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语者

合集下载

结脉脉象探析

结脉脉象探析

结脉脉象探析标签:结脉;脉象结脉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节律失常的脉象,但其脉象的具体标准却还未完全统一。

《内经》中没有结脉的记载,记载结脉脉象最早的书籍是《难经》。

《难经·八十一难》曰:“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

”指出结脉的脉象是脉来歇止、止无定数。

至于结脉的脉率,文中没有提到。

直到东汉,《伤寒论·辨脉法》云:“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

”这段描述指出结脉是在频率慢的情况下出现的歇止脉,说出了结脉脉率的特点,尔后历代脉学书多是以此作为规范。

如《脉经》云:“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濒湖脉学》曰:“结脉缓而时一止。

”《三指禅》云:“结脉迟中止,阳微一片寒。

”《诊家正眼》云:“迟滞中时见一止。

”尽管也有医家认为结脉可以是频率正常的脉[1],但这种看法并未得到广泛认同。

而结脉脉象的歇止时间,一般认为相对较短,如《诊宗三昧》云:“结脉者,指下迟缓中,频见歇止,少倾复来,不似代脉之动止不能自还也。

”众多医家对结脉的这些论述为确定结脉的脉象标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和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诊断学》皆认为结脉的脉象是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2~3],可见结脉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的脉象得到公认。

但结脉脉来缓慢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到底是指一息四至的“缓”,还是指一息不足四至的“迟”,或者是两者都包括;它的脉率到底是60~70次/min,还是70次以下或者是60次以下,说法不一。

《活人书》、《濒湖脉学》、《医学心悟》、《医宗金鉴》、《脉法统宗》等都说结脉是缓而时一止,《诊宗三味》、《脉理求真》、《诊脉三十二辨》、《脉如》等书则认为结脉是迟缓而时一止,《脉语》、《通雅·脉考》、《三指禅》、《医学实在易》、《中国医学大辞典》等书则认为是迟而时一止。

这些不同的表述容易让人困惑,不仅不利于结脉的临床应用,还影响到结脉的教学和科学研究。

因此有必要对此做出规范。

中医脉象之微脉

中医脉象之微脉

中医脉象之微脉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中医切诊中的中医脉象之微脉,供中医爱好者们学习讨论。

微脉亦是一个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

它具有细、无力与模糊不清若有若无的几种条件,仲景书言微脉之处已经不少,但对脉形亦未正式涉及,后人以《伤寒论·辨脉法》有“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认为就是微脉,但寻绎文义这是说病理是阳气微,不能即以此作为微脉,但《伤寒论·平脉法》又说:“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对勘两段经文,可以将瞥瞥如羹上肥作为微脉的参考条件。

仲景所言之微脉未必都是极危重之证(文不录),但确有一部分是属于亡阳重证,或阳气方回的脉,如:“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少阴病下利诸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主之。

”可见亡阳重证当见微或脉微欲绝脉,如果在原先无脉的情况下经过治疗,脉微续则是生机,这种脉是由于无而渐有的,既细、弱又模糊不清若有若无的脉,这应当说是典型的微脉,至于李时珍说:“《素问》谓之小。

”则古人说脉尚不十分严格或有此意,但不能认为就是仲景而下说的典型的微脉。

对微脉提出明确脉形的是《脉经》:“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

”“一日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日浮而薄,一日按之如欲尽。

”从《脉经》引用的多种不同说法,及“正文”所确定的脉形来看,在王叔和以前微脉的认识是很不一致的。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摘要:中医医学史学术流派中提出判断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准是:第一要有代表性人物,第二要有代表性观点,第三要有传承其学说的代表性著作。

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不必强求一致,不一致则反映了多样性。

比较规范的应是《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提法。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成因与判断标准,命名,类别以及重点介绍了新安流派。

关键词:中医学学术流派新安流派正文: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我国中医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医历代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深化了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因而也促进了历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

中医界在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著述中有的,有称××流派的,也有称××医派(医学流派之简称)和××学说的,大多并无严格的区别,直到最近才有了不同的看法。

其实,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

《辞海》对“学派”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1]所谓“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理论与见解,如中医的各家学说。

但同一学说之中,由于观点不一,又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如河间学派中的火热论、攻邪论与养阴论派,《伤寒论》文献整理中的错简论与维护旧论派。

关于中医的学派,孟庆云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由于学术主旨不同,学说、观点之异,其学术队伍中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家发展承传的群体称为学派”。

[2]汪沪双等认为“流派”的概念比“学派”的概念涉及的范围要广,如“新安医学”属广义上的“流派范畴”。

[3]二、中医学术流派的成因与判断标准我国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固然有其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但还有本身的条件与因素,这也就是后人探讨的学术流派成因或标准问题。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天津)课件:专题十二 第一讲 分析结构归纳要点概括主题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天津)课件:专题十二 第一讲 分析结构归纳要点概括主题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 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 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 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 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 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哲理散文(或曰“议论性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用来表现作者思维 成果,显示出一种理趣与哲思的散文,表现的是作者对生活与人生 的“深层感悟”,是基于作者对世态人生的洞察并由此而获得的一种 灵感。
读懂散文的根本是要从散文行文的固有规律去把握。具体为:
2020/02/09
-18-
1.审标题,明对象,寻找解读钥匙 标题有的明示了文章写作的对象或内容,有的提供了阅读的线索, 有的甚至明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分析散文标题,把握标题的特 征,能帮助考生更快更好地阅读文本。可以说,散文的标题往往就 是解读散文的一把钥匙。
孤独E.文失落章”以的寻说找法有徽误墨。始B,以项,带“华走丽徽”一墨词终并,首没尾有呼运应用反,脉语络。清虹晰关;徽文墨字日优渐
衰美微,富,作有者诗为情之画惋意惜和与文担化忧韵,但味并。没有感到“不平”。
关闭
AB
2020/02/09
解析 答案
考点分析 真题试做
-14-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 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 往。
2020/02/09
-8-
考点分析 真题试做
虹关徽墨,不小心遗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 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 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 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 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 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 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 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 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 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医二十八脉及主病

中医二十八脉及主病

中医二十八脉及主病二十八脉及主病之六纲脉1、浮脉脉象特征: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临床意义:浮脉主表证,亦见于虚阳外越证。

如邪盛而正气不虚时,脉浮而有力;如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

外感风寒,则寒主收引,血脉拘急,故脉多浮紧;外感风热,热则血流薄疾,故脉多浮数。

浮脉亦见于里证。

久病体虚脉见浮而无力,阳气虚衰,虚阳外越,可见脉浮无根,是病情危重的征象。

故《濒湖脉学》说:“久病逢之却可惊。

”这种浮脉实际上是举之相对有余,按之非常不足,故称虚浮脉。

除病理性浮脉外,桡动脉部位浅表,或因夏秋时令阳气升浮,而出现浮脉,则不属病脉。

浮脉类其他脉对比: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

2、沉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其脉搏显现的部位较深,可以理解为'深脉'。

临床意义:沉脉为里证的主脉。

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有力,属于实证;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则脉沉无力。

脉沉而无临床症状者,不一定是病,可见于正常人。

如肥胖者肌肉丰厚,脉管深沉,故脉多沉;冬季气血收藏,脉象亦偏沉。

此外,有的人两手六部脉象都沉细,但无病候,称为六阴脉,亦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沉脉类其他脉对比:伏脉、牢脉、弱脉。

3、迟脉脉象特征:脉来缓慢,一息脉动三~四至(一分钟不满60次)。

临床意义:迟脉为寒证的主脉,亦可见于邪热结聚的里实证。

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

但邪热结聚,经隧阻滞,也可以出现迟脉,其指感迟而有力,伴腹满便秘、发热等胃肠实热证,如《伤寒论》阳明腑实证即属此类,所以,脉迟不可一概认为是寒证。

此外,运动员或经过体力锻炼之人,在静息状态下脉来迟而缓和。

正常人入睡后,脉率亦可见迟,都属生理性迟脉。

迟脉类其他脉对比:缓脉、涩脉、结脉。

4、数脉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五~六至(每分钟90次以上)。

临床意义:数脉是热证的主脉。

亦可见于虚证。

张景岳说:“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

杜甫 登楼

杜甫 登楼

杜甫登楼题解关键词杜甫字子美;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诗史”;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诗圣”;其诗各体兼长,风格沉郁顿挫,对七律贡献尤大。

内容提示此诗作于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杜甫寓居四川已经多年。

这一年年初,唐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终获平定。

但是,十月吐蕃攻陷长安,唐代宗出奔陕州;年底吐蕃又连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既而攻陷剑南、西山诸州。

当时的国势真可谓“万方多难”,外族入侵,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令作者十分忧虑,遂借登楼所见,即景抒怀。

首联写作者登临高楼,由楼边近景入笔;出句以反衬手法突出客居蜀地来的内心忧伤,对句点明忧伤的原因——国家“万方多难”。

颔联熔自然景象、历史感慨和现实忧患于一炉,俯视弘阔,气笼宇宙。

颈联紧承上一联,抒写作者坚定的信念与希望:朝廷如锦江春色,一定万古常新;内忧外扰则似玉垒浮云,必然倏起倏灭。

尾联借用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忧时的博大胸怀和不得施展才能的忧愤。

全诗格律严谨,语言精炼,揉自然景色、历史感慨、现实隐忧和个人情思于一体,境界阔大雄浑,寄慨遥深, 充分体现出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因此被认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三)课文讲析作者登楼即景抒怀,在诗中表达了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空怀报国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郁闷与哀痛。

首联写作者登临高楼,由楼边近景入笔;出句以反衬手法突出客居蜀地来的内心忧伤,对句点明忧伤的原因——国家“万方多难”。

颔联熔自然景象、历史感慨和现实忧患于一炉,俯视弘阔,气笼宇宙。

颈联紧承上一联,抒写作者坚定的信念与希望:朝廷如锦江春色,一定万古常新;内忧外扰则似玉垒浮云,必然倏起倏灭。

尾联借用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忧时的博大胸怀和不得施展才能的忧愤。

全诗格律严谨,语言精炼,揉自然景色、历史感慨、现实隐忧和个人情思于一体,境界阔大雄浑,寄慨遥深, 充分体现出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因此被认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二十八脉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

二十八脉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

精心整理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形等的混合演变构成 28 脉。

脉象示意图即以图象表达脉象的位置、力量、形状和频率等。

以便初学脉学者易于识别掌握。

脉象示意图,将正常人的脉搏力量假设作 6 个脉力单位,在示意图上以五个黑格表示。

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形等的混合演变构成 28 脉。

脉象示意图即以图象表达脉象的位置、力量、形状和频率等。

以便初学脉学者易于识别掌握。

脉象示意图,将正常人的脉搏力量假设作 6 个脉力单位,在示意图上以五个黑格表示浮、中、沉,每部脉象分别用三图表示之。

代表诊脉时浮中沉三候。

正常人脉的宽度,假设作两个单位计算,在示意图中于脉搏升波的基底部用两个黑格表示,如脉细那么填画一个或一个半横格,大脉、洪脉较正常为宽那么填画两个半或三个格,以示比正常脉象宽的倍数。

正常脉的波峰,假设为 7 个波,为正常人脉搏跳动的次数。

1.浮脉(一)脉象:轻按即得,浮泛于皮肤之表。

举之那么泛泛流利,按之那么稍减而不空。

(二)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三)图解:以浮取上边之黑线为皮层,其波峰透出黑线,表示脉搏浮泛于皮肤之上,其脉力浮取脉力较猛,正常脉力一般为五个脉力单位,在最上大黑线中为五个小黑格。

浮脉的脉力,浮取超过正常,故浮取黑线中为 6 格;中取较弱,故在中取部位为 5 格;重取有的为 4 个脉力单位,在沉取部位画 4 格。

脉形一般不宽,故在起波基底横线上,绘两个格。

说明浮脉脉力,浮取较猛,中取稍软,而重取显弱。

而浮脉在持脉时毫不加压,即明显的泛泛于皮肤之上。

假设轻按不显,中取方见,重取明显,即非浮脉。

(四)主病:浮脉主表,为六淫之邪侵入肌表,当外邪侵袭肌表,人体之气血为扞卫机体,而趋向于表,故脉应之而浮。

浮脉虽属外邪袭表之征,但有虚实之分,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不管表实表虚,只要脉现浮象,必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之表证。

濒湖脉学(原文和白话文)

濒湖脉学(原文和白话文)

濒湖脉学简介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看重的.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个中谬误也许多.李时珍继续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施展,如他指出,把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剖析透彻.他在《脉经》24脉的基本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写,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楚.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统一类的各类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剖析.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体内容,固然篇幅不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成长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进修脉学的必读著作.史料记录《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髓,联合本身的经验撰著而成.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色,分辨办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你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濒湖脉学》有序云:宋有俗子,诬捏脉诀,鄙陋讹谬,医进修诵,认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创造》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 ,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成.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据》,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所以合订在一路,以便浏览.《濒湖脉学》是作者研讨「脉学」的心得.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髓,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恰当的比方来论述各类不合的脉象,以帮忙读者懂得.个中同类异脉的辨别点和各类象的响应病证,都编成歌腑,以帮忙读者诵记.最后所附删补宋.崔嘉彦所著的「四言举要」,也是以易诵.易记的词法,周全地论述有关「脉学」的各类问题,所以本书是初学「脉学」的优越读物.《奇经八脉考》是研讨「奇经八脉」的专论.「十二经脉」是中医阐述心理,病理机制的一种学说,而「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的旁支,也就是中医《脉经》学说中不成朋分的一部分,本书不单详叙「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还联合所主病证,提出响应的治疗.同时也是凭脉诊断疾病的一种根据,所以对进修和研讨「脉学」也有参考的须要.《脉诀考据》的主题,是以考据和评论当时风行的脉学书《王叔和脉诀》为对象,其内容是集录明以前各家对该书的不合看法,联合作者本身的看法,作为一种学术上的评论辩论,因为这里面接触到好些脉学上的现实问题,如「七表八里」.「男女脉位」等,所以对研讨脉学来说,是能起到论证息争决部分存疑问题的感化.《濒湖脉学》所例举的脉象共有二十七种,分离为:浮脉.沉脉 .迟脉 .数脉.滑脉.涩脉 .虚脉 . 实脉.长脉.短脉.洪脉.微脉.紧脉. 缓脉.芤脉 .弦脉 .革脉.牢脉.濡脉.弱脉.散脉.细脉.伏脉 .动脉.促脉.结脉.代脉.每种脉象并附有歌决解释.作者:李时珍濒湖脉学明李时珍脉学七言诀■ 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贫血.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畅.■ 沉脉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须眉尺,四时如斯号为平.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迟脉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堪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痂细心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由疝牵丸.■ 数脉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滑脉体状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畅却还前, 诗:相类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呕吐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寸滑胭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涩脉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轻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查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虚脉体状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诗:相类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慌多, 发烧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疹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实脉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相类诗: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疯谵语吐一再,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官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长脉体状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相类诗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等于阳明热势深.■ 短脉体状诗:两端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相类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痛.■ 洪脉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滚滚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怀疑.相类侍: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整洁处,举按弦长愊愊坚.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寒冷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微脉体状诗:微脉稍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相类诗: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烧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揭,恶寒淌痛苦悲伤呻吟.■ 紧脉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老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相类诗:见弦.实脉.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瘸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天然安.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怀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缓脉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贴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懈弛中.相类诗:见迟脉.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离浮沉大小区.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珊足力迂.■ 芤脉体状诗:芤形浮大轻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贱红. 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掉血革贫血. 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弦脉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肝火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阁下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离,大小单双有重轻.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症痂查左关,关右胃寒亲信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革脉体状诗: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相类诗:女人半产并崩漏,须眉营虚或梦遗.相类诗:见芤.牢脉.■ 牢脉体状诗: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相类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颓症痂何愁也,掉血阴虚却忌之.■ 濡脉体状诗:孺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薄材不由,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贫血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痾.■ 弱脉体状诗: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相类诗:见濡脉.主病诗: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烧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力减,益气调营急早医.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散脉体状诗:散似杨花涣散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相类诗:散脉无拘涣散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双方.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细脉体状诗: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俱晦气,秋冬老弱却适宜.相类诗:见微.濡脉.主病诗: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等于伤精汗泄来.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伏脉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 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相类诗:见沉脉.主病诗:伏为霍乱吐一再,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痰成积累,敞寒温里莫因循.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动脉体状诗: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 其本来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须眉亡精女子崩.■ 促脉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 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相类诗:见代脉.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不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疯斑与毒疽.■ 结脉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意.相类诗:见代脉.主病诗: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内生积累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代脉体状诗:动而中断不克不及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干.相类诗: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克不及回方是代,结生代逝世自殊途.主病诗: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受孕三月兮.■■ 四言诀■经脉与脉气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地道,气味应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钥,血如波澜,血脉气味,高低轮回.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 部位.诊法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裔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肺门,居两尺部. 灵魂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大前一分,人命之上,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定夺,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逝世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日浮中沉,高低阁下,新闻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踪.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地点,不病者否. ■ 五脏平脉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懈弛,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时懈弛,是谓平脉.太甚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逝世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掉.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成不审. ■ 辨脉提纲调处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温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表里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惧.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尚冷热,辨表里因,脉证参别. 脉理众多,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 诸脉形态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并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儒,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鄙人,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幅幅而强;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珠丝然.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二损一败,病不成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克不及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畅,是谓之滑;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短则气病,不克不及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 诸脉主病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浮脉主表,里必缺少,有力风热,无力血弱.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掉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轻狂痰热.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量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呕吐. 涩脉少血,或中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贫血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烧. 阳微恶寒,阴微发烧,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烧,为痛为惊,崩中掉血. 虚寒相搏,其名曰革,须眉掉精,女子掉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阳盛则结,症痂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 杂病脉象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轻狂中痰,沉迟中气.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 劳倦年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 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 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 热则滑数,寒则弦紧.轻狂兼风,沉滑兼气, 食伤短疾,湿留孺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 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洪,发烧则恶.呕吐反胃,轻狂者昌, 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是则恐怖.咳嗽多浮,聚肺关胃. 沉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轻狂者顺; 沉涩肢寒,散脉逆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 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烧,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掉血,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 沉小涩微,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 火盛阴虚,芤孺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 渺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 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 阳数而实,阴迟而迟.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喜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 浮阳沉阴,滑痰数热.喉痹之脉,数热迟寒. 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 左涩逝世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 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贫血微涩, 肾厥弦坚,真痛短涩.亲信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累在里. 牢急者生,弱急者逝世,腰痛之脉,多沉而弦,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着, 大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迟寒数热, 轻狂者风,濡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 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 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浮大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土制于木;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者生:沉细者逝世.中恶腹胀,紧细者生, 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浮散,恶寒发烧,如有把柄,痈疽所发.脉数发烧,而痛者阳.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已溃痈疽,洪大恐怖.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紧数脓成,切不成下.■ 妇儿脉法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怀胎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蒲月可别.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纹.■ 奇经八脉诊法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阁下弹,阳蹻可决;尺阁下弹,阴蹻可别.关阁下弹,带脉当决.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掉;阳维寒热,目弦僵仆;阴维肉痛,胸胁刺筑;阳蹻为病,阳缓阴急;阴蹻为病,阴缓阳急.癫痫契瘲,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溪列缺.■ 真脏绝脉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肝绝之脉,循刃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命根子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以臆.濒湖脉学李时珍曰.宋有俗子.诬捏脉诀鄙陋讹谬医进修诵.认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创造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及四珍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成.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所.浮(阳)浮脉举之有余.按之缺少.(脉经)如轻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夹(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工资肺.又谓之毛.太甚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脉诀言寻之如太甚.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夹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贫血.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畅.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掉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沉(阴)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里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沉脉法地.有渊泉鄙人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工资肾.又谓之石.亦曰营.太甚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脉诀言缓度三关状如缓数及各部之沉.篮绵乃弱脉,非沉也.【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耍滑匀,女子寸兮须眉尺.四时如斯号为平.【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语者经过成都,一位姓王的中医朋友给我留言,说是可以介绍他寻访到的脉诊高人给我。

恰好有半天空档,我赶紧登门拜见。

最近和脉诊医生缘分不浅,两个月之间,我居然穿行在金伟老师、陈云鹤道长、许跃远老师、余浩兄弟这些脉法高人之间,见证不少脉法传奇,听到许多脉法精义。

可惜可叹可恨哪,这些年我粗笨的手指都用来按相机快门、键盘打字和拖行李箱了,从没有想过用心学习脉法,甚至没有完整看过一本脉书,错失了许多学习脉诊的良机。

“我们拜访的老师叫王敬义,”年轻的骨科中医小王在按门铃前很认真地对我说:“黄老师,这位王老师脾气有一点怪,说话很直接,如果有什么不合适你不要介意啊。

”放心!我对小王说,我曾经见过一个据说三十年不出户的的脉诊医生......Z医生跟我说“后会无期”......三申道人曾经被关在洞里八年背诵《秘传黄帝内经》、为了尝药所有的牙齿都掉光了......许跃远老师的三个手指头除了摸脉来不做事......“这几年我主要的工作就是拜访怪人,有时候他们也说我很怪呵呵。

”推开王医生家门,屋里时尚的欧式家具和电子壁炉让我眼睛一亮,要知道先前我见到的中医大师们不是坐小板凳就是太师椅。

王老师的手很柔和温暖,面容平静,我相信自己的望诊能力:沟通肯定顺畅。

装着温开水的一次性纸杯摆上,开聊。

没有寒暄,直奔主题。

王老师出生在中医家庭,父亲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中医教授,但是王老师说他的中医脉诊功夫却不是来自家传,而是自己摸索出来的。

这时候孙曼之、许跃远、华医生、Z医生......等老师的面庞立刻在我眼前浮现,还有华医生那句铿锵的话:“只要中医经典书籍在病人在疗效在,中医就永远不会失传!”“我是中医学院毕业的,但是刚工作时带我的老师是华西医大的老师,他不懂中医,所以我跟着他就只有搞西医。

在接触西医的过程中,我再慢慢研究自己中医的东西,回到中医来。

”当年喜欢研究难题爱思考的青年医生王敬义身体特别不好,瘦得皮包骨头,天天处于生病状态。

“一年365天,我可能有364天都在生病。

但是我很喜欢治重症病人,比如说肾功衰,拉不出尿来的,我最喜欢。

有时候累了,我躺在值班室的床上休息会儿,突然听说来了个肾功衰的病人,我精神一下就来了,就去抢救他。

我的抢救是先用西药,等西药把病人的尿通不出来的时候,我再上中药。

肾功衰的问题,小便拉不出来,医院常规是用推速尿(一种利尿剂),它还出不来,这个时候我就用中药,往往几个小时小便就可以出来了,弄通了。

这样子来验证中药到底有没有效果,我慢慢摸索出了一些自己的经验。

还有像心脏方面的问题,全心衰的问题,慢性右心衰的问题......”“那现在你治疗这些心脏、肾病是中西医结合?”“现在纯粹采用中药来治疗,足够了。

”看得出王老师非常感谢那八年的西医生活,让他充分接触到各种疑难杂症急症,让他充分地对照了中西医治疗的思路。

“大概八年后,我的身体不行了,太累了。

然后我就调到一所学院的运动医学系,给学生们上课教中医内科。

接下来我就开始研究脉法了,大概在1991年左右。

”一个在西医医院干了那么多年,亲眼见证西医强大的诊断能力,为什么还要钻到那么古老的脉诊里面?“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脉诊是排在最后面一种诊断法,而且现在很多医生都说了“如果黄帝老人家还在的话,也会让病人去做B超X光检查的!”王敬义老师不紧不慢地回答:“中医的特色是脉学,这可以说是中医的绝学。

我是在中医药大学长大的,那么多老师我很了解,没有几个能摸脉的,包括我父亲,(在这个问题上)我是看不上我父亲的,我还是有点傲气的。

西医的诊断很清楚,中医的诊断不清楚甚至是模棱两可的。

我之所以研究脉学,就是因为诊脉是绝大部分中医临床医生包括教授们要露尴尬相的软肋,我就是想搞清楚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真是假。

我大概研究了两年的时间,就觉得还可以,有点深入摸到门边了。

”“您靠什么来深入?只是病人吗?”这个话题我喜欢,每次写到脉诊医生的时候,我心里也会跳出很多质疑。

“就是病人,我不太看古书的,一看古书就落入古书那个圈套里面去了,老是找不到规律。

你看从春秋开始,三千年了,历代医家那么多写脉学书的人,我觉得他们都没有长进,古代医生在脉学方面没有长进的。

内经没人敢去突破它,那不行啊。

到晋代的王叔和,他的书我也读过几年,反复地读,我读书很少,我要研究一个东西就是反复地看它。

看到后来发现王叔和的东西指导不了我们,又读李时珍(的书),读完了发现也让人理解不了,李时珍的脑袋也是混乱的,也没把东西说清楚。

所以到后来,我不看书了,还得回到寸关尺这来。

我先借助西医的检查来推断指导我的脉诊研究,然后再慢慢定位,最后把全身脏器定到了这六个脉上。

我的脉诊完全定型的花了十四、五年,终于形成了自己的脉学体系。

按照我的脉学体系,只要你一摸就知道,它是什么样的脏器什么样的病,好比西医的诊断出来了。

比如鼻子的问题,你是过敏性鼻炎还是额窦炎还是上颌窦炎,都能确定出来;颈椎的问题,在第几颈椎我都能定下来;又比如前列腺的问题,是增生了还是炎症阶段,我都能定它。

当然,不是所有的病我都能诊断出来,但是常见病应该没问题。

”“不是说中医应该辩证而不是辨病吗,病有千千万,每年都有新的病被发现,哪里摸得完?”这个问题有点专业吧?三年中医啊,这日子没有白过,问完问题我有点小得意地望着王老师的眼睛。

“对,辩证是中医脉学里灵魂的地方。

”王老师捋了捋额前散乱的头发,“我先定位,比如鼻子吧,它的定位应该在这儿(右手寸部),最浅的一位,我叫的第一位。

我在这个地方来摸,在第一位不应该出现脉,但是它出现了,就说明你的鼻子有问题,接下来我再定到底是受风寒还是风热引起的,根据脉象上的粗大、细小、有力还是无力,我来定它了,这就辩证了。

如果是受风寒引起的,应该是个紧脉,那我用疏风散寒的药就可以治疗你的鼻子,它就好了,就很简单。

如果是风湿,它是细的一个脉象,那么在第一位出现一个细脉,那就说明有湿邪,就会出现头部沉重,颈肩沉重等症状,就辩证了,把西医的辨病和中医的辩证结合起来,特别好。

你看我这个辩,有湿邪在颈椎上,我首先定你的颈椎有问题,然后再定出来是风湿,这样症状就可以定下来,症状都是可以定的,比如手发麻、沉重。

如果我在第一位摸到很大的一个脉象,它是风,风可能引起眩晕的,这个时候我定了颈椎的位置,病人这个地方会疼的,我都知道,通过摸脉就知道了。

所以说,中医的辩证和西医的诊断就结合起来了,我们就采用先定位再定性,你定好了后就不会有偏差了.比如说头痛,引起头痛的原因太多了,你怎么去定它呢?病人就说头痛,医生问他是怎么个痛法,热痛、胀痛…..病人有些时候是说不清楚的,全靠号脉来定它。

”“有一个人跟你研究脉诊的路子简直一模一样,从外科医生出来的,他叫许跃远,明天我就要去合肥会他。

”话音不落,“指下寻形心中成像”的许老师浓眉大眼的形象已经活脱脱现在我眼前。

“许跃远,我知道,他写的书叫《中华脉神》。

”王老师转身取了两本他写的《脉论》交到我手上,说是一本送给我,一本送给许跃远老师。

我跟王老师汇报自己和医生们组织了两次道医会,把我寻访到的好中医聚在一起,要求每个人要把绝活拿出来互相献宝交流,“如果一个医生如果学了十个人的本事,就不得了,中医一下就起来了。

以后道医会我们准备按照主题走,比如脉诊大会,把十个顶尖的脉诊老师聚到一起,大家一起来谈是怎么摸脉的,辩证思路是怎样的......”我眼前又来了画面,激动起来:“我一定要拉一幕大帘子,从帘子中伸出几只手来让大家摸脉辩病,这些病人身上都揣着医院的最新检查报告.王老师两眼放光:“对对对!我也有过这个想法。

来十个病人,帘子拉上,给病人排上号,我们脉诊医生坐在这儿摸,他有什么问题都写在纸上,最后来看,咱们中医的脉诊对不对准不准,这样才能考出水平来。

我太希望这样的机会了!”“有一天我会把几位老师都聚到一起,来个英雄会。

据我所知,东北还有一位叫四叔的,在农村里面,也自学了一身高明脉法,还有福建北部有一位危医生......西安还有一个脉诊老师,是个回民,三十年不出门,疯狂地研究脉法......许跃远老师当年摸牙膏,摸壁虎尾巴,摸树叶,什么都摸,有十几年时间拒绝所有的社交活动,完全投入进脉诊的三寸之地......“他为什么要摸这些东西呢,我理解不了。

””他想表达出脉象的状态,想通过生动形象表述出来。

有一天他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摸牙膏摸时,忽然开悟了。

您是什么时候开悟了,是循序渐进还是突然有一天豁然开朗?”“突然的,的确是突然的!摸多了脉,摸久了之后,突然有一天摸到这个脉,好像就全部都通了,就是有这么一刹那,一下接通了。

”王老师看上去一脸的幸福,像是回忆起自己热恋的那段时光。

许跃远老师,出生于中医之家,毕业于西医院校。

勤奋、专注、特立独行,自创许氏象脉法,指下寻形心中成像。

著作《大医脉神》、《中华神脉》等。

金伟老师。

金伟老师眼盲心明,以脉诊为手段,用数学为量化工具,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脉学理论——金氏脉学理论。

该理论可视为传统中医脉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门全新的学说。

著作《金氏脉学》、《我的脉学探索》、《金氏脉学通论》等等。

任之堂主人余浩,四、五岁开始跟着太爷爷感受中医,七岁学习阴阳,八岁学脉诊,九岁学望诊,十二岁学五行......之后二十岁上湖北中医学院,二十九岁开始行医,是一位“血统纯正”的中医。

著作《一个民间中医的成长历程》、《医间道》、《万病从根治》等。

三申道人,道家传承脉法,编著《道家秘传黄帝内经》。

上次艾医生给我上课时说:“脉诊之意不在脉形,而在心有所动之一得。

一得可知全体。

用思维辨脉,了不可得,唯虚静可致。

”前面几句话我基本不懂,但是最后“唯虚静可致”多少明白些,呵呵。

看看这些脉诊高人,哪个不是十几二十年的寂寞寒窗?哪个不是修得气定神闲平淡从容?快乐道长陈云鹤,道家太素脉法传人。

17岁开始追随彭县葛仙山道士游宗法为师学医,从站桩开始几十年不辍,练出一手漂亮的太素脉法。

不过他的脉诊寸关尺位以及诊脉体系与其他医生迥然不同。

道长是我的老朋友了,一听说成都发现一位脉诊高人,顿时来了情绪,期待能够会会。

还期待什么呀,走!我拉上道长直奔王老师坐诊的诊所,准备在晚上王老师下班之后,直接把王老师接上喝茶去。

到的时侯已经九点多了,我们象两个追星人在诊所里探头探脑东看西瞧。

诊所当晚有三位医生在坐诊,也许快下班了,其中两个医生闲着无聊在玩手机,只有王医生的门前排着长长的候诊队伍。

“是个好医生!”陈道长点点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站在诊所药柜前,道长忽然来了感慨:学习中医其实不难,有一个好老师指点,站一年药店柜台,进山采一年药,再学一年脉法就差不多入门了......”进了门之后呢?我脑中想的是上午接过王敬义老师的《脉论》书时,看见上面写着“二十年后方为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