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交换单元与交换网络(2.3.4)

合集下载

现代交换原理第2章 交换单元与交换网络

现代交换原理第2章 交换单元与交换网络

2.2交换单元
2.2.1交换单元及其数学描述 1、交换单元 交换的基本功能是在任意的入线和出线 之间建立连接。 在交换系统中完成这一基本功能的部件 就是交换网络,它是交换系统的核心。交换 网络是由若干个交换单元构成的。 交换单元是构成交换网络的最基本的部 件。
0 1
…… … … 入线
0 1
出线 N-1
单元长度:5bit
端口的发送侧(TX)
数据RAM 端口 比较器 PCM出
发送控制
32个单元对应32个信道 单元内容:该信道要输出的信息 数据RAM (话音存储器) 单元长度:16bit 工作方式:控制写入、顺序读出
端口比较器:将总线上端口号与本端口号相比较。 发送控制器:协调发送侧的内部操作,如数据RAM的读/写。
单元构成的交换网络。
需交换的信息在单级交换网络中一次通过,即
一次入线到出线的连接,只经过一个交换单元。
多级交换网络
如果一个交换网络中的交换单元可以分为K级,顺序命名为Leabharlann 第1,2,…,K级,并且满足:
所有入线都只与第1级交换单元连接;
所有第1级交换单元都只与入线和第2级交换单元连接;
所有第2级交换单元都只与第1级和第3级交换单元连接;
B用户语音
F0
F1
F2
01 2
31 0 1 2
31 0 1 2
31
A用户语音
位置化信道:由子信道在时间轴上的位置识别每路 用户; 同步时分复用信号的交换:时隙的交换(信号在时 间轴上的移动); 交换由硬件完成。
(2) 统计时分复用信号
分组交换采用; 分组长度不固定:通常128字节,也可选32, 64,256或1024字节; 统计时分复用原理:将时间划分为不等长的时 间片,用来传送不同长度的分组,对每路用户 按需分配时间片。每个分组携带标志码; 子信道:具有相同标志码的分组构成一个子信 道; 子信道速率不恒定:动态分配带宽。

现代交换原理-重点及复习内容

现代交换原理-重点及复习内容

《现代交换原理》第1章概论全互连式的缺点(P1):1、线对数量随终端数的平方增加。

2、当终端相距较远时,两地间需要大量的长途线路。

3、每个终端都有(N-1)对线与其他终端连接,因而每个终端需要(N-1)个线路接口。

4、增加第(N+1)个终端时,必须增设N对线路。

因此,全互连式仅适合于终端数目较少,地理位置相对集中,且可靠性要求很高的场合。

有了交换设备(P2):1、尽管增加了交换设备费用,但它的利用率很高,相比之下,总的投资费用将下降。

2、易于组成大型网络数据通信和语音通信的区别(P3)1、通信对象不同。

2、传输可靠性不同。

一般而言,数据通信的比特差错率必须控制在10^-8以下,而话音通信比特差错率可高达10^-3。

3、通信的平均持续时间和通信建立请求响应不同。

4、通信过程中信息业务量特性不同。

利用电话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缺点(P4):1、在电话网络中进行数字信号传输至少需要经过A/D和D/A两次变换,增加了信号传输的开销。

2、数据量很大时信道无法满足传输要求。

3、数据量很小时会浪费网络传输资源。

电路交换的主要优缺点(P5):电路交换的主要优点①信息的传输时延小,且对一次接续而言,传输时延固定不变。

②交换机对用户的数据信息不存储、分析和处理传用户数据信息时不必附加许多控制信息,交换机在处理方面的开销比较小信息传输效率比较高。

③信息的编码方法和信息格式由通信双方协调,不受网络的限制。

电路交换的主要缺点①电路接续时间较长。

②电路资源被通信双方独占,电路利用率低。

③不同类型的终端(终端的数据速率、代码格式、通信协议等不同)不能相互通信。

④有呼损。

报文交换(P5):基本原理是“存储—转发”。

1、报文交换的主要优点①可使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之间相互进行通信。

②在报文交换的过程中没有电路接续过程,且线路利用率高。

③无呼损。

④可实现同文报通信,即同一报文可以由交换机转发到不同的收信地点。

2、报文交换方式的主要缺点①信息的传输时延大,而且时延的变化也大。

第二章-12电路交换交换(二)PPT课件

第二章-12电路交换交换(二)PPT课件
2.4.1 基本交换单元
一、共享存储器型时分交换单元(时间接线器) 多个用户的数字话音信号以串行时分复用总线方
式接到交换单元,各个用户占用固定的时隙。 交换单元,按一定规律将流入的数据以时隙为单
位存放在公共存储器的单元中,随后再按照交换 的需要分时从指定单元读出数据,并送给相关用 户(时隙)。 电路交换为同步操作模式,各用户数据信号以 125us时间间隔周期地被写入和读出。
2、顺序写入、控制读出的T接线器的结构示意图
0
TS2
1
A
2
定时脉冲
8 处理机
SM
A



W
R
CM
• • •
2
• • •
W
以TS2→TS8 的实现介
TS8
绍T接线器的工作原理。
A
要实现TS2→TS8 的交 换,首先要由处理机在 CM的8号单元写入2。
在TS2时刻,A顺序写 入到SM的第2号单元
R
.
10
第2章 数字交换原理与交换机
二、空分阵列交换单元 (空间接线器) 空间接线器用来完成不同复用线之间的交换,
而不改变时隙的位置,可简称为S接线器 。 1、结构&组成
交叉矩阵(交叉点阵) 控制存储器
.
11
第2章 数字交换原理与交换机
2、类型:两种工作方式对应两种类型 输入控制:控制存储器对交叉矩阵的入 线进行 控制,一条入线配一个控制存储器 输出控制:控制存储器对交叉矩阵的出线进行控制, 一条出线配一个控制存储器
第2章 数字交换原理与交换机
第二章 电路交换技术(二)
数字交换原理与交换机
.
1
第2章 数字交换原理与交换机

02 电路交换原理-合

02 电路交换原理-合

2.3 时间(T)接线器基本原理
1. T接线器的结构和功能 2. T接线器的工作原理 3. T接线器的复用和分路 4. T接线器的容量
2.3 时间(T)接线器基本原理
交换网络是交换机能实现任意两个用户通话最关键的部件,数字交换网络的 基本单元都是接线器。接线器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时间接线器和空间接线器。 本节主要讲述时间接线器。时间接线器用来完成在一条复用线上时隙交换的基本 功能,可简称为T接线器。
图2.6 交换单元按信息流向Fra bibliotek类2.2.3 交换单元的连接特性
交换单元的连接特性 1. 连接的表示形式
连接是指交换单元连接入线和出线的“内部通道”。交换单元 的基本特性是连接特性,它反映交换单元入线到出线的连接;对连接 特性有效而正确的描述,就可以反映交换单元的特性。 ✓ (1) 函数表示形式。
(3)空间接线器一般用于构成数字电话交换系统中的交换网络,用来完成对 PCM 信号的交换。
2.5 交换网络
• 2.5.1 T-S-T型交换网络 • 2.5.2 S-T-S交换网络 • 2.5.3 CLOS网络 • 2.5.4 DSN网络 • 2.5.5 BANYAN 网络
2.5 交换网络

交换网络是由若干个交换单元按照一定的拓扑结构和控制方式构成的网
第2章 电路交换原理
教学提示:电路交换是一种实时交换,固定分配带宽,主 被叫建立连接后,一直占用电路,直到一次通话结束,才 释放这条电路。电路交换必须事先建立连接,对传送的信 息不进行差错控制,适合实时传送信息的要求。交换的基 本功能是在任意的入线和出线之间建立连接。在交换系统 中完成这一基本功能的部件就是交换单元。交换单元是交 换系统的核心,而各种交换单元组成了交换网络。

现代交换第2章--交换技术基础

现代交换第2章--交换技术基础

2.2.1 交换单元及其数学描述
交换单元分类1

0┆
线

M-1

0出 N-1 线
(a)集中型(M >N)
入0 线 M-1

┆0


线
N-1
(c)扩展型(M <N)
入0 ┆
线 M-1 ┆
0



N-1
线
(b)分配型(M=N)
2.2.1 交换单元及其数学描述
交换单元分类2

0
线 M-1
┆┆ ┆┆
0

组成
由电子交叉矩阵和控制存储器(CM)构成
控制方式
输入控制:按入线配置控制存储器 输出控制:按出线配置控制存储器
开关阵列的应用实例——空间接线器(S接线器)
特点
S接线器是以时分方式工作的(各交叉点按复用时隙工作) S接线器在同步时分复用信号交换网络中不能单独使用 S接线器在输出控制方式下可实现同发和广播功能
功能
用来完成一条复用线上的时隙交换功能
组成
话音控制存储器(SM):存储话音 控制存储器(CM) :存储SM的写入/读出地址
控制方式(对话音存储器的控制而言)
输出控制:顺序写入、控制读出(入线缓冲) 输入控制:控制写入、顺序读出(出线缓冲)
共享存储器型交换单元的应用实例 ——时间接线器(T接线器)
基本原理
总线按时隙轮流分配给入线控制部件和出线控制部件使用。
特点
受限于总线宽度、速度以及入线、出线控制部件的工作速率
总线型(共享媒体型) 交换单元示意图
1
入线控制
2 入线
入线控制

第二章 交换单元与交换网络

第二章 交换单元与交换网络

第二章交换单元与交换网络本章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交换单元的基本概念;2.理解CLOS网络、DSN网络和BANYAN网络的结构及信息交换过程;3.理解无阻塞交换网络的含义及CLOS网络无阻塞条件;4.掌握时间接线器、空间接线器以及TST网络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本章教学主要内容:一、交换单元1.交换单元的基本概念2.空间接线器3.时间接线器二、交换网络1.TST网络2.CLOS网络3.DSN网络4.BANYAN网络一、交换单元交换单元是构成交换网络的最基本的部件,用若干个交换单元按照一定的拓扑结构和控制方式就可以构成交换网络。

1.交换单元的基本概念(1)功能:在任意的入线和出线之间建立连接,或者说是将入线上的信息传递到出线上去。

(2)构成:交换单元的内部可看作一个黑箱,它的对外特性只有一组入线和一组出线,通常还具有完成控制功能的控制端和描述内部状态的态端。

图2.1中的交换单元具有M条入线,N条出线,称为M×N的交换单元。

其中入线用0~M-1编号来表示,出线用0~N-1编号来表示。

若入线数与出线数相等且均为N,则称为N×N对称交换单元。

图2.1 M×N的交换单元(3)分类①按使用需要的分类:集中型:入线数大于出线数(M>N),可称集中器;分配型:入线数与出线数相等(M=N),可称连接器;扩散型:入线数小于出线数(M<N),可称扩展器。

图2.2 交换单元按使用需要的分类②按信息流向的分类:有向交换单元:当信息经过交换单元时只能从入线进,出线出,具有唯一确定的方向,见图2.3(a)。

无向交换单元:若将一个交换单元的相同编号的入线和出线连在一起,每一条既可入也可出,即同时具有发送和接收功能,见图2.3(b)。

图2.3 交换单元按信息流向分类(4)性能①容量:交换单元所有入线可以同时送入的总的信息量称为交换单元的容量。

决定容量的因素:出入线数目和出入线速率。

②接口:不同交换单元具有不同的信号接口标准。

现代交换技术复习题

现代交换技术复习题

现代交换技术复习题第一章概述一.简答1. 通信网由那些部分组成?交换设备、终端设备、传输设备。

2.电话网提供的电路交换方式的特点是什么?通信前,必须在欲通信的双方建立一条电路,然后进行通信。

完成通信后,释放该电路。

只有当本次通信过程所占用的相关电路释放后,其它通信过程才可占用这些资源。

3.数据通信与话音通信的主要区别?通信对象不同:前者是计算机之间或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需要严格定义通信协议和标准;后者是人和人之间的通信。

传输可靠性要求不同:前者的比特差错率在以下,后者可高达。

通信的平均持续时间和通信建立请求响应不同:99.5%的数据通信持续时间短于电话平均通信时间,其信道建立时间也短于电话通信。

通信过程中信息业务量特性不同:电话量级在32kb/s,而数据从30b/s到1Mb/s。

4.为什么分组交换是数据通信的较好方式?可向用户提供不同速率、不同代码、不同同步方式、不同通信控制协议的数据终端间的灵活通信。

线路利用率高,动态统计复用。

可靠性一般在10-10以下较经济. 5.宽带交换技术主要有哪些?快速电路交换、快速分组交换--帧中继、异步传送模式(ATM、IP交换和标记交换。

6.为什么光交换技术是未来发展的方向?(1)长途信息传输中,光纤占了绝对优势(2)用户环路光纤化(3)省去了光电变换,减少了光电变换损伤,可提高信号交换的速度。

二.填空1. 通信网由交换设备、( 和传输设备组成。

A. 电话机B. 终端设备C. 传真机D. 对讲机2. 电话交换是人和人之间的通信,数据交换是( 之间或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A. 计算机与计算机B. 人与人C. 人与计算机D. 交换机3. 窄带交换指传输比特速率低于( 的交换。

A. 2Mb/sB. 8Mb/sC. 128Mb/sD. 56Kb/s4. 宽带交换是指传输比特速率高于( 的交换。

A. 128Mb/sB. 64Mb/sC. 2Mb/sD. 10Mb/s5. 帧中继技术是传统的( 的一种改进方案,适合LAN(局域网)之间数据互联,目前传输速率已达到34Mb/s。

第二章数字交换原理与数字交换网络

第二章数字交换原理与数字交换网络

(1)集中级 (2)分配级 (3)扩展级
集中级和扩展级,在实际的程控交换系
统中,一般置于用户级(机框或模块)内,例如, 将n个用户机框的输出总线物理地复连起来便 可实现n倍的集中比,这样做虽然服务等级在 特殊情况下降低了,但换取的是设备数量的 大大减少。而分配级即为由上述T、S接线器 构成的数字交换网络。
(1)S型接线器的基本组成
S型接线器由m×n交叉点矩阵和控制存储 器组成。在每条入线i和出线j之间都有一个交叉 点Kij,当某个交叉点在控制存储器控制下接通 时,相应的入线即可与相应的出线相连,但必 须建立在一定时隙的基础上。
(2)S型接线器的工作原理
根据控制存储器是控制输出线上交叉接 点闭合还是控制输入线上交叉接点的闭合, 可分为输出控制方式和输入控制方式两种。
2.2.1 时隙交换的基本概念
图2-10 30 话路交换的随机存储器
在同一条PCM复用线内进行时隙交换,对于 30/32路PCM的一次群来说,最多只能提供30个 话路时隙。数字交换机给每个用户分配一个固定 时隙,因此,要在任意两个用户(两个不同时隙) 间进行数字交换。数字交换网络需具有两种基本 功能:
(3)T接线器的工作原理 ①读出控制方式
读出控制方式的T接线器是顺序写入控制 读出的,如图2-16所示,它的话音存储器SM 的写入是在定时脉冲控制下顺序写入,其读出 是受控制存储器的控制读出的。
SM
0
1
a
2
c
3
b
ca
8
b
TS8
TS2 TS1 TS0

31
ca
b
TS15 TS8 TS1
W
R
0
定1
8
图2-26 T-T-T型三级时分交换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我们使用12个2×2交换单元就可以构成—个8×8 的三级交换网络,其第1级和第2级之间的连接为子洗牌连接, 第2级和第3级之间的连接为均匀洗牌连接。如图所示。
6
图11 8×8三级BANYAN网络
7
利用递归的方法,可用较小的BANYAN网络构成较大 的BANYAN网络。其构成方法如下:
假设已有N×N的BANYAN网络,需构成2N×2N的
22

连接1:0—3
连接2:1—7
连接3:4—2 连接4:6—4 当连接1和连接3同时到达第2级交换单元时,必然会同时选 择该交换单元的出线1,于是发生内部阻塞。如果不采取 适当措施,就会造成信元丢失,如图中入线4上的信息未 送到出线2。 应该注意的是,BANYAN网络的内部阻塞发生在2×2交换 单元内部,而不是级与级之间的链路上。
27

(1) 排序网络
一个N输入的排序网络,也称为N-排序器,是一种满足 下述条件的具有N个输出的开关阵列。即给定输入
I {i0 , i1 , , iN 1}
对输入I的任意组合,所形成的输出
O {o0 , o1 ,, oN 1} ,且
o0 o1 oN 1
28
一种常用的构成排序网络的开关是由BATCHER首先 定义的2—排序器,即2×2比较器,也称BATCHER比较器。 由它构成的排序网络就被称为BATCHER排序网络。 BATCHER比较器如图所示,它实际上是一个两入线/两出 线的比较交换单元,将入线上的两个数字进行比较后。高地 址信元送到高端(N).低地址信元送到低端(L),当仅有一个 信元时,将它送到低端。
011 111 010 011 100 111 010
banyan 网络
010 011 100
100 111
32
batcher 排序网络
011 111 011 011 111 011 011 100 011 010 100 111 111 010 010 011 100 111
banyan 网络
111
21


3)BANYAN网络的内部阻塞
BANYAN网络不是CLOS网络,它不符合CLOS网络的无 阻塞条件,因此BANYAN网络存在内部阻塞
①发生阻塞的2×2交换单元在交换网络的最后一级,即交换 网络的两条或多条入线同时试图占用同一条出线,这称为 出线阻塞。由于出线阻塞不是由于交换网络本身的缺陷造 成的,采用诸如输入或输出缓冲排队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 所以通常内部阻塞不包括出线阻塞。 ②发生阻塞的2×2交换单元在交换网络的各级(除最后一级之 外),例如在图14中,假设在入线0、1、4、6上同时接收 到信元,其路由标记分别为3、7、2、4,即此时需要建立:
26
4) 排序—BANYAN网络
经过研究发现,只要BANYAN网络同时输入的全部数据 块(信元)的出线地址(路由标签)单调排列(即单调递增或单调
递减),则不存在内部阻塞。
因此,为了满足BANYAN网络无阻塞条件,解决 BANYAN网络的内部阻塞,可在BANYAN网络前加入排序 网络,构成排序—BANYAN网络。
用2×2变换单元构成BANYAN网络的具体形式可以
有多种,如图所示的几种交换网络均为8×8BANYAN类网 络。
10
图13 8×8三级BANYAN类网络
11

2) 工作原理 因为BANYAN网络的构成非常规则,由其结构可以 引出—些重要的特点。 (1)唯一路径 在BANYAN网络中,我们已经知道它的每条入线与 每条出线之间都有一条路径并且只有这一条路径。这就是 BANYAN网络的唯一路径特点。 可以利用类似于数学归纳法的方法给予证明。
29
图15BATCHER比较器
30
(2) BATCHER—BANYAN网络
BATCHER—BANYAN网络,简称B-B网,是由 BATCHER排序网和BANYAN网络组成的.它用独具匠心
的拓扑结构,成功地避免了BANYAN网络的内部阻塞,这 是目前ATM交换机使用较多的一种网络。
31
batcher 排序网络
2. 自选路由: 从任意一条入线开始,逐个读出各级交换单元相应出
线的数字0和1,那么,这些数字组合起来就是出线的号码。
18
0 1 2
0 1 0
0 1 0
0 1
0 1
3
4 5
1
0 1 0 1
1
0 1 0 1
0 2 1 3 0 4 1 5 0 6 1 7
6
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i号入线到3号出线的自选路由特性演示
19
(3)编号数字置换
像任何交换单元及交换网络一样.BANYAN网络的入 线和出线可以都编上号码,并用一组数字的排列或称置换来
表示它的一种连接方式。
20
虽然任何一个交换单元及交换网络都可以用置换来表 示其连接方式,但对BANYAN网络使用置换表示有特别的 意义。这是因为,BANYAN网络是按级由2×2交换单元组 成的,每一个2×2交换单元都完成两个数字的一次置换,每 一级都完成N个数字的一次置换。换句话说,在BANYAN网 络中,表示整个交换网络连接方式的置换是由各级及级间逐 次置换构成。
23
图14 BANYAN网络内部阻塞
24

①内部阻塞是在2×2交换单元的两条入线要向同一个出线上 发送信元时产生的,在最坏的情况下,这个概率是1/2。但 是,如果入线上并不总是有信号,这个概率就会下降。因此, 可以通过适当限制入线上的信息量或加大缓冲存储器来减少 内部阻塞。
②可以通过增加多级交换网络的级数来消除内部阻塞。例如,
111
010 011 100
010 100 100 010 100 010 100
010
111
33
15
由BANYAN网络的唯一路径特点可知,从 BANYAN网络的任意一条入线到全部N条出线共有N个 连接,这N个连接可以用出线的N个不同的编号表示, 即: 其中的每一个连接都可以用M位二进制数字表示。
16
一个N×N的BANYAN网络共有M级,每一级有
N/2个2×2交换单元。可以把每个交换单元的两条入线和 两条出线都依照在图上的上下位置分别编号为0和1。
2
3
1) 结构 2×2交换单元是具有两条入线和两条出线的电子开关
元件,如图所示。
4
两种状态:平行连接和交叉连接,
分别完成不同编号的入线与出线间的连接,达到两条 入线中的任意入线和两条出线中的任意出线可进行交换的目
的。
一个特点: 就是它的每一条入线到每一条出线都有一条路径,并 且只有一条路径。
5
12
假设它对N×N的BANYAN网络也成立.那么: 对于2N×2N的BANYAN网络来说,因为2N×2N的
BANYAN网络是用前述的方法来构成的.显然从N×N BAHYAN网络到最后一级2×2交换单元中共有2N条路 径.要到其中某一条出线必须经过其中唯一的—条路径。
13
BANYAN网络特性
Error!
考虑一个由入线i到出线j的连接,这个连接是由M个 属于不同级的交换单元顺序连接组成的。 从第1级开始顺序排列该连接经过的各个交换单元的 出线编号(0或1),则恰好组成一个M位二进制数字,这M 位值二进制数字正是出线j的编号。
17
我们从任意一条入线开始,逐个读出各级交换单元相
应出线的数字0或1,那么,这些数字组合起来就是出线 的号码。可以说明,这个数字的N种不同的取值正好表示 了从同一条入线出发的N个不同的连接或路径。

2.3.4. BANYAN网络
BANYAN网络是—种空分交换网络,是由若干个2×2交换 单元组成的多级交换网络,它最早使用干并行计算机领域,
目前巳在ATM交换机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适用于统计复用信号的交换,即根据信号中携带的出线 地址信息,在交换网络中建立通道,是进行信元交换的有效 方法之一。
1
孟加拉榕树(banyan)

把8×8BANYAN网络的级数由3增加到5,就可以消除内部 阻塞。事实上,有人已经证明了,若要完全消除N×N的 BANYAN网络(其级数为M=log2N)的内部阻塞,至少需要 2log2N一1级。 25

③可以增加BANYAN网络的平面数,构成多通道交换网络。
④使用排序—BANYAN网络,这是近年来解决BANYAN网 络的内部阻塞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
0 1 2 3 0 1 2 3
惟一路径
Error!
4
5 6 7
4 5 6 7
Error!
0号入线到3号出线的惟一路径特性演示
14
(2) 自选路由
由BANYAN网络的构成方法可知,一个BANYAN 网络的入线数和出线数相等。并且若假设其为N。则必 有N=2M,M为级数。再设N条入线和N条出线分别顺序 编号为十进制数0、1、2、……N-1,则必定可用M位二 进制数字来区别N入线和N条出线。
BANYAN网络。
则可使用2组N×N,再加上一组N个2×2交换单元构 成。第一组和第二组N×N的2N条出线分别与N个2×2的入 线用洗牌连接方式相连。
8
图12 用8×8三级BANYAN网络构造16×16四级BANYAN
9
对于N×N的BANYAN网络,其级数约为M=log2N,每 一级需要N/2个2×2交换单元,共需要(N/2) log2N个2×2变 换单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