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合集下载

中国水质状况

中国水质状况

中国⽔质状况⽔污染所引发的争论⽔污染⽔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导致其化学、物理、⽣物或者放射性等⽅⾯特性的改变,从⽽影响⽔的有效利⽤,危害⼈体健康或者破坏⽣态环境,造成⽔质恶化的现象。

⽔污染主要是由于⼈类排放的各种外源性物质(包括⾃然界中原先没有的),进⼊⽔体后,超出了⽔体本⾝⾃净作⽤(就是江河湖海可以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物⽅法来消除外源性物质)所能承受的范围,就算是⽔污染了。

中国⽔资源状况:中国⼤⼩河川总长42万公⾥,湖泊7.56万平⽅公⾥,占国⼟总⾯积的0.8%,⽔资源总量28000亿⽴⽅⽶,⼈均2300⽴⽅⽶,只占世界⼈均拥有量的1/4,居121位,为13个贫⽔国之⼀。

中国640个城市有300多个缺⽔,2.32亿⼈年均⽤⽔量严重不⾜。

中国有82%的⼈饮⽤浅井和江河⽔,其中⽔质污染严重细菌超过卫⽣标准的占75%,受到有机物污染的饮⽤⽔⼈⼝约1.6亿。

2007年,“包孕吴越”的太湖蓝藻泛滥,导致整个流域陷⼊饮⽤⽔危机,惨痛的⽣态教训还历历在⽬。

近⽇,富⼠康等企业⼤量排污导致太湖⽀流重⾦属超标再次引起⼈们的关注。

有环保组织发布报告显⽰,富⼠康、⿍鑫等企业设在江苏昆⼭的⼯⼚⼤量排污,可能导致太湖⽀流部分河段底泥中的重⾦属污染物严重超标。

媒体称中国监管机构已就此展开调查。

中国是全球13个贫⽔国家之⼀,全国近半城市缺⽔。

今年7⽉以来,全国各地持续⾼温⼲旱的天⽓。

全球舆论都在担⼼,中国旱情将使全球粮价上涨,甚⾄造成通胀恶化和社会动荡。

韩国媒体称缺⽔是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熄⽕的“毒素”。

⽆独有偶,美国投资⼤师罗杰斯认为,如果中国不解决⾃⼰的⽔问题,就不会再有中国故事,终结中国繁荣的不是房产泡沫,⽽是⽔危机。

终结中国繁荣⾔之尚早,但⼭东潍坊被曝光往地下注渗污⽔,上海黄浦江死猪等层出不穷的⽔污染事件,已是中国⽔资源陷⼊危机的最好证明。

8⽉2⽇,环境保护部公布了2013年上半年中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显⽰,上半年中国地表⽔总体为轻度污染,渤海湾、长江⼝、杭州湾、闽江⼝和珠江⼝等五个重要海湾⽔质极差。

近六成地下水质量“较差和极差”

近六成地下水质量“较差和极差”

每月健康扫描家庭医药 2014.07近六成地下水质量“较差和极差”全国肺癌顶级专家齐聚山城“论剑”“全国水环境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水环境质量非常不容乐观,全国地表水总体轻度污染;在全国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和极差水质的比例高达59.6%。

李干杰指出,环保部下一步将抓紧制定出台《水污染防治条例》,目前仍在协调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力争尽快呈报国务院审议。

同时环保部将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启动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修复。

李干杰说,目前我国水污染情况,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就整个地表水而言,现在受到严重污染的劣Ⅴ类水体所占比例比较高,全国占10%左右。

第二,流经城镇的一些河段,城乡结合部的一些沟渠塘坝污染普遍比较重,并且由于受到有机物污染,所以黑臭的水体比较多,影响面大,公众关注度高,不满意度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涉及饮水安全的水环境突发事件数量依然不少。

这几年每年都有十几起,今年前5个月又发生5起。

根据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由高至低依次划分为I-Ⅴ共五类,水质低于Ⅴ类的归为劣Ⅴ类水。

而环保部4号公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3年长江、黄河、珠江、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等十大水系的国控断面中,Ⅳ-Ⅴ类水质以及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高达19.3%和9.0%,近三成达不到生活饮用水标准,也不适于水产养殖和游泳。

全国来看,除了珠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水质为优,长江和浙闽片河流水质良好外,黄河、松花江、淮河和辽河为轻度污染,海河为中度污染。

在监测营养状态的61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状态的湖泊(水库)占27.8%。

9个重要海湾中,辽东湾、渤海湾和胶州湾水质差,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

李干杰指出,尽管生态环境保护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是实际上,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有所改善。

关于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调查报告(4000字)

关于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调查报告(4000字)

关于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调查报告(4000字)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然而,在人们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各国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计划。

那么,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如何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做出调查报告。

一、环境状况1、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调查显示,中国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不容乐观。

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城市和沿海城市,污染较为严重。

据环保部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9.3%。

其中,京津冀和周边地区PM2.5年均浓度为推迟分解的有毒物质,需要长期吸引在人体内,会导致人们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的危险,这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2、水质状况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短缺、水质严重污染是一大难题。

而中国境内也不例外。

据2018年6月发布的《2017年全国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水质断面比例为67.9%,同比上升4.9个百分点。

但仍有30.1%的地表水断面水质不达标。

此外,地下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

3、垃圾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垃圾产量也在迅速增加。

如果垃圾管理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就会形成严重的垃圾污染。

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垃圾处理还较为滞后,垃圾的填埋和焚烧比例较高,环保压力较大。

4、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具有远期性的工作。

它不仅关乎人们的生存,更关乎子孙后代继续生存的环境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破坏。

比如:黄河流域的河道水质等生态环境问题。

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1、空气质量改善随着中国政府对污染治理的强化,我国各地空气质量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好转,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比如,2018年北京市的平均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了36.6%。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一、水资源量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

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

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

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

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

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2015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5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一、水资源量降水量2015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60.8mm,比常年值偏多2.8%。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西北诸河区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平均降水量为322.9mm,比常年值偏少1.6%;长江区(含太湖流域)、东南诸河区、珠江区、西南诸河区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平均降水量为1260.3mm,比常年值偏多5.0%。

从行政分区看,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浙江、江西、江苏和广西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20%以上;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湖北、宁夏和青海3个省(自治区);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辽宁和山东3个省偏少15%以上。

地表水资源量2015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900.8亿m3,折合年径流深284.1mm,比常年值偏多0.7%。

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为3836.2亿m3,折合年径流深63.3mm,比常年值偏少12.4%;南方4区为23064.6亿m3,折合年径流深675.8mm,比常年值偏多3.3%。

从行政分区看,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和江苏分别偏多127.2%和74.8%;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黑龙江;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山东、辽宁和北京4个省(直辖市)偏少40%以上。

2015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213.6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5139.7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061.2亿m3;全国入海水量17600.9亿m3。

地下水资源量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7797.0亿m3,比常年值偏少3.3%。

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711.4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6383.5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297.9亿m3。

201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一、水资源量降水量2017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4.8mm1,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5%,比2016年减少8.3%。

地表水资源量2017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746.3亿m3,折合年径流深293.1mm,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9%,比2016年减少11.3%。

2017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218.6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250.4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934.2亿m3;全国入海水量16941.3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7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309.6亿m3,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0%。

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742.0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6893.2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6亿m3。

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1819.7亿m3。

水资源总量2017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761.2亿m3,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8%,比2016年减少11.4%。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746.3亿m3,地下水资源量8309.6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14.9亿m3。

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5.7%,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0.4万m3/km2。

二、蓄水动态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7年,对全国660座大型水库和3547 12017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约18000个雨量站观测资料的评价结果。

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4079.8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82.6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7年,对56个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61.0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2.5亿m3。

其中,青海湖蓄水量增加16.3亿m3;太湖和洪泽湖蓄水量分别减少5.3亿m3和4.5亿m3。

地下水动态2017年,北方15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44.0亿m3。

全国水资源现状及饮用水标准

全国水资源现状及饮用水标准

全国水资源现状及饮用水标准一、中国水资源现状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北京已成全球最缺水特大城市。

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

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

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缺水。

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缺水最为严重。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

1、地表水污染现状2012年6月8日环保部发布的《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2011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

湖泊 水库 富营养化问题仍突出。

我国地表水按功能由高至低分为五类:Ⅰ、Ⅱ、Ⅲ、Ⅳ、Ⅴ;劣Ⅴ类水是污染程度已超过Ⅴ类的水。

《公报》称,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内陆诸河十大水系监测的469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1.0%、25.3%和13.7%。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4年度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城市空气质量与上年相当,部分城市污染仍然严重。

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

地表水水质无明显变化,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与上年基本持平,东海和渤海污染严重。

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辐射环境质量基本维持在天然本底水平。

耕地面积仍呈减少趋势。

生态状况无明显改善。

气候属偏好年份。

淡水环境 2004年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8%、30.3%和27.9%,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去年基本持平,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差。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

海河水系属重度污染,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56.7%,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辽河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2.4%、29.7%和37.9%,与上年相比总体水质好转;淮河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19.8%、47.6%和32.6%,部分支流污染仍严重,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黄河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6.4%、34.1%和29.5%,支流污染较重,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松花江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21.9%、53.7%和24.4%,与上年相比总体水质变差;长江水系属轻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72.1%、18.3%和9.6%,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长江省界断面水质保持良好;珠江水系总体水质良好,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78.8%、15.1%和6.1%,与上年相比水质基本持平。

2004年度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

2004年监测的27个重点湖库中,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Ⅲ类水质的湖库5个,Ⅳ类水质的湖库4个,Ⅴ类水质湖库6个,劣Ⅴ类水质湖库10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作者:————————————————————————————————日期:2状况2012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总体为轻度污染。

河流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8.9%、20.9%和10.2%。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长江流域水质良好。

160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6.2%、9.4%和4.4%。

长江干流水质为优。

42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7.6%和2.4%。

长江支流水质良好。

118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2.2%、11.9%和5.9%。

长江主要支流中,螳螂川、乌江、涢水、府河和釜溪河为重度污染,外秦淮河和黄浦江为中度污染,普渡河、岷江、沱江、滁河、白河、唐河和唐白河为轻度污染,其他河流水质均为优良。

省界断面水质良好。

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2.1%、14.3%和3.6%。

黔-渝交界的乌江万木断面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

从水资源分区来看,长江区Ⅰ~Ⅲ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9.0%和8.6%。

黄河流域轻度污染。

61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0.7%、21.3%和18.0%。

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黄河干流水质为优。

26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6.2%和3.8%。

黄河支流为中度污染。

35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34.3%、34.3%和31.4%。

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省界断面为轻度污染。

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3.1%、21.1%和15.8%。

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从水资源分区来看,黄河区Ⅰ~Ⅲ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42.7%和33.3%。

珠江流域水质为优。

54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0.7%、5.6%和3.7%。

和5.6%。

珠江支流水质良好。

26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4.6%、7.7%和7.7%。

海南岛内4条入海河流中,南渡江、万泉河和昌化江水质为优,石碌河水质良好。

省界断面水质良好。

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0.0%和20.0%。

从水资源分区来看,珠江区Ⅰ~Ⅲ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6.4%和2.3%。

松花江流域轻度污染。

88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58.0%、36.3%和5.7%。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松花江干流水质良好。

16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5.0%、18.7%和6.3%。

松花江支流为轻度污染。

34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7.6%、23.6%和8.8%。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黑龙江水系为轻度污染。

22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45.5%和54.5%。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

44.4%和55.6%。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

图们江为轻度污染。

6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33.3%、50.0%和16.7%。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

绥芬河1个国控断面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

省界断面水质为优。

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0%。

从水资源分区来看,松花江区Ⅰ~Ⅲ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4.6%和3.8%。

淮河流域轻度污染。

95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47.4%、34.7%和17.9%。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

淮河干流水质为优。

10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0.0%和10.0%。

淮河支流为中度污染。

42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38.1%、38.1%和23.8%。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

沂沭泗水系为轻度污染。

11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2.7%和27.3%。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

淮河流域其他水系为中度污染。

32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37.5%、40.6%和21.9%。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

省界断面为中度污染。

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40.7%、33.4%和25.9%。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

从水资源分区来看,淮河区Ⅰ~Ⅲ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33.3%和25.5%。

2012年淮河流域水质分布示意图海河流域中度污染。

64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39.1%、28.1%和32.8%。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海河干流2个国控断面分别为Ⅴ类和劣Ⅴ类水质。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

海河主要支流为中度污染。

50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42.0%、24.0%和34.0%。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滦河水系为轻度污染。

6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6.7%和33.3%。

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

徒骇马颊河水系为重度污染。

6个国控断面中,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50.0%和50.0%。

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省界断面为中度污染。

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41.2%、26.5%和32.3%。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从水资源分区来看,海河区Ⅰ~Ⅲ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23.0%和63.9%。

辽河流域轻度污染。

55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43.6%、41.9%和14.5%。

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石油类。

辽河干流为轻度污染。

14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35.7%、57.2%和7.1%。

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

辽河支流为中度污染。

6个国控断面中,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38.1%和61.9%。

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

大辽河为中度污染。

16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18.8%、56.2%和25.0%。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

大凌河为中度污染。

5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40.0%、40.0%和20.0%。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

鸭绿江水质为优。

14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0%。

省界断面为中度污染。

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37.5%、37.5%和25.0%。

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从水资源分区来看,辽河区Ⅰ~Ⅲ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3.6%和18.2%。

浙闽片河流水质良好。

45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0.0%和20.0%。

浙江境内河流为轻度污染。

24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0.8%和29.2%。

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和化学需氧量。

福建境内河流水质良好。

17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8.2%和11.8%。

安徽境内河流4个国控断面均为Ⅱ类水质。

皖-浙交界的新安江街口断面水质为优。

西北诸河水质为优。

51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8.0%和2.0%。

新疆境内河流水质为优。

46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7.8%和2.2%。

甘肃境内河流4个国控断面均为Ⅰ~Ⅲ类水质。

青海境内河流1个国控断面为Ⅱ类水质。

青-甘交界的黑河黄藏寺断面水质为优。

西南诸河水质为优。

31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6.8%和3.2%。

西藏境内河流水质为优。

10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0%。

云南境内河流水质为优。

21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5.2%和4.8%。

藏-滇交界的澜沧江曲孜卡断面水质良好。

从水资源分区来看,西南诸河区断面均满足Ⅲ类水质标准。

湖泊(水库)2012年,62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61.3%、27.4%和11.3%。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除密云水库和班公错外,其他60个湖泊(水库)开展了营养状态监测。

其中,4个为中度富营养状态,占6.7%;11个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占18.3%;37个为中营养状态,占61.7%;8个为贫营养状态,占13.3%。

2012年重点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态太湖轻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和化学需氧量。

从分布看,西部沿岸区为中度污染,北部沿岸区、湖心区、东部沿岸区和南部沿岸区均为轻度污染。

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表明,全湖总体为轻度富营养状态。

从分布看,西部沿岸区为中度富营养状态,北部沿岸区、湖心区、东部沿岸区和南部沿岸区均为轻度富营养状态。

太湖主要出入湖河流中,梁溪河为中度污染,乌溪河、洪巷港、殷村港、百渎港、太鬲运河和武进港为轻度污染,其他主要出入湖河流水质均为优良。

滇池重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从分布看,草海和外海均为重度污染。

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表明,全湖总体为中度富营养状态。

从分布看,草海和外海均为中度富营养状态。

滇池主要入湖河流中,新河、老运粮河、海河、乌龙河、船房河、捞渔河和西坝河为重度污染,柴河、马料河、中河和大观河为中度污染,盘龙江、宝象河、洛龙河和东大河为轻度污染。

巢湖轻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总磷和化学需氧量。

从分布看,西半湖为中度污染,东半湖为轻度污染。

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表明,全湖总体为轻度富营养状态。

从分布看,西半湖为中度富营养状态,东半湖为轻度富营养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