量,制定实验步骤,确定实验装置和测量方法。

3.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解释和推理,并帮助他们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

4.总结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解释实验结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结论,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际应用来强化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理解。

三、开展创新性实验:1.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实验观点和想法,鼓励他们在化学实验中进行创新尝试。

2.提供实验基础:在学生的创新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知识,包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等。

3.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某个化学概念或问题进行实验设计。

在学习电化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种新颖的电解槽,用以提高电解效率。

4.评价和展示: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并组织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和心得体会。

通过以上的改进和创新探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化学法合成聚苯胺及其防腐蚀应用——“聚苯胺化学合成”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设计

电化学法合成聚苯胺及其防腐蚀应用——“聚苯胺化学合成”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设计

大 学 化 学Univ. Chem. 2024, 39 (3), 336收稿:2023-09-01;录用:2023-11-01;网络发表:2023-11-21 *通讯作者,Email:************ 基金资助: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21KJB430007);苏州市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SYC2022150);2020年苏州科技大学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项目;2022年苏州科技大学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点项目•化学实验•doi: 10.3866/PKU.DXHX202309002电化学法合成聚苯胺及其防腐蚀应用——“聚苯胺化学合成”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设计蒋莉*,陈昌正,苏洋,宋浩,董延茂,袁妍,李理苏州科技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摘要:聚苯胺作为最受关注的导电高分子材料之一,在诸多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聚苯胺的化学合成实验是材料化学及相关专业实验教学中的代表性实验,然而,该实验存在诸多不足,如产物性质对溶剂的选择、掺杂剂类型、反应时间、温度等条件高度敏感,表征手段单一,产率不稳定且重现性差等。

本实验是对“聚苯胺化学合成”实验的改进,将原实验中化学合成法更改为电化学合成法,同时结合了仪器分析实验“循环伏安分析法”和开放性实验“防腐涂料的制备”等相关课程实验,巧妙地将其从一个验证性制备实验改进为一个集制备条件自主选择及防腐性质测试为一体的创新设计实验,使学生连贯地学习聚苯胺的合成、掺杂及相关的电化学知识,对导电高分子的广泛应用有更清晰的认识。

本改进实验内容丰富,更贴合现代化学及材料学科发展,有助于学生将多门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升综合技能。

关键词:聚苯胺;电化学合成;掺杂;防腐蚀 中图分类号:G64;O6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Polyaniline and Its Anticorrosive Application: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ve Design of the “Chemical Synthesis of Polyaniline” ExperimentLi Jiang *, Changzheng Chen, Yang Su, Hao Song, Yanmao Dong, Yan Yuan, Li LiSchool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 Jiangsu Province, China.Abstract: Polyaniline, a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studied conductive polymer materials,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The chemical synthesis experiment of polyaniline is a representative experiment in the teaching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related subjects. However, this experiment has several shortcomings, such as the high sensitivity of product properties to solvent selection, dopant types, reaction time, temperature, limited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unstable yield, and poor reproducibility. This experiment is an improvement of the “Chemical Synthesis of Polyaniline” experiment, where the original chemical synthesis method is replaced with an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method. It combines instrumental analysis experiments such as “Cyclic Voltammetry Analysis” and open-ended experiments such as “Preparation of Anticorrosive Coatings” to transform it from a confirmatory preparation experiment to an innovative design experiment that integrates autonomous selection of preparation conditions and testing of anticorrosive properties. This allows students to learn the synthesis, doping, and related electrochemical knowledge of polyaniline in a coherent manner, leading to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ide-ranging applications of conductive polymers. This improved experiment is rich in content and better alig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emistry andmaterials science, helping students integrate theoretical knowledge from multiple courses and enhance their comprehensive skills.Key Words: Polyaniline;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Doping; Anticorrosion20世纪70年代,Shirakawa等[1]通过使用碘蒸气氧化聚乙炔时,发现半导体性质的聚乙炔电导率增加了1000万倍,从而提出了导电高分子的概念。

《原电池实验的深入探索——寻找自制理想电池的最优实验方案》

《原电池实验的深入探索——寻找自制理想电池的最优实验方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原电池实验的深入探索》说课稿佛山市顺德区李兆基中学黎秀梅一、教材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实验课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呈现,以高二年级所使用教材(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电化学基础”中第一节第二节知识为基础,针对原电池应用而设计的实验改进探究课。

本节实验课的内容在教材第四章的首页被指明其重要性——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则必须通过一定的装置。

装置设计的合理性,对于能量的转换效率至关重要。

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这一节实验课。

同时,尽管已经接触了很多次单液原电池和双液原电池,但是并未真正从本质上理解为什么要引入双液原电池,仅仅停留在增强电池稳定性方面,而不知道U型管盐桥双液原电池的电流很小,并不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而且,第一节第二节内容均未介绍离子交换膜在电池中的作用,恰恰这几乎是近三年全国一高考卷电池装置中均涉及到膜。

所以,通过本节课自制膜电池,可以补充教材中关于膜实验的空白。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掌握简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具备初步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但是对实际生活中带膜的化学电源、电解池、工业生产问题缺乏知识迁移能力,也就是缺乏科学创新思维和实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从宏观实验到微观探析的推理能力。

因此,本节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必要。

(三)教评目标●教学目标:①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创新改进,加深对与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

②利用数字化实验仪器,将微观发生的反应可视化,结合数据曲线,初步形成分析推理、对比归纳能力,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

③通过探究原电池如何提供稳定持续电流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在自主探究与交流互动中,培养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评价目标:①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观本质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原电池本质的认识水平(物质水平、微粒水平)。

创新实验——定量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创新实验——定量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总第360期2021年4月创新实验—定量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姜 葛 张云莹摘 要:以往教学中,由于平板电容器正对面积和极板间距离的限制,很难定量测量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自制的平行板电容器可以通过改变极板之间PVC 塑料纸的数量,实现极板间的距离的定量变化;可以通过向一侧平移上极板,实现定量改变电容器的正对面积。

使用电容表测量自制的平行板电容器,可以有效、精准地定量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关键词:定量探究;电容器的电容;创新设计作者简介:姜葛,硕士,一级教师。

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102200张云莹,本科,高级教师。

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102200基金项目:北京物理学会2020—2021年度立项课题一般课题《基于大数据诊断实施精准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WLXH202005)。

一、研究背景物理学科基于观察与实验构建物理模型,应用数学等工具,通过科学推理和论证,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

实验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引出概念、验证规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物理观念,并用这些观念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三类。

演示实验是指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

演示实验可以将抽象变具体、将复杂变简单,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

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开发演示实验器材,可以实现对学生的物理观念的培养。

通过开展演示实验,可以实现对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原电池的创新设计1

原电池的创新设计1

• 己: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从实验的准备, 设计到动手操作,实验记录和最后的分析 质疑全都是我们大家共同参与。每一次实 验的优化,每一次金点字迸发时,每一次 热烈的讨论中,我们都体会到思维的碰撞 合作的乐趣,团结的力量。It’s a perfect way!
丁: 我最大的感受是虽然实验在与探究和创 新,但是团结合作是很重要的。
收获体会


1、我们总结了以下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
①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大小:浓度越大电流 越大。 解释:因水果大部分为酸性,含有H+,水 果汁稀释后H+浓度变小而电流下降。 ②电极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小电流越大。 解释:两电极的距离越小,溶液中的电阻 越小,因此电流明显变大。

收获体会
• ③水果中选择汁液较多且酸性较强的当 电解质,产生的电流较大(如番茄、橙 子、柠檬,本组实验得出柠檬效果最 佳)。 解释:水果酸性较强且汁液较多的当电 解质,电离出的H+较多,产生的电流变 大。
小组成员及分工
• 甲(组长):分配工作,准备Vc泡腾片、橙子以及金 属,整理数据,写报告; • 乙:联系实验室,提供场所,电流表,准备醋、NaCl、 杯子、工具等; • 丙:准备电学有关知识,准备黄瓜、草莓; • 丁:查找资料,准备水果(如土豆、番茄、柠檬等), 对报告进行改进。 • 戊:查找新型原电池的资料 • 己:准备原料、查找资料
Cu
0.080
Fe
Cu
0.035
数据分析
• Al-Zn 0.017mA • Zn-Fe 0.023mA • Fe-Cu 0.035mA
金属活动性:Al>Zn>Fe>Cu
• 提问: Al-Zn以及Zn-Fe都相邻,电流仍有差 异,什么原因?具有普遍性吗?仍待探究。

电子信息工程的创新研究方法与实践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的创新研究方法与实践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的创新研究方法与实践探索电子信息工程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研究也日新月异。

创新研究方法与实践探索是推动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研究方法1. 多方位信息搜集与综合:电子信息工程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研究者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相关文献、论文、专利等信息,掌握国内外学术动态和科技前沿。

同时,要善于搜集行业内的真实案例和实践经验,通过对各类信息的整合与综合,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 强调实证研究: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创新研究方法应该注重实证研究,即基于实际数据的实验、模拟和观测,并通过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与解释。

实证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验证假设、发现规律,并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

3. 跨学科综合应用:电子信息工程的研究通常需要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电子学、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等。

因此,研究者需要具备跨学科综合应用的能力,结合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拓宽研究思路,提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4. 创新的理论建构:研究创新方法包括对理论的创新探索。

在电子信息工程的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关注相关理论的发展与更新,尝试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出发,挑战既有理论的局限,并尝试提出新的理论模型和框架。

二、实践探索1. 实验室研究:电子信息工程的实践研究通常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通过实际的设备、仪器和测量手段,对各种电子信息工程问题进行实验验证。

研究者应该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采集,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读。

2. 工程实践:电子信息工程常常涉及到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因此在研究中融入工程实践十分重要。

通过与工业界的合作,研究者可以将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技术进步。

3. 社会调研与需求分析: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求。

若干电化学微型实验的设计

若干电化学微型实验的设计

( 2 ) 实验设计 : 如图 6 所示 ( 略去鳄鱼夹 ) 。
2 B铅
大, 还可观察到铜 丝尖端 表面产生无色 的气泡。
( 4 ) 通过更换不 同的材质 , 如2 B铅笔 芯、 细铁丝 、 镁条、 铝丝 、 竹牙签等, 可 以探究原 电池 的构成条件 , 快 捷 省时, 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 又有利于学生探究 意识 的培养。
计出了一系列有趣的电化学微型实验, 让学 生在开放 和
谐的氛围中开拓思 维, 体 验实践与创新 的乐趣, 拉近了 化学科学与 日 常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亲身体会 到化学是 “ 真实的、 有效 的” , 有利于学生化学学科观念的形成。
隔 膜
图1 A I - A g O 电池示 意图
图 3 微型 原电池 实验装 置 图
在电解质溶液 中浸泡约 5 h , 使其吸饱电解质溶液而膨
胀, 用它代替容器 , 可以设计 出几款迷你型的原 电池或
电解池反应装置 。
学中, 安排一系列的学生分组实验非常繁琐 , 且使 用电
解液 , 转移起 来也 不方便 , 电解 液浪费严重 , 因此, 笔 者结合 多年教学实践 , 对现行高 中化学新教 材 中 的 电化 学实验 进行深人 挖 掘, 利用 生活中常见 的材料设

( 3 ) 实验 说明
极管
③ 实 验前先检 查出手机 充电器正负极, 红色导 线
接正极, 黑色导线接负极 。 ④接通电源 , 电解约 1 a r i n , 发现 阴极 ( 与电源负极 相连 的铅笔 芯) 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用湿润 的淀粉碘 化钾试 纸检验阳极 ( 与电源正极相连 的铅笔 芯) 产生 的 气泡 , 可发现试纸变蓝色。
1 问题 的提出

对初中物理短路演示实验的改进和思考

对初中物理短路演示实验的改进和思考

对初中物理短路演示实验的改进和思考发布时间:2022-03-15T06:41:10.67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3月3期作者:曾淑霞[导读] 短路实验受条件限制,学生不能看到现象,对短路理解不深。

通过用锡纸代替导线,让学生看到电源短路的危害,及电源短路与用电器短路的区别。

身边物品的有效利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曾淑霞莆田中山中学 351100【摘要】短路实验受条件限制,学生不能看到现象,对短路理解不深。

通过用锡纸代替导线,让学生看到电源短路的危害,及电源短路与用电器短路的区别。

身边物品的有效利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短路演示实验改进思考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03-170-01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演示实验较多。

做演示实验时,由于实验操作者是老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和思考,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所说明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交流[1]。

但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实验,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不是没有实验器材而不能演示,就是较难操作,或是实验效果不明显,学生也观察不到实验的现象。

九年级电学部分的短路现象的演示实验就是其中之一。

在电路中发生短路有两种情况:1.电源短路是指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跟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就是导线将电源的两极直接连接起来发生的现象。

此时电路中电流很大,有可能烧坏电源,电源短路是一种有危害的连接方式,在电路的连接中是不允许出现的。

2.用电器短路,也叫短接,开关闭合,灯泡L被短路不亮,灯泡L亮局部短路没有危害,只是被短路的用电器不能工作。

经典实验:教师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短路,用一根导线直接与电源连接相接,告知学生这就是电源短路,但过程学生没有看到任何实验现象,也没有感到电流很大造成的危害,没有感官的刺激,学生往往不会理解和接受只能硬记,印象也不会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学实验的电路设计
与数据处理
益阳市十六中贺禹祥
◇◆考情分析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70%的实验题目是电学实验,而电学实验中电路实验又占了很大的分量。

因为电学实验容易出灵活题,从其他知识出灵活性题目比从电学实验中出灵活题要难一些。

所以考试中围绕电学出题的几率高。

题目以设计性实验和仪器选择类实验题为主,如2009年广东、江苏、山东、宁夏等高考试卷,都有电学实验题出现。

◇◆复习指导
电学实验都是在基础知识之上,巧妙结合电路特点综合命制而成的。

所以在复习时要掌握好基本的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具体要做到:一、掌握电学基本原理,熟练应用伏安法测电阻,灵活处理电流表的接法,熟练掌握滑动变阻器的两种接法。

二、熟悉仪器的选择依据,灵活选择实验仪器。

注意从安全性、精确性和方便性这三个方面考虑。

三、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尽可能把《考试大纲》中要求的实验亲手做一遍,提高
动手能力。

四、立足教材,适度扩展。

对《考试大纲》规定的实验加以改造和翻新是近几年高考电学实验题的主要形式,在复习时要展开开放式的讨论和研究,激发创新精神。

一、实验原理的迁移及电路设计
例1: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两位发现“巨磁电阻”效应的物理学家。

材料的电阻随磁场的增加而增大的现象称为磁阻效应,利用这种效应可以测量磁感应强度。

若图甲为某磁敏电阻在室温下的电阻一磁感应强度特性曲线,其中R
B
、R
分别表示有、无磁场时磁敏电阻的阻值。

为了测量磁感应强度B,需先测量磁
敏电阻处于磁场中的电阻值R
B。

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

(1)设计一个可以测量磁场中该磁敏电阻阻值的电路,在图乙的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磁敏电阻及所处磁场已给出,待测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约为~,不考虑磁场对电路其他部分的影响)。

要求误差较小。

提供的器材如下:
A.磁敏电阻,无磁场时阻
值R
=150Ω
B.滑动变阻器R,全电阻约20Ω
c.电流表A,量程 mA,内阻约30Ω
D.电压表V,量程3V,内阻约3 kΩ
E.直流电源E,电动势3V,内阻不计
F.开关s,导线若干
(2)正确接线后,将磁敏电阻置入待测磁场中,测量数据如下表:
根据上表可求出磁敏电阻的测量值R B=______Ω,结合图甲可知待测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________T。

(3)试结合图甲简要回答,磁感应强度B在O~ T和~范围内磁敏电阻阻值的变化规律有何不同
(4)某同学查阅相关资料时看到了图丙所示的磁敏电阻在一定温度下的电阻一磁感应强度特性曲线(关于纵轴对称),由图线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小结:电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按设计方案实施时,应安全可靠不会对人身、器材造成危害;如不超过量程,不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以内。

2、精确性:在选择方案时,应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初步
的误差分析,尽可能选用精确度高的方案。

3、方便性:设计方案应便于实验操作、读数,便于进行数据处理,便于实验者直观、明显地观察。

二、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例2:含有电源的黑箱相当于一个等效电源(a、b是电源的两极,如图甲所示),小明想测定这个等效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测量电路,此电路同时能测出电阻R
0的阻值。

小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不同位置时,记录了三个电表的一系列示数.如表格一和表格二所示。

(1)在图丙所示的坐标纸中
分别作出R
的U-I图像和电源的U-I图像。

(2)根据作出的图像可以求
出定值电阻R
= Ω,电源电动势E= V,内阻r= Ω。

(3)若实验中的所有操作和数据处理均无错误,实验中测得
的定值电阻R
的阻值实际值;测得的电源电动势E 的值实际值,内阻r 的测量值实际值(横线上选填“大于”、“等于”或“小
于”)。

小结:数据探究型实验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实验提供数据信息,分析各数据中的内在联系,找出数据中所包含的物理规律,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如平均法、图像法、逐差法、比较法等)和误差分析方法(如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等)应该掌握。

巩固练习:
1.请从以下器材中选择适当仪器设计一个电路,要求用此电路既能测量待测电阻Rx的电阻(约500Ω),又能测量电源E 的电动势。

a.待测定值电阻Rx:阻值约500Ω
b.滑动变阻器R
1
:总阻值1000Ω
c.电阻箱R
2
:最大阻值Ω
d.电阻箱R
3
:最大阻值Ω
e.电流表G:量程3mA,内阻约50Q
f. 电源E:电动势约为3V,内阻很小但不可忽略
g. 开关及导线若干
(1)实验中应选取的器材有:。

(填写器材前面的字母序号)
(2)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3)在测出电阻Rx的值后,再利用此电路测量电源E的电动势。

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以下器材可测量待测电阻Rx的阻值:待测电阻Rx:阻值在3000~4000Ω之间;电源E:电动势约为,内阻可忽略不计;电压表V
1
:量程为0~500mV,
内电阻r
1
=1000Ω:
电压表V
2
:量程为0~10V,
内电阻r
2
范围10~12kΩ:
电阻箱R
:阻值范围0~9999.9Ω;
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为150Ω;
单刀单掷开关S、导线若干。

(1)测量中要求两块电表的读
数都不小于其量程的
3
1
,并能测量多组数据,试画出测量电阻Rx的实验电路原理图(原理图中的元件用题干中相应的英文字母标注)。

(2)若某次测量中将电阻箱调
到恰当值R
时,电压表V
1
的示
数为U
1
,电压表V
2
的表示数为
U
2
,则由已知量和测量量计算Rx
的表达式为R
2
= 。

3. R
1
、R
2
:为定值电阻,R
3
,为滑动变阻器.3个电阻采用如
图甲方式接在E=8 V、r=1Ω的
电源上.现利用电压传感器(相
当于电压表)和电流传感器(相
上的电压与
当于电流表)研究R
3

电流变化关系,任意滑动R
3
的滑片,通过数
据采集器将电压与电流信号输
入计算机后,在屏幕
上得到的U-I,图像为如图乙所
示的一条直线
(实线部分).
(1)图甲中的传感器1为
__________,传感器
图甲
2为 (填“电压传感
器”或“电流传感器”)
(2)根据图乙的U-I图像,
的阻值为_______,
R
1
R
的阻值为
2
__________________.
图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