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路《杨修之死》案例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精品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第一章:杨修简介1.1 学生了解杨修的背景信息,包括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1.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才智、敢于直言等。
1.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挑战。
第二章:杨修与曹操的关系2.1 介绍曹操与杨修的相识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
2.2 分析曹操对杨修的信任和猜忌,以及这种复杂关系的成因。
2.3 引导学生探讨曹操与杨修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心理博弈。
第三章:杨修之死的背景3.1 介绍杨修死亡的背景和原因,如曹操的疑心和杨修的言行不慎等。
3.2 分析杨修死亡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如三国时期的动荡和权力斗争等。
3.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章:杨修之死的经过4.1 描述杨修被曹操下令处死的过程和细节。
4.2 分析杨修在被囚禁和处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态度。
4.3 引导学生探讨杨修之死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无奈等。
第五章:杨修之死的教学总结5.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杨修的形象和杨修之死的重要性。
5.2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如坚持原则与适应环境的关系等。
5.3 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价值。
六章:曹操的性格与决策6.1 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如狡猾、多疑、果断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他的决策。
6.2 探讨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反映出他的领导风格和权力观念。
6.3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决策对杨修之死的影响,以及从中可以窥见的曹操的治国理念。
七章:杨修的聪明才智7.1 探讨杨修的聪明才智在曹操面前的表现,如猜灯谜、解难题等。
7.2 分析杨修的聪明才智如何赢得曹操的赏识,却又招致曹操的猜忌。
7.3 引导学生思考聪明才智在政治斗争中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在保持才华的避免触怒权贵。
八章:杨修之死的意义8.1 分析杨修之死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如何成为了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智慧的象征。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导语: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参考!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法学法】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1、导语: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
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杨修之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教案 1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2、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恃才放旷()麾军()夏侯惇()谮害()绰刀()佯装()伺机()食讫(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2、从全文看,课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3、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句中人物性格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之死》教学案例

《杨修之死》教学案例沿河县第三中学朱洪文教材说明:本单元都是小说,学习这个单元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小说原著的兴趣,以便此后通过自读去感知这些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养成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开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新课教师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背景: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手斩夏侯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侯渊报仇,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屡屡受挫,但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关,以待时机,终因蜀兵防守积极,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思考问题:1、课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以“读了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我认为杨修____________,曹操_________________ 。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读了教士兵收拾行李的鸡肋的故事,我认为杨修不知天高地厚,以下犯上,自惹其祸,曹操阴险歹毒。
(明确:第一件事是门上添“活”字。
第二件事是“一盒酥”,于是便和众人分吃了。
第三件事是杨修识破曹操梦中杀人的用心。
第四件事“大簏装绢”。
第五件事是“杀死门吏”。
第六件事是“答教事件”。
第七件事“鸡肋”。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三篇

【导语】《杨修之死》选⾃《三国演义》第七⼗⼆回,以插叙的⽅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展⽰了曹操、杨修之间的⽭盾冲突。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资料和叙述顺序。
2、积累⽂⾔词汇,培养阅读浅易⽂⾔⽂的潜⼒。
3、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物的⽅法。
4、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
教学重点: 1、能⽤⾃⼰的语⾔,多⾓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2、理清⽂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乐导⼊:⼀曲《滚滚长江东逝⽔》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被带到了⾦⼽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番⼑光剑影的洗礼。
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以前有过许多鲜活的⾯容,涌现出许多的⼈物。
我们以前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位是⾜智多谋的诸葛亮,⼀位是知⼈善任的刘备。
⼈们常说:三国看智,⽔浒看勇。
三国有⽆数的智者,有被重⽤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残杀的不幸者,这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上得到⼀些启⽰。
⼆、了解故事发⽣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不⽢⼼失败,只好退兵斜⾕⼝,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的。
三、学⽣初读课⽂,掌握字词 庖(páo)官主簿(bù)谮(zèn)绰(chāo)⼑恃(shì)才放旷麾(huī) 四、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第⼀部分(第1――3⾃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导言杨修(公元5年~公元18年),东汉末年名士,曾官拜幽陵令、始安太守。
他的文学成就是东汉文化的一大亮点。
作为荀子的门生,他对荀子学派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所突破。
然而,他在公元18年被汉成帝所杀,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位人物。
本文将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并从历史学和人文学两个方面分析杨修的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公元18年,汉成帝死后,其外戚王氏掌权,铲除反对势力,尤其是东海王刘衡一派。
杨修的岳父是刘衡旧部,他提出刘衡的儿子刘玄为皇帝,招揽左右,成为一个有力的反对势力。
此时,杨修已身处朝廷,担任尚书令,有着一定的权力地位。
王氏为了削弱反对势力,将其打入“营党自乱”的大营高地,欲借此机会弄死杨修。
杨修中计,来到一座被设置了机关的台阶,被推下而死。
二、杨修之死的原因1.政治原因杨修在朝中有着相当高的政治地位,且与反对势力有所牵连,王氏便借机除掉了他。
2.文化原因杨修是一个文学家,他主张“群经易传,道术分明”,反对经学教条主义。
然而,当时经学主导,文化界不容异己,对杨修的思想产生排斥。
3.人性原因虽然王氏是杨修的表姐,但她看重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不顾表亲情分。
三、杨修之死的影响1.历史人物的遭遇杨修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官场黑暗的一面,也象征了文化界对异己的排斥。
他的悲剧成为历史人物的经典代表。
2.思想的传承杨修倡导“以文为官”,主张人文主义和理性思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悲壮气氛的鼓舞杨修被害的悲壮外在鼓舞了后世人物的振奋,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杨修的价值与意义1.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杨修的遭遇令人唏嘘,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是东汉文化的一大亮点。
然而,他的政治立场和表达方式也备受批评,对他的人格和价值产生了备受争议的争议。
2.文学成就的突破杨修的文学成就得到了许多后世文学家和散文家的赞赏和推崇。
《杨修之死》课文解析

《杨修之死》课文解析
《杨修之死》课文解析
杨修恃才放旷七件事:
阔门事件:曹操曾经叫人建造花园,他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杨修看了,即明其意,竟不问曹操,擅自命人把门修窄。
一合酥事件:曹操收到一合酥,在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见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问他为何这样做,他答:“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违反?”
梦中杀人事件:曹操恐怕有人暗杀他,便假装说自己在梦中好杀人,更杀了一个近侍和假装痛哭,并厚葬那人,好以杀一儆百。
杨修知道曹操心中所想,便恃着聪明去揭发曹操。
吴质事件:曹丕密请吴质入内府,相议曹操欲立世子一事,但怕有人知道,就用大簏藏了吴质。
杨修知道,就告诉曹操,结果曹丕下次真是用大簏载绢,曹操怀疑杨修想陷害曹操。
邺门事件:曹操为了测试两个儿子的才干,便叫他们出城门,却叫门吏不要放人出外,杨修教曹植,如有人敢阻挡,便斩杀他。
曹植虽然成功出外,但曹操知是杨修所教,非常愤怒。
答教事件:杨修曾经为曹植作了十几条“答教”,当曹操每次以军国的事问曹植,曹植都对答如流,曹操因而怀疑。
其后,曹丕收买曹植的`左右,偷那些“答教”来通知曹操。
曹操见了,已有杀杨修之心。
鸡肋事件:曹操只说夜间的口号是“鸡肋”,杨修却“运用”他的智能,想出“鸡肋”的真正意义,还叫士兵们收拾行李,准备班师,最后当然招致杀身之祸。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教学案例
古路学校周昌海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的梗概,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复述课文。
2、领会作品的感情倾向,发表自己的评价。
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教学难点:评价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三国演义》篇首词《临江仙》。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简介作品及作者:《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重点叙述了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的历史故事。
塑造了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周瑜、黄盖、夏侯惇等众多人物形象,其故事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广远。
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
政的思想感情。
)
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2、请学生说出其中熟悉的情节以及作者。
(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赔了夫人又折兵”、“千里走单骑”、“三顾草庐”、“火烧赤壁”、“舌战群儒”、等等。
)
3、背景简介:
这篇课文节选的部分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4、介绍有关杨修的资料
▲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
博学多才,思维敏捷。
二、新课学习:
(一)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庖官()恃才放旷()诈败()食讫()
麾军()夏侯惇()潛害()绰刀()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
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不如其意()
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第___回,作者____,名本,号_____,_____(朝代)小说家。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教师补充)
▲政治原因:杨修已深深地巻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动曹丕继位。
在曹操选定曹丕
▲政治原因:杨修已深深地巻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动曹丕继位。
在曹操选定曹丕继位后,为免却国家将来出现争夺帝位的内乱,杀杨修是必然的事。
(三)了解杨修的性格特点。
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则可)
1.杨修该死吗?如果你是曹操,会不会杀杨修?为什么?
2.杨修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难道他没有意识到他这样做会招来杀身之祸吗?那他为什么还这样做?
3.杨修之死这件事给我们在待人处世方面怎样的启示?请你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
(四)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
(侧重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1.请根据课文的描写,说说曹操的性格特点。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
众官告免。
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
……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杨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2.请根据《世说新语•容止》中的描写,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参考)曹操:阴险*诈、虚伪残暴、心狠手辣、妒贤嫉能
3.比较: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
①读一读曹操的两首诗:
《观沧海》《龟虽寿》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②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非常重视人才,胸襟广阔。
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领导的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用多的战役。
他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后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
4.讨论:你想如果曹操还活着,看了《三国演义》,他会对罗贯中说一句什么话?
三、小结:
1.透过具体事件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四、作业:阅读《三国演义》与杨修有关的章回(第六十回和第七十一回),探讨杨修如果生活在今天会有怎样的结局,写一个150字左右的段落,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反思
上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 这种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②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③通过辩论明晰历史人物形象。
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掌握了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我认为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有了最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个别同学在朗读中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
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体现得很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这样的环节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