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

合集下载

数学模型在环境污染中的应用

数学模型在环境污染中的应用

数学模型在环境污染中的应用环境污染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给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科学家们借助数学模型的力量,对污染物的传输、转化和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将介绍数学模型在环境污染中的应用,并重点探讨数学模型在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领域的应用。

一、数学模型在空气污染中的应用空气污染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数学模型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空气中污染物的来源、传播和浓度分布规律,从而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 污染物传输模型数学模型可以描述大气中污染物的传输过程。

通过考虑风向、风速和地形等因素,科学家们可以建立污染物传输模型,预测不同区域的污染物浓度。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政府和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空气质量标准,并确定污染源的管控措施。

2. 污染源排放模型数学模型还可以用于估算污染源的排放量。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科学家们可以建立排放模型,预测不同污染源的排放量。

这些模型可以为政府和企业制定减排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数学模型还可以用于评估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风险。

科学家们可以建立健康风险评估模型,通过考虑污染物暴露水平、暴露时间和人群脆弱性等因素,预测不同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影响。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政府和医疗机构采取相应的健康保护措施,减少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二、数学模型在水污染中的应用水污染是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问题,对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生态系统的破坏造成了严重威胁。

数学模型在水污染领域的应用,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污染物在水体中的传输和扩散规律,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持。

1. 污染物扩散模型数学模型可以描述水体中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过程。

通过建立扩散模型,科学家们可以预测不同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并找出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这些模型可以为水污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指导政府和环境监测部门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河流水体污染物迁移与扩散过程

河流水体污染物迁移与扩散过程

河流水体污染物迁移与扩散过程水是生命之源,然而现代工业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对河流水体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了解河流水体污染物的迁移与扩散过程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阐述污染物迁移的途径和扩散的机制,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来探讨河流水体污染物迁移与扩散过程。

一、河流水体污染物迁移途径1.水流迁移:河流的水流是污染物迁移的主要途径之一。

污染物通过水流的推动,沿着河流的流向传播。

大部分溶解性污染物会随着水流的流动被稀释和运移,而悬浮物和沉积物中的颗粒污染物则会随着悬浮物和沉积物的运动而迁移。

2.气候影响:气候因素也是影响污染物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降雨量的大小和频率,以及水温、湍流等气候因素都会对污染物迁移产生影响。

降雨会冲刷河岸和流域中的污染物,使其进入河流;而温度和湍流等因素会影响水的流速和水深,从而影响污染物的扩散。

二、河流水体污染物扩散机制1.弥散扩散:河流中的扩散过程主要通过弥散来实现。

当污染物浓度梯度存在时,污染物会沿着浓度梯度方向进行自发性扩散,使其浓度逐渐减小。

弥散过程不需要外界的能量输入,是一种自发的物理现象。

2.湍流扩散:湍流是河流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污染物扩散的重要机制之一。

湍流会引起水流的混合和波动,从而将污染物在水流中更加均匀地分布。

湍流对于扩散的增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河流水体污染物迁移与扩散的防治措施1.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少污染物的源头排放是解决河流水体污染的关键。

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管,推动工业企业、农村和城市居民等各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源头上减轻河流水体的污染负荷。

2. 改善河流水质: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河流水体,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是必要的。

包括沿岸绿化、湿地修复、人工湖建设等手段,可以减缓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同时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 强化监测与预警:建立完善的河流水体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水质的变化和污染源的情况,对河流水体的污染问题提前进行预警,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管理。

3.0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与转化

3.0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与转化

横向混合阶段
经过一定距离后污 染物在整个横断面 上达到浓度分布均 匀,这一过程称为 横向混合阶段。
断面充分 混合后阶段
污染物浓度在横 断面上处处相等。 河水向下游流动 的过程中,持久 性污染物的浓度 将不再变化,非 持久性污染物浓 度将不断减少。
二、氧垂曲线
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 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称氧垂曲线。
有机物降解方程式
d L
dt

K1 L
L L0 e K1t
x L0 (1 eK1t )
氧垂曲线的求解
d D
dt

K2 D
清洁带
污染带
恢复带 清洁带
DO BOD5
河流流下时间/d
河流中生化需氧量和溶解氧的变化曲线
图中这条呈下垂状的反映河流中溶解氧含量的曲线即 为氧垂曲线。 在图中: 污染带、恢复带和清洁带; 氧垂曲线反映了河流中DO的变化情况,侧面反映出
四、污 水 出 路与排放标准
排放水体
污水的 最终出路
工农业利用
地下水回灌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海洋水质量标准GB3097

对人体健康不应产生不良影响

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不应产生不良影响

对产质的要求或标准

应为使用者和公众所接受

回用系统在技术上可行,操作简便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环境科学概论第⼀章绪论1 环境:环境是以⼈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与⼈类发⽣相互作⽤的⾃然要素及其总体。

2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指构成⼈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相对独⽴的、性质不同⽽⼜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也称环境基质。

3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是⽤定性和定量的⽅法对具体的环境要素所处的状态的描述。

4 环境容量:是在⼈类⽣存和⾃然⽣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负荷量。

5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类活动产⽣的有害物质或因⼦进⼊环境,引起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变化,危害⼈体健康和⽣物的⽣命活动的现象。

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污染物含量的复杂性污染因素作⽤的综合性⼆环境的组成⾃然环境⾮⽣物环境物质:空⽓、⽔、⼟壤、能量:阳光、引⼒、地磁⼒、地热⽓候:光照、温度、降⽔、风等物质代谢的原料:氧⽓、⼆氧化碳、有机质等⽣物环境⼈⼯环境⼯程环境交通社会环境经济关系道德观念⽂化风俗意识形态⼯业农业建筑通讯⼯程三、环境的特性1.环境的整体性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局部环境与整体环境相互影响、依存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跨界(省市、地区、国家)环境的影响2.环境的区域性纬度地带性⼲湿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3.环境的综合性环境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的结果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综合4.环境的有限性资源的有限性环境容量的有限性5.环境的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具有⼀定的抗⼲扰⾃我调节能⼒,在⼀定的⼲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6.环境变化的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变化的时间要滞后于外界⼲扰的时间。

例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第⼆节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及其分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类活动或⾃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态系统失调,对⼈类的⽣活和⽣产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对⼈体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科学中的水体污染物传输与迁移规律

环境科学中的水体污染物传输与迁移规律

环境科学中的水体污染物传输与迁移规律水体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对于环境科学的研究而言,探讨水体污染物的传输与迁移规律至关重要。

水体污染物的传输与迁移规律研究是指研究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迁移及其垂直和水平分布等现象,以便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体污染物传输与迁移规律的研究对于水质评价、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是研究该规律的重要内容:首先,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规律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污染物的扩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流速度、河道的形态、湍流程度、悬浮物等。

研究表明,水流速度是影响污染物扩散的关键因素之一,水流速度越大,污染物的扩散范围越大。

其次,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规律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主要包括上游向下游的迁移和垂直方向上的迁移。

上游向下游的迁移主要受到水流和水流速度的影响,而垂直方向上的迁移则与污染物的密度、沉降速度等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规律存在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另外,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垂直和水平分布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水体中污染物的垂直和水平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流速度、水体深度、溶解度等。

研究表明,污染物的垂直分布是由水深和密度决定的,而水平分布则受到水流速度和水体形态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污染物在水体中的降解和转化过程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降解和转化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化学降解和物理转化等过程。

研究表明,生物降解是水体中一种重要的去污机制,而化学和物理转化则直接影响污染物的彻底去除效果。

总的来说,水体污染物传输与迁移规律的研究对于水质评价、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污染物传输与迁移规律的研究,可以为制定水质管理措施、减少水体污染物排放和提高水环境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加强对水体污染物传输与迁移规律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环境学概论 第三章水体环境解读

环境学概论  第三章水体环境解读

3.水资源的特性(与其它自然资源相比)
A B C D 资源的循环性 储量的有限性 分布的不均衡性 利用的多用性
E
利害的两重性(图)
5
4.地球上局部存在水荒的原因
A B C 淡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不平衡 城市、工业区高度集中,耗水量大。 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 突出。(图A) (图B)
二.天然水的水质 1.天然水化学成份的形成 2.天然水的化学组成 3.各种类型的天然水质 4.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
*放射性类
来源:核武器试验;原子能工业排放或泄漏 。 危害:主要通过α、β、γ等射线损害人体组织,并可在人
体内蓄积,促成贫血、白血球增生、恶性肿瘤等病
症,严重的可导致生命危险。
19
第二节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
一.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运动特征
1.推流迁移:指污染物在水流作用下产生的迁移作用 此过程中污染物质总量不变,浓度也不变 2.分散作用:包含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弥散三个方面。 此过程中污染物质总量不变,但浓度减小 3.污染物的衰减和转化 进入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可以分为两大类: 保守物质和非保守物质 此过程中污染物质总量与浓度均发生变化
1.有机物生物化学分解 ①水解反应:指复杂的有机物分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
结合生成较简单化合物的反应。
②氧化反应:包括脱氢作用和脱羧作用两类 2.耗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
代表性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油类;蛋白质 (1)碳水化合物
25
(2)脂肪和油类
(3)蛋白质
26
需氧有机物降解的共同规律是:首先在细胞体外发生水解, 然后在细胞内部继续水解和氧化。降解的后期产物都是生成各 种有机酸,在有氧条件下,可以继续分解,其最终产物是CO2、 H2O及NO3-等;在缺氧条件下则进行反硝化、酸性发酵等过程, 其最终产物除CO2、H2O外,还有NH3、有机酸、醇等。 2.耗氧有机物降解与溶解氧的平衡 在污染河流中耗氧作用和复氧作用影响着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耗氧作用:指有机物分解和有机体呼吸时耗氧,使水中溶解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方式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方式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1)氧化-还原作用。

天然水体中有许多无机和有机氧化剂和还原剂,如溶解氧、Fe3+、Mn4+、Fe2+、S2-及有机化合物等,这些物质对污染物的转化起重要作用。

如环境中重金属在一定氧化-还原条件下,容易发生价态变化,结果是其化学性质改变,迁移能力也会发生改变。

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类型、速率和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中重要溶质和污染物的性质。

如在一个厌氧湖泊中,湖下层的元素以还原态存在:碳还原成CH4,氮还原成[*]等,而表层水由于可被大气中氧补充,成为氧化性介质,达到热力学平衡时,碳成为CO2,氮成为[*]。

显然这种变化对水生生物和水质影响很大。

(2)络合作用。

天然水体中有许多无机配位体,如OH-、Cl-[*]、[*]和有机配位体如氨基酸、腐殖酸,以及洗涤剂、农药、大分子环状化合物等,它们可以与水中的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发生络合反应,改变其性质和存在状态,影响污染物在水体中发生、迁移、反应和生物效应。

(3)生物降解作用。

水体中的微生物,特别是底泥中的厌氧微生物,可以使一些污染物发生转化,如把无机汞转变为有机汞。

水体污染物传输与扩散过程分析模型构建研究

水体污染物传输与扩散过程分析模型构建研究

水体污染物传输与扩散过程分析模型构建研究水体污染物传输与扩散过程是水环境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构建准确可靠的水体污染物传输与扩散分析模型,对于评估水体污染风险、制定有效的水环境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讨论水体污染物传输与扩散模型的构建方法和相关研究进展。

首先,传统的水体污染物传输与扩散模型通常基于水动力学理论,采用质点追踪方法来描述污染物的传输过程。

其中,最经典的是拉格朗日模型和欧拉模型。

拉格朗日模型以污染物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基础,能够精确描述个别点的传输情况。

欧拉模型则以流体的机械性质为基础,描述流体内污染物浓度的分布情况。

这两种模型在实践中常常结合使用,以获得更为准确的传输与扩散结果。

然而,传统的水体污染物传输与扩散模型对于实际情况的假设过于简单,无法完全反映复杂的水环境系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出现了基于数值模拟和统计学方法的新型模型。

数值模拟方法借助计算机对水体流动和污染物传输进行数值模拟,能够解决不规则地形条件下流体运动的问题,并提供更精确的模拟结果。

统计学方法则通过统计分析大量实测数据,掌握水体污染物传输过程中的规律性,以此反推可能的传输路径和扩散方式。

此外,为了提高水体污染物传输与扩散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人员还引入了环境因子的考虑。

例如,气象因子(风速、风向等)和水文因子(水深、流速等)都对污染物的传输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构建模型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模拟结果。

除了传输过程的模型构建,对于污染物浓度分布的模拟也是水体污染模型研究的重点。

传统的模型通常采用估算公式或者经验公式来估计水体污染物的浓度。

而现代模型则更多地采用基于混合层模型、稳态模型和非稳态模型的方法来描述水体污染物的浓度分布。

这些模型基于不同假设和方程,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分布情况。

此外,水体污染物传输与扩散模型的研究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水体环境系统具有时空尺度的不均匀性,模型需要能够兼顾不同尺度上的传输与扩散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水深;B—河宽;其它符号同前。
2.分散作用(扩散)
①分子扩散:由分子随机运动引起的质点分散现象。
c
c
c
Ix= -Em—, Iy= -Em—, Iz= -Em —
x
y
z
Ix, Iy, Iz,:扩散通量;Em:分子扩散系数;c:浓度。 分子扩散各向同性,“-”表示质点的迁移指向负状态瞬时值相对平均值的随机脉动引起;
第二节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
一.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运动特征
污染物在水体的运动形式有三种: ①推移迁移; ②扩散; ③衰减。 三种运动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称水体“自净
作用”。
1.推移
特点:只改变污染物位置,而不降低其浓度。 模式:
fx=uxc fy=uyc fz=uzc
fx,fy,fz为x,y,z方向上的污染物推流迁移通量; ux,uy,uz为水流速度分量;c为污染物在河流水体中的浓度。
3.衰减和转化
进入水体污染物有两大类:保守物质和非保守物质
保守物质:随水流运动而不断变换所处的空间位置,不断向 周围扩散而降低其初始浓度,但不改变总量。重金属,高分 子有机化合物
非保守物质:不断扩散而降低浓度外,因污染物自身衰减而 加速浓度的下降。衰减:自身运动变化规律决定的,在水环 境里由于化学的或生物的反应不断衰减。有机物在水体微生 物作用下的氧化分解过程。
1
4KDX u2 x
当x=0, c=c0 时, 上式的解为( 取负值) C=c0exp{uxx/2Dx[1-(1+4kDx/ux2)1/2]} 弥散项忽略,则一维稳态模型 解为:c=c0exp(-Kxx/ux) 式中c0=(Qc1+qc2)/(Q+q)
Q为河流流量;c1为河流中污染物的本底浓度;q为排入河流的污水的流 量;c2为无水中的某污染物浓度;c为污染物的浓度;Dx纵向弥散系数; ux断面平均流速;K污染物的衰减速度常数
污染物衰减
衰减发生在非持久污染物的溶解氧化过程中 和放射性物质衰变过程中。持久性污染物不 发生衰减。
衰减过程基本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dc — =-kc dt
Kc为反映速度常数
综上所述可知: ①推移作用:总量不变,分布状态也不变; ②推移+分散:总量不变,分布状态发生变化; ③推移+分散+衰减:总量变化,分布状态变化。
2、二维稳态模型:
Dx 2c/ x2+Dy 2c/ y2-ux c/ x-uy c/ y-
kc=0
(2)
在均匀流场中其解析解为:
C(x,y)=Q/4 h(x/ux)2√(Dx Dy))*[exp(y-uyx/ux)2/4Dyx/ux)
]*exp(-kx/ux)
(2-1)
忽略Dx,ux:
c I”x=-Dx—,
x
c I”y=-Dy—,
y
c I”z=-Dz —
z
I,,x , I,,y , I,,z:弥散作用导致的污染物质量通量; Dx, Dy, Dz :弥散系数;c:湍流时平均浓度的空间平均值。
三种扩散系数的量质范围(数量级): 分子扩散Em:10-5~10-4 m2/s 湍流扩散系Ex,Ey,Ez:10-2~100 m2/s 弥散系数Dx,Dy,Dz:101~104 m2/s
污染物质在进入河流水体后作着复 杂的运动,描述其运动的模型及为 复杂。
二.河水中污染物扩散的稳定解
所谓稳态指:dc/dt=0
1、一维稳态模型
Dx 2c/ x2-ux c/ x-Kc=0 (1)
其特征方程为:Dx2 - ux -k=0
特征根为: 1,2=ux/2Dx(1+m)
式中:m=
c
c
c
I’x= -EX—, I’y= -Ey—, I’z= -Ez—
x
y
z
I,x , I,y , I,z:湍流扩散导致的污染物质量通量;Ex, Ey,
Ez :湍流扩散系数;c:湍流扩散所传递物质的平均浓度。湍 流运动各项异性。
③.弥散: 由横断面流速不均引起,即由湍流时平均值与时均 值的空间平均值的系统差列所产生的分散现象。
C(x,y)=Q/(ux*h√(4Dxx/ux))*exp(-uxy2/4Dyx)
*exp(-kx/ux )
(2-2)
在河流有边界条件下:
才用镜像法:
C(x,y)=2*Q/(ux*h√(4Dxx/ux))*[exp(-uxy2/4Dyx)
+∑exp(-ux(2nB-y)2/4Dyx
kx/ux)
+ ∑exp(-ux(2nB+y)2/4Dyx]*exp((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