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过度自信论文:企业融资行为研究

合集下载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
债务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可以显著增加企业资金,改善企业资金管理能力,
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价值和投资回报率,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管
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首先,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导致管理者忽视风险的存在,从而忽略风险因素在债务融
资活动中的影响。

管理者可能会有更多的倾向使用债务融资,而不是筹集股东权益来源,
他们可能过度估计债务融资包装的收益偏离,从而对资产负债表结构造成实质性损失。

其次,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导致管理者过度依赖债务融资,从而导致企业风险过大,
增加债权人损失的可能性。

过度使用债务融资可能会抵消企业现金流量等有效的股权资本,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比过高,从而加大了企业偿债能力的负担。

此外,管理者过度自信可
能导致管理者错误的决策,不能充分考虑债务融资的实际风险,从而使债务融资陷入困境,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最后,管理者过度自信会让管理者忽视债务融资的平衡问题,对债务融资的规模和结
构进行不合理的把握,倾向于追求更高的资产负债比,从而加大了企业的失败风险,增加
投资回报的风险。

综上所述,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管理
者的管理和监督,更加谨慎地考虑债务融资规模和结构,并评估债务融资的可行性、可控
性和可观性,以避免由管理者过度自信而导致的风险。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摘要】管理者过度自信是一种常见的管理者行为特征,可能影响其在债务融资决策中的表现。

本文通过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分析了管理者自信度对债务融资决策的影响因素,探讨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债务融资结构的关联,以及管理者自信对债务融资绩效的影响。

文章还探讨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为企业管理者在债务融资过程中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研究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导致投资决策的不慎重和过度风险承担,从而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

建议企业管理者在债务融资过程中要注意管理自身的自信度,合理评估风险,并谨慎做出决策。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债务融资,影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影响因素,债务融资决策,公司债务融资结构,绩效,未来发展,结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一直是财务管理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进行债务融资决策时常常会高估公司的业绩表现和未来的盈利能力,导致公司债务负担过重,甚至可能面临破产的风险。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倾向于选择过多的债务融资,以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张和投资,而忽视了债务带来的风险和压力。

过去的研究表明,管理者的自信度对债务融资决策有着显著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选择高风险的债务融资方式,而不够自信的管理者则更倾向于选择低风险的融资方式。

了解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对于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以及保障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并提出针对管理者自信度的债务融资决策的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了解管理者自信度对债务融资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债务融资结构的关联,分析管理者自信对债务融资绩效的影响,以及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企业投资行为一直是公司财务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投资与消费和净出口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企业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国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中。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实施了四万亿的投资拉动计划,但从近几年的实际效果看并不如人意,产生了大量的过度投资,以至于现在不得不“去产能、去库存”。

从企业微观层面看,投资决策是企业最为重要的决策之一,它是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因和未来现金流量增长的主要基础,投资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经营风险,同时也会影响融资和股利分配等一系列企业财务政策。

然而,在现实中人们不难发现,存在着大量企业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即企业非效率投资的现象。

人们会很自然地提出如下问题:除去宏观、微观等其他因素外,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吗?如果是非理性或不完全理性的,那么,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和心理偏差会对诸如企业融资、投资、公司并购等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影响企业投资的众多因素中,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具有怎样的影响?因此,借鉴心理学中研究发现的行为人过度自信的稳健的心理偏差现象,运用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试图为企业非效率投资现象提供新的理论解释和经验证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管理者非理性的视角,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以2008-2013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描述统计分析、均值差异检验、多元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水平和投资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从管理者异质性视角和融资约束视角实证检验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

管理者过度自信_融资偏好与公司投资_江伟

管理者过度自信_融资偏好与公司投资_江伟

财贸研究2010.1管理者过度自信,融资偏好与公司投资江伟(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2)摘要:通过公司投资与现金流之间的敏感度具体考察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行为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或者外部融资偏好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总经理的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学历越高,以及当总经理拥有理工类教育背景时,总经理的过度自信行为越弱,因此,总经理更多地利用外部融资而不是内部融资,从而公司投资与现金流之间的敏感度越弱;而当总经理拥有经管类教育背景时,总经理的过度自信行为越强,因此,总经理更少地利用外部融资,从而公司投资与现金流之间的敏感度越强。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融资偏好;公司投资中图分类号:F830.91;F2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10)01-0130-09一、问题的提出M yers(1984)在/资本结构之谜0一文中将不对称信息引入到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中,由此提出了新优序融资理论,即企业在进行融资时,会先偏好内部融资,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则先选择债务融资,最后选择权益融资。

新优序融资理论由于否定最佳资本结构的存在,因此引起了大量学者对权衡理论与新优序融资理论的实证研究。

Shya m-Sunder等(1999)、Fa m a等(2002)及Frank(2003)等对美国公众公司的实证检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M yers(1984)的新优序融资理论¹。

新优序融资理论依赖两个重要的研究假设,即理性人假设与信息不对称,然而H eaton(2002)以人的非理性行为为前提,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新优序融资理论提出了一种新解释,这种新解释不涉及信息不对称,由此对新优序融资理论提出了挑战。

M al m endier等(2005a)及Peng等(2007)等的实证检验都支持了H eaton(2002)的新解释。

事实上,随着行为公司财务学研究的逐渐兴起(B aker,et a,l2004),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资本结构决策研究正成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º。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行为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行为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行为研究1. 引言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下,公司融资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可能会影响公司的融资决策,从而对公司的发展产生影响。

管理者的自信是一个双刃剑,因为自信可能会促使企业发展,但过度自信可以让企业产生错误的决策和行动,进而影响财务和企业形象。

2. 管理者过度自信管理者过度自信是指企业领导者过度信任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而忽略了外部环境和其他参与者的看法和建议。

过度自信可能会让领导者产生一种虚幻的信念,认为自己对未来的判断和预测是正确的,即使面临压力或困难的时候也会保持自信的态度,这种态度可能会产生误导性的结果。

斯隆管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管理者在做出一系列战略决策时,更容易受到他们对自己能力的高度评价以及对自己判断的过度信任所驱动,而忽略企业内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所有的风险。

过度自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管理者依赖于自己的经验和洞察力,但也可能使其忽略他人的建议和公司所面临的现实困难。

这种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会忽略企业风险,从而导致公司的融资决策存在缺陷和错误。

3. 公司融资企业融资是企业进行生产和投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为企业提供经济资本和技术支持。

公司通过融资能够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但合理的融资政策和措施是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

根据个体理性经济学的理论,公司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主体,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和行为也是基于理性的考虑和行动。

这些行为包括资本预算,决定公司债券价值和股票价值,以及制定公司财务政策等。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公司或者企业管理者可能会被自己的主观看法所影响,产生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4.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在进行公司融资决策时,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可能会影响其判断力和决策行为,进而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发展。

一些管理者可能会过度估计自己所理解的市场、产品和客户需求,从而忽略了风险和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低估公司现有财务资源,而过度依赖债务和股票等融资方式。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行为研究综述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行为研究综述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2009.5上旬·47·□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行为研究综述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黄莲琴【摘要】过度自信是人类最为常见的心理特征之一。

本文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指标、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行为和公司价值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评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非理性管理者过度自信融资一、引言行为金融学修正了理性人假设的观点,认为现实投资者在认知过程中存在各种偏差,并受各自的情绪、情感和偏好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使之无法以理性人方式作出无偏估计。

行为金融学及管理决策行为的研究推动了行为公司财务的兴起。

行为公司财务从两个视角研究代理人的非理性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一是假设投资者非理性,将公司管理者的财务行为看成是对证券市场定价偏差现象的理性反应,如市场择机理论、迎合理论等,仍隐含假设管理者是理性的;二是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研究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偏差)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

Shefrin (2007)指出,偏差、直接推断与框架效应等三类心理现象妨碍管理者对传统财务方法的最优运用,导致管理者作出损害公司价值的决策,产生高昂的决策成本。

因为当管理者面对风险进行抉择时,导致他们作出不当财务决策的主要是心理偏差因素,如过度自信、过度乐观、证实偏差和控制幻觉等;而管理者对直接推断的信赖性和对框架效应的敏感性会使管理者作出损害公司价值的错误决策。

Heaton (2002)认为,管理者的非理性源于套利限制与学习法则的有限性,而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或企业文化可能会助长管理者的非理性。

管理者非理性的主要内容包括:过度自信和乐观、有限理性、参考点偏好、从众行为、后悔厌恶与双曲线折扣等。

近几年,国外学者开始研究管理者非理性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研究视角主要是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乐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我国学者对管理者非理性的研究则刚刚起步。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指标过度自信是指由于受到诸如信念、情绪、偏见和感觉等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和私人信息的准确性。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金融决策的实证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金融决策的实证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金融决策的实证研究企业金融决策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内容,包括企业的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并购决策等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金融理论对企业决策做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很多的金融理论和金融模型,对企业金融决策行为做出了较好的解释。

但是,传统金融学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理性范式为核心,该范式都隐含着一个默认的假设前提,认为市场参与主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参与人不存在认知偏差,总能够对决策结果进行无偏好的估计,也总是具有足够大的计算能力,因此总是能够最大化期望价值。

包括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在内的参与者非理性行为的影响在传统金融理论中都是被忽略的。

在公司金融理论方面,传统理论都忽略了企业管理者的心理和行为对企业经营决策所产生的影响。

然而,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实,人们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和非理性行为,而企业管理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以过度自信为代表的非理性特征比普通人群更加普遍和严重。

企业管理者通常要对企业的各种经营行为作出决策,其过度自信的非理性认知偏差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融资、并购等各种企业行为,并对企业价值造成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国外学者们将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到公司金融研究领域,研究管理者非理性对公司决策和资产定价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行为公司金融理论。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引人了参与者非理性,使得金融理论更加贴近资本市场和企业的现实,较为成功地解释了一些传统公司金融领域的所谓“异象”。

然而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基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基础的行为公司金融理论是否能够解释我国企业的金融决策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文借鉴和发展新兴的行为金融研究成果,并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系统研究我国上市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特征以及对企业各种金融决策的影响,回答我国企业管理者是否存在过度自信的行为偏差,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否对企业金融决策产生影响,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契约设计和企业非效率决策的治理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行为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行为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行为研究随着公司行为财务的兴起,管理者非理性尤其是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与公司财务决策关系的研究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而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而针对中国制度背景下,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行为的研究较为缺乏。

因此,本文试图研究以下问题: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者是否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管理者的过度自信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公司的融资行为?进而对公司价值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首先追溯了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心理学根源,阐明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的内在联系;其次,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环境,剖析了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特征;第三,在实证研究方面,构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指标,遵循“由面到点、层层递进”的构想,研究过度自信管理者如何选择公司融资策略,进而考察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债务融资策略和信用融资的影响。

本文研究结果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1.鉴于中国的制度背景,利用上市公司盈余预告构建了度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指标。

相比较而言,该指标的构建比较全面、客观,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分析工具。

2.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融资策略选择的影响,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应的实证检验。

本文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管理者选择的融资策略不仅遵循融资优序理论,而且更倾向于内源融资,通过支付更少股利的方式以储备更多的内部资金。

该研究结论也证实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假说可用来解释融资优序理论。

3.针对目前研究认为公司债务政策趋于保守是普遍现象的观点,本文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利用税盾拐点考察公司债务政策。

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管理者实施的债务政策呈现激进倾向;与已有文献不同的是,本文更关注公司绩效,其研究结果表明过度自信管理者奉行的债务激进政策加大了公司绩效下降的趋势。

4.过度自信管理者运用信用融资效应如何?学者们还未对此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管理者偏好信用融资并不显著,但证实了随着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的增强,信用融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与一般管理者相比,过度自信管理者运用信用融资发挥经营负债杠杆的创值效应和成长效应明显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者过度自信论文:企业融资行为研究摘要:本为首先分析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形成的原因,随后从资本结构和债务期限结构两个层次介绍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同时针对其中的缺陷指出了以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融资行为;资本结构;债务期限结构
传统财务学在研究问题时,提出了理性人假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会便表现出过度自信、锚定、损失规避以及心理会计等行为特征。

而相对于企业一般职工而言,管理者过度自信表现的更为严重。

不少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管理者确实存在过度自信行为。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形成的原因
造成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原因还有很多,江伟就提出了控制幻觉、参考点模糊、高度承诺的好的业绩三个造成管理者过度自信原因。

1.“好于平均”效应。

人们认为自己的能力高于平均水平,进而预期自己的行为能够取得成功,当结果如人们预期取得成功时,便把成功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高能力,而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于运气等其他外部因素上面。

2.事后聪明偏差。

人们将事情的发生其视为一种必然,并为其构建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增加对自己能力的满意度,让人产生时间容易预
测的错觉,认为自己事情也会做出同样的决策。

3.客观环境的要求。

经理人在应聘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被认为有更高的潜力,更容易获得聘任。

管理者作为企业的“皇帝”,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使其极易过度自信。

二、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对融资行为的影响
企业的融资行为会反映在企业的资本结构和债务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负债期限结构这一方面)。

因此,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可以从资本结构和债务期限结构两个方面予以考虑。

1.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hackbath先后基于股东与管理之间的代理问题,以及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问题,提出观点: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使企业选择的资本结构总是会偏离企业最佳资本结构,这一结论得到ben-david、graham和harvey实证结果的支持: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都会选择较高的负债比率。

江伟、肖珉、游家兴以及江伟、黎文靖以上市公司总经理年龄、任职时间等个人特征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当总经理过度自信行为较强时,总经理会选择较高的负债比率,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资本结构存在。

为什么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激进的债务融资呢?主要是因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高估投资项目的收益,低估投
资项目的风险,当内部资金不能满足项目的需求时,管理者倾向于选择激进的债务进行。

同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认为外部投资者低估了公司的价值,因此不愿意进行股权融资,以免稀释老股东的权益。

2.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
landier和thesmar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行为会对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产生影响。

随后,landie和thesma又以法国企业家为样本,考察了企业家过度乐观对融资契约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家的乐观预期偏差与短期债务的使用具有相当稳健的正相关关系。

lin,hu和chen以台湾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当需要外部融资时,过度自信ceo比其他管理者发行更多的债务,即债务融资与资金缺口之间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也说明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期限结构存在影响。

余明桂等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短期负债率显著正相关,与债务期限结构也显著正相关,显示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导致企业采取激进的债务融资决策。

hackbarth指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更频繁地发行新债务,导致债务期限结构更短,从而验证了余明桂等人的结论。

为什么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偏好短期债务而不是长期债
务呢?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高估自己的经营能力和投资项目
的盈利能力,以及投资项目的回收期。

项目既然能在短期内
获得相当可观的利润,而短期负债的成本较长期负债要小,那么管理者自然会选择短期负债进行融资。

三、未来展望
与“理性人假设”相比,管理者过度自信假说更符合实际情况。

通过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融资行为进行研究,可以拓宽企业融资行为的研究范围,深入探寻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行为,规范特有治理结构下的公司融资决策模式,改善资本市场对公司财务决策的传导机制,揭示某些经典理论无法揭示的问题,同时为对如何加强对管理者的监管和引导、减少管理者不理性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

但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当中,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融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当中,不同的学者对管理者过度自信替代变量的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不相同。

从单一方面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进行定义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olive以消费者情绪指数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消费者情绪指数这一指标消费者对所在行业或经济运行态势所做出的定性判断和预期,但是管理者对自身企业的预期与消费者对经济状况的预期判断与预期存
在一定的差异。

其次,债务期限结构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在学者的研究当中,将债务期限机构和企业的资本结构作为单独的两个部分进行研究。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建立通经模型予以解决,即将债务期限结
构引入到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当中,通过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资本结构的直接因果效应以及通过债务期限结构变量所产生的间接因果效应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再者,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我国对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少,我国的经济环境与国外经济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这就使得国外的许多研究结论并不适用于国内企业,例如,我国在融资时,更加倾向于股权融资,这与国外更加倾向债权融资有很大不同。

因此,在借鉴时,我们要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提供更为系统、更为贴近我国转型时期公司特征的理论指导。

大多数的学者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是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同时投资者理性、市场有效的情况下,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过度自信、投资者过度自信、市场非有效性是同时存在。

如果基于这两种复杂的情况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又是另一个研究的方向,应当作为我们下一步研究探讨的一个部分。

参考文献:
[1]郝颖,刘星,林朝南.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5.
[2]余明桂,夏新平,邹振松.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激进负债行为.管理世界,2006.
[3]姜付秀,张敏,陆正飞,陈才东.管理者过度自信、企
业扩张与财务困境.经济研究,2009.
郭启秀,山东财政学院会计学院在读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