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

合集下载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实验⼀细胞和组织的显微观察⼀、实验⽬的(⼀)正确使⽤显微镜。

(⼆)掌握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理解其形态。

(三)掌握上⽪组织、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了解上⽪组织的分布及功能特点,了解结缔组织的分类。

(四)掌握⾻骼肌、肌原纤维的结构,掌握神经元的结构特点。

⼆、实验原理利⽤显微镜观察不同的细胞与组织结构。

三、实验器材细胞结构模型、细胞组织切⽚、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学习显微镜的⼀般构造(⼆)显微镜的使⽤⽅法1.对光 2.装⽚ 3.使⽤低倍镜 4.使⽤⾼倍镜 5.使⽤油镜(三)观察细胞类型、细胞的形态结构(四)观察四种组织的结构特点五、注意事项(⼀)使⽤显微镜携取:⼀⼿握镜臂,另⼀⼿托住镜座。

放置:镜台向前,镜臂向后,置于⼯作台偏左侧。

保护:使⽤时,勿使灰尘、湿⽓、⽔滴、药品等沾染显微镜的任何部位;(⼆)观察切⽚六、实验作业(⼀)绘制在细胞切⾯模型上看到的细胞结构部分并注明其结构特点。

(⼆)从疏松结缔组织⽚观察中,说明结缔组织结构特点。

(三)在⾻骼肌纤维纵切⽚观察中,绘制⼀根肌原纤维结构图,并标注明带、暗带、H带。

实验⼆运动器官形态结构的观察⼀、实验⽬的(⼀)掌握⼈体全⾝⾻的组成及特点。

(⼆)掌握⼈体上肢⾻、下肢⾻、躯⼲⾻和头颅⾻的组成及各⾻的名称。

(三)结合教学内容,掌握全⾝各⾻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的主要⾻性标志。

(四)了解⼈体⾻连结的类型和关节的分类,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五)观察肩、肘、桡腕关节模型,观察髋、膝、踝关节模型,掌握其组成结构特点。

(六)通过观察肌⾁模型,能辨认出主要肌⾁,进⼀步了解其位置、形态和起⽌点,理解主要肌⾁的功能。

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模型观察掌握全⾝各⾻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的主要⾻性标志,了解⼈体⾻连结的类型和关节的分类,通过观察肌⾁模型与讨论,熟悉关节、肌⾁的结构与运动功能。

三、实验器材(⼀)⼈体⾻架模型: ⼈体⾻架、⼈体完整散⾻模型、脊柱模型等。

运动解剖实验指导

运动解剖实验指导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实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实验一、细胞和组织的显微观察[实验目的]1.通过对解剖实验室内的标本、模型、挂图的观看,增加对运动解剖学课程的了解和兴趣。

2.通过组织学切片观察或者幻灯图片、光盘或观看录象,联系功能进一步认识细胞和四种组织形态结构特点。

[实验器材]显微镜、、电脑、幕布、投影机,组织切片如猪或人肝(或其它动物肝)切片标本(HE染色),小肠切片标本(HE染色),透明软骨切片标本(HE染色),长骨横断面磨片标本,跟腱纵切片标本(HE 染色),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纵横切片标本(HE染色),脊髓横切片标本(镀银染色、HE染色)。

[实验方法与步骤](一)观察细胞的结构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简要了解HE染色的基本原理:HE染色即苏木精和伊红染色,苏木精为碱性染料,易与细胞核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的酸性成分结合,故细胞核被染成蓝紫色;伊红为酸性染料,易与细胞质中的基质等碱性成分结合,故细胞质被染成粉红色。

1.肉眼观察取肝脏切片标本,标本中肝小叶分界不清。

2.低倍镜观察可见若干多边形的肝小叶结构,肝小叶中立方形的肝细胞数量很多。

3.高倍镜观察可见肝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质染成粉红色,中央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细胞核被染成蓝紫色。

思考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功能。

(二)观察单层柱状上皮组织1.肉眼观察取小肠切片标本,标本一侧起伏不平,被染成蓝紫色,为小肠环状皱襞,其上有丰富的小肠绒毛。

2.低倍镜观察找到小肠绒毛,其表面覆盖有一层单层柱状上皮,多数为柱状细胞,其中夹有杯状细胞。

3.高倍镜观察柱状细胞密集排列,核为椭圆形,近基底部被染成蓝紫色,细胞的游离面有一层粉红色膜状结构,称纹状缘,电子显微镜下称微绒毛。

杯状细胞呈高脚酒杯状,细胞上端膨大,下端细小,核呈三角形或半圆形,位于细胞酒杯状的底部,其杯内积有大量的粘液颗粒,镜下由于标本处理的原因粘液颗粒丢失而呈空泡。

(三)观察致密结缔组织1.肉眼观察取跟腱纵切标本,粉红色长条形组织为纵切面。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实验一上肢骨(一)实验内容观察上肢各骨的位置、形态和主要表面结构特征。

(二)实验目的1.掌握上肢各骨的位置和形态。

2.认识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主要表面结构特征。

3.能够在活体上触摸到上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人体全身骨骼标本或模型,分离的上肢骨标本或模型。

实验二下肢骨(一)实验内容观察下肢各骨的位置、形态和主要表面结构特征。

(二)实验目的1.掌握下肢各骨的位置和形态。

2.认识髋骨、股骨、胫骨、腓骨、距骨和跟骨的主要表面结构特征。

3.能在活体上触摸到下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人体全身骨骼标本或模型,分离的下肢骨标本或模型。

实验三躯干骨(一)实验内容观察躯干各骨的位置、形态和主要表面结构特征。

(二)实验目的1.掌握躯干各骨的位置和形态。

2.认识椎骨、胸骨、肋骨的主要表面结构特征。

3.能在活体上触摸到躯干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人体全身骨骼标本或模型,分离的躯干骨标本或模型。

实验四上肢骨连结(一)实验内容观察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二)实验目的掌握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实践教学报告运动解剖(3篇)

实践教学报告运动解剖(3篇)

第1篇一、前言运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一门科学,它是体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运动解剖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运动训练、运动康复、体育教学等领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在运动解剖学实践教学中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二、实践过程1. 理论课程学习在理论课程学习中,我们系统地学习了运动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包括人体骨骼、肌肉、关节、神经系统等结构及其功能。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教材的学习,我对人体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实验课程学习在实验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人体解剖模型的观察和人体解剖结构的测量。

通过观察和解剖模型,我对人体骨骼、肌肉、关节等结构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人体解剖结构的测量,如身高、体重、骨盆宽度等,这些数据对于我们了解人体形态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3. 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环节,我们进行了人体解剖结构的实际操作。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进行人体解剖结构的定位和描述,如何观察和记录人体解剖结构的变化。

通过实践操作,我对运动解剖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实践成果1. 知识掌握通过实践教学,我对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

我了解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2. 技能提升在实践操作中,我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得到了提升。

我学会了如何进行人体解剖结构的定位和描述,如何观察和记录人体解剖结构的变化。

3.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教学,我学会了将运动解剖学理论知识与实际运动相结合。

我明白了运动训练、运动康复等领域对人体解剖结构的关注,以及如何运用运动解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实践体会1. 重视实践操作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操作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人体解剖结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 注重理论学习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游刃有余。

运动解剖学 实验报告

运动解剖学 实验报告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引言:运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及其相关机制的学科,它通过解剖学的知识和技术手段,揭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和功能调节。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运动解剖学的实践操作,深入了解人体运动的机制和相关结构。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索人体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了解运动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身体结构和功能的调节机制。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人体模型、解剖刀、解剖镊等。

2. 实验方法:通过解剖人体模型,观察并分析不同部位的肌肉、骨骼、关节等结构。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1. 肌肉系统通过解剖人体模型的肌肉系统,我们发现人体肌肉的分布非常广泛,不同肌肉之间通过肌腱连接,形成肌肉链。

肌肉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不同肌肉的形态和组织结构也有所差异。

例如,骨骼肌由肌纤维组成,可以通过收缩产生力量,而平滑肌则主要存在于内脏器官,具有自主收缩和松弛的能力。

2. 骨骼系统人体骨骼系统是支撑和保护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解剖人体模型的骨骼系统,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不同骨骼之间的连接方式,如关节和韧带等。

骨骼系统的结构决定了人体的姿势和运动能力。

例如,脊柱的弯曲使得我们可以保持直立行走,而关节的灵活性则使得我们可以进行各种复杂的运动。

3.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人体运动的调节中枢,通过解剖人体模型的神经系统,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神经的分布和连接方式。

神经系统通过传递神经冲动,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从而实现运动的目的。

例如,大脑通过运动皮层向脊髓发送指令,脊髓再通过神经纤维将指令传递给相应的肌肉,使其产生运动。

四、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人体运动解剖学的特征和机制。

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是人体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实现人体各种复杂的运动。

不同运动形式对身体结构和功能的调节也有所不同。

例如,长期进行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耐力;而力量训练则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体积。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1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1
4.掌握骨骼肌纤维的结构,了解肌组织的分类。
5.掌握神经元的结构特点,了解神经纤维的组成及结构。
三、实验材料
1.细胞超微立体结构模型;细胞的形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细胞膜超微结构图片;
2.长骨骨干及骨板结构模型,骨骼肌纤维超微结构模型,肌节收缩模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和神经纤维的组织图片。
四、实验作业
1.在图1—1中,填写引线所指的细胞结构名称。
实验一、细胞和基本组织形态与结构的观察
一、实验内容
1.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2.观察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的结构。
二、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的形态,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
2.掌握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比较各种上皮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3.掌握致密结缔组织、骨组织的结构,了解结缔组织的分类、软骨组织的结构及分类。
图1—1
2.在图1—2中,填写引线所指的骨组织等结构名称。
图1—2
3.在肌纤维结构图1—3中,注明肌原纤维、明带、暗带、H带、M线、Z线和肌节。
图1—3

运动解剖学实践教学报告(3篇)

运动解剖学实践教学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运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系统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通过对运动解剖学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运动系统,为运动训练、运动康复、运动医学等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本报告旨在总结运动解剖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以期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实践教学过程1. 实践教学目的(1)加深对运动解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2)掌握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3)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2. 实践教学内容(1)人体运动系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2)人体运动系统各器官的生理功能;(3)人体运动系统各器官的相互关系;(4)运动解剖学在运动训练、运动康复、运动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3. 实践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由教师讲解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实验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人体运动系统各器官的解剖实验;(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了解运动解剖学在运动训练、运动康复、运动医学等领域的应用;(4)讨论交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就运动解剖学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三、实践教学收获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实践学习,我对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掌握了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解剖刀、剪刀等工具进行人体运动系统的解剖。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3. 分析问题能力方面在案例分析环节,我学会了如何运用运动解剖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通过分析案例,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能力。

4. 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在讨论交流环节,我与同学们共同探讨运动解剖学相关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通过实践教学,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课教桉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课教桉

四、实验课后作业: 实验课后作业:
1.画一块肌肉构成的模式图。 2.画一个舒张和收缩状态下的肌节模式图。 。 3. 3.写出任意十块肌肉的名称及其发展其肌肉力量的辅助练 习方法。
实验六、 内脏学 实验六、
一、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1.通过对内脏器官和模型的观察,掌握内脏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通过小肠解剖观察,掌握小肠壁结构特点及与食物吸收的功能关系。 3.通过对肝脏、胰腺、喉、肺、肾解剖观察,掌握这些器官的大体结构 与运动性肝大、运动性血尿、糖尿病、呼吸和憋气、屏息的关系。 4.通过对生殖系统的学习,增强对人体性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了解。
三、实验方法与实验步骤: 实验方法与实验步骤:
1.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
首先,教师先介绍解剖学实验室的标本、模型、挂图等仪器设备,再 按照标本或模型进行示教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同时教师进 行个别辅导或答疑。
2.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⑴分别介绍解剖学实验室的标本、模型、挂图等仪器设备及其作用。 ⑵通过幻灯片辨别下列微观结构: ①细胞的超微结构模式图:识别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各种细胞 器,特别是线粒体和中心体。同时用DNA模型理解DNA的构成。 ②四种组织的结构模式图:识别四种组织并观测细胞的一般形态特征。 ③分别观察被覆上皮组织的各种细胞,重点是单层扁平上皮,单层柱 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
二、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
1.标本: 1.标本:腮腺及其导管、胃、肠、阑尾、肝、胰,矢状头、喉、气管 标本 杈、肺,泌尿系各器官和男、女生殖系标本。 2.模型 模型: 2.模型:消化管、胃、肝胰、肝小叶,鼻、喉、肺、肺小叶模型,肾、 肾实质切面、肾小体和男、女生殖系额状切、矢状切模型。
三、实验方法与实验步骤: 实验方法与实验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实验一??? 细胞和组织的显微观察一、实验目的(一)正确使用显微镜。

(二)掌握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理解其形态。

(三)掌握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了解上皮组织的分布及功能特点,了解结缔组织的分类。

(四)掌握骨骼肌、肌原纤维的结构,掌握神经元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原理利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的细胞与组织结构。

三、实验器材? 细胞结构模型、细胞组织切片、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一)学习显微镜的一般构造(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对光 2.装片 3.使用低倍镜 4.使用高倍镜 5.使用油镜(三)观察细胞类型、细胞的形态结构(四)观察四种组织的结构特点五、注意事项(一)使用显微镜携取:一手握镜臂,另一手托住镜座。

放置:镜台向前,镜臂向后,置于工作台偏左侧。

保护:使用时,勿使灰尘、湿气、水滴、药品等沾染显微镜的任何部位;???(二)观察切片六、实验作业(一)绘制在细胞切面模型上看到的细胞结构部分并注明其结构特点。

(二)从疏松结缔组织片观察中,说明结缔组织结构特点。

(三)在骨骼肌纤维纵切片观察中,绘制一根肌原纤维结构图,并标注明带、暗带、H带。

实验二??? 运动器官形态结构的观察一、实验目的(一)掌握人体全身骨的组成及特点。

(二)掌握人体上肢骨、下肢骨、躯干骨和头颅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

(三)结合教学内容,掌握全身各骨的结构特点以及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四)了解人体骨连结的类型和关节的分类,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五)观察肩、肘、桡腕关节模型,观察髋、膝、踝关节模型,掌握其组成结构特点。

(六)通过观察肌肉模型,能辨认出主要肌肉,进一步了解其位置、形态和起止点,理解主要肌肉的功能。

二、实验原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模型观察掌握全身各骨的结构特点以及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了解人体骨连结的类型和关节的分类,通过观察肌肉模型与讨论,熟悉关节、肌肉的结构与运动功能。

三、实验器材(一)人体骨架模型: 人体骨架、人体完整散骨模型、脊柱模型等。

(二)人体完整的散骨模型:肩关节、膝关节、肘关节模型,关节分类模型,椎连结模型、颅骨模型。

(三)人体肌肉模型:全身肌肉挂图和模型,上、下肢肌肉模型,躯干肌模型等。

四、实验步骤(一)观察上肢骨、分辨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二)观察下肢骨、分辨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三)观察躯干骨、掌握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四)观察颅骨、掌握颅骨的主要骨性标志(五)观察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用关节类型模型来观察关节类型。

(六)观察上、下肢各主要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

(七)观察上、下肢斜方肌、菱形肌、前锯肌、胸大肌、背阔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确定其运动功能,分组进行活体表面上肢肌肉的触扪与观察。

五、注意事项??? 注意骨骼的位置和关节的形成。

六、实验作业(一)说明抽查部分骨的名称、位置、主要结构。

(二)说明人体主要关节结构名称、基本结构、辅助结构和运动功能。

(三)说明所指的肌肉名称、起止点及运动功能。

(四)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三??? 人体动作的综合分析与实践一、实验目的(一) 运用所学习的运动解剖学知识与体育实践相结合,对体育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深入理解和分析人体各关节和肌肉在各项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 为指导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与训练、设计提高运动员体能的力量与柔韧性练习手段、预防运动损伤提供形态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体育项目繁多,动作复杂多样,可借助相应的条件,对常见的较为简单的运动动作进行练习和解剖学分析,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

通过常见运动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完成该动作所需要的关节做什么运动,由哪些肌肉完成,肌肉的工作性质和固定条件是什么等。

分析运动动作的发展变化,判断动作技术的质量水平与练习效果。

三、实验器材哑铃、单杠、肋木等。

四、实验步骤动力性动作分析:(一)直腿仰卧起坐1.动作要领描述该动作要求双手交叉于胸前或置于头后,躯干前屈向下肢靠拢,两腿伸直,随后躯干后伸还原至起始位(图3-2)。

2.划分动作阶段仰卧起坐动作可大致分为坐起和还原两个阶段。

3.制表分析[例]:????????? 直腿仰卧起坐动作坐起阶段躯干肌的动作分析注:肌力矩与外力矩方向相反,且肌力矩大于外力矩,原动肌位于关节的同侧?4.动作综合评价仰卧起坐是发展腹肌力量的最常用的锻炼方法。

[实验作业]通过动作练习,完成动作分析的表格填写。

静力性动作分析:(一)马步1.动作要点描述:马步是武术中依靠下肢肌肉力量维持平衡的基本动作(图3-6)。

2.动作分析制表:实践后完成。

两腿平行开立(与肩同宽),脚尖正对前方,屈膝半蹲,膝部不超过脚尖的前方,大腿在髋关节处接近水平位,全脚着地,身体重心垂线落在两脚支撑面内。

两手握拳于腰间,两眼平视前方,挺胸塌腰。

??体验:马步时,肘关节、肩关节、肩带做什么运动?是由哪些肌肉收缩完成的?并指出肌肉的收缩形式。

维持马步姿势和保持脊柱伸位的肌肉有哪些?它们完成什么工作?思考:练习马步的意义。

实验报告应包括:(1)实验题目;组员姓名;班级;指导教师姓名(2)综述(实验原理和研究进展)(3)材料与方法(4)实验结果(5)结果分析(6)问题与讨论实验四??? 内脏器官观察一、实验目的(一) 通过观察消化器官模型,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胃壁、小肠壁和肝小叶的微细结构。

(二) 了解呼吸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

(三) 观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构造。

二、实验原理通过内脏器官模型的观察、离体新鲜猪肾的解剖后观察,进一步了解消化、呼吸、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构造和功能。

三、实验器材(一)人体半身解剖模型和消化系统模型。

(二)取呼吸系统模型观察组成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

(三)泌尿系统模型及肾脏模型,离体新鲜猪肾。

(四)解剖七件套。

四、实验步骤(一)观察内脏器官模型(二)熟悉解剖器具(7件)使用方法(三)解剖离体新鲜猪肾,观察组织结构五、注意事项(一)使用解剖器具注意安全。

(二)动物标本和废弃物应放在指定器物内,不要随地乱丢,严禁丢到水池,以免堵塞下水道。

(一)找出教材中所指内脏器官的结构名称。

(二)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五??? 心脏与血管观察一、实验目的(一)熟悉心脏的位置与形态,掌握心的结构,弄清心房、心室与出入心脏的大血管之间的联系。

(二)掌握全身主要动、静脉血管的行程、分布。

二、实验原理通过心脏与血管模型的观察、离体新鲜猪心的解剖后观察,进一步了解心脏的位置与形态,掌握心的结构,弄清心房、心室与出入心脏的大血管之间的联系。

三、实验器材? 心脏模型、血液循环模型、显微镜、解剖器具、离体新鲜猪心等四、实验步骤(一)用模型观察心脏的位置与形态,观察心脏各腔的结构,观察心壁构造,观察心传导系和心的血管,用模型观察体循环的动脉血管、观察体循环静脉。

观察淋巴结的形态结构。

观察脾的位置、形态及结构。

(二)取离体新鲜猪心,用离体的心脏与整体标本结合对照观察。

心脏似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大小似本人拳头。

离体心脏的心尖易辨认,与心尖相对,连有大血管的部位为心底,心底大部分由左心房、小部分由右心房组成。

用切开心壁的标本观察心脏的各腔,重点观察各腔的出入口、瓣膜等结构,确定四个心腔。

观察心脏的冠状动脉与静脉。

五、注意事项离体新鲜猪心切开时要注意观察,以便标本的形状清晰。

六、实验作业要求(一)讨论二尖瓣与主动脉瓣的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的不同。

(二)完成实验报告。

并注明所观察到的离体新鲜猪心各部的结构名称。

实验六???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的观察一、实验目的了解脊髓的外形及相关的结构,了解脑的组成形态,了解脑神经、脊神经及其分布概况。

了解躯干和四肢的一般感觉传导路,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锥体系传导路。

了解眼球的解剖结构,了解耳的形态结构,了解螺旋器、囊斑、壶腹嵴的微细结构。

二、实验原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模型观察进一步加深对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了解,理解神经系统内各器官的相互关系,了解螺旋器、囊斑、壶腹嵴的微细结构。

三、实验器材中枢神经系统模型,脊髓横断面模型,脊髓节段模型,脑模型,脑干放大模型,脊神经主体模型,人体骨骼(附血管神经)模型,传导路模型、眼球模型、耳放大模型、内耳放大模型等。

四、实验步骤(一)观察脊髓相关的结构。

观察辨认脑干、间脑和小脑的位置,观察大脑的位置与外形。

观察脑神经模型,辨认第1至12对脑神经的位置,观察脊神经的组成,在椎间孔处可见前后根汇合而成的脊神经。

在模型上分别辨认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的组成及其主要分支。

(二)观察眼球外形,观察眼球壁的三层结构,相互间进行活体人眼的附属结构观察。

取耳放大模型,观察耳的三个组成部分,观察中耳各部分的位置和邻接关系,观察内耳中骨迷路和膜迷路的结构,观察螺旋器、囊斑、壶腹嵴的微细结构。

(三)取传导路模型,观察躯干和四肢一般感觉传导路途径,观察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途径,观察锥体系传导途径。

五、注意事项在脑干、脊髓纵向观察的基础上,再结合典型横断面进行横向观察。

(一)说明各传导路从何处发出,第一、二或三级神经元在何处,最终传至何处。

(二)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七??? 发展肌肉力量与伸展性的实验研究一、实验目的通过学习和实践设计发展肌肉力量、伸展性的主要练习方法,巩固和掌握发展主要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的各种方法和动作要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实践,运用人体运动的解剖学理论分析讨论方法,进行讲解与实践,制定力量训练方法和创编伸展性练习的实例。

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器材人体骨架、全身肌肉模型、健身器材、场所,毛巾、水等。

四、实验步骤(一)主要内容常规的教学实验,主要是理解实验原理、进行实验操作、综合分析讨论和实验报告的撰写的过程,继承和接受前人的知识、技能。

(二)步骤:1.学生4—6人一组,查阅资料。

2.各小组讨论各自实践计划与内容,确定锻炼的肌肉与周期。

3.各小组明确分工,进行实践。

4.得出结论,以小论文形式完成实验报告。

五、注意事项注意协调分工与合作。

六、实验作业要求(一)要求每位同学参与实践、演示与讲解。

(二)以小组为单位抽查一位同学的参与情况。

(三)完成实验报告并制定利用器械进行力量练习或伸展性练习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