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完整课件
合集下载
《论语》导读ppt

哲学思想: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对富贵的态度:富贵于我如浮云
其他 思想
对仕宦的态度: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对人生的态度:生无所息
对鬼神的态度:敬而远之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 者乐,仁者寿。”(《雍也》) 3.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4.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 5.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6.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 也》) 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
如果没有孔子,中国的 历史会比黑夜还长.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 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 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88年7月,75位诺贝尔 奖获得者联名倡议
1、孔子问礼于老子趣闻
3、冉耕收牛的故事
孔子七十二名得意弟子中有一个叫冉耕,是很出色的 一个。有一次他过河的时候看到一个少女掉到河里就冒着生 命危险将女孩给救了起来。后来女孩的父亲为了表示对冉耕 的感谢就给他送了一头牛(就当时而言,这头牛不亚于现在 的奔驰宝马),冉耕正好也需要一头牛,就毫不客气地收下 了。后来人们都纷纷指责冉耕说他怎么这么没有风度呢,救 了人还收人家东西。冉耕很为难很委屈就去问孔子怎么办, 孔子对他说,你收得好,你要不收的话以后就没有人冒着危 险帮助别人也没有见义勇为的人了。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译文:全中国(天下)的人都亲如兄弟。
(“四海之内皆兄弟”成为后世经常运用的成语, 充满友爱精神,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它告诉我们这 样一个朴实的道理:人与人之间要讲究平等相待、 友爱互助、体谅他人、相互支持!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1《论语》 课件 (共31张PPT)

(译文)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 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0、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俱。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
的 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 伤。”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孔子 (前551
年~前479年)子姓, 以 孔为氏,名丘,字
仲尼。排行老二,又 称:孔二,汉族人, 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 邑(今山东曲阜fù) 人。孔子是我国古代 伟大的思想家、政治 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世界最著 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中的名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译文 )孔子说:“在学习时时常的复习学过的知识,
不也愉快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
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 考却不学习,就会劳神而无得。”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学习
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
改正并告诉他人。”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 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 满 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6、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译文 )孔子说:“勤勉好学,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0、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俱。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
的 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 伤。”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孔子 (前551
年~前479年)子姓, 以 孔为氏,名丘,字
仲尼。排行老二,又 称:孔二,汉族人, 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 邑(今山东曲阜fù) 人。孔子是我国古代 伟大的思想家、政治 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世界最著 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中的名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译文 )孔子说:“在学习时时常的复习学过的知识,
不也愉快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
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 考却不学习,就会劳神而无得。”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学习
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
改正并告诉他人。”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 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 满 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6、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译文 )孔子说:“勤勉好学,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
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课件(共37张PPT)

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孝顺父母 (孝) 二、团结友爱兄弟姐妹(悌) 三、做事小心,严格要求自己(谨) 四、说话诚实,讲究信用(信) 五、有爱心(泛爱众) 六、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亲仁) 七、多看书学习(余力学文)。
《弟子规》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三字经》首孝悌 次见闻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顺父母要有一颗恭敬的心。金钱与物质换不 来亲情与孝心】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尽孝贵在真心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对 待父母。】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牢记父母的年龄是一种感恩的情怀。】
——走进《论语》 亲近孔子
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 孔子 • 释迦牟尼 • 穆罕默德 • 耶稣
• 孔子,更多的是关注现世,关注人生、 人性、人际关系,更加务实。他的思想 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讲求 人生在世有所作为。也正因为他成就了 中华文明,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论语》、西方的《圣经》】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孔子说:“自身端正,不发号令就 能施行;自身不端正,即使好令也 不服从。”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
• 孔子说:“面临着合于仁义的事 情,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
•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 这才真叫错了。”
•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 是能赶得上的,要努力争取。
一、孝顺父母 (孝) 二、团结友爱兄弟姐妹(悌) 三、做事小心,严格要求自己(谨) 四、说话诚实,讲究信用(信) 五、有爱心(泛爱众) 六、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亲仁) 七、多看书学习(余力学文)。
《弟子规》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三字经》首孝悌 次见闻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顺父母要有一颗恭敬的心。金钱与物质换不 来亲情与孝心】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尽孝贵在真心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对 待父母。】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牢记父母的年龄是一种感恩的情怀。】
——走进《论语》 亲近孔子
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 孔子 • 释迦牟尼 • 穆罕默德 • 耶稣
• 孔子,更多的是关注现世,关注人生、 人性、人际关系,更加务实。他的思想 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讲求 人生在世有所作为。也正因为他成就了 中华文明,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论语》、西方的《圣经》】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孔子说:“自身端正,不发号令就 能施行;自身不端正,即使好令也 不服从。”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
• 孔子说:“面临着合于仁义的事 情,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
•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 这才真叫错了。”
•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 是能赶得上的,要努力争取。
《论语》导读课件

论语 地位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后来被尊奉为儒家经典,成为《四书》 (包括《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中的一种,甚至被尊为儒家 之《圣经》。 《论语》从西汉开始就已经成为了 读书人必读的著作,元朝以后,科举考 试都从“四书”中命题,使它在中国古 代显得极其重要。在现代,《论语》对 于研究孔子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更 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资 。 料 。
2015-6-30
名著导读《论语》
24
学习规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 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 师了。”
2015-6-30
名著导读《论语》
25
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罔:迷惑、茫然不解;殆:精神疲乏而招致危险。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 令,被管理者也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 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纵然三令五申,被管 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015-6-30
名著导读《论语》
20
2、教育思想
2015-6-30
名著导读《论语》
21
兴办私学
2015-6-30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名著导读《论语》
《论语》的主要内容
第一:儒家的治国理念。
第二: 教育的精辟言论。
第三: 为人的格言警句。
1、治国思想
2015-6-30
名著导读《论语》
14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 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 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 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 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 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 只有四年多。
(论语选读)《论语》导读ppt课件

• 【原文】 • 1· 4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注释】 • 曾子:孔子学生,名参(shēn)。 • 三:虚指,多次。 • 省:反省。 • 信:诚信。 • 传:动词活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学业。
• 【译文】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 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 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 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 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论语 简介ຫໍສະໝຸດ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
总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 计有《学而》、《为政》、《八 佾》、《里仁》、《公冶长》、 《雍也》、《述而》、《泰伯》、 《子罕》、《乡党》、《先进》、 《颜渊》、《子路》、《宪问》、 《卫灵公》、《季氏》、《阳货》、 《微子》、《子张》、《尧曰》。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 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 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 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 想所依据的经典。
论 语 导 读
儒家的经典 道德的规范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 想家之首。
论语 地位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后来被尊奉为儒家经典,成为《四书》 (包括《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中的一种,甚至被尊为儒家 之《圣经》。 《论语》从西汉开始就已经成为了 读书人必读的著作,元朝以后,科举考 试都从“四书”中命题,使它在中国古 代显得极其重要。在现代,《论语》对 于研究孔子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更 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资 。 料 。
书名 由来
《论语》的书名,最初见于《礼 记· 坊记》。汉朝人引用《论语》或 单称《论》,或单称《语》,或者 称《传》或《记》,甚至不是孔子 所言也称“孔子云”,“似乎可以 看出,汉人把《论语》等同于《孟 子》、《荀子》、《墨子》,作为 诸子的一种”。 《论语》书名的含义,《汉书· 艺文 志》的解释较为稳妥,“《论语》 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 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 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 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名著导读《论语》PPT演示课件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 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 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译文:颜渊、子路陪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说 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 拿出来与朋友们分享,用破了也不会抱怨。”颜渊说: “我愿意做到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希望听听先生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 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们得到信任,使年青人得 到关怀。”
完善自我的核心要素,这本书用事件描述灵魂,用幽默启迪心智,用历史洗刷情理,尤如在我们面前放了一面镜子:正心、正形。当 读完一本书,真正静下心来品的时候,才会发现能触动内心令人无法平静的感动多是由于书里的故事、情理正好纠正了自己的偏差,
•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智慧、高尚、宁静、宽容、公正等关键词就是镜子里的标识,通达真善美。智慧的人生是每个人都向往的,责任感的认同是通向智慧
教学目标:
• 1.读《论语》知儒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并走 入《论语》, 通过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 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 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 3.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体验并追求理想的 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学重点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人生的基本保障,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提升民族素质的根本力量,教师则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养的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
分,今天做教师就意味着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也是多年在工作中一直禀承的信念。 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希望和救星,他找到监狱长,救他,说这是他可以翻案的机会,只要找到那名犯人,再加上他的学生做证,他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课件37张

韩国尊儒最甚
孔子在韩国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千百年 来,韩国每年都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纪念孔子诞 辰。儒学外传的一千多年来,韩国受儒学影响最深。
【
颁
奖
辞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
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
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
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
孔子的故乡
曲阜是春秋 时期鲁国的都城, 是我国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创 始人孔子的故乡。
三孔——孔 庙、孔府、孔林。
一、孔子其人
⒈孔子的青少年时代 尼山降圣,生逢乱世
纥与颜氏女生孔子,祷 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 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 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 姓孔氏。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 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格言体 答问体 对话体 议事体
格言体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 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 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 的人长寿。”
2020/9/27
名著导读《论语》
29
答问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 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 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 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 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 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 命的张力。
万名网民大调查 超过44%网民常看论语
与同学共勉:
阅பைடு நூலகம்,终身的承 诺!
世界上最动人的 皱眉是在读书时 那苦思的刹那;
孔子在韩国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千百年 来,韩国每年都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纪念孔子诞 辰。儒学外传的一千多年来,韩国受儒学影响最深。
【
颁
奖
辞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
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
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
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
孔子的故乡
曲阜是春秋 时期鲁国的都城, 是我国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创 始人孔子的故乡。
三孔——孔 庙、孔府、孔林。
一、孔子其人
⒈孔子的青少年时代 尼山降圣,生逢乱世
纥与颜氏女生孔子,祷 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 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 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 姓孔氏。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 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格言体 答问体 对话体 议事体
格言体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 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 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 的人长寿。”
2020/9/27
名著导读《论语》
29
答问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 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 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 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 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 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 命的张力。
万名网民大调查 超过44%网民常看论语
与同学共勉:
阅பைடு நூலகம்,终身的承 诺!
世界上最动人的 皱眉是在读书时 那苦思的刹那;
《论语》导读完整PPT课件

——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 的宣言
一、孔子其人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 表”“千古圣人”,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 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其人
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 仁者远矣。”
为政治国
•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則民服;举 枉错诸直,則民不服。”
•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時。”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
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原因
(四)《论语》思想
➢1、仁礼思想 ➢2、为人处世 ➢3、为政治国 ➢4、好学深思
1、仁礼思想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三、《论语》其书
(一)《论语》简介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 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 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一、孔子其人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 表”“千古圣人”,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 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其人
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 仁者远矣。”
为政治国
•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則民服;举 枉错诸直,則民不服。”
•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時。”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
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原因
(四)《论语》思想
➢1、仁礼思想 ➢2、为人处世 ➢3、为政治国 ➢4、好学深思
1、仁礼思想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三、《论语》其书
(一)《论语》简介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 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 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及立身处世之道 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二)《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 班超的《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 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 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 语》。”
仁礼思想
•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顏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渊曰:“請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視,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顏渊曰:“回虽不敏,請事斯語 矣!” •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則不侮,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 是。”
仁礼思想
•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
为人处世
• 顏淵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 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绝,其何伤 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 陳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 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 可阶而升也……”
• 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 《春秋》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 《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 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 《孟子》: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3、为政治国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
• “儒”字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雅”、“优”及“和”的意 思,从“人”从“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 为人所需。自春秋、战国、秦、汉以后起,儒家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 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二)儒家经典
•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 《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 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原因
(四)《论语》思想
➢1、仁礼思想 ➢2、为人处世 ➢3、为政治国 ➢4、好学深思
1、仁礼思想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 乐吗?
➢ 这一则讲的是有学习乐趣,而且志同道合 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译文:全中国(天下)的人都亲如 兄弟。
➢ “四海之内皆兄弟”成为后世经常运用的成 语,充满友爱精神,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它 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朴实的道理:人与人之间 要讲究平等相待、友爱互助、体谅他人、相 互支持!
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 仁者远矣。”
为政治国
•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則民服;举 枉错诸直,則民不服。”
•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時。”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
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一)《论语》简介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 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 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丘也。”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后已,不亦远乎?” •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 陳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
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 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陳 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
(五)《论语》的版本及其整理情况
➢ 《鲁论语》 ➢ 《齐论语》 ➢ 《古论语》 ➢ 《张侯论》
今本论语篇目
• 学而第一 • 里仁第四 • 述而第七 • 乡党第十 • 子路第十三 • 季氏第十六 • 子张第十九
为政第二 公冶长第五 泰伯第八 先进第十一 宪问第十四 阳货第十七 尧曰第二十
八佾第三 雍也第六
孔子其人
➢少贫且贱,而慕礼乐之教 ➢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周游列国,处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
却仍“知其不可而为之” ➢晚年返鲁,整理六经
孔子的历史功绩
•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 赞周易,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
(一)“儒”
• 儒字有两种意思:其一,即有道之士。《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 “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其二,《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不过一般《说文解字》的最后一意接受较广。“儒”即今所谓“学者”, 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论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 小人儒”。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才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 人。“儒”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
于我如浮云。” • 子曰:“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 司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謂之
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为人处世
•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
4、好学深思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敏而好學,不耻下问,……”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寢,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憤 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將至云尔。” •子曰:“学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学則殆。”
仁礼思想
•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 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子曰:“上好礼,則民易使也。” •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
哉?”
2、为人处世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 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三)人物派别
•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代表了儒家发 展的不同阶段。
• 儒家的派别包括:思孟学派、宋明理学、 心学、气学、今文学派、 公羊 学、谶(chen)纬神学、古文学派、训诂学。
• 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 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 子就开始逐步分化。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 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儒家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的 《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 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好学深思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无道則 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不語怪、力、乱、神。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 不忧贫。”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二)《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 班超的《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 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 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 语》。”
仁礼思想
•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顏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渊曰:“請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視,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顏渊曰:“回虽不敏,請事斯語 矣!” •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則不侮,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 是。”
仁礼思想
•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
为人处世
• 顏淵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 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绝,其何伤 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 陳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 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 可阶而升也……”
• 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 《春秋》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 《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 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 《孟子》: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3、为政治国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
• “儒”字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雅”、“优”及“和”的意 思,从“人”从“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 为人所需。自春秋、战国、秦、汉以后起,儒家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 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二)儒家经典
•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 《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 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原因
(四)《论语》思想
➢1、仁礼思想 ➢2、为人处世 ➢3、为政治国 ➢4、好学深思
1、仁礼思想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 乐吗?
➢ 这一则讲的是有学习乐趣,而且志同道合 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译文:全中国(天下)的人都亲如 兄弟。
➢ “四海之内皆兄弟”成为后世经常运用的成 语,充满友爱精神,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它 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朴实的道理:人与人之间 要讲究平等相待、友爱互助、体谅他人、相 互支持!
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 仁者远矣。”
为政治国
•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則民服;举 枉错诸直,則民不服。”
•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時。”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
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一)《论语》简介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 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 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丘也。”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后已,不亦远乎?” •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 陳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
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 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陳 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
(五)《论语》的版本及其整理情况
➢ 《鲁论语》 ➢ 《齐论语》 ➢ 《古论语》 ➢ 《张侯论》
今本论语篇目
• 学而第一 • 里仁第四 • 述而第七 • 乡党第十 • 子路第十三 • 季氏第十六 • 子张第十九
为政第二 公冶长第五 泰伯第八 先进第十一 宪问第十四 阳货第十七 尧曰第二十
八佾第三 雍也第六
孔子其人
➢少贫且贱,而慕礼乐之教 ➢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周游列国,处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
却仍“知其不可而为之” ➢晚年返鲁,整理六经
孔子的历史功绩
•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 赞周易,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
(一)“儒”
• 儒字有两种意思:其一,即有道之士。《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 “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其二,《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不过一般《说文解字》的最后一意接受较广。“儒”即今所谓“学者”, 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论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 小人儒”。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才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 人。“儒”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
于我如浮云。” • 子曰:“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 司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謂之
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为人处世
•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
4、好学深思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敏而好學,不耻下问,……”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寢,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憤 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將至云尔。” •子曰:“学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学則殆。”
仁礼思想
•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 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子曰:“上好礼,則民易使也。” •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
哉?”
2、为人处世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 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三)人物派别
•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代表了儒家发 展的不同阶段。
• 儒家的派别包括:思孟学派、宋明理学、 心学、气学、今文学派、 公羊 学、谶(chen)纬神学、古文学派、训诂学。
• 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 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 子就开始逐步分化。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 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儒家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的 《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 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好学深思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无道則 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不語怪、力、乱、神。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 不忧贫。”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