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本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共18卷162篇,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2)《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于东汉,传说为秦越人所作。

(3)《伤寒杂病论》张机(字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经晋·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

(4)《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成书于东汉,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全书载药365种。

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年)

(1)《脉经》晋·王叔和著,为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

(2)《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为中医学第一部针灸专著。

(3)《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著,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候学专著。

(4)《备急千金药方》与《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为中医学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提出“大医精诚”为医学道德准则和追求的境界。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后人称为“寒凉派”。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

(2)张从正后人称为“攻邪派”。代表著作为《儒门事亲》

(3)李杲自号东垣老人,后人称为"补土派"。代表著作为《脾胃论》

(4)朱震亨后人尊称朱丹溪,后人称为"滋阴派"。代表著作为《格致余论》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

(1)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

(2)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

(3)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

(4)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

近代与现代(公元1840年以后)

(1)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功能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和精气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

人体五脏生理系统简表

系统五脏六腑五体官窍经脉

心系统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肝系统肝胆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脾系统脾胃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肾系统肾膀胱骨耳及二阴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形神一体观

精气一体观

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的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中医学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讲究辩证与辨病相结合。

(1)症、证、病的基本概念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包括。

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的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等。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法,即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明确病变的本质,拟定治则治法。

辩证辩证是以中医学理论对四诊(望、文、问、切)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为何种正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病因:即探求疾病发生的原因。根据中医病因理论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探求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某些病因,如外伤、虫兽咬伤等可直接观察询问病史了解。

辨病位:即分析、判别确定疾病只所在部位。

辨病性:即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之性。

辨病势:即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及用药,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因证立法:即依据证候而确立治则治法。证,是辩证的结果,也是论治的依据。只有确定疾病某阶段或某类型的证,才能针对该证性质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随法选方:即依据治则治法选择相应的处方。处方,是在确定治疗手段的基础上,依据治法的要求,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如选用药物疗法,应开出符合治法要求的方剂及其药物组成,并注明剂量、煎煮或制作、服用方法等。

据方施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患

者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3、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象思维

(1)形象思维

(2)意象思维

(3)应象思维

系统思维

(1)整体宏观

(2)天人合一

变易思维

(1)恒动变化

(2)动静相召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气一元论

1、气的哲学概念与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简称“气论”,是古人认识和阐释物质世界的构成及运动变化规律的宇宙观。(1)气概念的形成

(2)气的哲学概念气是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其本义,是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物质存在;其泛义,是

世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均可称之为气。

2、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1)气是物质

(2)气是万物的本原

(3)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气的变化,称气机。气的运动是宇宙产生各种变化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