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教学设计(孙玉青人大附中深圳学校 5月27日)【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教材分析】第五章第二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教材先从《:我们期望的未来》开始导入,然后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最后通过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活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材先分析政府-企业-公众在可持续发展实施中的关系,然后提出几条广为大众接受的具体措施,并分别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最后通过活动“在学校中进行闲置物品交换”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本节对可持续发展实施途径的具体展开。
开篇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公众、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后面以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可持续消费三个例子详叙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
消除贫困主要靠政府的政策指导,也需要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力图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以中国农村脱贫的实践为例,列举五条农村脱贫途径。
发展绿色经济主要依靠企业的参与实施,也需要政府的监管和公众的监督,力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以我国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例,说明我国绿色经济的主要内容。
提倡可持续消费以公众的参与为主,也需要政府的指导和企业的参与,力图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倡议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遵循“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的原则。
教材设计主题为“在学校中进行闲置物品交换”的“活动”,强调学生身体力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体现对地理实践力的指向。
本节末尾设计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的“自学窗”,体现对人地协调观的指向。
作为第2个课时,本节课主要讲授两部分内容:(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问题研究--低碳食品知多少。
在授课过程中对内容进行了调整,把教材中“在学校中进行闲置物品交换”的活动设计为课后任务,内容更改为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主题的地理漫画绘制比赛。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2.请学生选择一个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成功案例,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
-要求:不少于800字,包括案例背景、实施措施、成效分析及启示。
3.分组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周围人群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程度及实践情况。
-要求:每组提交一份调查报告,不少于1000字,包括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案例包括:某城市的绿色交通、某地区的生态农业等。
2.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案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些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你认为还有哪些改进的空间?
3.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道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认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公共参与意识。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沟通协作习惯。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重要性。
2.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度适宜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知识。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中将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如城市交通拥堵、空气质量问题等,激发学生探究可持续发展的兴趣。
2.分层教学,注重个体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共同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概念;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
3.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把握人地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
-学生需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并能够将这些原则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相结合。
2.分析实际案例,提出促进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学生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具体案例中的人地关系问题,设计出既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3.兴趣需求:高一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性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此外,通过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活动、地理实践活动等,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积极性。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可持续发展

【教学⽬标设计】⼀、知识与技能⽬标1.概括环境问题与⼈地关系思想发展的演变历史。
2.熟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3.解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4.结合实例,阐明可持续发展⽬标的实现途径。
⼆、过程与⽅法⽬标1.根据图表和习题分析环境问题与⼈地关系的演变的规律。
2.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法和提⾼解决问题的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资源观,树⽴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
【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设计】承转导⼊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环境问题产⽣的原因。
要解决环境问题,⼜要继续发展经济,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与⼈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学⽣阅读教材。
多媒体展⽰图表。
学⽣填写表格崇拜⾃然改造⾃然征服⾃然谋求⼈地协调⽣产⼒⽔平⽣产⼒低下,发展缓慢⽣产⼒断提⾼科技突飞猛进,⽣产⼒迅速提⾼⽣产⼒继续以惊⼈的速度向前发展⼈类活动处于采猎⽂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对象步⼊农业⽂明,开发利⽤⼟地、⽔、⽓候等资源进⼊⼯业⽂明时期,⼈类试图主宰⾃然界,牺牲⾃然,积累财富⼈类被迫重新审视⾃⼰的经济⾏为,国际社会旁边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地关系恐惧和依赖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全⾯呈现不协调,⼈地⽭盾迅速激化谋求⼈⼝、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类的威胁不严重⽣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态破坏,危及⼈类⽣存⼈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读图8.9,教师提问:从历史时期⼈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引导学⽣分析讨论:物种灭绝、⼈类被动地适应环境,环境对⼈类制约作⽤强;⼈⼝增加,使⾃然资源遭到破坏,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类与环境对抗性增强;环境污染、⼈地关系全⾯不协调,⼈地⽭盾迅速激化。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
-掌握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能分析实际问题;
-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政策,并能结合实际进行运用。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学会运用地理图表、地图等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
-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提出解决人地关系问题的策略;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主要围绕“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
2.掌握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人地系统中的相互作用;
3.学会分析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人地关系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知识点回顾: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2.能力培养:强调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积极性。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4.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实施策略,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政策;
普通高中地理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习题一教学目标:1.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现路径。
3.了解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现路径。
3.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现路径。
2.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
二、讲授新课(15分钟)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基本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要等方面的内容。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现路径介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如和创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为例,让学生分析中国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发展状况,并讨论其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现路径。
四、解答疑问(5分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澄清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地理学对其研究的意义。
六、课堂小结(5分钟)小结今天的课程内容,布置明天的课程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有了初步的理解。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进行分析和判断。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较紧凑,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5-2-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教案

3、第五部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课后实践,课堂教学上我布置的作业是针对《可持续发展道路》完成手抄报或主题漫画,后来我觉得不够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变成了一个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效果会更好。
2、归纳2000年以后高家堂村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带来的影响(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总结)
3、比较分析两种发展模式的区别,并评价哪一种发展模式更好的协调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属于可持续发展?
1、初步归纳可持续发展系统模式图
2、初步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授课年级
教学背景分析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教材分析
学完必修一自然地理和必修二前四章人文地理之后,教材安排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环境是自然环境,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两者密切联系又相互影响,第一节已经了解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一节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着眼世界,解释协调的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旨在帮助学生能用更上位、更综合的眼光思考人地关系,探索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
案例分析法 视频教学法 比较分析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知识线索
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
视频导入
可持续发展是必由之路
课前观看,《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关注视频中印象最深刻的采访者,并思考,20年后,你期望什么样的未来?
高中地理教案2.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中图版新课标必修3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内涵。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示意图,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以具体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理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2.人类中心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条件3.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教具准备】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师:大家看32页图,这是哪一个天体?生:地球!师:对了,只有地球才这么漂亮,这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美丽的一颗星球,它是一个蓝汪汪的水球,但是这一颗美丽的星球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
为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召开过三次有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会议。
大家阅读课前导入部分,归纳出三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
生:第一次为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第二次为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地球在我们手中”的口号;第三次为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师:由此可见人类对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为什么呢?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板书)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师: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可持续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板书)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件展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师:(详解)(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一地理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新人教版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及文件。
2.解析:本节既是对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的具体阐述,又是再为下一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好铺垫,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这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四个原则,即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阶段性原则。
教材通过3个“知识窗”,深化对四个原则的理解。
第三目“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主要介绍了“人类环境会议”、“环境与发展大会”和“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等主题内容。
可持续发展从概念的提出到成为各国发展的长远目标,再到提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与措施,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发展历程。
教材通过“知识窗”,介绍了中国为实施《21世纪议程》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既是可持续发展走向行动的具体表现,又为下一节做好铺垫。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能够集合实例或新闻报道分析、评价人类社会遵循这些原则的行为和措施。
了解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发展过程,了解世界和我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战略和措施,认识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发展的长远目标。
2.解析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
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
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
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学生较难理解,在讲解过程中可结合当前国内外出现的一系列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共同的参与。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景I导入新课: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主要有哪几部分构成?师生活动: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内容,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可持续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一节内容,导入新课。
II、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板书)1、公平性原则师:(讲解)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
所谓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代际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所谓空间上的公平,又称“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自然资源,同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并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师:(小结)代际公平——历史连续,这一代人只有一个地球,但地球不仅是这一代人的。
代内(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公平)公平——发达国家已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对环境变化影响大,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主要责任。
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板书)2、持续性原则师:(讲解)(1)制约因素:资源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有许多制约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
(2)核心: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3)条件: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4)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eCOIlomic benefit)、社会效益(socialbenefit)和生态效益(ecological berleftt)的相互协调。
(板书)3、共同性原则——从全球利益出发师:许多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是单靠某一个国家就能得到很好解决的,而是需要国际合作,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获得解决。
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臭氧层空洞等。
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地区性问题——全球性问题(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全球合作能否成功)——关键是能否在资金和技术转让等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
(板书)4、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想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承担责任方面,表现明显的差异。
大家分析一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
生:发展中国家:贫困和不发达是环境退化的根本原因。
这些国家长期处于贫困、人口过度增长、环境持续恶化的恶性循环之中。
需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消除贫困,增强自身的环保能力,只有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生:发达国家是造成目前地球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责任者。
有义务率先采取有关环境保护措施,为国际合作做出更多贡献。
师:很好。
[活动]问题:(1)说出清洁生产的含义。
(2)为了促进清洁生产的发展,我们应该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
图中三图分别是哪个国家的环境标志?查找资料,说说每幅图案的寓意。
(3)某商品带有环境标志,就意味着该商品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为什么说倡导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请阐述其中的道理。
师生活动:完成活动题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与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兴趣。
(板书)III 、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师:阅读课文,学生自学后填表。
(课件展示)时间 会议(或书籍) 人地关系理念的发展1972年 在 召开提出: 1980年 世界自然环境保护联盟制定了提出: 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提出: 1992年 在 召开 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 )使( ) 2002年 在 召开大会会议审议了( ) 提出( )师:(总结)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对传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作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公众,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例题: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景观图,该地区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是60°,位于东8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E为乡镇企业和居民区,F为库区北侧丘陵低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当地政府有三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最能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一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种苹果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建苹果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第二种方案:A.营造防护林 B.种花生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花生加工厂 F.种油菜、小麦第三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培柑橘、茶叶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柑橘茶叶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2)随着人口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H处有大面积的湖泊沼泽地,G处是喀斯特地貌,既要发展经济,又不降低环境质量,从可持续发展考虑,如何开发利用G、H两处土地资源?(3)从该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持续发展考虑,请你为该地区设计远景规划。
参考答案:(1)第三种方案。
(2)H处湖泊沼泽地可种植莲藕,喀斯特地貌可发展旅游业。
(3)这是一道考查发散思维能力的创新题目,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联想,只要符合我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地区实际,方案科学即可。
如利用水库开发小水电,利用喀斯特地貌的溶洞进行疗养、生物培养,利用山区种植野蘑菇,利用丘陵果园、茶园、水库、喀斯特地貌发展旅游业,改良湖泊沼泽地,养鱼种藕与平原配套发展生态农业等。
IV.目标检测1.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某英国公司打算在印度孟买建一化工厂,回答2~3题:2.这一思路反映了()A.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B.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C.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D.发展中国家具有比发达国家更好的投资环境3.这种行为最主要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4.“竭泽而渔,岂不得而明年无鱼。
”这句话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5、《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是全球和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全球《21世纪议程》是年在(地方)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
(2)全球《21世纪议程》涉及人类的所有领域,提供了21世纪如何使全球、与协调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
其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部分为,第三部分为,第四部分为。
(3)《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
它表明了中国在解决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
V、小结:问题4: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全课:原则内容和要求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人类生存与其他物种生存的公平性,各国有权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等持续性原则面对有限的地球面积和有限的地球承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等共同性原则地方性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许多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全球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等设计意图: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配餐作业一.基础题(A组题)1、全球21世纪议程发表于()A、1990年B、1991年C、1992年D、19963年近年来我国的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等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