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林学会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
林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林学概论知识点总结林学是一门关于森林的学科,涉及到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资源管理、林木种植与培育、森林保护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本文将对林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主要内容和现状进行总结和概述。
一、林学的基本概念林学是研究森林及其资源、生态系统以及与森林有关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性学科。
它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生物学、地理学、土壤学、气象学、经济学等。
林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森林保护与管理等方面。
二、林学的发展历史林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林业活动,但正式的林学学科体系是在19世纪形成的。
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森林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森林对环境的重要作用,从而产生了对森林的研究需求。
在近代,林学不断发展,涌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促进了对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
三、林学的研究对象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资源、森林保护、森林经济等方面。
其中,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是林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森林植被、动物群落、土壤、水文循环等方面。
同时,林学也研究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森林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四、林学的学科体系林学的学科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学科组成:森林生态学、森林资源管理、林木遗传育种、森林保护学、林业经济学等。
这些学科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林学学科体系,为研究和保护森林资源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五、林学的主要内容林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森林保护与治理、森林经济与社会效益等方面。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是林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森林植被、动物种群、土壤、水文循环等方面。
同时,林学还研究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以及森林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六、林学的现状当前,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的恶化,森林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因此,林学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出了许多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浅谈林学森林和林业的发展变化与前景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浅谈林学森林和林业的发展变化与前景薛玉淦(信阳农林学院,河南,焦作 467500)摘 要:我国在快速推进工业发展过程中,无节制砍伐森林,致使生态出现问题,使依靠森林所构建的绿色屏障遭到破坏,影响了我国林业发展,不利于这个部分资源的再生与持续利用。
基于此,现代林学应做好这方面研究,从林业生态与森林产业经营发展现实需要出发,分析森林与林业发展的重大变化,对其将来发展情况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林学;森林与林业;发展变化;发展前景引言:我国在森林资源利用方面还存在过于单一化的缺陷,而且在工业化过程中无节制的砍伐,导致森林所构建的良性生态系统出现了重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林业资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利于林学森林产业发展。
针对这个现实情况,这个部分的产业发展应以生态经营作为基本理念,通过调节与恰当的管理措施,促进林学森林与林业的全面且综合发展,推动森林资源再利用与高效利用,完善其功能性,使其实现多效发展,从整体上提高林学森林与林业发展水平。
一、林学发展变化与前景展望林业有其研究的标准,通过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分析,对经营管理进行调整,进而一步一步地提高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森林产业更好发展,也能使林学的价值充分发挥。
我国工业化发展成绩显著,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大,在这个过程中只考虑了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存在着无节制砍伐的问题,使森林的面积在持续减少,引起了众多生态问题,威胁到林业可持续发展。
人们在意识到森林资源持续发展重要性以后,加强了这个部分的分析,旨在寻求更好办法,使森林资源能够得到科学利用,从原来单一功能向着多效功能转化,这样就可提高森林综合利用率以及实际价值。
以上所说也就是林学研究的主要范畴,需要结合我国森林与林业发展现实状况,合理选择分析与研究的办法,依据林学的相关标准,改善森林与林业经营的问题,使其综合价值全面发挥,同时达到促使森林资源再利用的目的。
我国近代林业发展历程

我国近代林业发展历程我国近代林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48年,当时中国签署了《南京条约》,林业作为其中的条款之一,促使我国开始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
从1848年到1911年,随着西方航海技术的进步,很多外国传教士开始来到中国,也为中国推动了林业的发展。
这些传教士在中国建立了学校和教堂,不仅传播了基督教,还带来了林业科学的知识。
他们将西方的林业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到中国,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为中国的林业建设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开始正式关注林业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农业大会就把林业作为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进行了讨论。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成立了国家农业部(后改为农林部),开始负责林业的管理和发展。
他们制定并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计划,加强了对林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1927年至1949年,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尽管战争给中国的林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中国政府在解放战争胜利后还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林业。
1949年后,中国政府提出了修复森林和发展林业的五年计划,大规模实施植树造林和退化林地改造项目,以恢复和增加森林资源。
1958年至1962年,中国实施了“大跃进”运动,这导致了一系列灾难性的林木破坏,特别是在种植多年生经济林和改造荒山荒坡过程中。
大量的森林被破坏,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
从1978年开始,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这标志着我国林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林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中国推行了退耕还林、沙漠化治理和环保林业等大规模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到了近几年,我国林业进一步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力度。
中国政府出台了《森林法》、《湿地保护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并制定了“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了林业的发展。
中国林学会 资质

中国林学会资质1.引言1.1 概述中国林学会是中国林业领域的学术组织,是由林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群众团体。
它以促进中国林学科学发展、提高林业人才素质、推动林业创新发展为宗旨。
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背景和权威性的学会,它在林业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林学会的主要任务包括学术交流、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
它组织开展学术会议、论坛、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同时,中国林学会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推动林业科学的进步。
此外,它致力于培养林业人才,提高林业人才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促进林业教育的发展。
中国林学会具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专业人才。
它下设多个专业委员会,涵盖了林业的各个领域,如森林保护、林业经济、林产化学等。
同时,中国林学会与世界各国的林学社团和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中国林学科学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林学会作为中国林业领域的权威学术组织,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专业资源。
它的职责包括学术交流、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为林业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中国林学会的资质认证,标志着该学会具备了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组织能力,对于促进中国林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文章结构在中国林学会资质的研究中,文章结构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清晰的结构,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
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是文章的开篇,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背景和概述。
在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中国林学会及其资质认证的重要性和目的。
同时,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可以在引言中提到本文的结构安排,并简要介绍各个部分的内容和关系。
正文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林学会的历史背景和组织结构进行详细的介绍。
在2.1部分,可以回顾中国林学会的历史,包括成立的背景、重要里程碑事件和发展轨迹。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林业科学是研究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经营管理和综合开发利用的科学。
林业科学以地学、生物学、特别是森林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系统工程为研究方法。
主要探讨森林的发生发展规律;森林组成中各成分之间及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种、育苗、造林、抚育、间伐和主伐的理论与技术;森林病虫害和其他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林火管理和利用;土壤侵蚀、小流域的综合防治和防护林体系;林业政策、林业经济理论和林业企业组织计划与管理;森林采运工艺和机械化作业技术,林产加工工艺与设备,以及木材综合利用的技术措施等。
其目的是指导林业生产建设,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业科学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古代,人们从樵采薪柴,利用木材开始,到植树造林、以至培育经济林和经营管理山林的生产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产生了纯朴的林业科学思想。
如《管子·地员篇》提出根据地势、水位和土壤选择适栽树木;《孟子·粱惠王上》中称“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反映了对森林的合理采伐和永续利用已有所认识;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述了采种、育苗和植树的技术;到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已有栽培、经营经济林的记述。
在杉木商品流通中采用的龙泉码价,则可认为是原木材积表之雏型。
但较早的林业科学萌芽并未直接导致中国近代林业科学的发展,林业科学长期停滞的情况直到20世纪初才有了改变。
这时中国派遣留学生赴日本、欧洲及美国学习林业科学,同时也聘请国外学者来中国指导科学研究。
在欧洲,16世纪德国首先提出施业案。
1826年德国洪德思哈根提出法正林的概念,1841年海耶尔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补充;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又由瓦格涅尔再作补充,提出了法正林的条件和实现永续生产的模式标准。
根据这一模式制定的施业案,成为林业先进国家经营林业的重要参考。
19世纪德国林业科学发展迅速,相继建立的分支学科有森林立地学(后来发展为造林学原理或森林生态学)、造林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森林利用学、林产制造学、林政学等。
试论林学森林和林业的发展变化和发展前景

试论林学森林和林业的发展变化和发展前景作者:林方黄凯强吴伟东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04期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森林面临着大量的砍伐,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近几年来,也逐渐认识到了营林以及如何保持森林的再利用的重要性。
林学正经历着由传统的林学向现代林学转变的过程,林业也逐渐由分林种营向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经营转变。
现代的林学主要是以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以及经营管理和利用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全面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
本文就针对林学、森林、林业的发展变化以及发展前景加以探讨。
关键词:林学;森林;林业;发展变化;发展前景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经过长达2个世纪的发展,林学、森林以及林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林学逐渐由传统林学向现代林学逐渐转变,现代林学主要是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以及管理、利用为研究对象的,从而全面的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以及多种功能。
森林也经历了从单株的树木向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
因此,对林业的认识也经历了以林木利用为核心向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将全面发挥森林的生态系统以及实现经济效益作为林业的目标,最终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林学的发展变化以及发展前景林学是在采伐利用木材的研究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先是以开发利用为核心,从而满足工业的不断发展。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森林的大量砍伐,一些早期的工业化国家出现了木材枯竭的现象,此时的人们才认识到营林以及如何保持森林的再利用的重要性。
对于林学的研究先是德国,提出了“法正林”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是永续经营的模式。
到20世纪中期,全球的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存以及发展,引起全世界各国的重视。
由于不合理的森林砍伐对水土以及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尤其是乱砍乱伐带来的水土流失以及水源破坏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
当人类遭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报复后,迫使人们认识到森林对于保持水土以及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最终使林学由原来的森林利用为中心转变为全面发挥森林环境、经济以及社会功能的转变,并且主要是以环境功能为中心的现代林学。
第一章-我国林业发展历史及趋势PPT课件

第四节 我国及世界林业发展趋势
❖ 一、我国林业发展态势——林业的“五大转 变”
1、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 这是五大转变的核心。
2、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 变
3、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
4、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相有偿使用转变 5、由部门兴办林业向社会兴办林业转变
第四节 我国及世界林业发展趋势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含义:
❖人类与自然界共同进化的思想 ❖世代伦理思想 ❖效率与公平目标的兼容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 2、林业可持续发展
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对整个生 态环境系统具有保护和稳定作用,因而社会对林 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对森林产品的数量、 质量、效益和环境加以综合考虑,在满足当代利 用不损害后代利用的前提下,实现森林效益的供 需平衡和生态平衡。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林业的发展
在国有林区:
❖ 逐年减少木材调拨计划、扩大林业企业自销比重。同时 林业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森林保险市场、中幼龄林转 让市场也开始在一些地区形成。林业市场体系逐渐完善 。
❖2.3 林业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强化
加大对公益林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制定了林业产业发展的 相关政策,不断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一)建国初期林业的大发展(1949—1957 )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林业(1949—1952)
❖一方面通过没收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和帝国主义的林 业,建立起全民所有制的国有林业。另一方面在土地 改革中,将没收和征收的山林、竹林按一定比例分给 农民,形成个体林业。
❖从此确立了全民所有的国有林业和农民个体所有的个 体林并存的林业所有制结构。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2011年工作会议纪要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2011年工作会议纪要佚名【摘要】2011年8月21日,中国林业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在北京召开了工作会议。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理事长杨继平出席会议。
会议由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业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主持。
国家林业局人事司副司长丁立新、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司长彭有冬、【期刊名称】《中国林业教育》【年(卷),期】2011(029)006【总页数】2页(P78-78,63)【关键词】中国林业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国家林业局;纪要;副理事长;大学校长;副司长;副主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5232011年8月21日,中国林业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在北京召开了工作会议。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理事长杨继平出席会议。
会议由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业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主持。
国家林业局人事司副司长丁立新、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司长彭有冬、国家林业局人才交流中心主任黄正秋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国家林业局人事司副司长丁立新依据人事司的职能,对“十一五”期间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进行了回顾,对“十二五”期间林业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承担的任务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工作设想。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司长彭有冬就加强高等林业院校重点实验室工作和生态定位站的工作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想法和思路。
国家林业局人才交流中心主任黄正秋从人才使用的角度对高等林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会议邀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欧百钢作了有关林科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的专题报告。
报告围绕专业目录调整,从国家学科建设工作的整体层面,对林科重点学科的发展进行了逻辑分析,从未来发展的视角提出了林科学科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并分析论述了涉及学科建设内容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基地平台建设“4大”要素,强调处理好“4大”要素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最后希望高等林业院校凝聚力量、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林学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林 业 教 育 第30卷 第6期 Forestry Education in China 2012年11月 论中华林学会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雷志松(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摘 要:中华林学会是一个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林学学术研究团体,它将“研究林学”列为学会的第一职志,对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中华林学会会员多数受过近代教育且有留学经历,这使得学会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较为开阔的眼界。
中华林学会有众多会员担任过当时中国许多大学的森林(林学)系主任,在传授林学思想和培养林业人才方面占有主导地位。
中华林学会会员在探索本土化的高等林学学科发展之路,为我国高等林学教育和林学学科的构建、林业科学研究的拓展及当时中国农村的改造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林学会与今天的中国林学会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华林学会具有传承关系。
关键词:民国时期;中华林学会;高等林学学科 民国以降,一批在国外专攻林学的学者,如凌道扬、姚传法、陈嵘、梁希、李寅恭等,回国从事林业教育科研工作,为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随着专攻林学的学者陆续增多,“集合同志,振兴森林”[1]的时机日渐成熟,专业林业学术团体也应运而生。
1917年春,凌道扬等人组织成立中华森林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学术团体,将林学研究从农学研究中分离出来,是中国传统林学向近代林学过渡的重要标志。
中华森林会“在推动林业科学技术,促进林业生产,普及林业科学知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2],但因时局变迁,中华森林会成立后不久学术活动即陷于停顿。
1928年8月,为恢复林业学术团体活动,中国林学界同仁凌道扬、陈嵘、梁希、姚传法等人在对中华森林会进行改组的基础上,在南京举行中华林学会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华林学会章程》。
中华林学会成立后,国内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加入学会。
从中华林学会会刊《林学》刊载的学会会员录的情况看,中华林学会成立初期会员数为89人;到1930年2月,达到109人;到1930年4月,达到113人;到1936年7月,仍为109人。
中华林学会在中国大陆存续的20余年(1928—1949)中,会员数变化不大,基本上维持在学会成立初期时的水平。
一、中华林学会与民国时期的中国高等林业院校从1936年公布的1934年度全国各类学术团体的情况看,中华林学会是当时中国4个农林团体之一[3]。
作为一个林学研究团体,会员的数量特别是质量对于学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会员特别是核心成员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学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限于篇幅,下面笔者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者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林业卷1》(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中国林学会编著的《中国林学会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百度百科中相关人名条目,仅将中华林学会成立初期(1928年8月—1929年12月)的核心成员(理事会理事长和理事)的学缘状况进行了统计,见表1。
表1 中华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组成人员的学缘状况姓名学会中任职学缘状况姚传法理事长美国,耶鲁大学,林学陈 嵘理事 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林科凌道扬理事 美国,耶鲁大学,林学梁 希理事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林科黄希周理事 日本,鹿儿岛大学,林科陈雪尘理事 中国,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林学陈 植理事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林科邵 均理事 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林科康 瀚理事 中国,金陵大学,林科吴桓如理事 日本,学校不详,林科李寅恭理事 英国,阿伯丁大学,农林科发展近代中国林学学科和引进西方现代高等林学学科是中华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组成人员的宏愿。
中华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的11位组成人员中,全部受过近代教育且全部专攻林学,其中9人在国外获得各种学位。
这使得学会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而且使学会具有较为开阔的眼界。
他们把西方现代大学理念和高等林学学科体系导入中国,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改造,组建中国高等林业院校,探讨教学理论、编写新教材、创设学术期刊、出版学术论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科学研究等,为我63雷志松:论中华林学会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 国近代高等林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4]。
高等林业院校是加强林业科学研究、推进中国高等林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助推器。
中华林学会的历届年会均有送请当时的教育部筹设林科大学或大学林学院的决议案,中华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姚传法就提出:要“彻底改造全国森林教育,俾有独立之系统,视全国林业之环境,分区设立林科大学或大学林学院,提高师资,充实设备……并树立森林教育之中心。
”“以中国之大,当有四五所林科大学或高等林业专门学校,一设于东三省,一设于西北,一设于中部,一设于东南,一设西南。
至于农林合办之学校当然愈多愈好”[5]。
民国时期,在中国影响较大的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平大学、河南大学等校的农学院中,均开设林学或森林类专业[6]。
在这些中国高等林学教育科研机构中,中华林学会有众多会员担任过大学的森林(林学)系主任,在传授林学思想和培养林业人才方面占有主导地位,见表2。
表2 中华林学会会员主持民国时期高校林学教育机构的情况上表是一个不完整的统计,但表中所列当时中国高校的森林(林学)系,构成了民国时期的中国林学教学与科研的主体。
由中华林学会会员担任多所大学的森林(林学)系主任的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林学会及其会员对当时中国高等林学学科发展的影响。
二、中华林学会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林学是研究森林的形成、发展、管理以及资源再生和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设置目的是培养林业科技人才和开发林业资源,为社会发展服务。
近代中国高等林学学科在从西方引进的过程中,中华林学会及其广大会员在导入西方大学理念、引进和更新高等林学课程、培养新式林业科技人才、加强高等林学研究、建立中国自己的高等林学学科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中华林学会组织会员加强科学研究,促进了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中华林学会的核心成员和众多会员是近代中国林学学科的拓荒者、奠基者,是高等林学众多分支学科与课程的首创者。
如陈嵘创建了树木分类学、造林学、林业史;李继侗创建了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陈植创建了造园学;姚传法创建了木材学,森林法学;凌道扬创建了水土保持科学;梁希创建了林产化学工程学;黄范孝创建森林经理学;叶培忠创建了树木育种学;等等。
(二)中华林学会会员多数为留学回国人员,带回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材教法中华林学会会员知识渊博,林学造诣较深,学术民主且以学术为业,为高等林学课程的设置需要不拘一格地延揽教师。
同时,因国情不同,欧美、日本的原版教材在许多方面无法适应中国高等院校教学的需求,他们将编印讲义和教材、探讨教学理论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如王毓瓒等编著《东北农林专科学校讲义(十四种)》(中华书局1936),包括《森林植物学》《森林动物学》《森林昆虫学》等;李寅恭编著《树木学撷要》(正中书局1947);林骙编《林学大意中英文对照》(商务印书馆1924);殷良弼编、梁希校《中等林学大意》(中华书局1925);陈嵘编著《造林学概要》(中华农学会1933)、《造林学各论参考资料》(中华农学会1933)、《中国树木分类学》(中华农学会1937);陈植编著《造园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5)、《部定大学用书造林学原论》(国立编译馆1949);高秉坊编著《造林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34);胡昌炽编著《果树学泛论(大学丛书)》(中华书局1946);曾济宽编著《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林政学》(正中书局1947);等等。
这些著作开创性地体现了林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内在规律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反映了近代中国高等林学学科教学的最新成果。
(三)中华林学会会员积极创设林业科研机构,推动了林业研究的开展任承统开创了中国的土壤侵蚀试验研究和观测工作的先河,李顺卿主持了中央林业实验所,沈鹏飞组建南京中山陵园林处,孙章鼎主持川湘黔三省经济林木的分布及利用考察。
林祜光出任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园林组主任,陈雪尘出任中央模范林区委员会委员兼课长,凌道扬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兼水土保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陶昌善出任中央农73雷志松:论中华林学会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 事试验场场长,黄希周出任农林部水土保持实验区主任。
黄范孝创建江西庐山林场,傅焕光创建甘肃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中山植物园和南京卫岗奶牛场,陈焕镛创建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等等。
这些是中国较早观察森林、采集标本的林学研究机构,并根据中国国情建立了“教学、研究、推广”三合一模式,成为当时中国林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核心基地。
(四)中华林学会会员著书立说,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中华林学会会员在开展科研活动的同时,将专题研究成果公开出版、汇集于试验报告中或发表在有关杂志上,夯实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基础。
主要著作有:皮作琼《森林与治水问题》(首都造林运动委员会1930)、《关于中国林业问题的商榷》(首都造林运动委员会1930),朱会芳《中国木材之硬度研究》(金陵大学农学院1935),安事农《林业政策》(华通书局1933)、《森林害虫要览》(华通书局1933)、《中国森林法》(华通书局1933),李寅恭《松栎锈病交互寄生之研究》(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1934)、《黄山森林视察记》(正中书局1935),邵均《树干解析法》(商务印书馆1946),林渭访《台湾之林业及其研究》(台湾省林业试验所1948),林骙《一千种林业浅说》(商务印书馆1929),陈焕镛《中国经济树林》(商务印书馆出版,1922),姚传法《造林救国办法之商榷》(首都造林运动委员会1930)、《木材造纸浅说》(农矿部林政司1930),凌道扬《建设中之林业问题》(北平大学农学院1928),梁希等《中国十四省油桐种子之分析》(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1939),傅焕光《总理陵园小志》(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1933),等等。
(五)中华林学会及其会员编辑出版林学学术期刊,推动了林学知识的普及编辑出版林学丛书和杂志,普及林学知识,是中华林学会及其会员推动学科发展的另一重要举措。
陈雪尘、黄希周、陈植等人负责编辑了《森林学》等林学系列丛书。
在创设学术期刊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1929年10月中华林学会创办了《林学》杂志。
该杂志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停刊,1941年在重庆复刊,1944年因条件限制被迫再次停刊。
杂志先后共出5号[7],刊登了许多有关森林与灾害方面的文章和调查报告。
《林学》杂志办刊历史虽不长,但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林业文献资料,对宣传近代林业科学知识,促进林业科学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新中国林业学术期刊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