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验要求2011
实验三 酵母RNA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吴志军学号20082502046专业生物工程年级、班级08工程1班课程名称下游技术实验项目酵母RNA提取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2011年10月17 日实验指导老师江学文实验评分实验三酵母RNA的提取及含量测定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了解并掌握稀碱法提取RNA的原理和方法。
2、熟悉和掌握紫外吸收法测定核酸含量原理和操作方法,3、熟悉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由于RNA的来源和种类很多,因而提取制备方法也很各异。
一般有苯酚法、去污剂法和盐酸胍法。
其中苯酚法又是实验是最常用的。
组织匀浆用苯酚处理并离心后,RNA即溶于上层被酚饱和的水相中,DNA和蛋白质则留在酚层中。
向水层加入乙醇后,RNA即以白色絮状沉淀析出,此法能较好的除去DNA和蛋白质。
上述方法提取的RNA具有生物活性。
工业上常用稀碱法和浓盐法提取RNA,用这两种方法所提取的核酸均为变性的RNA,主要用作制备核苷酸的原料,其工艺比较简单。
浓盐法使用10%左右氯化钠溶液,90℃提取3-4h,迅速冷却,提取液经离心后, 上清液用乙醇沉淀RNA。
稀碱法使用稀碱使酵母细胞裂解,然后用酸中和,除去蛋白质和菌体后的上清液用乙醇沉淀RNA或调pH2.5利用等电点沉淀。
酵母含RNA达2.67-10.0%,而DNA含量仅为0.03-0.516%,为此,提取RNA多以酵母为原料。
核酸、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的分子结构中的嘌呤、嘧啶碱基具有共轭双健系统(-C=C一C=C-),能够强烈吸收250-280nm 波长的紫外光。
核酸(DNA,RNA)的最大紫外吸收值在260nm 处。
遵照Lambert-Beer 定律,可以从紫外光吸收值的变化来测定核酸物质的含量。
在不同pH 溶液中嘌呤、嘧啶碱基互变异构的情况不同,紫外吸收光也随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它们的摩尔消光系数也随之不同。
所以,在测定核酸物质时均应在固定的pH溶液中进行。
核酸的摩尔消光系数(或吸收系数),通常以ε(ρ)来表示,即每升含有一摩尔核酸磷的溶液在260nm 波长处的消光值(即光密度,或称为光吸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解读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 0 1 1 年版 ) 》 实施 , 结合 自 课内, 也可 以课 内外结合 , 使之常态化地落实于教学 己的 教学 实 际 对 这一 内容 进行 解 读 ,作 为一 线 教 师 活动 之 中 。 教学时的参考。
容 。 的 实施 中 ) ,而 是 明 确 指 向 了新 课 标 “ 综 合 与 实
பைடு நூலகம்
感受到数学在 日常生活 中特有 的价值 。教师教学时 可 以适 时 设 计 关 于 “ 万 以 内的 数 ” 的实 践 活 动 , 让 学
生体验运用“ 万以内的数” 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的过
程, 获 得初 步 的数 学活 动经 验 。
2 O 个1 平方分米 的方纸片 ) ,学生对完 在第一学段 中 ,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 , 让学生充分 的小正方形 , 课外实践 l 生 作业” 很感兴趣。 感受到数学在实 际生 活 中特有的价值及其作用 , 引 成这些“
识” 时, 学生 “ 能认 、 读、 写 万 以 内 的数 ” 后, 让 学 生走 进 生 活 就能 感受 到 “ 万 以 内 的数 ”在 生 活 中无 处不 在, 就能 感 受 到 “ 万 以 内 的数 ” 在 生活 中的作 用 , 进 而
,
,
1 . 经历观 察 、 操作 、 实 的应 用 意识 , 帮 助 学 生积 验、 调 查、 推 理 等 实 践 累基 本 活动 经验 。 实验稿 活动 ; 在 合 作 与 交流 的 2 . 期诩 讳 第2 条要求, 是为了 过程 中, 获得 良好 的 情 提高学生解 决 问题 的 能 力
2011版课标要求

2011版课标要求调整原则1. 落实2011版课标要求(1)注重语文的实践性、综合性,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改变过分夸大人文性的倾向,重视语文的能力、方法、习惯等基本目标的达成。
)(2)重视阅读,强调“读书”: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3)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强调教师的组织、引领和指导。
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增加关于语音、文字、词汇、文体、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5)调整“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6)避免出现偏差●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自主、合作、探究,防止流于形式,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2.反馈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吸收合理化建议回访和调研;举办会议;学术研究♧人文主题组元——能力目标,梯度,衔接♧综合性学习与写作♧选文:经典,符合学生的年龄需求,适合教学♧课后练习调整内容1. 框架微调阅读+综合性学习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不变新增减少2.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改变过分夸大人文性的倾向,重视语文的能力、方法、习惯等基本目标的达成。
——改变单一的人文主题组元方式,每个单元由人文主题与语文能力两条线索组成,将语文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4.课后练习的调整题量的均衡性提高题目的设计质量:注重文本细读,紧扣单元重点题目设计的灵活性:避免问答式,找准切入点重视思维训练5.教材使用中的四个意识●整体意识●单元意识●文本意识●学生意识。
实验要求-偏振现象的观测和分析-2011-9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普通物理实验室偏振现象的观测和分析实验仪器:激光器,光电接收器,偏振片2个,1/2波片,1/4波片,玻璃片,白屏。
实验要求:一、 线偏振光的产生与检验激光器做光源,光电接收器前放偏振片1、2。
将上述仪器调等高共轴。
旋转偏振片2 (即检偏器),定性观察强度的变化,几个零值。
从某个光电流为零的位置开始,旋转偏振片2一周,每隔150记录一次光电流的数值。
在坐标纸(直角坐标或极坐标)上画出光强随检偏器角度的变化图,并解释实验结果。
提示:在光强最强处选择合适的光电接收器量程,在无光照射条件下校准零点,测量过程不要改变量程。
二、 波片性能的测定1. 1/2波片的研究(1)调节偏振片2,使得透射光最小(消光)。
在两偏振片之间加入1/2波片,旋转1/2波片,使透射光强最小,记录下波片和偏振片2的位置(角度)。
(2)1/2波片改变一定的角度Δθ(比如....40,30,20,10 ),旋转检偏器,测量光强最小时检偏器相对初始位置的角度变化Δφ。
研究Δφ与Δθ之间的关系。
总结线偏振光透过1/2波片后偏振状态的变化规律。
2.1/4波片的研究(1)取下1/2波片,旋转检偏振片使光电流为零,记录此时检偏振片的角度。
把1/4波片放到两偏振片中间,旋转波片一周,记录光电流为零时的次数和角度,求出相对入射线偏振光振动方向间的角度。
(2)从某个光电流为零的位置开始,把1/4波片转过150,记录光电流数值。
旋转检偏振片一周,每隔150记录一次电流值。
画出光强极坐标分布图,说明实验结果所反映的波片性质。
(3)从某个光电流为零的位置开始,把1/4波片转过450,记录光电流数值。
旋转检偏振片一周,每隔150记录一次电流值。
画出光强极坐标分布图,说明实验结果所反映的波片性质。
三、 平面镜反射起偏,Brewster 角的测量(选做)将玻璃片放置在载物台上,使激光经过起偏器后在玻璃面上反射,用白屏接收观察反射光的起偏程度。
电子电路基础实验指导书2011版本

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电子电路实验指导书南京师范大学2011.2目录实验一基尔霍夫定律、迭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 (3)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仪器设备 (3)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3)四、实验报告要求 (5)实验二LC并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6)一、实验目的 (6)二、实验仪器设备 (6)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6)四、实验报告要求 (7)实验三示波器的使用与一阶RC电路的响应 (8)一、实验目的 (8)二、实验仪器设备 (8)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8)四、实验报告要求 (9)实验四三极管的电流控制作用 (10)一、实验目的 (10)二、实验仪器及设备 (10)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0)四、实验报告要求 (12)实验五单管交流放大电路 (13)一、实验目的 (13)二、实验仪器设备 (13)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3)四、实验报告要求 (15)实验六集成运放应用电路综合实验 (16)一、实验目的 (16)二、实验仪器设备 (16)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6)四、实验报告要求 (19)实验板器件位置图 (20)实验一 基尔霍夫定律、迭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一、 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验证电路分析的基本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并加深理解;2. 通过实验验证线性电路的重要定理,加深理解;3. 加深对参考方向的理解;4. 学习线性含源单口网络等效电路参数的测量方法。
二、 实验仪器设备1. 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箱2. 数字万用表3. 电路电子实验板 三、 实验内容及步骤1.基尔霍夫定律、线性原理和迭加原理的验证首先,以实验板上的电阻网络为基础,按图1-1接线:连接b-b′,并将d 点接地,再按照表1-1所示的工作状态,依次将a 、c 两点分别接入相应的电源。
然后,按照表中要求,测量有关各支路的电压,并将结果记录于表1-1中。
注意:①若U S1由0改为5V ,则应将原来的连线“a→d ”改为“a→+5V ”;同理,若U S2由+15V 改为0,也应通过“c→+15V”与“c→d”之间连线的转换来改变,以确保不将电源短路。
综合性实验设计报告

综合性实验设计报告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考察学生在综合实践中的综合能力,包括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2. 实验背景
实验背景介绍。
3. 实验设计
3.1 实验材料和设备
本实验采用以下材料和设备:
- 材料1
- 材料2
- 设备1
- 设备2
3.2 实验步骤
本实验的实验步骤如下:
1. 步骤1
2. 步骤2
3. 步骤3
3.3 实验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注意事项1
- 注意事项2
4. 实验结果和分析
根据上述实验设计,我们进行了实际实验,并得到了以下结果:
实验结果描述。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以下分析:
实验结果的分析。
5.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获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
6.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1]
- [参考文献2]。
现代交换技术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报告( 2010 -- 2011年度第二学期)名称:现代交换技术综合实验题目:现代交换技术实验院系:电信系班级:通信0803班学号: 9学生:雷玉芬指导教师:鲍慧、项洪印、丽娟、智雄设计周数: 2周成绩:日期:2011 年 6月MGCP IAD 接入实验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了解MGCP IAD接入SoftX3000的数据的配置,并实现各用户之间的呼叫。
二、正文1.实验原理IAD是基于IP的VoIP(Voice over IP)/ FoIP(Fax over IP)的媒体接入网关。
可提供基于IP网络的高效、高质话音服务,为企业、小区、公司等提供小容量VoIP/FoIP解决方案。
IAD属于媒体接入层,是一种小容量的综合接入网关,提供语音和数据的综合接入能力。
在网络位置中更靠近最终用户,无专门的机房。
提供丰富的上行和下行接口,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下图是IAD典型的组网图:MGCP(Media Gateway Control Protocol)协议是一个分布式IP网关系统的部协议,用于控制来自外部呼叫控制单元的IP语音(VoIP)网关。
从本质上说MGCP是一个主/从协议,网关需要执行媒体网关控制器发出的命令。
IAD采用MGCP协议与SoftX3000对接典型组网如图所示:MGCP IAD对接实验程序流程与配置解释实验配置流程图如下:硬件配置是对设备进行相关信令、话音、控制信息、业务数据等之前必须要做的工作,这好比我们要组装一台电脑,要把CPU、网卡、显示器等等一系列硬件通过一定的规则把电脑组装起来,但这样装起来的电脑是不能使用的,因为这样的电脑没有操作系统,没有加电,没有应用软件。
但是在使用电脑之前我们必须把这些硬件正确的装配起来。
硬件数据配置和本局数据配置是整个配置流程的最前端,只有完成了这两项配置工作,下面的协议配置、网关配置、业务数据配置等等才能生效。
硬件配置流程如下“数据配置是对呼叫源、段、计费方式等进行配置。
2011混凝土实验指导书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试验指导书及报告土木教研室编制建筑工程系实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实验指导一、实验目的通过对适筋梁、超筋梁和少筋梁的实验,加强对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破坏过程的认识,比较适筋梁与超筋梁的破坏形态及破坏荷载和挠度情况,了解正截面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验证平截面假定和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1、观测适筋梁、超筋梁和少筋梁的裂缝出现和开展过程、挠度变化以及破坏特征,并记下开裂荷载实测值(P0cr)和破坏荷载实测值(P0u) (M0cr 和M0u)。
2、量测超筋梁在各级荷载下的跨中挠度值,绘制梁跨中的荷载(内力)-挠度曲线(M-f曲线)。
3、量测适筋梁在纯弯区段沿截面高度的平均应变,绘出沿梁高度的应变分布图形,验证平截面假定。
4、通过在主筋上测定的应变,验证钢筋屈服与梁破坏之间的关系。
5、观察和描述破坏情况和特征,比较适筋梁与超筋梁的破坏形态及破坏荷载。
6、根据规范方法计算理论值,并与实验值比较。
三、试件设计与制作1、为确保梁正截面强度破坏,在剪弯区段所配箍筋已加强,纵筋端部锚固足够可靠。
图1-1和表1-1、1-2给出了L-1(适筋梁)、L-2(超筋梁)、L-3(少筋梁)的配筋详图及截面参数。
设计时,混凝土采用C20,纵向受力筋为HRB335级,不带弯钩;HPB235级钢筋带弯钩。
2、试件制作试件采用干硬性混凝土、振捣器振捣、蒸汽养护或自然养护28天、制作试件同时预留混凝土立方体试块(150×150×150mm3)和纵向受力钢筋。
试件承载力以测得混凝土和钢筋的实际强度计算,所用钢筋不得冷拉。
表1-1 实测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6 12 20表1-2 弯曲梁数据表12 6@100AAAAAA20 6@100 26@1002-21-16-65-5L-2超筋梁L-3少筋梁图1 试件尺寸和配筋图555图1-1 试件配筋图注:混凝土采用C20,保护层厚度取为20mm,制作时预留混凝土立方体试块(150×150×150mm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分子大综合实验
苯丙乳液(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树脂乳液)的合成与性能测试
综合实验的安排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1.学生查阅文献后提交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汇报
预习报告包括的内容:
苯丙乳液的概况及研究进展,主要应用领域
苯丙乳液的基本配方
配方中各组分以及合成条件对苯丙乳液性能的影响因素
苯丙乳液产品的性能测试项目
注明参考文献
注:实验室现有条件:
测试仪器:电热鼓风干燥箱、旋转粘度计、纳米粒度仪、电子拉力机、离心机、红外光谱、酸度计、电子天平
实验原料: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苯乙烯、过硫酸钾、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10、十二烷基硫酸钠、丙烯腈、过硫酸铵,氨水
2.教师批改后给出修改意见
3.合成实验
4.分别进行相关性能测试
5.撰写实验报告,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结题汇报。
说明:每4人一组,自由组合。
每组推选一位同学作为本课题小组的组长。
并在课题结束后对本小组各位成员的所做的工作给予简单叙述和评价,给出建议的实验成绩供实验教师参考。
开题和结题报告的同学,由教师当场随即抽取。
实验具体安排:
一共6次实验。
第一次为开题报告,第2次和第3次为合成实验,第4次和第5次为测试与表征实验,第6次为结题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