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城格局
梧州骑楼城作文

梧州骑楼城作文梧州骑楼城,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是中国最大的古老骑楼城,也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在南宋时期建成,历经多次改造,现今仍保持着古老的风貌,成为了一座著名的旅游景点。
梧州骑楼城是一座红色的城堡,建筑形式为典型的“左右骑楼”,有四层楼,每层楼共有五间室,中间两间有庭院,整个建筑群体犹如一座梯形阵列,两侧楼体越来越高,耸立在苍山青崖的上方,以天然的结构和灵动的姿态,它将古老的文化以极具特色的样貌呈献于世人。
梧州骑楼城建筑精美,有多种特色,外表有梧州顶仿古型,门额有唐式青花瓷,内容有宋式三彩瓷,窗户有苗族风格,房屋有藏式石刻,墙头有历史人文故事。
到处可见浮雕,远望可见光怪陆离的景色,浓浓的古韵和古朴的艺术气息都令人为之陶醉,真是一处古老的文化殿堂。
梧州骑楼城的历史也是悠久的,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朝,但它在南宋时期才真正地完善成牢固的军防城池,并以此守护百姓安宁。
它一直以来都是梧州城内用以抵御外敌入侵的主要防御建筑,其重要性无以伦比,它受到了梧州人民的钦佩和敬仰,也成为了梧州人民的骄傲。
现如今,梧州骑楼城依旧被用作防御城池,它不仅是梧州城的千古守护者,也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建筑风格独特而深远,其中千百种的建筑类型和风格,构成了一幅梧州古城的美丽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可以说梧州骑楼城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蕴含着传统文化底蕴的厚重建筑群体,也是梧州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梧州骑楼城曾经是一座守护梧州城的军事要塞,今天它变成了一座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游览,它的历史文化和古朴的建筑风貌,令人拍案叫绝,也成为全国一道独特的旅游风景线。
每当夏日的夕阳西沉,骑楼城的余晖在夜空中熠熠生辉,仿佛古老的文化传说在微风中被轻轻地拨动,仿佛真实存在,令人流连忘返,不忍离去。
梧州骑楼城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它是一座集中南宋、唐朝、藏族以及其他历史文化于一身的古老建筑,它代表着古代梧州文化的底蕴,也是现代梧州文化的标志,每当访客来到这里,都会被它的辉煌迷倒,仿佛置身古老的文化院落,让这里的历史和文化得到传承和保存。
岭南建筑文化的瑰宝——骑楼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
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 , 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 式店面”。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 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工匠们凭 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 态度。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 的建筑风格。
2012年,一群对骑楼情有独钟的80后,造成了100多栋骑楼模
型,通过超现代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表达着对骑楼的热爱。
或许我们不一定能够留得住 骑楼,但骑楼文化和曾经留给我
们的回忆,永存我们心中!
模型爱好者们都是用心之人,热炽这次
举办的这个骑楼模型展, 是对广州人来说意 义非凡,也希望广州的政府能够正视骑楼以 及其他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别让这些宝贵 的东西在现代化建设中消亡。
骑楼
该城堡是英国最大的私人府邸 之一。霍华德家族已经在这座美丽的 城堡中居住了300多年。
英国约 克郡霍德华 城堡
骑楼,一种“上楼下廊式”的临街建筑,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岭南特色的建筑形式。建 筑物一楼建成行人走廊,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走廊上方则为二 楼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 国外骑楼最早见于古代希腊,曾一度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广州骑楼多在1920年 后形成,是从东南亚特别是马来半岛传入,主要是在广东民居竹筒屋的基础上,融合欧洲外 廊式样的模仿而成,在其身上正好体现了近代广州对西方异质文化开放融通的地域品格。
仿巴洛克式: 万福路114号
这种形式在东南亚一带和我国南方城市 的骑楼中被普遍采用。这些巴洛克装饰既不 同于古典式的严谨,也区别于17世纪巴洛克 风格的繁琐与追求曲线、动感,而是在构图 稳定的基础上加上巴洛克装饰。在广州的骑 楼中,巴洛克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 墙的曲线中,在下九路、龙津西路、万福路 等都可以找到。
广西梧州骑楼城导游词(2篇)

广西梧州骑楼城导游词梧州河东老城区现存骑楼街道____条,骑楼建筑560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博物城”。
景点分布:____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逐渐发展成为珠江流域著名的商埠,当时的城内建筑为了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多采用骑楼形式,临街楼层可作商铺,楼上可住人,既方便行人上街时遮阳挡雨,又可扩大楼房面积,这片连绵成片的骑楼城,也是梧州昔日辉煌繁荣的标志。
骑楼街主要分布在大东上路、大东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沙街、九坊路、南环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设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环路等街道上。
骑楼城最经典的建筑为梧州海关旧址、思达公医院旧址、大同酒店、新西旅社、大东酒家、粤西楼等,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街道是马王街和金龙巷。
骑楼城的中心在骑楼城牌坊至中庭广场,里面展示有赵光、牟子等梧州历史名人雕像;而新西旅店至龙母太庙的防洪堤内墙有一段长____公里的梧州历史文化长廊,游骑楼城一日便可读懂梧州两千多年历史。
广西梧州骑楼城导游词(2)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广西梧州骑楼城,我将为您介绍这座古老而独特的城市。
梧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地处东经110°50′至112°21′、北纬22°56′至24°56′之间,是广西的西大门,也是广西与广东、湖南的交通要道,素有“南宁之母”之称。
1. 骑楼文化梧州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特别是梧州骑楼城,是中国现存骑楼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骑楼是梧州的独特建筑风格,是一种旧时商业建筑形式,将传统的南方建筑与西方建筑风格结合起来。
在这座城市里,您可以看到一排排相连的骑楼,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 西江风光梧州的西江是这座城市的母亲河,流经城市北侧,为梧州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美丽的风光。
西江有“广西第一水道”的美誉,全长406公里,其中130公里位于梧州境内。
关于骑楼建筑文化的几点体会

关于骑楼建筑文化的几点体会骑楼是一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我国岭南(包含海南岛)与福建等地区。
骑楼这个的名称来源于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它的沿街部分二层及以上部分出挑至街道边缘,底层用砖柱支撑,形成一个处于室外与室内之间的过度空间,宽度大约在3到4米左右,这空间就是骑楼。
临街建筑的骑楼贯通起来,可以形成长长的走廊式人行通道,长度可达到几百米甚至一千米以上。
从建筑体量方面看来,建筑骑跨在人行道之上,因而取名骑楼。
骑楼建筑特别适应于炎热多雨地区,曾经在近代时期广为流行于岭南,成为岭南建筑的代表性建筑。
不太为人所知的是,骑楼是西方舶来品,该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那里的人们为了躲避强烈的地中海阳光,在建筑的入口处建立了一个廊子,形成最早的骑楼建筑。
骑楼建筑近代在文艺复兴之后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后来被西方殖民者传至炎热多雨的东南亚。
19世纪前后,随着民间下南洋运动的兴起,这种建筑形式逐渐被南洋华侨带回家乡,流行于广东与华南沿海一带,与本土原有建筑结合成为新的本土流行建筑风格。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长久封闭的大门被坚船利炮打开,岭南近代建筑被西洋建筑文化影响越来越深,技术也越发成熟。
骑楼的发展也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影响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革新等若干阶段,最终于20世纪初形成了成熟的骑楼建筑文化。
骑楼建筑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产物,其空间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能够满足居住与经商的要求。
骑楼在两广、福建、海南,赣南分布很广,例如在广州的顶级商业区里,基本都是骑楼建筑,梧州的骑楼城也很出名,整个岭南地区还有很多其它著名的骑楼街区,本文就不一一列举。
骑楼建筑是临街建筑,也是独户式联排住宅,一栋楼就是一户人家。
每栋建筑的开间一般在4米到6米之间,常见进深大约10到20米,楼层一般是2到3层左右。
在平面布局里,一层平面主要包括前厅、楼梯、卧室与厨房等房间。
梧州骑楼城

梧州骑楼城 --- 岭南骑楼第⼀城梧州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商埠之称,⽽骑楼城就是梧州商贸极为繁华⽽在南中国具有不可动撼历史地位的⼀个标志。
梧州骑楼城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东⽼城区22条骑楼长街上,其⾯积之⼤、长度之长、范围之集中、保存之完整,在岭南的城市中实属罕见。
所以,梧州骑楼城⼜称之为 “骑楼博物城”、“岭南骑楼第⼀城”。
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岸后,逐渐发展成为珠江流域著名的商埠,骑楼建筑开始在此时兴起。
到了1924年底,梧州将千年的古城墙和城门全部拆除,扩⼤城区⾯积,⽤城砖筑地下⽔渠、铺砌街道马路,街市规格参照⼴州骑楼规格建设,于是梧州的河东城区逐渐成为连绵成⽚的骑楼,故梧州也有 “⼩⼴州”之称。
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由英国⼈⾸先建造,在⽓候炎热、空⽓潮湿的东南亚较为集中。
骑楼多为三、四层,骑楼建筑的楼层多为楼板,⼆楼以上伸出⼈⾏道的部分,⽤⼀根根柱⼦⽀撑。
远远看去,像“骑”在⼈⾏道上⼀样,故名“骑楼”。
梧州骑楼城别具风韵,在这⾥,东西⽅⽂化⽔乳交融,古典与现代建筑和谐共存。
漫步街头,你可以看到⼀幢幢骑楼建筑古⾊古⾹:花窗、砖雕、罗马柱、圆拱型窗,还有点缀在屋檐下、窗台边的各式浮雕,以及西式风格的铁栏观景阳台,体现⽔都风韵的清⽔墙,西化痕迹较浓的罗马柱、洋味⼗⾜的额坊等,犹如⼀卷经历上千年的画卷展⽰在⼈们眼前。
南⽅⼈以⽔为财,⽔为梧州⼈带来了宝贵的财富,但同时也带来每年的⽔患。
梧州是西江、浔江和桂江三江汇合处,⼴西784条河80%的⽔流经梧州。
因此,为应对洪⽔,每座骑楼在灰⾊古朴的⽯柱上都⾼低各嵌有⼀个圆形的铁环,以及在⼆楼突出的圆拱形处⼜敞开⼀个⽔门,这是中外骑楼中惟独梧州最为独特之处。
洪⽔来时,市民将船系在铁环⽽从容不迫地上下船进出,当⽔淹没⼀楼后,市民可以通过⼆楼以及以上的⽔门乘坐船筏出门。
这两个都是梧州特有的⽔⽂化。
2002年,梧州市委、市政府⾼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骑楼城进⾏了旧城改造。
梧州骑楼街角建筑形态研究

之 后 形 成 了符 合 当 时 审 美 的 骑 楼 建 筑 。梧 州骑 楼
2骑楼街 角建筑 的分类
置 身 于 骑 楼 城 历 史 城 区 ,转 角 建 筑 也 保 持
着历史感 以及骑 楼建筑特有的语汇 、形态 。据笔
者 调 研 ,骑 楼 街 角 建 筑 虽 然 外 观 各 有 特 色 , 但 是
9 0 。 转 角 建筑 。
关键词 街角 空间 街 角建筑
骑楼城
形 成的一处空 间环境 ,包 括了街角空间 以及限定
该 空 间 的 转 角建 筑 物 街 角 空 间 可 以作 为一 条 街
1 . 2骑楼 的灰空 间
与 传 统 街 道 不 同 , 一 层 的 灰 空 间 才 是 骑 楼 的特 色所 在 。骑楼 的 灰空 问是 与建筑 共 生的 , 地 面 第 一 层 用 作 商 铺 . 其 门面 高 4 ~5 m , 向 内
古 典 风 格 ,主 要 体 现 在 罗 马 柱 、 线 脚 、 圆 拱 形
窗 和 山花等 立面 元素 上 ,这些 都是 梧 ' J t 、 l 作 为珠 江流 域 百年 商埠 的见 证。 昔 日的繁 华城 区 已经
有 各 自的独 立属性 。笔 者对2 3 处骑 楼 转 角建筑 进行 了调研 ,统计 情况如表 1 所 示。
建筑的形式主要是 前铺 后宅、下铺上宅 、住 商合
一
。
楼下 是人 行交 通通 道 ,柱廊 外侧 是车 辆 交
至 龙 母 庙 在 这 条 沿 江 线 路 左 右 建 设 的 骑 楼 最 多 .符合 当 时商埠 商业 尽量 靠近 运输 业 ( 河 运 )的布置 方式 在 片 区之 内 ,有许 多直 接通
广东特殊建筑-骑楼

古罗马券廊式骑楼
这种骑楼底层有券柱,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 格雄伟
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梧州骑楼城
各地新建的骑楼
Thanks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 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 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南洋式骑楼
这种骑楼有南洋地区的独特且有创造 性的形式———在女儿墙上开出一个或 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是一种建 筑智慧,预防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 的风负荷,不过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
在骑楼,随处可见墙面上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的 灰雕艺术。
骑楼的优点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 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 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 两广、福建、海南,赣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这 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 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广东特色建筑
---骑楼
中 西 合 璧 的 典 范
骑楼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 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 筑形态。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 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 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 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骑 楼 的 历 史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 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 世界各地。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 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岭南的天气多 变,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而逐步地形成街景的主格局
梧州骑楼城简介

梧州骑楼城简介梧州,位于广西西部的一座繁华的小城,也被称为“百岁传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梧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梧州的“骑楼城”,令人叹为观止。
梧州的骑楼城在整个梧州市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被誉为“梧州第一宝”。
它是梧州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立于公元1414年,历经百余年,以其厚实的宏伟建筑外观而闻名。
梧州骑楼城在历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当时朝廷议事、审判、审查、审判等重要事务的场所,其意义非凡。
梧州骑楼城由中央大门、后山、三重塔、南城及中央高楼等组成,总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结构复杂,具有一定的防御力,能够抵挡外界攻击。
参观梧州骑楼城可以欣赏到它极具特色的山水建筑,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非常独特的一种。
骑楼城有三大特色:一是开放式的中央大楼,耸立于中央;二是四周环绕的宫殿,高一层比一层低,攀升而聚;三是包裹在中央大仗的山墙,可以防护宫殿和其他建筑,保护城内的安全。
梧州骑楼城的历史文化含义极为重要,它是梧州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有着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它承载着梧州百年文化的积淀,让人们可以感受到古城萧瑟、险峻、古朴的气息。
梧州骑楼城以及附近的河道、桥梁、砖石街道等,共同构成了梧州城市历史文化的独特景观,被誉为“梧州百年城传奇”,也形成了“文化与景观的统一”的梧州城市历史文脉。
梧州骑楼城是一座充满历史意义的古建筑,其历史、文化和景观组成了梧州古城独特、由内而外、贯穿着百余年悠久历史的文脉。
它是梧州古城的宝藏,也是展示中国百年历史文化的瑰宝。
该骑楼城也是梧州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过去几年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参观者可以在此欣赏到古建筑的宏伟、欣赏古城历史景观的美景,并深刻体会到骑楼城的魅力和历史文化的魅力。
梧州骑楼城,是当今世界遗迹之一,值得旅游爱好者一游其间,目不暇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梧州骑楼城建筑格局
姓名:
梧州素为广西水上门户,上个世纪20 年代后,原来的坊式房已不能满足日益繁荣的商业发展的需要,骑楼逐渐取而代之。
骑楼多为三四层,临街店铺二楼以上部分凸出来,二楼罩着的空间成为人行道,远远看去,像“骑”在人行道上一样,故名“骑楼”。
至骑楼成为梧州的重要建筑,梧州人外向的繁华街面贸易与内向的封闭市井生活也已各自成型:骑楼下让人自由通行,适合南方地区避雨遮阳之需,而骑楼上作商号写字楼或货栈,开展商贸活动十分方便;骑楼的背后是内街,民宅大门一般开向内街内巷,内街成为居民交往的“公共大厅”,充满浓郁的人情味。
这种有层次的沿街檐廊复合空间,大大适应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空间使用功能的多样性。
在骑楼的外观上,可以看到许多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语言:花窗、砖雕、牌坊等,都十分精巧,其功能和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中颇具岭南特色的当数骑楼柱外的铁环,是居民在河水上涨时系船所用。
另外,由于梧州是广西最早的港口开放城市,受外来经济文化影响大,所以骑楼的西化痕迹也较浓,如罗马柱、圆拱形窗、穹雕等等,都是典型的西方建筑语言。
中西文化在骑楼上水乳交融、和谐共存,凝聚着历史的沧桑,至今仍散发着文化的魅力。
在广西梧州市约1平方公里的河东老城区内,分布着22条骑楼街、560栋骑楼建筑。
梧州骑楼面积之大、长度之长、范围之集中、保存之完整,在岭南的城市中是罕见的,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博物馆。
梧州河东连绵成片的骑楼建筑见证了梧州历史的辉煌和繁荣。
骑搂城,是地处亚热带的梧州的商业街区,始建于清末民初,盛于二三十年代,是梧州进入现代文明的标志和一度辉煌的硕果。
当时的梧州是西江第一大港,航运发达,商旅云集,是广西外贸的总出口,有“半个梧州水上浮”之说。
作为商贸街区的骑楼建筑便应运而生,这也是历史的选择。
所谓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由东印度公司的英国人首先建造。
随着殖民化的扩大,19世纪末,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开始出现骑楼建筑。
为适应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气候特点,便于行人挡风避雨遮太阳,在城市街道兴建中形成骑楼建筑。
就是街道两边楼宇的地层商铺,均一律缩进三米左右,在街道两边形成长廊,行人可以避风雨、躲烈日。
每间楼宇的门面并不宽,仅五、六米宽,但进深往往达十多至二十米,中有天井相间,俨如西江上的船艇之船仓格局,这是水文化在建筑上的表现。
1901年英领事署建成于梧州白鹤山上,这是梧州的第一栋骑楼建筑。
骑楼城建造之时,西方文化正在风靡中国,建筑设计上便大胆融入西方的建筑风格,楼高一般都在三层或四层,有的加半层为露台,外墙最高处都依例装饰有建筑师所属国家或公司的标志图案。
骑楼城业主往往不惜工本聘请名师巧匠,争奇斗胜,于是,各种西方流行的建筑风格、流派各呈异彩,巴洛克式、古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希腊风格、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象征世界现代建筑文明的成果,都浓缩到骑楼城之中。
梧州市骑楼城的建筑可称之谓万国建筑师作品的博览会。
从梧州骑楼的外观上,可以看到当时许多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语言,如花窗、砖雕、牌坊等,都十分精致,其功能和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走进骑楼城,如同走进了建筑博物城。
在这里,体现水都风韵的清水墙,西式风格的铁艺栏栅观景阳台;西化痕迹较浓的罗马柱、圆拱形窗;梧州特有的水门和拴船铁环等建筑构件被突出表现于立面之中。
梧州骑楼城地处两江交汇处,洪水漫街时,水门就便于出入,骑楼柱上的铁环可以系船。
这个特点在国内骑楼中唯梧州特有的。
建筑特色
梧州素有“百年商埠”之称,曾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骑楼是昔日商贸繁华的标志。
梧州地处岭南,北回归线经过其间,旧时为了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梧州建筑多采用骑楼形式,临街楼层可作商铺,楼上可住人。
骑楼外的砖柱上,镶嵌有圆形的铁环,以供洪水期间作系船之用。
骑楼形式既方便行人上街时遮阳挡雨,又可扩大楼房面积。
在骑楼博物城,随处可见墙面上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的灰雕艺术。
在大南路骑楼城墙上,一幅浮雕为“连年有余”,莲池下面游着两只鲤鱼;另一幅浮雕展示的是一棵松树下有四只白鹤,其寓意为“松鹤长春”;有寓意为“平平安安”的宝瓶。
主要是前铺后宅,下铺上宅、住商合一。
楼下是人行交通通道,骑楼建筑柱廊外侧是车辆交通通道。
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柱间距一般为3米到5米左右。
顶饰、阳台、柱头等形式各异,或庄重大方、或精巧别致,或典雅高贵。
浮雕、罗马柱、园拱形窗,融合了中国传统风格和欧洲古典建筑风格。
从梧州骑楼的外观上,可以看到当时许多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语言,如花窗、砖雕、牌坊等,都十分精致,其功能和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走进骑楼城,如同走进了骑楼博物城。
在这里,
体现水都风韵的清水墙,西式风格的铁栏观景阳台;西化痕迹较浓的罗马柱、圆拱形窗;梧州特有的水门和拴船铁环等建筑构件被突出表现于立面之中。
梧州骑楼城地处两江交汇处,常年受洪水的袭击,居民为应付河水上涨时出入方便和系船专用,就出现了水门和骑楼柱上的铁环。
在靠近河边或其它低水位街道的骑楼砖柱,建造时预埋铁环,作为洪水浸淹街道时栓船之用。
低水位骑楼临街二楼以上窗户为门式,以备洪水期从此上下船。
这个特点是国内骑楼唯一的。
过去,洪水上街时,市民并不惊慌。
水到门口,垫几块砖,继续做生意、打牌、摸麻将。
水到二楼时,市民将船系在铁环,从窗口或水门上下船进出。
骑楼是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外廊式建筑” ,多为三四层,在临街面建造桩梁承托二楼,一楼大门前留空,作人行道,供行人来往时遮阳挡雨,远远看去,像“骑”在人行道上一样,故名“骑楼”。
骑楼是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副产品,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由英国人首先建造。
随着殖民化的扩大,19世纪末,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开始出现骑楼建筑。
这个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风大、雨多、太阳烈。
为了挡风避雨遮太阳,在城市街道兴建骑楼建筑。
建筑风格
仿巴洛克式,这种形式在东南亚和我国南方城市的骑楼中被普遍使用,梧州的骑楼中,巴洛克的建筑装饰符号更加简练,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
中国传统式,这种形式骑楼延续了我国南方传统居民的特点,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沿街布置,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只三扇窗户,立面基本无装饰。
现代式这种骑楼一般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统骑楼区别明显。
立面处理上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
骑楼街主要分布在大东上路、大东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沙街、九坊路、南环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设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环路等街道上。
连绵成片的骑楼,是梧州昔日辉煌繁荣的标志。
骑楼街士贾云集,最风光时街上有大小商号1500多家,造就了上万富商。
骑楼城最经典的建筑为梧州海关旧址、思达公医院旧址、大同酒店、新西旅社、大东酒家、粤西楼等,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街道是马王街和金龙巷。
骑楼城的中心在骑楼城牌坊至中庭广场,里面展示有赵光、牟子等梧州历史名人雕像;而新西旅店至龙母太庙
的防洪堤内墙有一段长1.4公里的梧州历史文化长廊,游骑楼城一日便可读懂梧州两千多年历史。
梧州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的骑楼建筑让每条街巷特色鲜明,既有传统的骑楼巷,又有古典的、巴洛克式的骑楼街,还有令人心动的女儿墙、浮雕和精美的窗棂。
置身其间,令人美不胜收。
梧州的骑楼建筑很好的说明了建筑设计如果能够很好的和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展示文化的融合体,就能很好的表现建筑特有的风貌,同时展现着时代性、文化性和地域性独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