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医药概况
各少数民族医学用药

各少数民族医学用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同时医学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发展,在中国这个辽阔的土地上,不仅有中医药还有很多各小数民族的医学,同样有疗效。
癌症病人不防一试。
注:好的方子也要有好的药材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此文章只是一个引子,具体的对哪一个民族的医学有兴趣的还需自己去搜索资料苗医分布于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乌蒙山脉及武陵山脉等地区。
由于各地区纬度、地理环境、用药习惯的不同,各类药物分布有差异,有的种类如:见血飞、鱼腥草、银花、桔梗等几乎各地都有分布;而有的种类如:艾纳香、马槟榔、金铁锁、松萝、紫金莲等仅限于某些地区和一定的海拔高度才有分布。
苗族聚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不少的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大力开发常用的药材如天麻、茯苓、杜仲等的人工栽培。
苗医在理论上有“两病两纲”之说,即将一切疾病归纳为冷病、热病两大类,“两纲”即“冷病热治、热病冷治”两大治则。
现将诊断方法简述如下。
苗医通过望、听、嗅、问、摸、弹等方法搜集疾病表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结合天时地域及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辨清冷、热二病,分别所属病证,为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提供重要依据。
(一)望诊主要望形态、神志、面色、眼球、四毛(头发、眉毛、睫毛、毫毛)、口舌、耳壳、鼻、指纹、指甲、手掌、二便、病灶等,尤对望四毛、口舌、鼻、指纹、指甲、掌纹方面独具特色。
二)听诊主要听病人说话、呻吟、咳嗽、呼吸、打呃、肠鸣、排屁等声音变化诊断疾病。
若声音高亢有力,或重浊气粗者为热病;声低沉长无力者多为冷病。
初病语音声嘶为热病,久病声嘶为冷病。
因恼怒而咳声连作,气不得续,甚或咳血为“气咳”,连续大声呻吟,双手抱腹、翻来滚去,表情痛苦,面色苍白或青,伴大汗淋漓者多为“鲤鱼摆滩经”。
(三)嗅诊是医生嗅病人的体气、口气及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变化以诊断疾病。
如大便焦臭、小便浑浊而臭,或排屁臭如腐蛋,或汗后有酸臭味均为热病。
若大便腥臭、小便清长无臭,或久病屁多不臭均为冷病。
民族传统医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精选资料

民族传统医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国有56个民族,总人口124261.22万人。
其中,汉族113738.61万人,占91.53%;55个少数民族共10449.0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
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知识的积累,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医药。
中国的传统医学分三个组成部分,首先是中医学。
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
其次是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称为民族医学。
还有一部分既无医学理论体系,又无民族文化背景的民间草医草药,一般称民间医学。
根据近几十年来的发掘整理,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资料约30余种,例如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壮医学、苗医学、傣医学、瑶医学、彝医学、土家族医学、侗医学、朝鲜医学、回回医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民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政策的扶持。
这就要求在发掘、整理、总结、提高民族医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民族人民健康的作用。
目前,民族医药的文献资料逐步得到全面整理,没有文字的民族医药经验也用汉文记录下来并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梳理。
全国现有民族医院157所,共计床位6492张,门诊部359个,藏医、蒙医、维吾尔医都有高等医药院校。
在中国,民族药生产已成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亮点。
藏、蒙古、维、傣、苗、彝6个民族分别有自己的民族药生产。
现有民族药成药的生产企业130多家,允许生产的药品国家标准865个,其中非处方(OTC)200个。
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共18个。
每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药创造和医药知识的积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医药。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传统医学是传统中医学、印度医学及阿拉伯医学等传统医学系统以及多种形式的民间疗法的统称。
”①中国的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学、民族医学和民间医学三个部分。
民族医药发展情况汇报

民族医药发展情况汇报民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经验,对维护人民健康、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民族医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首先,我国民族医药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通过对中药材的研究,不仅发现了许多植物的药用价值,还对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我国还加大了对藏医药、蒙医药等民族医药体系的科研力度,推动了民族医药的传统知识保护和创新发展。
其次,我国民族医药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民族医药交流合作,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医药知识和经验,促进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认可。
同时,我国还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民族医药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中医药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推动了民族医药的国际化发展。
此外,我国民族医药在政策支持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包括加大对中医药的科研经费支持、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等,为民族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各级政府也积极推动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提高了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的来看,我国民族医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医药的科研力度,挖掘和保护好传统中医药知识,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
综上所述,我国民族医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要继续加大对民族医药的支持和投入,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为维护人民健康、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转载]佤族医药
![[转载]佤族医药](https://img.taocdn.com/s3/m/9bdb38e9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0.png)
[转载]佤族医药原文地址:佤族医药作者:民族概况佤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佤族人民居住在中缅边界一带,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全国共有佤族人口351980人。
佤族是一个古老、聪慧、勤劳的民族。
佤族的族源可上溯到春秋时期的“百濮”的一支,唐代称为“濮子蛮”,明代称为“哈刺”,清代称为“哈瓦”、“卡瓦”;1949年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群众意见,正名为佤族。
佤族人民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高棉语族,与崩龙族、布郎语言及族源相近。
佤族主要居住区西盟、沧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地,在民主改革前部分进入封建领主经济,约1/3山区佤族还处于原始公社残余状态。
佤族群众信奉小乘佛教,部分信仰基督教。
1949年以后,佤族地区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佤族医药的起源,由于尚未找到文字记载,主要从佤族民间传说考究和分析推测。
从佤族“司岗里”(佤文:gaohkaingndaexsingang)的传说和沧源岩画推测佤族医药史。
佤族“司岗里”的传说,在广阔的阿佤山区广为流传。
“司岗”指石洞或干胡芒,“里”是出来。
这个传说的大体意思为:从前人们从石洞里出来,先出来的是佤族,其次是汉、傣等族,佤族自称为“艾(ai)”,即排列为老大的意思;第二种意思,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佤族是最先到达和定居,其次为后来和定居的汉、傣等族。
关于沧源岩画,佤族老人和一些学者认为,是佤族祖先的创造与发明,其历史年限约3000年以上。
多数学者认为,岩画可能是最先到民族的留念品,这可证实了佤族的古老与文明。
根据“司岗里”的传说和沧源岩画的推测,佤族医药可能从“司岗里”传说之后就已经产生了,到能够刻制岩画之时,佤族医药已被传授于民间。
如果说,沧源岩画已有3000年的历史,那么佤族医药应该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佤药根据发病种类和药物的功能特性,佤族草医在用药时带有以下特点:包药。
照方取药(鲜品)捣烂后包敷患处。
常用于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疼痛等症。
中国少数民族医药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西汉刘向的《说苑》里说“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中国民间也历来有“千年苗民,万年苗药”的说法。
一些苗药更因其独特的疗效,而成为历代地方官朝圣的贡品。
可以说,无论在药材还是在疗法上,博大精深的苗医均可与传统的中医相媲美。
¤天然“药厂”苗药主要分布于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乌蒙山脉、武陵山脉等地区。
其中,我国四大道地药材产区(道地药材指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在材质、使用与疗效上均十分独特的药材)之一的贵州是苗药的发源地。
俗话说“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贵州的药材不仅品种多、药效奇,而且生长在无污染的原生态环境中,这也是苗药神奇疗效的重要保障。
据统计,目前常见的苗药便有1500多种,常用的则有近200种。
苗药命名很有特点,往往包含了药物的特殊功效、外貌、气味等信息,并且有口诀将药材与疗效串联起来。
例如:“爬不得坡,离不开矮陀陀(又名小地黄连、千年矮)”,“上不得坎,离不开倒触伞(又名洋金银藤、黄牛泡)”,“打得一身垮,离不开四块瓦(又名四叶细辛、万根丹)”等。
¤苗医的独门绝技苗医对于疾病也通常以形象生动的词语命名:上肢抽搐如同鹞鹰闪翅的叫“鹞子经”,膝关节红肿、形如猫头的叫“猫头症”……苗医中流传着“病有一百单八症”之说,涉及内、外、神经、骨伤科及各种流行传染病,每一种病症都有特定的名字,因此知其名便如见其病,有时只需了解病名,便可以对症下药了。
苗医在用药上单方很多,一般都是专病专方,对于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有特效。
因为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药厂”,苗医多用鲜药,这也是其诊疗的独到之处。
生如夏花诞生于雪域高原的藏医,天生就有得天独厚的资本。
由于在肝胆、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妇科等疾病方面疗效显著,藏医已成为全世界医学关注的焦点。
而堪称珍宝的藏地药材,便是成就藏医传奇的关键。
¤最高大的“聚宝盆”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是藏药的摇篮与主产地,现代藏药应用的地域,除了西藏外,还包括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和自治县。
民族医药--畲医学

民族医药--畲医学畲医药,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及福建、江西等省的部分山区,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医术多为祖传口授、单线传承,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女儿),不收外姓徒弟。
因其防病治病多以青草药为主,因此又称“青草医”。
二、药学概述畲医药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名称:传统医药申遗项目:痧症疗法、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畲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由气、血、筋、脉来维持。
若气血不足、痧气侵蚀,会导致脉络滞阻,并诱发各种痧症的发生。
痧症的畲医治疗可以分为针刺、挑针与挑病珠、放血与拔火罐、刮痧、撮痧、淬痧、搓痧。
六神即是六脏(心、肝、肺、脾、肾、胆)的简称。
畲族崇尚六神,认为六神受损就会得六神病。
畲医治病往往把时辰连在一起诊断,按照十二时辰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周而复始。
六神病需及时采用六神草治疗,根据不同时辰,不同部位,不同症状,辨证施治方为有效。
申报编号:Ⅸ-13 申报地区:浙江省丽水市、福建省罗源县畲药简述:畲族药材主要以植物为主,随采随用,讲究新鲜。
畲族开发了利用了数百种植物药源,还采取了对野生药进行栽培训化、兴办药场、房前屋后或庭院内栽种等措施。
三、医学概述1、畲医简史:为预防疾病,畲族人民家家户户都会自备一些青草药,自用或互相馈赠;畲医为人治病多数使用自采的青草药,或用针灸、抓痧等疗法配合治疗。
畲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防病治疗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它与中医药渊源相通。
2、畲医理论:畲医认为人的生命由心、肝、肺、脾、肾、胆六脏的神来主宰(通常简称“六神”)。
“六神”各司其职,指挥人体三十六骨节,七十二筋脉,十二条血路,二十八脉活动。
畲医将疾病分为寒、风、气、血症和杂症五大类,每类又根据症状分为72种。
3、诊断方法:望诊、问诊为主,偶有切脉。
四、畲族医药理论特点畲族医药理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中医有着很深的渊源。
在长期的民族迁移过程中畲族吸纳了苗、瑶、壮等少数民族的医药理论精华,发展了本民族医药文化,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理论体系。
四大民族医学简介

简介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这里指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三个组成部分。
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具有无可争议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当然代表。
民族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药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如藏医药的《晶珠本草》、《四部医典》,蒙古医药的《蒙医本草学》、《碧光琉璃医鉴》,傣族医药的《档哈雅》等。
民族药文献资料已出版的民族药志主要有:《维吾尔药志》、《彝药志》、《佤族药志》、《西双版纳傣药志》、《楚雄彝药志》、《德宏民族药志》、《壮族民间用药选编》(上)、《朝鲜族民族药材录》、《浙江畲族民间药用植物名录》、《傣药传统方志》、《畲族验方集》、《元江哈尼族药》、《大理白族药》、《苗族药物集》、《拉祜族常用药》、《迪庆藏药》、《藏药验方选编》、《青藏高原药物图鉴》、《常用藏药知识》和《实用蒙药学》等。
《中国民族药志》的出版,是40年来我国民族药开发研究的历史性总结。
、从民族药中开发新药族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长期实践形成了对某些疾病独特的治疗经验。
如高寒地区专长于治疗风湿病,鄂伦春族对冻伤有独特治疗方法,草原游牧民族则善于治跌打损伤和脑震荡等。
民族药的开发涉及的民族和地区十分广泛,产品剂型多种多样。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云南已从民族药中开发出20种新药,其中著名的“傣肌松”是从傣药“亚乎奴”开发出的一种肌肉松弛剂;“神衰果素片”是从景颇族常“木札”中分离出的豆腐果甙开发出的;从苗族药灯盏细辛开发出“灯盏细辛注射液”;用哈尼族药青叶胆制成了治疗肝炎的“青叶胆片”;用哈尼族药“莫阿宰呢”生产的“昆明山海棠片”,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和红斑狼疮;从纳西族药“埃酥蒙”(岩白菜)开发出“岩白菜素片”等。
民族医药特色汇报材料

民族医药特色汇报材料
《民族医药特色汇报材料》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医药资源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医药传统和特色。
以下是关于民族医药特色的汇报材料:
一、藏医药特色
藏医药源远流长,结合藏族的生活习惯和环境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医疗体系和诊疗方法。
藏医药强调平衡治疗,注重调整人体气血和脾胃功能,使用大量草本植物和动物药材进行治疗。
二、苗医药特色
苗族医药历史悠久,擅长采用苗药、汤药、膏药等方式进行治疗。
苗医药注重辨证施治,尊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擅长针灸和草药疗法。
三、壮医药特色
壮族医药以土法取药、水煎服药、风培直接药等为主要特征,善于运用当地的药材和资源进行治疗。
壮医药讲究药食同源,注重饮食起居和治疗结合,对于调养和保健也有丰富的经验。
四、哈尼医药特色
哈尼族医药擅长采用土法、水煎、沸煮、炒茶等方法,注重保健和治疗结合。
哈尼族医药在云南省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特色药材和特色治疗方法备受关注。
五、维吾尔医药特色
维吾尔族医药注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擅长使用当地植物药材和中药饼剂进行治疗。
维吾尔医药还注重身心健康的平衡,强调饮食和饮水的安全卫生。
以上是关于民族医药特色的汇报材料,每个民族医药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价值,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宝贵的医药传统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