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焦裕禄事迹

合集下载

中心组学习材料:焦裕禄事迹:盐碱地上写华章泡桐树下铸丰碑

中心组学习材料:焦裕禄事迹:盐碱地上写华章泡桐树下铸丰碑

●焦裕禄事迹材料[一]盐碱地上写华章泡桐树下铸丰碑焦裕禄同志在兰考仅仅工作生活了470多天,为什么兰考人民那么热爱他?为什么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焦裕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在这470多天里,他到底干了些什么?“不改变兰考面貌决不离开”黄河第“十八弯”在兰考境内形成11条黄河故道,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风沙、内涝、盐碱就成了兰考亘古未变的“三害”。

1962年,兰考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上半年大旱连续168天,下半年大雨连绵,全县90万亩土地,20万亩麦苗被特大风沙活活打死;30万亩庄稼被全部淹死,10万亩禾苗被活活碱死……全县粮食亩产只有百十来斤,产量下降到建国以来最低,群众只能靠政府救济维持生活。

按照1962年的救济标准,人均只有七两红薯干、木须片等代食品,当时,兰考家家户户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逃荒要饭,另一条路是苦等、苦熬。

当年的兰考,在全国穷得出了名。

就是在这年12月6日,焦裕禄临危受命,从尉氏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

上任前,组织上对他说:“兰考有三个最,第一,最苦;第二,最穷;第三,最难。

”但是焦裕禄却对上级组织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

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正是这位铁骨铮铮的县委书记,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要亲自掂一掂兰考“三害”的分量!“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肩负着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内涝、盐碱重任的焦裕禄,刚到兰考,对“三害”带来的灾难并不十分清楚:全县的沙荒、沙丘有多少?风口在哪里?水的流向如何?盐碱地的分布和碱化程度怎么样?有什么方法治理?这一切,他心里没底。

但他下决心要把兰考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情况摸清吃透,下决心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找到一个治理“三害”、改变兰考面貌的良方妙策。

当兰考的干部们知道他们来了一位新县委书记时,焦裕禄已经下乡调查研究好几天了。

12月9日,焦裕禄来到老韩陵村,挨门挨户到群众家中访问,还专门住进70岁的饲养员肖位芬老大爷的牛屋,与老人三次彻夜长谈,请教治理“三害”的办法。

焦裕禄英雄事迹精选5篇

焦裕禄英雄事迹精选5篇

焦裕禄英雄事迹精选5篇大家要学习他一心为民,服务至上,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崇高精神。

关于焦裕禄英雄事迹精选该怎么写的呢?下面给大家带来焦裕禄英雄事迹精选,希望大家喜欢!焦裕禄英雄事迹精选篇142岁的焦裕禄带着未能“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遗憾,倒在兰考大地上。

45年沧海桑田,兰考和祖国大地一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变的,是焦裕禄用自己的行动塑造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的光辉形象和忠诚、爱民、科学、制造、实干、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在兰考工作的时间里,焦裕禄想的是一心为公,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

他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鼓舞大家像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即使在病中,他还把《毛泽东选集》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放在身边。

焦裕禄奋斗一生,身无长物,两袖清风,没有给子孙留下遗产。

“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以人为本,这是焦裕禄精神的核心,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名人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焦裕禄同志感人的事迹中贯穿着一个最基本的主题,这就是他始终把人民作为目的,而把自己当作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

焦裕禄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为兰考人民脱贫致富、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而艰苦奋斗,他呕心沥血地工作,目的就是让兰考的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他总是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他以对群众无私的爱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

焦裕禄牢记党的宗旨,对人民群众无限热爱,也只有对人民群众无限热爱,他才能说出“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

面对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

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的豪言。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是焦裕禄常挂在嘴边的话,在焦裕禄那里,求真务实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还是一种人生态度。

焦裕禄红色故事

焦裕禄红色故事

焦裕禄红色故事焦裕禄,一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干部,一位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努力的杰出楷模。

他虽然已经离世,但他的事迹和红色故事却一直流传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不懈奋斗。

焦裕禄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深知群众疾苦。

他投身革命后,始终坚定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他担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期间,兰考县正面临风沙、涝灾等严重自然灾害,群众生活困苦。

焦裕禄带领群众,积极开展治理风沙、植树造林、治理涝灾等工作,决心改变兰考县的面貌。

焦裕禄带领群众治理风沙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从未放弃。

他亲自带头,深入风沙前沿,与群众一起并肩作战。

在焦裕禄的带领下,兰考县广大群众齐心协力,终于使风沙得到了有效治理。

植树造林是焦裕禄的另一项重要举措。

他认为,植树造林是改变生态环境、造福后代的重要途径。

在他的倡导和带领下,兰考县的植树造林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为防治风沙、改善气候、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奠定了基础。

在治理涝灾方面,焦裕禄同样展现了高超的领导才能和为民务实的作风。

他带领群众修建水利设施,提高抗灾能力,使兰考县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更为难得的是,焦裕禄始终关心群众生活。

他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他主张干部要廉洁奉公,带头反对腐败现象。

在他的带领下,兰考县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焦裕禄在兰考县的任期虽然短暂,但他为当地人民付出了心血,奉献了生命。

他的一生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精神。

正是因为有了焦裕禄这样一批批优秀的党员干部,我们的国家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焦裕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具有时代价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深入学习焦裕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我们要以焦裕禄为榜样,为人民服务,为国家贡献,为民族争光。

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焦裕禄,人民的好公仆》
嘿,咱今天就来讲讲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那些事儿。

记得有一次啊,焦裕禄去一个村子里考察。

那村子条件可不太好,道路坑坑洼洼的,焦裕禄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

到了一户人家,那房子看着都快摇摇欲坠啦。

焦裕禄一进去,就看见一位老大娘正坐在那发愁呢。

他赶紧上前询问,原来啊,这老大娘家的屋顶漏雨,可家里又没个劳动力去修补。

焦裕禄一听,这哪行啊,当下就决定帮老大娘修屋顶。

他二话不说,找来了工具和材料,自己就爬上屋顶干起活来。

嘿,你还别说,焦裕禄干起这些活来还真是有模有样的。

他在屋顶上爬上爬下,累得满头大汗,可一点都不抱怨。

经过好一番折腾,屋顶终于修好啦。

老大娘感动得不行,拉着焦裕禄的手直说谢谢。

焦裕禄却笑着摆摆手说:“这算啥呀,咱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嘛!”
焦裕禄啊,就是这样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好干部。

他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他啥都愿意干。

他的事迹真的是让咱老百姓心里暖暖的,咱永远都忘不了他呀!他就是咱心中的英雄,是咱学习的榜样!咱可得好好向他学习,也为咱的生活努力奋斗,让日子越过越好呀!
这就是焦裕禄,一个让人敬佩的好公仆!咱永远都记着他为人民做的那些事儿!。

焦裕禄廉政小故事

焦裕禄廉政小故事

焦裕禄廉政小故事焦裕禄,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

焦裕禄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的廉政故事依然是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焦裕禄廉政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焦裕禄廉政小故事篇1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兰考县地处豫东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

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

他从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一位普通的领导干部,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县委书记的榜样,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焦裕禄同志走完了他那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灿烂的一生,与世长辞了。

从焦裕禄同志的遗物中我们看到:办公桌、文件柜他的办公桌、文件柜都是原兰封县委初建时买的,有不少地方破损。

当时有人劝焦裕禄同志换个新的,他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且修了修,照样使用。

被子他用过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钉,褥子上有36个补钉,同志们劝他换床新的。

他说:“我的被子破了,是需更换新的,但应该看到,灾区的群众比我更需要。

其实,我这就很好,比我要饭时披着麻包片,住在房檐底下避雪强多啦!衣、帽、鞋、袜焦裕禄同志的衣、帽、鞋、袜都是拆洗很多次,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的,虽然破旧得很厉害,但是焦裕禄同志总是舍不得换。

焦裕禄的故事【焦裕禄的英雄事迹】焦裕禄的小故事5篇焦裕禄的英雄事迹

焦裕禄的故事【焦裕禄的英雄事迹】焦裕禄的小故事5篇焦裕禄的英雄事迹

焦裕禄的故事【焦裕禄的英雄事迹】焦裕禄的小故事5篇焦裕禄的英雄事迹话题:焦裕禄的英雄事迹,励志成长,小故事,管理知识,顺口溜焦裕禄生于 1922年8月 16日,家住山东省淄博市北崮村。

由于焦裕禄的爷爷焦念礼不识字,被财主欺骗过,在焦裕禄6岁时,老人家力主全家勒紧裤带供孙子读书,焦裕禄才勉强上了4年小学。

1939年,焦裕禄的父亲被财主逼债而死,同年,焦裕禄又被日本鬼子抓到辽宁的抚顺大山坑煤窑做苦工。

两年后,焦裕禄逃出日寇的魔掌,在江苏宿迁县靠给地主打长工过活,直到1945年,焦裕禄得知家乡成了解放区,才返回了日夜思念的北崮山村。

焦裕禄回乡后,积极参加革命斗争,1946年春被党组织接纳为中共党员。

1947年秋,为支援新解放区,焦裕禄被调到属部队编制的渤海区南下工作队,并被分配到淮河大队一中队任班长。

1948年,南下工作队到达河南境内,焦裕禄被派往尉氏县彭店区,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

1950年,28岁的焦裕禄被上级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

在广大读者的印象中,焦裕禄是一位农业专家,其实不然,他在没有担任兰考县委书记之前,在工业战线上摸爬滚打了八九年。

1953年7月,时任 * 郑州地委第二书记的焦裕禄,被选调去洛阳参加新中国的工业建设。

他怀着火热的激情,来到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之——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了刚刚兴建的工厂临时公路总指挥。

1945年8月,路面刚刚竣工,厂党委决定派焦裕禄和一部分干部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

翌年春,洛阳矿山机器厂决定提前生产,又选焦裕禄到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学习,并担任实习车间主任。

仅有4年小学文化程度的焦裕禄为尽快掌握机械加工技术和车间管理知识,如饥似渴地投入到高度紧张、困难重重的学习之中。

1956年底焦裕禄满载着丰硕的学习成果,返回洛阳矿山机器厂,被任命为一金工车间主任。

1959年,洛阳矿山机器厂全面投产,焦裕禄因突出的管理才能,被任命为调度科长。

焦裕禄的事迹简短五篇

焦裕禄的事迹简短五篇

焦裕禄的事迹简短五篇焦裕禄带领群众为了防风固沙栽种的泡桐树,已培植成了河南的一个特色产业,截至20xx年,兰考泡桐产业年产值已达60多亿元,全县泡桐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焦裕禄的事迹简短五篇。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焦裕禄的事迹篇1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男,汉族,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革命烈士。

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20xx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焦裕禄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xx年9月25日,焦裕禄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任职兰考1962年12月,焦裕禄调到河南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1962年12月至1964年间,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

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焦裕禄精神”。

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

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20xx年3月,兰考成为河南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利用焦裕禄当年带领大家栽下的泡桐树制作乐器、家具等,也成为兰考致富奔小康的一项重要产业。

主要成就成就综述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

焦裕禄的生平事迹材料(优秀5篇)

焦裕禄的生平事迹材料(优秀5篇)

焦裕禄的生平事迹材料(优秀5篇)焦裕禄的生平事迹材料篇一焦裕禄,山东博山人,1945年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加入民兵团,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的中国,军阀混战,兵灾匪患不断。

这一年的8月16日,焦裕禄诞生在山东省博山县北崮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1933年,年仅10岁的焦裕禄上了4年学后,因家庭窘迫,财主逼债被迫辍学。

辍学后的焦裕禄先后做过渔民、纤夫,非常艰辛依然吃不饱穿不暖。

1939年焦裕禄在沂蒙根据地北崮山附近的煤矿出苦力。

在一次运煤途中偶遇八路军游击队员,由此加入了当地民兵儿童团,做一些送情报,站岗等工作。

1942年6月,焦裕禄被汉奸出卖,在监狱里被关了半年后,被押送到辽宁抚顺给日军做苦力。

在艰苦的环境里,多次目睹矿友被日军杀害。

见证了一些地下党员宁死不屈的精神。

在一次偶然机会,焦裕禄和几名矿友逃离了日军封锁的矿区,回到老家博山。

这时的家乡遭遇荒灾,家里能卖的都卖了也换不到多少粮食。

没有良民证不敢出门,一家老小忍饥挨饿。

无奈之下,焦裕禄带着家人逃荒到江苏宿迁。

1945年,抗日战争走到结尾,国民党放弃和平停战,加快了对解放区的进攻。

处在沂蒙革命根据地的民兵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同年,焦裕禄返回老家,加入了村民兵组织并当上民兵队长。

带领民兵英勇阻击国民党匪军多次,并受到上级的表扬。

革命实践以及共产党人的教导,使他迅速成长起来,萌生加入党组织的愿望。

焦裕禄找到当地党小组长焦方开同志,他说,我要入党。

但是他并不知,入党要先写入党申请书。

焦方开说: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参加共产党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能像参加民兵那么简单。

入党不仅看出身还要有思想觉悟。

并鼓励他积极工作、奋勇抗敌,待条件成熟即可写入党申请。

他听了小组长的教导后,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明白了努力方向。

我的条件还不够,焦裕禄写了三份入党申请书,但是一直没有交给党组织。

第一次入党申请书,焦裕禄写了自己当苦力,退学,坐牢,逃荒的经历,表示坚决要入党,打倒地主为亲人报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裕禄事迹
一、激励兰考人民抗灾自救的斗志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

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

重重的困难,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

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

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他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深入到农机调查访问去了。

他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

开座谈会,全面了解灾情及其原因,寻找救灾办法。

同时,焦裕禄同志教育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入到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进行思想发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通过教育和发动,兰考人民明确了前进方向,振奋起抗灾自救的精神,坚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信心百倍地改变多灾多难的旧兰考。

焦裕禄同志经常住在农民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

他带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在广大群众中间询问着、倾
听着、观察着。

他听到许多农民要求“翻身”、要求革命的呼声,看到许多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对“三害”斗争的革命精神,他在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

群众的智慧,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更坚定了他战胜灾害的信心。

焦裕禄通过调查,感概万千。

他说:“兰考的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象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二、统一县委领导班子思想
兰考是一个老灾区。

当时整个县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灾上。

县里有些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

对改变兰考面貌缺乏信心。

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改变灾区面貌,还是两手向上,依赖救济呢?面对这种情况,焦裕禄同志感到:要改变兰考面貌,干部是关键。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

群众在灾害面前两眼望着县委,县委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____年元月,焦裕禄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困难村去,与基层干部同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

人们到齐后,他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雨纷飞。

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

国家运送兰考一带灾民往丰收地区的专车,正从这里开过。

也还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踡曲在货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

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

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焦裕禄再也讲不下去了。

几位县委领导低下了头,而心里却豁然开朗,明白了风雪夜车站之行的含义。

县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实际、最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了率领广大干群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

回到县委后,焦裕禄同志又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象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

后来,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____(省、市、区、县)的革命斗争史。

焦裕禄说:“兰考这块地方,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就这样,一个“如何战胜灾荒,改变兰考面貌”的大讨论在全县讯速展开了。

县委领导干部,纷纷走出县委机关,到农村住队蹲点。

焦裕禄到许多重灾村调查研究,通过走、看、问、记,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

他对县委同志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只要看得准,干下去,要革命。

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同志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县委的领导,感染了全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

三、亲自掂一掂“三害”的份量
____年2月,县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治沙、治水、治碱的斗争,成立除“三害”办公室。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从兰考土地上象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下决心要把____(省、市、区、县)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

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一百二十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

当时,焦裕禄同志的肝病已相当严重,许多同志劝他不要下去,劝他在家里听汇报。

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他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在兰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

追沙,他一直追到沙落地;查水,他又是查到水归槽。

干旱季节,他亲自用舌头辨别盐碱的种类和土的含碱量。

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焦裕禄同志不顾重病缠身,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坚持度过了一百二十多个白天和黑夜,跑了一百二十多个大队,跋涉五千余里,终于摸清了兰考“三害”的底细,全县有大小风口八十四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一千六百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泻洪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