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
运动解剖学实训课教案

运动解剖学实训课教案教案标题:运动解剖学实训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骨骼、肌肉、关节等运动解剖学知识。
3. 能够应用运动解剖学知识分析和评估运动技能。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运动解剖学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介绍。
2. 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人体肌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人体关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 运动解剖学在运动技能分析和评估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运动解剖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 引发学生对于运动解剖学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Step 2: 知识讲解(20分钟)- 分别讲解人体骨骼、肌肉和关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使用图表、模型等辅助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 强调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性。
Step 3: 实践操作(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运动技能进行分析和评估。
- 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记录,分析该运动技能所涉及的骨骼、肌肉和关节的运动。
- 学生讨论并总结运动解剖学对于该运动技能的影响和重要性。
Step 4: 团队合作(15分钟)- 学生小组间展示和分享各自分析和评估的运动技能。
- 学生互相提出问题和建议,共同完善和改进分析结果。
- 强调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Step 5: 总结(10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 强调运动解剖学在运动训练和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 激发学生对于运动解剖学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和分享的运动技能分析和评估报告。
2. 学生对于运动解剖学基本概念和应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图表、模型等辅助教具。
3. 运动技能分析和评估表格。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活动,如运动训练、运动康复等。
运动解剖实验报告

运动解剖实验报告运动解剖实验报告引言:运动解剖是研究人体运动的科学领域,通过对肌肉、骨骼和关节等结构的解剖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人体运动的机制和原理。
本实验旨在通过解剖实验,探究人体运动的解剖学基础,为运动科学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一、肌肉解剖肌肉是人体运动的关键组织之一,通过对肌肉的解剖研究,可以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大腿肌群进行解剖观察。
首先,我们将大腿肌群分为四个主要部分: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股直肌和腘绳肌。
通过对这些肌肉的解剖,我们发现股四头肌是大腿前侧的主要肌肉,股二头肌位于大腿内侧,股直肌位于大腿后侧,而腘绳肌位于大腿背侧。
这些肌肉通过收缩和放松来实现人体运动,协调配合完成各种动作。
二、骨骼结构骨骼是人体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运动的基础。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上肢骨骼进行解剖观察。
上肢骨骼主要包括肱骨、尺骨和桡骨。
通过对这些骨骼的解剖,我们发现肱骨是上臂的主要骨骼,尺骨和桡骨则位于前臂。
这些骨骼通过关节的连接,形成了上肢的骨骼框架,为手臂的运动提供了支撑和稳定。
三、关节解剖关节是骨骼之间的连接点,通过关节的活动,人体可以实现各种运动。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肩关节进行解剖观察。
肩关节是上肢运动的重要关节之一,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窝组成。
通过对肩关节的解剖,我们发现肩关节是一个球窝关节,具有广泛的活动范围。
肩关节的解剖结构决定了上肢的灵活度和运动能力,对于进行各种复杂动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神经解剖神经是人体运动的调控系统,通过神经的传导和调节,人体才能实现运动功能。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腓肠神经进行解剖观察。
腓肠神经是下肢运动的主要神经之一,通过对腓肠神经的解剖,我们可以了解其走行路径和分布区域。
腓肠神经的解剖结构对于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于运动损伤的康复和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结论:通过本次运动解剖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人体运动的解剖学基础。
肌肉、骨骼、关节和神经等结构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运动功能。
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

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学⽣实验报告书实验课程名称:运动解剖学指导教师姓名:张涛学⽣姓名: XXX 专业:休闲体育班级: 2015级X班2015 ——2016学年第1学期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张涛实验时间 2013年 10 ⽉ 8 ⽇实验名称上肢⾻观察实验成绩⼀、实验内容观察上肢⾻⼆、实验⽬的1.掌握上肢⾻的组成和形态结构。
2.熟悉上肢⾻连接的⽅式及构成3.掌握肩关节、肘关节及⼿关节的结构4.熟悉上肢主要关节的运动形式三、实验器材1、串连的上肢⾻标本2、分离的上肢⾻标本3、⾃由上肢关节⼲标本和湿标本四、实验⽅法与步骤⼀、观察串连的上肢⾻标本(⼀)对照教科书辩认上肢⾻的组成、名称和块数。
(⼆)辩认每块上肢⾻后,再在⾃⼰⾝上扪触辩认。
⼆、观察分离的上肢⾻(⼀)上肢带⾻:1、锁⾻的形态、位置及表⾯结构2、肩胛⾻的形态、位置及表⾯结构(⼆)⾃由上肢⾻1、上臂⾻:肱⾻的形态、位置及表⾯结构2、前臂⾻:尺⾻、桡⾻的形态、位置及表⾯结构3、⼿⾻:腕⾻、掌⾻和指⾻的形态、位置及表⾯结构三、观察⾃由上肢关节标本1、肩关节: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2、肘关节: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3、腕关节: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五、实验结果例: 1、通过对上肢⾻的观察,掌握了上肢⾻的形态、位置及表⾯结构,并能够识记体表标志。
2、通过观察⾃由上肢关节,掌握了⾃由上肢关节(肩、肘、腕关节)的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
六、⼩结或结论例:通过实验观察,我清楚认识了上肢各⾻的形态、位置,并能在⾝体上找到相关⾻骼的体表标志。
知道了如何去测量肩宽,上肢长度。
还了解到相关的运动事故造成⾃由上肢关节损伤的病因、症状及前期处理⽅法。
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实验时间年⽉⽇实验名称下肢⾻观察实验成绩⼀、实验内容观察下肢⾻⼆、实验⽬的1.掌握下肢⾻的组成、形态、结构2.掌握⾻盆的构成及髋、膝、踝关节的结构及运动形式3.掌握下肢⾻的主要体表标志。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一)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一)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理解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探究骨骼、肌肉和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实验装置和材料•解剖模型•骨骼图•肌肉图•关节模型•骨骼标本•解剖刀具实验步骤1.观察骨骼图以及解剖模型,了解人体骨骼的组成和结构。
2.分析不同骨骼在运动中的作用,并列出相关肌肉和关节。
•骨骼:头骨、脊椎、肋骨、骨盆、四肢等。
•相关肌肉:头部肌肉、胸肌、腹肌、上肢肌肉、下肢肌肉等。
•关节:颈椎、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等。
3.利用关节模型,研究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了解骨头的连接方式以及关节的灵活度。
4.进行骨骼标本的观察,深入了解不同骨骼的形态和特点。
5.利用解剖刀具进行解剖模型的拆解,直观地展示骨骼和肌肉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得出了人体运动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理解了骨骼、肌肉和关节在运动中的相互作用方式。
•加深了对骨骼和肌肉特点的认识。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体验了解剖和观察的过程。
这将为我们在运动领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注意:本实验涉及人体解剖,请遵守实验室和学校规定,确保安全和道德的前提下进行操作。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解剖操作时,务必佩戴手套和口罩,确保操作安全和卫生。
•实验过程中应遵守实验室和学校的安全规定,切勿损坏实验装置和材料。
•尊重实验对象,严禁对任何生物进行伤害和残害。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装置和材料归位整理,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实验延伸1.根据所学习的运动解剖知识,设计一套适合全身运动的训练计划,并进行实践。
2.利用解剖模型,进一步研究人体骨骼和肌肉的微结构,深入理解其生理功能。
3.借助相关资料和研究,了解不同运动和体能训练对骨骼和肌肉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运动损伤。
参考资料1.“运动解剖学”,利姆克尔·于斯曼,高等教育出版社2.“人体解剖学”,弗雷德·万·赫斯特尔、埃里克·勃森贝格、皮特·伍茨·阿佛里德,科学出版社3.“Anatomy Trains”,Thomas W. Myers,ChurchillLivingstone以上是本次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的内容及格式要求,请尽量按照要求完成。
运动系统实验操作规程解剖

运动系统实验操作规程解剖运动系统实验操作规程解剖实验室操作规程是为了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制定的标准规范。
在进行运动系统实验的操作过程中,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实验操作规程解剖,以供参考:一、实验前准备1. 确认实验室内的安全措施是否完善,如安全门、急救箱等。
2. 佩戴实验服、塑料手套和实验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3. 检查实验用具的完整性和清洁度,如显微镜、解剖刀等。
4. 熟悉实验操作步骤和相关实验指导书。
二、操作规程1. 洗净实验用具并进行消毒处理,如显微镜片、刀具等。
2. 准备实验标本,如骨骼、肌肉组织等。
3. 进行解剖操作前,先将实验标本进行冷冻保鲜或放置在4℃冰箱中保存,以保证标本的新鲜度。
4. 细心观察和描述实验标本,包括颜色、形态、质地等特征。
5. 根据实验要求,采集所需组织标本。
6. 使用解剖刀或剪刀等工具进行切割、开窗等操作。
切割过程中要注意手指的位置,避免意外伤害。
7. 在解剖操作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适当的仪器设备。
8. 在解剖操作中,应保持实验标本的湿润,可使用生理盐水等保湿剂。
9. 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及时清理产生的废弃物和异味等。
三、实验后处理1. 使用无菌棉球或纱布进行伤口包扎,防止感染和出血。
2. 清理和整理实验用具,如清洗显微镜片、刀具等,并进行消毒处理。
3. 根据实验室规定的回收、处理或分类要求,分别进行垃圾的投放。
4. 整理实验记录和结果,准备实验报告。
四、安全注意事项1. 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实验台面的整洁,避免摔倒和磕碰等事故发生。
2. 使用解剖刀等尖锐工具时要小心操作,避免伤到手指或其他部位。
3. 在使用显微镜等放大镜具时,要注意光线的照射和使用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眼睛疲劳等问题。
4. 对于有毒、有害或易燃物品的使用,必须按照实验室的规定进行操作。
5. 实验室内严禁随意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行为。
以上是运动系统实验操作规程解剖的相关内容,通过遵守这些规程,可以提高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人体运动过程中肌肉、骨骼、关节等结构的观察和测量,深入了解运动解剖学的相关知识,探讨运动过程中肌肉协调、骨骼运动和关节活动的规律性和特点。
首先,我们选择了膝关节屈曲和伸直的运动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我们发现在膝关节屈曲的过程中,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等肌肉参与了运动,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协调配合,使得膝关节得以屈曲。
而在膝关节伸直的过程中,股四头肌和腓肠肌则起到主要作用,肌肉的收缩拉动髌骨,使得膝关节伸直。
通过对肌肉的观察和测量,我们深入了解了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和协调机制。
其次,我们对膝关节的韧带和软骨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通过实验发现,膝关节内侧和外侧的韧带在运动过程中起到了稳定关节和限制关节活动范围的作用。
而软骨则在运动过程中起到了缓冲和减少摩擦的作用。
通过对韧带和软骨的观察和测量,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些结构在运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对膝关节运动过程中的骨骼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通过实验发现,在膝关节屈曲和伸直的过程中,股骨、胫骨和髌骨等骨骼结构协调配合,使得膝关节得以运动。
通过对骨骼结构的观察和测量,我们深入了解了骨骼在运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运动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对肌肉、骨骼、关节等结构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和协调机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讨运动解剖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本次实验通过对膝关节运动过程中肌肉、骨骼、关节等结构的观察和测量,深入了解了运动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能够加深我们对运动解剖学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运动解剖生理学基础实训指导书

实训指导书课程名称:运动解剖生理学基础适用专业:体育市场开发学时数:20执笔人:审定人:一、实训总目标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运动解剖学实验,巩固和加深对人体形态结构的理解,对全身骨骼和骨骼肌、全身各内脏器官、心、血管、感官、神经的观察,通过教师的讲授、示教完成每一项实验内容;通过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的学习掌握一些生理学指标的测定方法,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验证。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及对事物具有客观地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从而为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与训练,以及进行体育科学研究奠定初步基础。
二、实训内容和时间进程安排表三、实训项目(一)骨的一般形态和结构、躯干骨的组成、各骨的形态和结构1、实训目的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结合电脑投影及挂图,掌握:1.骨的形态分类和构造。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2.椎骨的一般形态,各部椎骨的形态特点。
胸骨和肋的形态。
触摸活体的骨性标志。
2、学时5学时3、实训条件硬件:标本、模型地点:校内实训4、实训内容骨的一般形态和结构、躯干骨的组成、各骨的形态和结构5、实训步骤对标本、模型的观察触摸活体的骨性标志6、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每班分两大组。
一组利用正常课时,另一组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实验。
实验时,每组分5-6个实验小组,在小组长带领下,独立或协作完成要求的实验任务。
根据实验过程评分。
(二)上肢、下肢、躯干骨、颅骨各主要关节的形态结构实验1、实训目的: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结合电脑投影及挂图,掌握:1.掌握上肢各骨的名称、位置、形态及主要结构。
触摸活体的骨性标志。
2.掌握下肢各骨的名称、位置、形态及主要结构。
触摸活体的骨性标志。
2、学时5学时3、实训条件硬件:标本、模型及挂图软件:电脑投影地点:校内实训4、实训内容上肢、下肢、躯干骨、颅骨各主要关节的形态结构5、实训步骤对标本、模型的观察6、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每班分两大组。
运动解剖学 实验报告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引言:运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及其相关机制的学科,它通过解剖学的知识和技术手段,揭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和功能调节。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运动解剖学的实践操作,深入了解人体运动的机制和相关结构。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索人体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了解运动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身体结构和功能的调节机制。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人体模型、解剖刀、解剖镊等。
2. 实验方法:通过解剖人体模型,观察并分析不同部位的肌肉、骨骼、关节等结构。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1. 肌肉系统通过解剖人体模型的肌肉系统,我们发现人体肌肉的分布非常广泛,不同肌肉之间通过肌腱连接,形成肌肉链。
肌肉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不同肌肉的形态和组织结构也有所差异。
例如,骨骼肌由肌纤维组成,可以通过收缩产生力量,而平滑肌则主要存在于内脏器官,具有自主收缩和松弛的能力。
2. 骨骼系统人体骨骼系统是支撑和保护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解剖人体模型的骨骼系统,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不同骨骼之间的连接方式,如关节和韧带等。
骨骼系统的结构决定了人体的姿势和运动能力。
例如,脊柱的弯曲使得我们可以保持直立行走,而关节的灵活性则使得我们可以进行各种复杂的运动。
3.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人体运动的调节中枢,通过解剖人体模型的神经系统,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神经的分布和连接方式。
神经系统通过传递神经冲动,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从而实现运动的目的。
例如,大脑通过运动皮层向脊髓发送指令,脊髓再通过神经纤维将指令传递给相应的肌肉,使其产生运动。
四、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人体运动解剖学的特征和机制。
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是人体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实现人体各种复杂的运动。
不同运动形式对身体结构和功能的调节也有所不同。
例如,长期进行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耐力;而力量训练则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体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实验一上肢骨(一)实验内容观察上肢各骨的位置、形态和主要表面结构特征。
(二)实验目的1.掌握上肢各骨的位置和形态。
2.认识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主要表面结构特征。
3.能够在活体上触摸到上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人体全身骨骼标本或模型,分离的上肢骨标本或模型。
实验二下肢骨(一)实验内容观察下肢各骨的位置、形态和主要表面结构特征。
(二)实验目的1.掌握下肢各骨的位置和形态。
2.认识髋骨、股骨、胫骨、腓骨、距骨和跟骨的主要表面结构特征。
3.能在活体上触摸到下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人体全身骨骼标本或模型,分离的下肢骨标本或模型。
实验三躯干骨(一)实验内容观察躯干各骨的位置、形态和主要表面结构特征。
(二)实验目的1.掌握躯干各骨的位置和形态。
2.认识椎骨、胸骨、肋骨的主要表面结构特征。
3.能在活体上触摸到躯干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人体全身骨骼标本或模型,分离的躯干骨标本或模型。
实验四上肢骨连结(一)实验内容观察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二)实验目的掌握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人体全身骨骼标本或模型,肩关节标本或模型,肘关节标本或模型,腕关节标本或模型。
实验五下肢骨连结(一)实验内容1.观察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2.观察骨盆、足弓的组成、运动和功能。
(二)实验目的1.掌握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2.掌握骨盆、足弓的组成、运动和功能。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人体全身骨骼标本或模型,髋关节标本或模型,膝关节标本或模型,踝关节标本或模型。
实验六躯干骨连结(一)实验内容1.观察椎间盘、前纵韧带以及后纵韧带的结构和功能。
2.观察脊柱、胸廓的组成、运动和功能。
(二)实验目的1.掌握椎间盘、前纵韧带以及后纵韧带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脊柱、胸廓的组成、运动和功能。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人体全身骨骼标本或模型,椎间盘、前纵韧带以及后纵韧带瓶装标本;脊柱、胸廓模型。
实验七上肢肌(一)实验内容1.观察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和肱三头肌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和功能。
2.观察上肢肌的体表肌性标志。
3.通过运动训练,发展上肢肌肉的力量和伸展性。
(二)实验目的1.掌握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和肱三头肌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和功能。
2.了解发展上肢肌肉的力量和伸展性的方法。
3.熟悉上肢肌的体表肌性标志。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全身肌肉标本或模型,上肢肌肉标本或模型。
实验八下肢肌(一)实验内容1.观察髂腰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以及小腿三头肌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和功能。
2.观察下肢肌的体表肌性标志。
3.通过运动训练,发展下肢肌肉的力量和伸展性。
(二)实验目的1.掌握髂腰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以及小腿三头肌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和功能。
2.了解发展下肢肌肉的力量和伸展性的方法。
3.熟悉下肢肌的体表肌性标志。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全身肌肉标本或模型,下肢肌肉标本或模型。
实验九躯干肌(一)实验内容1.观察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前锯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膈肌和胸锁乳突肌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和功能。
2.观察躯干肌的体表肌性标志。
3.通过运动训练,发展躯干肌肉的力量和伸展性。
(二)实验目的1.掌握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前锯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膈肌和胸锁乳突肌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和功能2.了解发展躯干肌肉的力量和伸展性的方法。
3.熟悉躯干肌的体表肌性标志。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全身肌肉标本或模型,躯干肌标本或模型。
实验十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一)(一)实验内容1.通过实际进行体育动作,学习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方法。
2.观察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肌肉的工作情况。
(二)实验目的1.掌握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方法。
2.用动作分析的解剖学方法主要分析上肢下肢在运动中的改变。
3.能够运用动作分析的方法对常见的体育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全身肌肉和骨标本或模型。
实验十一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二)(一)实验内容1.通过实际进行体育动作,学习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方法。
2.观察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肌肉的工作情况。
(二)实验目的1.掌握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方法。
2.用动作分析的解剖学方法主要分析上肢下肢在运动中的改变。
3.能够运用动作分析的方法对常见的体育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全身肌肉和骨标本或模型。
实验十二内脏(一)实验内容1.观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
2.观察胃粘膜、小肠绒毛、肝小叶、肺呼吸部和肾单位的结构。
(二)实验目的1.掌握胃、十二指肠、肝、肺、肾等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
2.掌握胃粘膜、小肠绒毛、肝小叶、肺呼吸部和肾单位的结构。
3.了解出入肝门、肺门和肾门的结构。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组成模型,肺内支气管的分支模型。
实验十三脉管系统(一)实验内容1.观察心脏的形态和心腔内的结构。
2.观察人体主要的动脉和静脉。
(二)实验目的1.掌握心脏的位置、内部结构。
2.掌握动脉和静脉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
3.掌握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
4.掌握体循环的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静脉及其属支。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心脏标本或模型,全身血管分布模型。
实验十四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一)实验内容1.观察脑和脊髓的形态、位置和结构。
2.观察眼和耳的形态结构。
(二)实验目的1.掌握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眼球壁的结构和眼球的折光装置。
3.掌握耳的结构和功能。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脑瓶装标本或模型;脊髓瓶装标本或模型;眼和耳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