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日记》读后感(最新)
《曾国藩》读书心得

《曾国藩》读书心得《曾国藩》读书心得(通用13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曾国藩》读书心得篇1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可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能够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
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资料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能够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能够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
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必须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
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平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
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
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
第三谨言。
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能够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可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我的见解。
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
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我的生命。
曾国藩读后感400字

曾国藩读后感400字《曾国藩读后感》篇一读完《曾国藩》这本书,我真是感慨万千啊。
曾国藩这个人,就像一个谜一样,让我捉摸不透,但又深深地吸引着我。
曾国藩刚开始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古板的老夫子。
你想啊,他那一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咱们现代社会看来,也许有点迂腐。
他每天坚持写日记,反省自己的言行,什么“日省吾身”之类的,这在我们现在很多人眼里,可能就会觉得,哎呀,这人是不是太较真了。
我就想啊,要是我每天都得这么严格地审视自己,那不得把自己逼疯了?比如说,我今天不小心多吃了一块巧克力,这要是按照他的标准,是不是就得在日记里深刻检讨自己的意志力不坚定呢?可是,随着对他了解的深入,我又觉得他真的很了不起。
他在那个乱世之中,能够组建湘军,对抗太平天国。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湘军刚开始的时候,就像一群乌合之众,啥人都有。
但是曾国藩硬是把他们训练成了一支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军队。
这就好比把一群散沙捏成了一个坚硬的拳头。
他肯定是费了不少心思,就像一个老母鸡护着小鸡仔一样,精心地照料着湘军的成长。
他在官场的经历也特别传奇。
在那官场的大染缸里,他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又能和各方势力周旋,真的是不容易。
有时候我就在想,要是我处在他那个位置,估计早就被那些官场的弯弯绕绕给绕晕了。
也许我会成为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哪里还能像他一样坚持自己的原则呢?他就像一棵挺立在风雨中的大树,虽然周围狂风大作,但是他的根基却稳得很。
不过,他也有让我不太理解的地方。
比如说他对待太平天国的态度,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呢?太平天国虽然有它的问题,但里面也有很多普通百姓啊,他在镇压的过程中,肯定造成了很多伤亡。
这时候我就会想,他所谓的“忠君爱国”是不是有点太绝对了呢?也许在他那个时代,他只能这么做,毕竟他受到的是封建正统教育。
但这还是让我觉得心里有点不太舒服。
总的来说,读《曾国藩》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奇特的旅行。
我一会儿觉得他是个值得敬仰的大英雄,一会儿又觉得他有些做法难以接受。
看完曾国藩临终前的3篇日记,我被深深感动了

看完曾国藩临终前的3篇⽇记,我被深深感动了琢磨君(ID:zhuomojun)——弘扬传统⽂化,传播国学智慧。
每天学习⼀点,每天进步⼀点!点击标题下蓝字“琢磨君”关注,我们将持续为您提供有价值、正能量的国学⽂章。
《菜根谭》中有句名⾔叫:“奇卓异⾮⾄⼈,⾄⼈只是常”,意思是说:标奇⽴异超凡绝俗,这不是真正的完⼈,真正的完⼈就是常⼈。
很长⼀段时间,我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真意,直到我看完《曾国藩⽇记》,看到了曾国藩临终前的3篇⽇记,⾃⼰被深深感动后,我才真真切切地理解了何为“⾄⼈只是常”。
同治⼗⼀年⼆⽉初四⽇(1872年3⽉12⽇),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享年62岁。
同治⼗⼀年⼆⽉初⼀,曾国藩写⽇记中写道:“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全⽆归宿。
通籍三⼗余年,官⾄极品,⽽学业⼀⽆所成,德⾏⼀⽆可许,⽼⼤徒伤,不胜悚惶惭报。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者和统帅,花费⼗⼏年时间成功平定天平运动,建⽴绝世奇功,挽救晚清于狂澜之际,被⼈誉为“晚清中兴第⼀名⾂”;梁启超先⽣甚⾄称其为“⽴功、⽴德、⽴⾔三不朽”的完⼈,⽽他临终前还在愧责⾃⼰,学业⽆成,缺乏德⾏。
这种深刻的反省,着实让⼈敬佩。
同治⼗⼀年⼆⽉初⼆,曾国藩写⽇记中写道:“⼿执笔⽽如颤,⼝欲⾔⽽不能出声”。
此时的曾国藩⽼态龙钟,混上上下都是病,但他依然忍住疼痛,按部就班的⼯作学习、早起晚睡,其勤勉⼀⽣的⾼风亮节真是让⼈肃然起敬!⼆⽉初⼀,他早饭后清理⽂件,然后会客8次,阅读了《⼆程遗书》和办公⽂件,然后核查科房批稿簿,晚上⼜改了20多封信稿,知道⼆更五点(晚上11点)才上床睡觉休息。
⼆⽉初⼆,他早饭后清理⽂件,会客6次,然后阅览本⽇⽂件,核查科房批稿,突然发病,⼿颤抖厉害,⼝说不出话,于是停⽌办公,躺在床上休息。
精⼒稍微得到恢复,曾国藩⼜躺在床上核查完毕今⽇的批稿簿,继续阅读《⼆程遗书》,直到⼆更四点(晚上10点36)才睡觉。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300字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300字曾国藩传记读后感(一)读完曾国藩传记,我就像发现了个宝藏老头。
这曾老头,小时候背书那叫一个笨呐,有个小偷躲他家梁上,想等他睡了偷东西,结果他一篇文章背了一整晚都没背会,小偷气得跳下来背了一遍就走,你说逗不逗?但他就凭着一股倔劲,一直坚持学习,最后成为一代名臣。
我就想起我学做饭的时候,想做个红烧肉,看了好多教程,第一次做出来那味道,简直能把人送走。
可我没放弃,一次次试,慢慢就有了进步。
曾国藩也是这样,他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却始终在努力前行。
他的故事告诉我,笨鸟先飞不是说说而已,只要坚持,哪怕起点低,也能扑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二)曾国藩这人可太有趣了。
他在官场里摸爬滚打,写日记反省自己,今天骂自己不该和同僚吵架,明天又说自己读书不够勤奋。
我仿佛看到一个古板又可爱的小老头在那碎碎念。
我有次参加比赛,准备过程中也是状况百出。
一会儿觉得自己练习方法不对,一会儿又埋怨自己不够专注,和朋友吐槽的时候,那架势和曾国藩写日记反省有得一拼。
不过呢,曾国藩靠着不断自我修正,在复杂的官场站稳脚跟。
我也从自己的小比赛里学到了,人不怕犯错,就怕不知道改。
就像走路歪了,赶紧调整方向,才能继续大步向前,不然只能在原地打转,说不定还掉进坑里。
这曾老头的传记,还真让我悟到了点生活的小窍门。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三)读了曾国藩传记,我对他练兵的事儿印象深刻。
他练兵那是相当严格,从纪律到战术,一丝一毫都不马虎。
士兵们在烈日下操练,动作不标准就得重来。
我记得我参加学校军训的时候,那教官也是个严格的主儿。
大太阳底下站军姿,只要有一个人动了,全班都得加时。
当时心里直叫苦,可后来发现,经过这样的磨练,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曾国藩的湘军能战无不胜,和他的严格训练分不开。
他知道想要成就大事,就得从基础抓起,不能有丝毫懈怠。
我也明白了,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想要有收获,就得对自己狠一点,不能总是得过且过,松松垮垮的,不然永远只能看着别人优秀,自己在后面慢悠悠晃悠,啥时候才能出人头地呀。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2023 年,我深感幸运能读到这本书。
起初,我在喜马听了关于曾国藩的传记,对他的生平有了大致的了解,但仍觉不过瘾,于是购买了张宏杰先生所著的《曾国藩传》。
这确实是我去年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一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能从曾国藩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其中有两点对我帮助极大,让我得以摆脱困境:第一,关于“笨人下笨功夫”的益处。
其一,笨拙的人欠缺智力资本,因此会比他人更加虚心,也更愿意付出努力。
其二,他们从小经历的挫折较多,常常遭遇失败,故而“逆商”(即逆境商数)较高,抗打击能力很强。
其三,由于他们不懂得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会努力钻研,直至解决,所以做事能够不留死角。
第二,曾国藩的自我管理十二条,翻译成中文实为九条。
学会这些方法,对我们的人生将大有裨益。
其一,早起。
每天清晨即起床,绝不赖床。
其二,静坐。
每天定时静坐一个小时,让内心平静下来,不被琐事扰乱心神。
其三,读书不二。
每天只读十页经书和十页史书,遇到任何问题都不改变阅读计划,一本书未读完,绝不触碰下一本。
其四,谨言。
时刻保持警惕,不乱说话,慎重对待每一句话。
其五,保身,即节劳、节欲、节饮食。
节欲,指控制欲望,通俗来讲,就是节制房事;节饮食,则是要注意饮食有节。
这是养生之道。
其六,每日记录《茶余偶谈》一则。
准备一个笔记本,取名为《茶余偶谈》,专门记录朋友们聊天时提到的各种有启发性的事情。
聊天也并非毫无意义。
其七,每月需完成几篇文章和几首诗的创作,给自己设定固定的任务。
其八,练字。
每天早餐后,要练习半小时书法。
其九,夜晚不出门。
天黑后尽量避免与朋友外出闲聊。
曾国藩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的勤奋、自律和不断自我反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通过自我管理和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被各种诱惑和干扰所迷惑,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

《曾国藩传》范文〔通用20篇〕《曾国藩传》范文〔通用20篇〕《曾国藩传》篇1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
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化启迪。
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
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
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开展。
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表达了出来。
他可以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可以忍辱负重,否那么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假设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那么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到达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可以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平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5篇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5篇《曾国藩》读后感1说起曾国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清朝的政治作风,想到的是他政治方面的成就。
然而,其实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
“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
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
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
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
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日记的启示

曾国藩日记的启示曾国藩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无论道德文章还是为官事功,都堪称典范。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这样评价他:“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
”梁启超对曾国藩更是赞佩:“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对曾国藩的高度评价,表达了他们对其言行的价值认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近乎完美的“圣人”,偶尔也会萌生逐利的欲望。
他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十日那天的日记中,有一条很有意思的记载:“昨间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
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
”“别敬”是旧时贿赂的讳称。
清代京官,职位较地方官为清贵,收入却远逊之。
地方官除了薪俸以及政府发给的养廉银(京官无此收入)以外,各种灰色收入更是大笔进项。
由于京官能影响地方官的铨评升降,其喜怒直接关乎他们的乌纱帽,因此京官与地方官之间便形成一种经济上的“调剂”。
大小京官,莫不仰给于地方官之“别敬”。
地方官因迁调而进京述职,或京官外放为地方官临走向相关官员告别,都要赠送财礼,这就是“别敬”。
曾国藩这则日记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逐利是人的本性,连竭力追求人格完善的大儒曾国藩也不能例外。
在欲望面前,放纵还是自省,检验着一个人的精神向度和品格高下。
品德高洁的人,当好利之心如火苗蹿起时,应该像曾国藩那样,经常反躬自问,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不断提高慎权、慎独、慎微、慎友的自觉性。
剖析众多贪腐案例,自坠深渊者都缺少这三种能力,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终成千古之恨。
张宏杰在《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一书中感叹,曾国藩在京为官13年,收入低,开销大,怎一个穷字了得。
当清官是痛苦的。
在家书中,他也描述过自己这种天天为钱发愁的苦恼:“余自去岁以来,日日想归省亲。
所以不能者,一则京账将近一千,归家途费又须数百,甚难措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性格厚重,富于耐性。
按星座学来说,这是“土象星座”比如金牛座的特点: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适合从事需要顽强毅力和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工作。
但是曾国藩的生日显示,他居然是射手座。
射手座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据说是“像风一样自由”,性格外向,坐不住。
曾国藩在青年时代恰恰如此,他是一个非常爱交朋友、非常爱串门、非常爱聊天、非常爱开玩笑的人。
那时候的曾国藩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爱看杀人。
曾国藩住在城南菜市口附近,清代的时候那里是刑场。
所以曾国藩隔三差五,就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杀人。
其实刚刚到北京的曾国藩不光是见识狭窄、观念鄙俗,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
曾国藩性格中的第一个毛病,就是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
第二个毛病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他是同学中唯一的进士,又点了翰林,因此难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到北京的头几年经常跟人发生冲突,有一次他跟一个同乡——刑部主事郑小珊,因为某事意见不一致吵起来了,隔着桌子就要动手,大家给拉开后,还彼此指着对方的鼻子破口大骂。
第三个毛病是“虚伪”。
当然这种“虚伪”不是指他多么大奸大恶,而是指他跟普通人一样,在社交场合容易顺情说好话,而且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除了以上三点,曾国藩认为自己还有一大缺点,必须改过,那就是“好色”,爱看美女。
比如有一次他在朋友家看到主妇,“注视数次,大无礼”。
今天看来,这似乎有点儿可笑。
血气方刚的他,见到美女自然会多看几眼。
这不过是正常的本能反应,然而在那个年代,曾国藩却认为这是一个严重问题。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特别是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最追求完美的时候。
三十岁这一年,在曾国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所谓圣人,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
这样,他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就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
而自己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
这是一个何其宏伟的人设!曾国藩在三十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也就是说,我只有一个选择,或者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或者做一个圣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
道光二十二年(1842),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他已经立定了终身之志。
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这就是他为自己立定的“终身大规模”。
他认为,这一目标实现了,其他目标就自然而然能达到。
脱胎换骨的开始:写日记志向非常高远,但是怎么做到呢?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
曾国藩向大儒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
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
这是入圣之基。
曾国藩一开始并不明白。
因为他以前写过日记,并没发现记日记有什么重要。
我们翻开曾国藩的早期日记,和我们大部分人的日记一样,记得并不得法,存在很多问题:第一个是不连贯,不能一直坚持。
现存的曾国藩最早的日记,连续记了将近一年。
从道光十九年(1839)初记到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就中断了。
曾国藩说,这是因为他把日记簿“误置箱内,不能逐日取出,随意记载”,这个借口显然很牵强。
第二个问题是把日记记成流水账,经常一整天的事就记成一句。
比如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二十七日日记就六个字:“沈明府请吃饭。
”五月初九日日记五个字:“住上选叔家。
”敷衍了事。
第三个问题是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
唐鉴告诉他,日记不是这个写法。
写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
唐鉴每天晚上都要记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
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么紧急事务,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首先,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要用恭楷来写,因为这样反映一种诚敬的心态。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
于是,曾国藩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开始恭楷写日记。
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要细细地过一遍,然后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对,“痛自警醒”,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他在日记中把自己跟郑小珊打架这件事记述了一遍,然后进行分析,这件事虽然是两个人都有毛病,但是圣人教导说,改过要从自己做起,而且改过要从速,意识到了马上就改。
所以他撂下笔,马上就去向郑小珊赔罪。
郑小珊也很感动,本来是俩人都有错,结果曾国藩主动道歉,于是两个人把酒言欢,尽释前嫌。
对于自己爱犯的“言不由衷”“虚伪”“浮夸”,他在日记中也是高度警惕。
他反省道:“予此病甚深。
孔子之所谓巧令,孟子之所谓餂,其我之谓乎?……试思此求悦于人之念,君子乎?女子小人乎?”也就是说,动不动就随口夸人,这正是孔子说的“巧令”,是小人行径。
曾国藩反思,评论人夸奖人要慎重,这样人家才会拿自己的话当回事。
至于戒色,他也动用了大量心理能量。
一旦自己动了色心,多看了哪个美妇人一眼,他回家就立刻记下来,痛切自责一番。
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圣人标准实在是太超绝了。
它要求人每一分钟都展开对自然本性的搏杀,那真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因此能够坚持下来非常艰难,但是曾国藩却坚持下来了。
为什么呢?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以后的日记,跟今人写微博很像。
我们知道,一则微博是一百四十个字,曾国藩的日记也不长,一天大概也是一二百字,关键是每隔一段时间,去让朋友们都看一遍,并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就像今天在微博下面的跟帖。
为什么把日记给朋友看呢?因为外力远远大于内力。
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
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自己的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曾国藩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
后来离开北京,在外带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
一是为他们做一个榜样,再一个是让他们监督自己。
就这样,通过记日记这种方式,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在学做圣人的道路上,曾国藩取得的第一项成功是戒烟。
曾国藩的烟龄很长。
湘中烟草的味道很辛辣,劲头十足。
读书之时,他曾经是成天烟筒不离手的。
三十岁以前,他也曾试着戒过两次烟,不过都没有成功。
在立志自新后,曾国藩发誓戒烟:“客去后,念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因立毁烟袋,誓永不再吃烟。
如再食烟,明神殛之!”戒除多年的烟瘾,对任何人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戒烟第二天,曾国藩就开始彷徨无主,寝食不安。
说自己如同“失乳彷徨”。
把戒烟比喻为婴儿断乳,可谓相当准确。
但是就像曾国藩一生中的其他事一样,一旦下定决心,他就没有退让过一步。
不论多么痛苦煎熬,他就是不再碰烟具。
到快一个月头上,他在日记中记道:“吾自戒吃烟,将一月矣,今差定矣!”对于自己戒烟成功,曾国藩终生引以为豪,并且以此为例,教育子弟。
多年之后,他还对弟弟提到此事,作为“无事不可变”的例证。
前言:进入读书篇,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古代当官的人几乎个个都是文章大家,学问大家。
当官的文采很差,也就在本朝建国时期的独一份吧。
现在基本在体制内的官员们,基本文笔还是写字都非常不错。
这和中国自古以来是文章大国还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是个爱读书,肯读书,读恒书的人,又是一个经世致用的人。
一书不通,不翻下书。
翻开曾氏日记,大概有17篇日记涉及到读书。
其实每次要去总结曾氏的日记,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篇日记主题不同,也是相当考验人的归纳、总结能力。
今天从读书心态、读书方法、文章之美、读书感悟这几部分和大家掰扯一下。
读书心态:在曾氏日记中谈读书心态的有两点,一点是读书为人还是为己,另一点是需要虚己以游世。
最后我再增加一点,读书要有怀疑精神。
读书为什么会有为人为己之分。
《论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为了装点门面,为了在人前炫耀。
"为己者",主要是自己道德学问的提升,并不求学而外露。
好比有的人跑步锻炼,每天都发朋友圈,希望大家点赞,但是有的人就是默默锻炼,默默坚持。
其实两者的发心是不同的,有些人做事是为了别人的赞美而做,有些人做事只为了自己真正喜欢,真正想做,最后所能达到的深度却截然不同。
虚己以游世、乘物以游心,这是庄子的思想。
曾氏在日记中提了一个观点就是人不可自高,以自己的空杯心态进入作者的思想世界,游历作者的心路历程,感受作者所感受的,思想作者所思想的,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能力妄加评判古人。
不过从我看来,人还是需要有一些怀疑精神的,特别在读书这件事上,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但是真的要有所收获的话,那需要有批评的思维去评价文章,所谓的“与作者聊天”,读书要有批评思维,然后站在作者的角度批评自己的批评思维,这样对于书的理解才能进一步。
读书方法:曾氏在日记中谈论读书的方法,一是他认为读书应该读大家名著。
选一、二家为好。
五古专读陶潜,七古专读韩愈,五律专读杜甫,七律专读黄庭坚,七绝专读陆游。
二是他认为要把书读薄,曾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经常用很简单的文字便做了概括。
他曾概括古书、古文最可以学习的有八个方面,他概括为《诗》之节,《书》之括,孟之烈,韩之越,马之咽,庄之跌,陶之洁,杜之拙。
这些各是什么呢?诗之洁,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就是节制的意思。
书之括,《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以起简要概括文风为主。
孟之烈,《孟子》是雄辩家,自有其气吞天地万物的气概。
韩之越,韩愈的文章,激情澎湃,“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马之咽,司马迁忍常人不可忍之苦,才有《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庄之跌,《庄子》开篇第一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庄子就是通过跌宕起伏、汪洋恣肆的描述带我们进入他的世界。
陶之洁,陶渊明的诗,给人以悠然,高洁之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诗堪称洁字的代表之作。
杜之拙,拙字当做厚重解。
王维的诗空灵,杜甫的诗厚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曾氏只各用一个字进行总结。
把书读薄,是将书中的思想精髓,提炼出来,这不仅需要把书读透,更考验人的思辨能力。
三是要把书读厚,曾氏日记中未谈如何把书读厚,但所谓厚积而薄发。
无厚就无薄。
那如何把书读厚呢?我的观点是针对书中的内容,我们可以做两件事来把书读厚,第一件事就是时空,过去、现在、未来。
放在不同的时空去看,去辨识,是否有所不同。
第二件事就是延展书中的问题与结论。
比如说读诗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读这首诗,我读其他的行不行,这首诗里面的内容为什么是这样的,能不能是另外的样子。
内容的前提以及结论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是否还有一些隐藏的观点?这些就是把书立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