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赫平均律BWV851的演奏技法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作品分析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作品分析概述:在《平均律钢琴曲集》手稿第一面巴赫写到:“平均律钢琴曲集(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调式及大小调作成的前奏曲和赋格。
这是为渴望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帮助,也希望对已完成学习的人们有所慰籍与裨益,由现任安哈尔特-柯滕公爵宫廷乐长及室内乐团指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曲出版。
1722年。
”根据葛尔伯(Ernst Ludwig Gerber,1746-1819)的《音乐家传记辞典》描述,巴赫因为在没有乐器的地方而闲得无聊,因此在短时间内谱成了《平均律》的。
可是实际上曲集的完成,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
在巴赫于1720年开始谱写的《符里曼小曲集》里已经出现了《平均律》中十一首前奏曲的原形。
根据《平均律》手稿上巴赫所附加的修改和订正,两者相比可看出随着岁月的流逝,巴赫的作曲技巧又有了显著的成长。
另外,虽无确证,但从风格上看,各赋格之间也可以窥出年代的差距。
标题“平均律”是指把八度音程等分为十二个半音的律制。
此法在今天已是常识,但在巴赫时代的律制是近乎现代的“纯律”的。
当时的律制,除C大调可应用之外,其他带升降记号的各调,在乐器(尤其是键盘乐器)上很难演奏,任意的转调也是困难的。
为消除这种缺点而发明的方法即为“平均律”。
平均律虽早在十八世纪已被提倡,但从事音乐实践的音乐家们却一直未予重视。
首先采用平均律运用于全部二十四个大小调的音乐家,就是巴赫,这就是《平均律钢琴曲集》名称的由来。
巴赫之前,菲舍尔(Johann Kaspar Fischer,1665-1746)曾作过二十个调的前奏曲与赋格曲集“Ariadne Musica”(1702年)。
巴赫受到此曲集的影响是可能的。
巴赫自序里的“全音和半音”是指本位音与变化音,即白键与黑键所表示的调性。
关于前奏曲与赋格“前奏曲与赋格”,有时也称为“幻想曲与赋格”,并非是古老的曲种,也非巴赫首创,菲舍尔的曲集“Ariadne musica”可能是这种体裁的开山之作。
巴赫平均律的演奏技巧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提到他,人们自然会把他同人类文明相联系起来。
因为他的音乐艺术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苏联的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说:“巴赫是这样的伟大,他使人感到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强大的创作实验室,其中锻炼着当时所有音乐上的创作技能、风格、倾向和尝试。
”由于他卓有成效地继承和概括了十七世纪以前欧洲各国的,包括音乐体裁形式,具体写作技巧和各国音乐风格等音乐现象,因而创造了永恒的音乐艺术。
正因为如此他才被后人称为“古典大师”、“欧洲音乐之父”,这是当之无愧的。
巴赫有极多的钢琴复调作品,对于他的复调作品,有评论家是这样评论的:“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能理解欧洲音乐;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巴赫的复调作品,一个严谨的作曲家、钢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专业。
”“谁要是不研究巴赫,那么对他的音乐中蕴藏着的那种是以表达我们最深思想和情感的巨大可能性,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
”而对于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顶峰之作——《十二平均率钢琴曲集》则被认为是一部充分体现巴赫的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大百科全书,是钢琴演奏者的必修课本。
在这部作品中,他的复调技巧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最高峰,直到今天,他也有理由成为最高典范,这部作品从艺术创造上证实了平均率理论的优越性。
他的赋格曲标志着调性功能思维的高度发展,整体曲集标志着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所起的进步作用是不仅仅局限于钢琴音乐发展的范畴之内的。
钢琴演奏技术的提高有赖于手指的灵活性与独立性。
而弹奏复调作品,则对这一点的要求更为必要。
如手指对各声部层次对比的控制力,旋律线条走向的把握,乐句起和收的处理,两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等。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教学研究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教学研究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复调作品是不可缺少的一项训练内容,钢琴复调作品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首先,大脑对多声部音乐组织能力的培养:其次,耳朵对多声部音乐听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听自己演奏的音乐,找准音乐线条的位置。
再次,手指对多声部音乐控制能力的培养:由于复调音乐的特性,声部在不同位置出现,就要求学生手指的控制能力要好,如何把相同声部的音乐线条统一,这也是考查学生手指独立性的试金石。
一、《平均律》第一集教学研究NO1:前奏曲:演奏时触键结实,手指技术要控制好。
赋格:四声部,主题淳朴平静,富于歌唱性,段落结构不容易把握。
NO2:前奏曲:注意颗粒性强。
赋格:三声部,舞曲性质,活跃精巧。
NO3:前奏曲:音乐的性格色彩变化要注意。
赋格:主题节奏变化生动,有舞曲性格。
NO4:前奏曲:犹如一首以琶音做伴奏的忧伤、优美的咏叹调。
赋格:五声部,乐曲的缓慢主题从低音声部进入,气氛沉重,有一种暗淡的的色彩。
NO5:前奏曲:速度快,要求轻盈、灵巧。
赋格:速度和前奏曲一致,急速的开始。
NO6:前奏曲:双手要有弹性地触键。
赋格:速度缓慢地进入主题,展开部分有三个层次,要清楚表达,音乐情感强烈。
NO7:前奏曲:前奏曲结构比较复杂,包含了前奏、类似于合唱的利车卡、赋格。
赋格:由于前奏曲的结构较复杂,包含诸多因素,而赋格类似于结束曲。
NO8:前奏曲:咏叹调式的前奏曲,由抒情性突然转向戏剧性,情绪起伏多次的突强突弱,表现内心的犹豫。
赋格:主题富于歌唱性,表现了一种沉思。
NO9:前奏曲:右手主旋律有几分悠闲情趣,纯朴带有歌唱性。
赋格:充满活力的主题,气氛活跃。
NO10:前奏曲:舒缓的速度,不同演奏家赋予不同的音乐内涵,有的表现出舒展、悠闲,有的表现出忧郁情绪。
赋格:这首赋格是一首二声部的音乐结构。
NO11:前奏曲:音乐色彩明朗,情绪欢快。
赋格:轻快而优雅的帕斯比叶的舞曲。
NO12:前奏曲:优雅的舞曲性格。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钢琴谱演奏技巧与练习方法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钢琴谱演奏技巧与练习方法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为许多钢琴学习者所喜爱和追求。
然而,要想完美地演绎这一系列曲目,并非易事。
本文将介绍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的钢琴谱演奏技巧与练习方法,帮助学习者在演奏中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些美妙的作品。
一、了解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由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一组音乐作品。
它分为两册,每册包含24首前奏曲和赋格。
这些曲目以不同的调式组成,从C大调到B小调共涵盖了所有的调式。
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首先需要熟悉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结构和特点。
每首曲子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表达方式,通过仔细研读钢琴谱和了解巴赫的音乐理念,可以更好地理解曲目的内涵和演奏要求。
二、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在演奏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时,良好的演奏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演奏技巧,可供学习者参考和练习:1. 手指独立性训练:巴赫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复杂的手指运动和独立性要求。
通过练习琶音、手指琶音和跨度练习等技巧,可以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2. 控制力度和音量:巴赫的音乐注重音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表达,因此在演奏时需要准确控制力度和音量。
通过练习弹奏不同力度和音量的音符和乐句,可以培养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表达能力。
3. 均匀的指法和连贯的音色:在演奏中,要注意保持指法的均匀性,并追求连贯的音色。
通过练习手指的轻柔滑动和无缝切换,可以达到更加准确和流畅的演奏效果。
三、练习方法与实践除了基本的演奏技巧外,合理的练习方法也是提高演奏水平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练习方法和实践建议,供学习者参考:1. 分解练习:将复杂的乐句和手指运动分解成小节和简单的元素,逐步练习和掌握。
可以通过重复练习和慢速练习,逐渐提高速度和准确度。
2. 借鉴录音和演奏家的演奏:听取不同演奏家的演奏版本,借鉴他们的演奏风格和解读,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曲目的表达和演奏技巧。
从《平均律钢琴曲集》浅析巴赫复调作品的特点与演奏——以“前奏曲与赋格BWV875”为例

11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从《平均律钢琴曲集》浅析巴赫复调作品的特点与演奏——以“前奏曲与赋格BWV875”为例乔晋慧 / 骞舟摘 要: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
巴赫的复调音乐是每个钢琴学习者都必须接触的课题。
《平均律钢琴曲集》作为其中最成熟的作品集,在演奏上,对于触键、力度、速度、以及各声部之间的关系处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加强对巴赫复调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巴赫;复调;特点;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乔晋慧(1997-),女,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在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骞舟,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
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为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在室内乐、管风琴、小提琴和键盘音乐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被世人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从幼时起就一直在教堂担任一些重要职务,在宗教氛围的影响下,他的音乐中大部分都带有宗教音乐的韵味,作曲结构严谨、情绪起伏较小,但同时又不呆板沉闷。
在巴赫创作的众多体裁中,键盘音乐在其中所占的分量尤其重要,如《二部创意曲》、《三部创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等,其中《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键盘音乐中一直被重视,影响深远。
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平均律钢琴曲集》分为上、下两卷,每卷各有二十四首作品,每首作品又包含前奏曲和赋格。
前奏曲是最早起源于十五世纪的一种较短小的音乐体裁,带有即兴的特点和引子的作用。
赋格是起源于十六世纪的宗教音乐并且是在巴洛克时期盛行的一种复调音乐体裁,也作为复调音乐的一种固定写作形式而流传下来。
在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将前奏曲与赋格作为组曲形式创作,被称为复调音乐的“旧约圣经”,在复调音乐多声部的学习以及演奏上极为完整而丰富。
上卷的作品中充满着浓郁、鲜活的生活气息,感情色彩明亮,让人听起来心情舒畅;而在下卷中,有些作品略带凄婉、哀伤之感,这与巴赫晚年的生活有关。
论巴赫十二平均律BW V851的演奏技巧及方法

总第 2 4 6 期
论 巴赫 十二平均律 B WV 8 5 1的演奏技巧及方法
刘 子博
( 辽 宁师 范大学 辽 宁 大连 1 1 6 0 2 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约翰塞巴斯蒂安 ・ 巴赫 ( 1 8 6 5 - 1 7 5 0 ) 是德国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B W V 8 5 1 是 巴赫 《 十二平均律
律 线 的强 弱变 化而 变化 。
里 的变化 节奏 型牢 牢记住 并 反复 练习 。
一
赋格 曲为 三 声 部 ,是 最 复 杂 的赋 格 之 一 ,以 严格 的 对 位 手 法 创作 而 成 ,主旋 律 很 优美 ,类 似 于教 堂 合 唱班
的圣 咏 ,演奏 时 要 表 现 出庄 重 、严 肃 且 带 有抒 情 效 果 。 含有 深 厚 的情感 ,以 B WV8 5 1 为例 ,主题 的开 头是 r e m i 由于 赋 格 的声 部 多 且对 位 复 杂 ,这 就 对 触键 有 更 高 的要 f a s o 1 mi 五个 八分 音符 接 上 四个 十六 个音 符 ,然后 加上一 求 ,需 要 演奏 者 一 只 手 同时 控 制两 个 声 部 ,并 通 过 正 确 个 华 丽 的装 饰 音 ,试 弹几 遍 后 就会 发 现该 曲宽 阔 流 畅 , 合 理 的触键 方 法演 奏 出最佳 效果 。 具 有抒 情 风 格 。其 主题 是 一段 流动 的 旋律 ,类 似 于 模进 在演 奏时 , 演奏 者 的右 手同时 弹奏 两个 声部 的旋 律 , 的手 法 ,情 感在 不 断 加强 。演 奏 者 需要 仔 细 找 出该 曲每 为 了让 曲子 达 到古 朴 典 雅 的效 果 ,需 要 手 指贴 键 出声 , 个声 部 的每 一条 旋 律线 ,单 独进 行 练 习 ,然后 再 两个 手 腕 的位 置要 平 稳 ,做 到音 乐 音 之 间 的连 接 均匀 、速 度 声 部 一起 练 习 ,在 保 证每 一 个 声部 都 能 完整 、清 晰地 弹 统一 。 奏 出来 的 同时 ,还 要 突 出主 题 的声 部 效果 ,最后 达 到 声 奥地 利 著 名 钢 琴 家古 尔 达 ,他 演 奏 巴赫 平 均 律 乐 曲 部 层 次 清晰 且 错落 有 致 ,在 听 清 主部 主题 的 同时 也能 够 时从 来都 是用 清 晰 、 透 明的触键 , 使 得乐 曲音 色格 外清 楚 , 感 觉到 副部 主题 的优美 旋律 。 不 会 有 细 腻 的抒 情 ,更 不 会 有 厚 重 的立 体 感 ,而 是有 一 B WV8 5 1 前 奏 曲只 有两 个 声 部 ,巴赫 在 右 手 弹 奏 时 种纯 洁无 暇 的感 觉 。 采 用 了很 多 相 同音 符 的 三连 音 是有 一 定 寓意 的 ,在 一 组 二 、 音 色 群 中相 同的三连 音音 符 中似乎 还藏 着_ 二 段优 美 的主旋 律 。 巴洛 克 时期 ,巴赫 演 奏 的乐 器 是 击 弦 古钢 琴 和 大 键 这 首 曲子从 头至 尾声部 间 的流动 性很 强 , 没有 丝毫 停顿 , 琴 ,击 弦 古钢 琴 音 色纤 细 ,大 键琴 音 色 清 脆 而细 弱 ,相 和声 采用 和 弦分解 的方 法 , 让演 奏效 果更 加 明快 、 活泼 , 比之 下都 没有 钢琴 浑厚 有力 的音 色 , 所 以在 演奏 巴赫 《 平 全 曲颗粒 感 强 ,旋 律 充满 了幻 想 色彩 ,并 在 末 尾处 的减 均 律 钢 琴 曲集 》时 ,需 要 用 手 指控 制 钢 琴 ,发 出力度 均 三 和弦 结束后 将 这一风 格展 现得 淋漓尽 致 。
浅析巴赫平均律BWV 854的演奏特点

浅析巴赫平均律BWV 854的演奏特点作者:陈宇兰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8期摘要:J ▪S巴赫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作的《十二平均律曲集》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在体裁、音色、创作手法上都十分严谨且具有特点。
关键词:J ▪S巴赫;平均律;BWV854一、BWV 854的创作时期巴赫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魏玛时代(1708—1717)、科腾时代(1717—1723)和莱比锡时代(1723—1750)。
平均律No.9 ,BWV854创作于1722年,即科腾时代。
这一时期巴赫在科腾宫廷中任职,期间生活比较顺遂,作品的总体风格较为轻快,充满活力,每一首作品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兼具平衡感和美感。
二、前奏曲该乐曲共三声部,E大调,大调的调性决定了全曲的基调是明快抒情为主,旋律连贯清澈且具有歌唱性,巴赫也曾把本曲作为《第六法国组曲》的序曲。
全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形成A—B—A’的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由E大调开始,首先阐明了主题,旋律始终落在右手的高声部上,左手则是为高声部进行伴奏和补充,其中低声部的数字低音也使作品纵向结构更加丰富,音响上更加稳定和饱满。
从第三小节开始,调性转到了属调上,6至8小节在连续的变化音中结束了主题,并为展开部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9—14)是对主题的展开与变形,调性从属调进行到了下属调,节奏和音型上大致与主题相同。
展开部的旋律由左手开始,但随即又回到了高声部,左手的伴奏相比主题部分更加丰富,变化音的增多和节奏的组合变化使旋律的进行逐渐加快,最终在一连串的16分音符上结束该部分。
第三部分则是对主题的再现,在主题的反复中旋律进行逐渐放慢,最后以E大调的全音符主和弦结束全曲。
全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模进手法的使用。
展开部和再现部都是在对主题旋律进行模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在每一个部分内部,模进手法的使用也同样随处可见。
如第5小节的开始是对第1小节开始的裁截和模进,而第6小节也是对第5小节的模进。
浅析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54

浅析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54段雪【摘要】巴赫以《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为平均律的创作竖立典范,影响极为深远本文通过对BWV854前奏曲和赋格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二者的共通之处,从而更加熟悉了解这首平均律作品的创作规律.【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4(000)019【总页数】1页(P78)【关键词】巴赫;平均律;BWV854【作者】段雪【作者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正文语种】中文本曲是巴赫《平均律第一卷》第9首前奏曲与赋格套曲。
乐曲是三声部,E大调。
该曲开始的两小节都有一个带延音线的数字低音(主音)。
在第二小节的后半部分转到属调上,直到第8小节。
这一部分呈了示前奏曲的主题。
从第9-14小节又转回主调,是乐曲的插段,从第10小节开始转入下属调,直到最后一小节的全音符和弦落加主和弦,调性回归至E大调。
这个前奏曲的旋律是分解和弦构成,八分音符的织体稳定感很强。
其5-11小节,多了变化音,使旋律变为急进状发展。
在这段前奏曲中没有大跳间和。
全曲以模仿、模进的形式发展,如第4-6小节、9-12小节。
其次是固定低音的使用,还有15-16小节、21-24小节这些音都通过延音线连接起来,构成不间音断的音乐旋律。
这个前奏曲的曲式是A-B-A’,第三部分是变化再现主题。
A段式是1-8小节,第9-14是A段的变形,第15-24小节是乐曲的再现部分。
该曲的调性变化是主—属—下属—主的典型样式。
赋格部分是三声部音乐,全曲共有29小节。
该曲的调性与前奏曲统一。
乐曲中间有多次转调、离调,但最终结束在主调上。
旋律线条由上、下行的急进音符构成,音符节奏与空拍结合组成稳中求进的织体形式。
从1-12小节是全曲的呈示段落,第7-12小节高声部、第8-10小节的中声部、13-15小节的高声部、22-26小节第二声部,这些段落由模进构成,是插段。
全曲的发展动机是急进的旋律音簇,乐曲开始由第1—小节的第二声部呈示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巴赫平均律BWV851的演奏技法
作者:房新宇
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15期
摘要: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其键盘音乐的峰巅之作,被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其中作品BWV851是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册中的第六首曲目。
本文试图通过该作品的前奏曲和赋格在演奏技法上的分析,同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与体会,为今后的实践教学与演奏提出一些建议、起到一定的教辅作用。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前奏曲;赋格;演奏分析
一、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和作品BWV851的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历来被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是他音乐创作的峰巅。
它由两部分组成,从24个大小调入手,每一个调都包含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赋格曲,是我国专业院校钢琴教学运用极为广泛的教材之一。
巴赫平均律BWV851为d小调。
前奏曲部分为4/4拍,中速的快板,演奏时需要注意把握音符均匀、节奏平稳、触键清晰,弹奏时不宜加重音,以防破坏其整体的流畅性。
赋格部分为3/4拍,行板,是用严格对位的手法创作的,演奏时需要通过设计合理的演奏指法、手指的触键以及极少量的踏板辅助来保持各声部间的联系。
由于巴洛克时期作品多为古钢琴和羽管键琴的演奏而写,于是在弹奏方法上应注意与现代钢琴的演奏区别。
二、巴赫平均律BWV851前奏曲的分析
巴赫平均律BWV851的前奏曲部分是一首优秀的手指训练作品,分解和弦三连音构成的旋律富有动感,变幻出华丽多彩的色调。
它在音乐基调和风格上虽然与赋格部分截然不同,但在音符旋律线中多次出现了与赋格主题十分相近的旋律进行。
在前奏曲开篇,左手均为八分音符,要想象是在大提琴上轻轻地拨动琴弦演奏发出的声音效果,所以不宜将左手跳音弹得过于短促,要有大提琴拨奏的韵律,保持低音的厚重感,突出左手低音声部的旋律。
右手的音型织体为大篇幅的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对手指训练极具价值,要弹奏的轻巧、均匀,稍稍有连线的感觉;弹奏时应注意力度上的层次变化,旋律线连贯而有起伏,全曲整体的强弱对比不要过于明显;要在平稳的力度范围内做出小幅度的强弱变化,切勿有突强、突弱的情况出现。
如第10小节至第11小节和第13小节后两拍至第15小节出现的三次模进,每一遍均要做出强弱的对比,切勿三次模进的力度一致、无变化。
从第20小节后两拍至第22小节结束,应将中声部的旋律突出,并注意其中的大连线,不要将一句完整的旋律线弹断。
在第24小节到第25小节处,应强调右手旋律声部中每一组三连音的第一个音,以表达出进行了从B到D的半音下行模进处理。
前奏曲的最后以f作为强收结尾,最后从减三和弦解决到主三和弦并做适当的延长,以此结束全曲。
三、巴赫平均律BWV851赋格的分析
巴赫平均律BWV851的赋格部分基调为有表现力的行板,因此弹奏速度不宜过快,且应表现出柔和、流畅的音乐情绪,勿将旋律弹奏的过于急赶有力。
第1小节主题声部由右手高声部引出,应注意第2小节第二拍后有乐句与乐句间的呼吸,不要将两句揉为一句,听不出乐句的划分。
第3小节处在左手低声部将主题声部第二次引出,此时应注意右手十六分音符一定要做弱奏处理,以突出左手主题声部;第4小节需注意,左右两手均出现了乐句间的呼吸,切勿糅杂。
主题声部的第三次出现,位于第6小节左手低声部。
在第8小节处,主题声部第四次出现,此处右手有主题声部和中声部两个声部,可先分手练习,用左手弹奏中声部,右手弹奏高声部,即主题声部,以区分两声部在力度上的对比,从而突出主题旋律。
之后再用右手独立完成两声部的弹奏,最后加上左手低声部十六分音符的弱奏,完成三声部间音色的对比。
第9小节右手第一拍也是如此,应弱化中声部的bE、D,突出高声部十六分音符的主题旋律;左手的G、A也应注意乐句间的呼吸,勿将这两个八分音符弹连;右手第二拍的bE用小指弹奏时,不可过于突出该音,将前一拍的力量延续到下一拍即可,不用单独重新发力弹奏。
每组十六分音符最后一个音与下一组的第一个音为同音时,注意不要弹断,应均匀而连贯的弹奏清楚,右手中声部大指弹奏要轻,突出高声部旋律即可。
主题声部第五次出现,是在第13小节的右手高声部,一小节后又在中声部出现了主题倒影。
此处应注意,主题倒影的第一个音用右手的大指弹奏,第二个音往后均用左手大指和二指弹奏。
弹奏时,应注意中声部主题倒影的连贯性,不要因为左右手的切换而将旋律线条的流动感打断。
直至第17小节,主题旋律又在左手低声部出现,第18小节又交替至中声部出现。
第20小节处,左手中声部颤音应做到轻颤,以听清下方声部为主;但就三个声部而言,下方两个声部又应以听上方高声部旋律为主,因此此处三个声部的力度应为高声部>低声部>中声部。
至第一大部分终止处,主题声部共出现八次,第21—23小节、第27—29小节,主题声部与主题倒影在高、中、低三个声部中交替出现。
在第34小节处,主题声部在低声部出现,之后左手双声部均为三度叠置进行,也是主题倒影的再现。
自第36至38小节的三次模进,将全曲逐渐推向了高潮,之后第39小节、第40小节紧接着出现了两次主题旋律。
至此,全曲共出现十七次主题旋律。
最后,第43小节中声部三度叠置上行,逐渐渐慢并渐弱的结束了全曲。
[参考文献]
[1] 孙建滨.巴赫平均律钢琴曲的分析与教学[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01.
[2] [日]市田羲一郎著,孙同瑟译.巴赫“平均律”第一册第六首D小调(前奏曲)解析与演奏法[J].钢琴艺术,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