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方剂学祛痰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11个祛痰剂: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试方剂顺口溜

11个祛痰剂: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试方剂顺口溜
为了帮助中医医术专长考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在此我们整理11个祛痰剂: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试方剂顺口溜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祛痰剂
1.二陈汤mdash;mdash;陈夏领草莓酱(陈橘红半夏茯苓炙甘草乌梅生姜)
2.温胆汤mdash;mdash;珠江夏令早食柑橘(竹茹生姜半夏茯苓大枣枳实甘草橘皮)
3.茯苓丸mdash;mdash;夏令将滞销(半夏茯苓生姜枳壳风化朴硝)
4.清气化痰丸mdash;mdash;陈皮杏仁拌黄瓜实难服(陈皮杏仁半夏黄芩瓜蒌皮枳实胆南星茯苓)
5.小陷胸汤mdash;mdash;黄连下楼(黄连半夏瓜蒌)
6.滚痰丸mdash;mdash;大秦诚实(大黄黄芩沉香礞石)
7.贝母瓜蒌散mdash;mdash;陈母拎蒌接花粉(陈橘红贝母茯苓瓜蒌桔梗天花粉)
8.苓甘五味姜辛汤mdash;mdash;组成同方剂名
9.三子养亲汤mdash;mdash;三子来借书(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
10.半夏白术天麻汤mdash;mdash;夏伏天煮姜枣炒橘红(半夏茯苓天麻白术生姜大枣甘草橘红)
11.定痫丸mdash;mdash;丹麦杀声常鸣,陈干下南疆伏虎,扶母珠江远歇(丹参麦冬辰砂石菖蒲明天麻陈皮甘草半夏天南星12.姜汁茯苓琥珀茯神贝母竹沥僵蚕远志全蝎)
1 / 1。
汤头歌全解之除痰之剂

汤头歌全解之除痰之剂除痰之剂,即祛痰剂。
是以祛痰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各种痰病。
痰的成因很多,内伤外感皆可生痰。
根据其适应证,祛痰剂可分为燥湿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治风化痰等五类,运用时应分清寒热虚实,辨明标本缓急。
1.除痰之剂之二陈汤一切痰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歌诀】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为珍导痰汤内加星枳顽痰胶固力能驯①若加竹茹与枳实汤名温胆可宁神润下丸仅陈皮草利气祛痰妙绝伦【注释】①驯:驯(xùn),音训。
使顺服。
【组成】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用法】加生姜3g,乌梅一个,水煎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停聚。
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咳,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方析】湿痰停聚为本方主证。
方用半夏健脾燥湿,降逆化痰,和胃止呕为君。
臣以橘红理气燥湿。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生姜降逆化痰,既制半夏之毒,又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散收相伍。
使以甘草调诸药,润肺和中。
【附方】(1)导痰汤(《妇人大全良方》)半夏二钱南星枳实茯苓橘红各一钱甘草五分生姜十片,水煎服。
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涎壅盛。
症见胸膈痞塞,或咳嗽恶心,饮食少思,及肝风夹痰,呕不能食,头晕口干,不时吐痰,甚或痰厥。
(2)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炙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加生姜五片,枣一枚,水煎服。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症见虚饮不眠,或呕吐呃逆,及惊悸不宁、癫痫等。
(3)润下丸(又名二肾散,即《证治准绳·类方》二贤散)陈皮八两炙甘草二两,共研细末,用蒸饼泡成糊做丸。
功用:利气祛痰。
主治:膈中痰饮。
症见积块少食。
2.除痰之剂之涤痰汤(严用和)中风痰证。
(《济生方》)【歌诀】涤痰汤用半夏星甘草橘红参茯苓竹茹菖蒲兼枳实痰迷舌强服之醒【组成】姜制半夏胆南星各二钱半橘红枳实茯苓各二钱人参菖蒲各一钱竹茹七分甘草五分【用法】加姜、枣,水煎服。
《方剂学》祛痰剂

《方剂学》祛痰剂祛痰剂简介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祛痰剂。
属“八法”中的“消法”。
痰病的范围很广,临床表现多样,“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也。
”(《医方集解》)常见的病证有咳嗽、喘促、头痛、眩晕、胸痹、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以及痰核、瘰疬等。
痰病的种类较多,就其性质而言,可分湿痰、热痰、燥痰、寒痰、风痰等。
因此,本章祛痰剂相应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和化痰熄风等五类。
治疗痰病,不仅要消除已生之痰,而且要着眼于杜绝生痰之本。
《景岳全书》云:“五脏之病,虽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
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
”因此,治痰剂中每多配伍健脾祛湿药,有时酌配益肾之品.以图标本同治,张介宾曾说:“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祛痰剂中又常配伍理气药,因痰随气而升降,气滞则痰聚,气顺则痰消,诚如庞安常所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至于痰流经络、肌腠而为瘰疬、痰核者,又常结合软坚散结之法,随其虚实寒热而调之。
应用祛痰剂时,首先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燥湿的不同;同时应注意病情,辨清标本缓急。
有咳血倾向者,不宜使用燥热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出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第一节燥湿化痰?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
湿痰多由脾失健运,湿郁气滞所致。
症见咳吐多量稠痰,痰滑易咯,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眩晕,肢体困重,食少口腻,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
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为主,配伍健脾祛湿及理气之品,如白术、茯苓及陈皮、枳实等组成方剂。
代表方如二陈汤、温胆汤、茯苓丸。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用法]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方剂学第十七章-祛痰剂

理解—方解
茯苓,通过渗利水湿,减轻生痰之源,已成 之痰需要化,未成之痰需要去,未成之痰就是湿, 祛湿等同于祛痰,这里所以选了茯苓、甘草,主 要是通过益气。
理解—方解
二陈汤去掉甘草,与胆星、黄芩、栝
楼、杏仁等配伍,就由燥湿化痰变成了清
化热痰。
栝楼仁还能润肠
黄芩清肺热,清气分热
理解—方解
枳实、杏仁,降气润肺,黄稠的粘痰 通过润才能出来。产生咳嗽是痰阻于内, 肺气不畅,痰随气逆,要止咳,必然要顺 气,通过降气才能止咳。有痰,除痰是第 一的,降气是第二的,除痰降气才能治有
温胆汤见于《备急千金要方》,与现在讲 义上所的温胆汤不同,讲义上介绍的温胆 汤多一个茯苓,生姜的用量小,还多枣子, 就是姜枣为引,五片姜,加个枣,而《备 急千金要方》上的方子没有茯苓,生姜是 作为主药,而且用量特大,其他的药都是 二两、三两、一两,惟独生姜用的是四两, 所以温胆汤在后世提出来好多的解释,各 持己见。不管加不加茯苓,温胆汤完全说 它寒的也不差。
理解
枳实主要是通过它下气、破坚积、宽中, 合起来就能更好地除痰。
这个方子的特点就在于枳实和竹茹这两 味药。
生姜量的大小,由胃偏寒或胃不偏寒 来决定,但它能止呕,这是必用的。
第二节 清热化痰
清热化痰剂
主治:痰热证。 主症:咳嗽、痰黄,粘稠难咯。 兼症:胸痛、眩晕、惊痫等。 常用药物:瓜篓、胆南星、贝母等。
因为茯苓不仅渗湿利水,它具有先升后降的 特点,还可以补益心脾之气,与其他的利水药不 同,它有益气的作用,通过益气的作用,通过益 气增强运化水湿的作用。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治风化痰)——止嗽散(《医学心悟》)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治风化痰)——止嗽散(《医学心悟》)一、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各1000k 克)、甘草炒,十二两(375克)、陈皮去白,一斤(500克)。
二、用法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每服6克,温开水或姜汤送下。
亦可做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三、歌括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四、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五、主治风邪犯肺。
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等。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证,原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
风邪犯肺,肺失清肃,虽经发散,其邪未尽,故仍咳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而肺气失于宣降,治之之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散之品。
方中的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以桔梗、橘红(陈皮去白)宣降肺气,止咳消;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
诸药合用,“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运用得宜,可用于诸般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条下云:“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
…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用止嗽散加黄连、黄芩、花粉以直折其火。
若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
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用止嗽散加瓜、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
”以上的加减方法,可资临床参考。
《医学心悟·伤寒兼证》条下,另有一止嗽散,较本方少荆芥,治寒邪伤肺咳嗽。
方后云“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
”七、文献摘录(方论)1.程国彭:“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
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中医常用方剂-43种祛痰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

加减温胆汤
清热化痰养心安神
主治痰躁(痰火作热烦躁)、痰话(痰火作热惊惕不安、错语失神),惊惕失志、神不守舍。
茯神(去皮木)、半夏(姜汁制)、陈皮、枳实(麸炒)、山栀(炒)、白术(去芦)、黄连(姜汁炒)各一钱,竹沥(临服加入)半盏,甘草三分,当归、酸枣仁(炒)、竹茹各八分,人参六分,麦门冬、辰砂(为末,临服调入)各五分。
上锉。加生姜、大枣,乌梅,水煎,调辰砂末温服。
《万病回春》卷二
31
祛痰剂
清热化痰剂
海藻玉壶汤
化痰软坚消瘿散结
主治气滞痰凝之瘿瘤,瘿瘤初起,或肿或硬,皮色不变者。
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半夏、连翘、甘草节、独活各一钱,海带五分。
上药用水二钟,煎至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
《外科正宗》卷二
生姜三片为引。
《医门八法》卷二
19
祛痰剂
燥湿化痰剂
大半夏汤
治伤寒膈
间有寒痰
胃反呕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半夏9克(洗,完用) 人参6克 白蜜20毫升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金匮要略》
20
祛痰剂
燥湿化痰剂
藜芦甘草汤
涤痰息风
风痰证
藜芦3g,甘草6g。
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二服,温服之
为末糊丸。临卧姜汤服五至十丸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
26
祛痰剂
燥湿化痰剂
平喘固本汤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肺胀,肺肾气虚,喘咳有痰者。
党参15克,五味子6克,冬虫夏草6克,胡桃肉12克,灵磁石18克,沉香、坎脐、苏子各15克,款冬花12克,法半夏12克,橘红6克。
水煎服。
方剂歌诀及其注释13:十七、祛痰剂(203-215)

方剂歌诀及其注释13:十七、祛痰剂(203-215)十七、祛痰剂:(一)燥湿化痰:203二陈汤: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
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者。
用量: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
用法:上药㕮咀,每服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204温胆汤: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热扰。
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
主治胆郁痰扰证。
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
苔白腻,脉弦滑。
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用量: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60g,陈皮90g,甘草(炙)30g,茯苓45g。
用法:上锉为散。
每服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205茯苓丸: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诸证罢。
具有燥湿行气,软坚消痰之功效。
主治痰流四肢之臂痛证。
症见两臂疼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疲软,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临床常用于治疗肩周炎、颈椎病、慢性支气管炎、上肢血管性水肿等属于湿痰者。
用量:茯苓30g,枳壳(麸炒去瓢)15g,半夏30g,风化朴硝3g。
用法:姜汁糊丸,每服6g,姜汤或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加人生姜,水煎服,其中风化朴硝宜冲服,剂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方剂学祛痰剂治风化痰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方剂学祛痰剂治风化痰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第五节治风化痰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息复正常。
【组成】半夏一钱五分(9g)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各6g)白术三钱(18g)甘草五分(3g)【功用】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主治】风痰上扰证。
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半夏白术天麻汤(《脾胃论》)组成:黄柏二分(1g)干姜三分(1g)天麻苍术白茯苓黄芪泽泻人参以上各五分(各2.5g)白术炒曲以上各一钱(各5g)半夏汤洗七次大麦糵橘皮以上各一钱五分(各7.5g)功用:燥湿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黏,涌吐不止,眼黑头眩,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不欲言,心神颠倒,兀兀不止,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
【鉴别】《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与《脾胃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均可健脾祛痰。
但前者以化痰息风为重,兼健脾祛湿,为治风痰上扰之眩晕、头痛之剂;后者以补气健脾燥湿为主,兼化痰息风,为治气虚痰厥头痛之专方。
定痫丸《医学心悟》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胆星蝎蚕珀竹沥,姜汁甘草和朱砂;镇心祛痰又开窍,平肝熄风制痫发。
【组成】明天麻川贝母半夏姜汁炒茯苓蒸茯神去木,蒸,各一两(各30g)胆南星九制者石菖蒲石杵碎,取粉全蝎去尾,甘草水洗僵蚕甘草水洗,去咀,炒真琥珀腐煮,灯草研,各五钱(各15g)陈皮洗,去白远志去心,甘草水泡,各七钱(各20g)丹参酒蒸麦冬去心,各二两(各60g)辰砂细研,水飞,三钱(9g)【用法】用竹沥一小碗,姜汁一杯,再用甘草四两熬膏,和药为丸,如弹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一丸(现代用法:共为细末,用甘草120g熬膏,加竹沥100mL、姜汁50mL,和匀调药为小丸,每服6g,早晚各一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涤痰息风,清热定痫。
【主治】痰热痫证。
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目斜口,甚则抽搐,痰涎直流,叫喊作声,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略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剂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各15g)白茯苓三两(9g)甘草炙,一两半(4.5g)【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导痰汤(《传信适用方》引皇甫坦方)前方去梅加枳星,方名导痰消积饮;胸隔痞塞胁胀满,坐卧不安服之宁。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四两(12g)天南星细切,姜汁浸,一两(3g)枳实去瓤,一两(3g)橘红一两(3g)赤茯苓一两(3g)生姜十片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厥证。
症见头目眩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呕逆,喘急痰嗽,涕唾稠黏,舌苔厚腻,脉滑。
涤痰汤(《奇效良方》)涤痰汤有夏橘草,参苓竹茹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
组成:南星姜制半夏汤洗七次,各二钱半(各7.5g)枳实麸炒,二钱(6g)茯苓去皮,二钱(6g)橘红一钱半(4.5g)石菖蒲人参各一钱(各3g)竹茹七分(2g)甘草半钱(1.5g)生姜五片功用:涤痰开窍。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证。
症见舌强不能言,喉中痰鸣,辘辘有声,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鉴别】导痰汤、涤痰汤皆由二陈汤化裁而成,均有燥湿化痰之功用。
导痰汤是二陈汤去乌梅,加天南星、枳实而成。
半夏与天南星相伍则燥湿化痰之力强,橘红与枳实相合则行气之力增,故祛痰行气之功较二陈汤为著,适宜于痰厥证,或痰饮壅盛所致的胸膈痞塞、咳嗽喘促等症;涤痰汤是导痰汤加石菖蒲、竹茹、人参而成,涤痰开窍、益气扶正之功优,适宜于中风痰迷心窍证。
茯苓丸(又名治痰茯苓丸)《全生指迷方》,录自《是斋百一选方》《指迷》茯苓丸最精,风化芒硝枳半并,臂痛难移脾气阻,停痰伏饮有嘉名。
又: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疼,气行痰消诸证罢。
【组成】茯苓一两(6g)枳壳麸炒,去瓤,半两(3g)半夏二两(12g)风化朴硝一分(1g)【功用】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主治】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
两臂酸痛或抽掣,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麻木,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症除。
又: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g)陈皮三两(9g)甘草炙,一两(3g)茯苓一两半(4.5g)【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或呕恶呃逆,或眩晕,或癫痫等,苔腻微黄,脉弦滑。
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十味温胆苓枳参,橘皮草味地枣仁;益气化痰姜半枣,远志宁心可安神。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枳实去瓤切,麸炒陈皮去白,各三两(各9g)白茯苓去皮,两半(4.5g)酸枣仁微炒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北五味子熟地黄切,酒炒条参各一两(各3g)粉草五钱(1.5g)姜五片,枣一枚功用:化痰宁心,益气养血。
主治:痰浊内扰,心胆虚怯证。
症见触事易惊,心悸不宁,不眠多梦,心胸烦闷,坐卧不安,短气乏力,或癫狂,舌淡苔腻,脉弦而虚。
【鉴别】温胆汤与酸枣仁汤均可治虚烦不眠等证。
但温胆汤所致虚烦不眠乃因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故用药重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使痰热得清、胆胃得和,则虚烦自除;酸枣仁汤所致虚烦不眠乃因心肝血虚兼阴虚内热所致,其组方重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使心肝得养、虚热得清,则虚烦可止。
十味温胆汤即温胆汤去清热化痰之竹茹,加益气养血、补心安神之人参、熟地黄、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
适用于痰浊内扰,气血不足之心胆虚怯、神志不宁证。
第二节清热化痰剂清气化痰丸《医方考》清气化痰杏瓜蒌,茯苓枳芩胆星投;陈夏姜汁糊丸服,专治肺热咳痰稠。
【组成】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实麸炒黄芩酒炒瓜蒌仁去油茯苓各一两(各6g)胆南星制半夏各一两半(各9g)生姜3片【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热痰咳嗽。
咳嗽,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小陷胸汤《伤寒沦》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周,邪热大陷胸汤治,甘遂硝黄一泻柔。
又:小陷胸汤连半蒌,宽胸开结涤痰优;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脉滑浮。
【组成】黄连一两(6g)半夏洗,半升(12g)瓜蒌实大者一枚(20g)【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之小结胸证。
心下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柴胡陷胸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陷胸小柴胡,更把参草枣剔除;加入枳桔连瓜蒌,寒热消退胸闷舒。
组成:柴胡一钱(3g)姜半夏三钱(9g)小川连八分(2.5g)苦桔梗一钱(3g)黄芩钱半(4.5g)瓜蒌仁杵,五钱(15g)小枳实钱半(4.5g)生姜汁四滴,分冲功用:和解清热,涤痰宽胸。
主治:邪陷少阳,痰热结胸证。
症见寒热往来,胸胁痞满,按之疼痛,呕恶不食,口苦且黏,目眩,或咳嗽痰稠,苔黄腻,脉弦滑数。
【鉴别】小陷胸汤与大陷胸汤皆主治热实结胸。
但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结心下,涉及胸腹,其病情较重,病势较急,临证以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脉象沉紧为特征,治宜泻热逐水、破结通便,故方用大黄、芒硝与甘遂配伍,以泻热逐水破结;而小陷胸汤证则为痰热互结心下,病位局限,病情相对较轻,病势较缓,临证仅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脉象滑数,治宜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方用瓜蒌与黄连、半夏相伍,重在清热涤痰散结。
柴胡陷胸汤乃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两方加减化裁而成,即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之品,加小陷胸汤及枳实、苦桔梗以清热化痰,利气宽胸,共呈和解少阳、清热涤痰、宽胸散结之效。
较之小陷胸汤,兼有和解少阳之功,且行气消痰之力有所增强,故对于邪陷少阳,痰热内结所致之少阳、结胸合病者尤为适宜。
滚痰丸(又名礞石滚痰丸)《泰定养生主论》,录自《玉机微义》滚痰丸是逐痰方,礞石黄芩及大黄;少佐沉香为引导,实热顽痰一扫光。
【组成】大黄酒蒸片黄芩酒洗净,各八两(各24g)礞石捶碎,同焰硝一两,投入小砂罐内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候冷取出,一两(3g)沉香半两(2g)【功用】泻火逐痰。
【主治】实热老痰证。
癫狂昏迷,或惊悸怔忡,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或绕项结核,或口眼蠕动,或不寐,或梦寐奇怪之状,或骨节猝痛难以名状,或噎息烦闷,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第三节润燥化痰剂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贝母瓜蒌花粉研,陈皮桔梗茯苓添;呛咳咽干痰难咯,清肺润燥化痰涎。
【组成】贝母一钱五分(9g)瓜蒌一钱(6g)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八分(各5g)【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
咳嗽痰少,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
【鉴别】贝母瓜蒌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皆能清润肺燥而止咳,用治肺有燥热之咳嗽证。
但贝母瓜蒌散重在润肺祛痰,润燥与化痰两相兼顾,主治燥痰咳嗽证,故以咳嗽痰少而黏,涩而难出,咽干口燥,舌苔干为主;桑杏汤用药轻清宣透,偏于轻宣肺经温燥之邪而化痰止咳,其宣散之力大于清润化痰之力,适用于温燥外袭,肺燥津伤之轻证,症见身热不甚,干咳或痰少而黏,脉浮数者;清燥救肺汤则重在清燥润肺,止咳平喘,兼以养阴益气,适用于温燥伤肺之重证,症见身热,心烦口渴,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数者。
第四节温化寒痰剂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饮咳嗽康。
又:苓甘五味姜辛汤,痰饮咳嗽常用方;气降仍咳胸犹满,速化寒饮保安康。
【组成】茯苓四两(12g)甘草三两(9g)干姜三两(9g)细辛三两(3g)五味子半升(5g)【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咳嗽。
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膈痞满,舌苔白滑,脉弦滑。
冷哮丸(《张氏医通》)冷哮冬花麻草辛,川乌牙皂胆南星;椒矾夏曲紫菀杏,温化寒痰效特灵。
组成:麻黄泡川乌生细辛蜀椒白矾生牙皂去皮弦子,酢炙半夏曲陈胆星杏仁去双仁者,连皮共用甘草生,各一两(各3g)紫菀茸款冬花各二两(各6g)共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时,临卧生姜汤服二钱(6g),羸者一钱(3g),更以三建膏贴肺俞穴中,服后时吐顽痰,胸膈自宽。
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候发如前,再服。
功用:散寒涤痰。
主治:寒痰哮喘。
背受寒邪,遇冷即发,咳嗽痰多,胸膈痞满,倚息不得卧。
三建膏方组成:天雄附子川乌各一枚桂心官桂桂枝细辛干姜蜀椒各二两上切为片,麻油二斤,煎熬去滓,黄丹收膏,摊成,加麝少许,贴肺俞及华盖、膻中穴。
【鉴别】苓甘五味姜辛汤与小青龙汤均用干姜、细辛、五味子,皆有温肺化饮之功,可治疗寒饮内停所致的咳嗽痰稀色白。
但苓甘五味姜辛汤功专温肺化饮,而无解表之功;而小青龙汤除温肺化饮外,尚可发散风寒,适用于外感风寒、内有水饮者。
冷哮丸与苓甘五味姜辛汤均有温化祛痰之功。
但冷哮丸所治寒痰哮喘为内外俱寒之实证,方中以麻黄、细辛散外寒,蜀椒、川乌温里寒,皂荚、胆南星化顽痰,白矾、半夏燥湿化痰,紫菀、款冬花、杏仁降利肺气,止咳化痰,且用药较燥烈,虚人慎用;而苓甘五味姜辛汤长于温肺散寒化饮,故多用于寒饮内停所致之咳喘痰多、清稀色白者。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组成】白芥子(9g)紫苏子(9g)莱菔子(9g)(原著本方无用量)【功用】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
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第五节治风化痰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息复正常。
【组成】半夏一钱五分(9g)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各6g)白术三钱(18g)甘草五分(3g)【功用】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主治】风痰上扰证。
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半夏白术天麻汤(《脾胃论》)组成:黄柏二分(1g)干姜三分(1g)天麻苍术白茯苓黄芪泽泻人参以上各五分(各2.5g)白术炒曲以上各一钱(各5g)半夏汤洗七次大麦糵橘皮以上各一钱五分(各7.5g)功用:燥湿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黏,涌吐不止,眼黑头眩,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不欲言,心神颠倒,兀兀不止,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
【鉴别】《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与《脾胃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均可健脾祛痰。
但前者以化痰息风为重,兼健脾祛湿,为治风痰上扰之眩晕、头痛之剂;后者以补气健脾燥湿为主,兼化痰息风,为治气虚痰厥头痛之专方。
定痫丸《医学心悟》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胆星蝎蚕珀竹沥,姜汁甘草和朱砂;镇心祛痰又开窍,平肝熄风制痫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