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ppt201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国家主权的确认:战争及和约使帝国境内的很多诸侯等级 的势力得到了加强和扩张。和约从制度上承认了各等级和邦 国在内政外交和宗教事务上的自由,这就意味着诸侯邦国已 经获得了近乎完全的国家主权。封建神权的没落和主权国家 的兴起,标志着国际关系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国家主权原则 的确立对于近代国际法的产生至关重要,它是国际法赖以存 在的基石,因为众多主权国家同时并存、且彼此进行交往与 协作而形成的各种国际关系和整个国际社会的存在是国际法 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社会基础,和约不仅标志着一个实际的国 际社会的存在,而且标志着一种对国际行为产生直接约束力 的国际法的存在。主权国家的建立宣告了罗马教廷世界政治 的破产,同时为以后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背景:世俗王权的兴起
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欧洲生产方式发生变 化,更为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出现,新的社会力 量开始形成并且迅速扩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较发 达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这就为当地的世俗政权提供了 稳定而庞大的税源基础和物质支持。世俗政权从中获 得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所以也积极支持这种新的生产 方式,为其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与此相应,以加强王权 为特征的国家主义意识形态出现了。
国家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国家利益至上,这就 驱使国家的君主必须掌握内政外交事务的全权,这势 必与罗马教廷的专制统治产生矛盾和冲突。马 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与处于上升时期的新兴资 产阶级的精神与愿望是一致的,所以新教在资本主义 发展较好的国家影响很大,加强了世俗邦君同神权斗 争的力量。这样,“新教在宗教改革时期很大程度上 与强大的民族国家内商业资本主义的力量融为一体, 并与这些力量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融为一体”。由此 造成的国家间的矛盾和不同信仰间的冲突最终导致 了17世纪初欧洲总危机的爆发,即三十年战争。
"光辉孤立"政策形成的背景
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 “光辉孤立”形成的基础 。 地缘上的优势也使“光辉孤立”成为可能。
在经济上,经过三次英荷战争 之后,英国通过将英属殖民 地变成英国商人垄断的贸易区、争夺并控制西非奴隶贸易,取 代荷兰控制了海上贸易生命线,使得英国获得了巨大商业利益, 殖民地也向英国本土运送大量的财富,为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提 供了必要和充分的资本。 科技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使得英国国力 迅速提升。英国政府的财政状况较好,银行业在英国发展得更 早、更有效,为个人企业和社团企业提供了共同基金。在军事 上,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加上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英国的 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实力迅速增强。海军的发展又为英国推 行殖民政策,疯狂掠夺殖民地,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源和市场创 造了先决条件。于是,经济、科技、军事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英国在欧洲主要大国中占领先优势的综合实力,使得英国 无需与他国结盟而承担不必要的义务,只要确保自由贸易,便 可维护国力的昌盛。
欧洲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三十年战争是以宗 教冲突引发的大规模国际政治军事冲突,但它不仅仅是一场宗 教战争,更是一场信奉天主教的老殖民国家西班牙、葡萄牙与 信奉新教的新兴殖民国家荷兰、英国以及后来的法国之间的 竞争。它是资本主义产生和资产阶级民族形成过程的反映,是 和一些欧洲国家最初的资产阶级革命(1566-1609的尼德兰 资产阶级革命,1640-1660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密切相连的。 战争与和约为新教在欧洲的广泛传播扫清了道路,这非常有利 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和新兴社会力量的壮大,从 而为资产阶级登上统治舞台奠定了基础。战争推动了欧洲近 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代替了 神权,最终在欧洲牢固地树立了主权国家体制,形成了近现代欧 洲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
国家主义意识形态
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illi,1469 1527) 在《 君主论》中首先提出应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置于宗教 、道德之上。 法国的让·博丹(Jean Bodin,1530 1596)第一次系统 论述了主权概念,认为国家的特征是具有永恒的、绝对 的对内和对外权力,这一最高权力不受任何时间、任何 人甚至法律的限制。 荷兰的格老秀斯(Hugo Grotius,1583 1645)认为国 家主权是绝对的,但国家主权受自然法的约束,建立在某 种原则基础上的道德应该成为解决国家间冲突的标准 。
以欧洲为中心的 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
从威斯特发里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
从全球性国际关系史的角度看,古代和中世纪虽也存在某种国 际关系,但由于受客观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国家间的相互交往 松弛而不经常,只能是一种地区性的国际关系,不具有全球性。 只是到了15、16 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生长和新航路的开 辟与“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及世界 贸易的不断扩大,交通和通信工具的不断改进,过去长期存在的 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闭关自守状态才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 打破,世界才逐步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由此才形成全球性国 际关系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从17世纪到20世纪中期,若干次重 大战争对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标志着1618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的《威斯伐利亚和约》,奠定了近代 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181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反法联盟国家 召开维也纳会议,建立了维也纳体系,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性国 际关系格局开始形成。
二、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 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英国革命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 彼得大帝改革与俄国的崛起 3. 美国独立战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4. 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和国际政治 的变更
1. 英国革命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7世纪英国革命后,英国对外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 外交上奉行均势政策,充分利用了欧洲大陆国家之间的矛盾,通 过维持欧洲大陆国家之间的平衡,力图使任何一方都不具备拥有 压倒优势的地位,防止欧洲大陆形成单一大国或集团统治的局面 。在局势相对稳定或尚不明朗的情况下,英国采取旁观、放任的 态度,游离于欧洲政局之外,以保持政策选择上最大限度的自由 。而一且霸权国家或大国(或者国家集团)之间均势受到破坏,英 国便积极参与到欧洲事务之中,通过经济、外交和军事等方式支 持与处于支配性力量相抗衡的一方,维持欧洲大陆国际格局的相 对稳定,充分发挥“离岸平衡手”的作用。 “光辉孤立”成为 一段时间里英国外交的圭臬。
就欧洲国际体系而言,彼得大帝改革的首要后果是俄国作为强国 加入该体系,从而导致了意义巨大的体系结构更动和地缘政治变迁。 俄国的加入通过两个途径完成:第一,它构建的反瑞典外交/军事阵线 使之与一批东欧、中欧和北欧国家联结起来;第二,西班牙继承战争 结束后,中西欧主要国家 (特别是英国)出于对俄国势力大扩展的严重 不安,进行了众多旨在遏制俄国的外交活动和结盟努力,由此开创了 中西欧国际政治与俄国之间的常在重要关系。欧洲国际体系因为新强 国俄国的加入有了巨大的扩展。不仅如此,它的根本地缘政治构造也 因而转换。最简要地说,海权对陆权的"两极"体系变成了海权对陆权 加上陆权对陆权的"双环"体系。或者更准确地说,西欧体系加中欧体 系的构造变成了更广大更复杂的西欧、中西欧、中东欧三大体系互动 的构造。同样重要的是,英国之外另一个 "侧翼大国"俄国倔起,它像 英国一样是欧陆均势的"居间制衡者";以后两个多世纪里,它对欧陆力 量对比的几度干预将是维持其多元局面、阻止一国独霸的关键因素。
对国际格局、国际体系的影响。《威斯特发里亚和约》 以及后来的《比利牛斯和约》共同构成了威斯特发里亚 体系的基础。威斯特发里亚体系是现代国际体系的雏形, 它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一个国际体系,也是国际关系 史上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肯定国家主义的国际体系。和 约是欧洲国家外交的开始,它开创了以国际会议的方式解 决国际争端的方式,规定了对违约者要进行集体处罚,这就 对各国行为进行了法律上的约束,为维持和促进欧洲乃至 世界和平开辟了新路。条约还从法律上规定了欧洲以后 的政治格局,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以国际条约的方式来解 决战争遗留问题,为后世处理战争善后问题开了先河。
从18世纪,英国开始了它的"世界领导者"阶段。英国 所以取得这样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它做出的两大世 界历史意义创新,(1)现代宪政政治,包括 "光荣革命"缔 造的、有政治权力的宪法性分配和节制的政府制度,当时 由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的分野和互动构成的"一种体制化 的政党体系,它将使国会的统治具有实质",还有政教分 离和事实上的宗教宽容;(2)现代国家财政制度,主要由"光 荣革命"以后半个世纪里形成的国债制度、国家银行即英 格兰银行和稳定的英镑等构成。
沃尔特﹒罗利:"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 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 本身的财富。 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英国距欧洲 大陆恰到好处,既可打击大陆敌人,或威胁 北欧经英吉利海峡的航线,又可免于他们的 侵犯,而英国控制了几乎所有的战略性岛屿、 港口和海峡。而这使得英国认为没必要通过 结盟来束缚行动自由。
俄国经过彼得在位以前约半个世纪的领土 扩张而大为增进的疆域和人口,加上至少初步 形成了的俄罗斯民族意识和民族特性,已经具 备了它自身成为一大强国所需的起码的“权势 基值",彼得的关键作用和自觉使命是作为一位 创新的统治者并使之转化为权势现实。经过北 方战争,规模相对狭小的瑞典退出强者行列, 庞大的俄国作为对北、对南和对西三面具有重 要国际影响的欧洲强国权势急速飘升。
一、三十年战争及其影响
背景 三十年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
背景:宗教改革
中世纪的欧洲是基督教的一统天下, 罗马教皇不光是精神 上的最高领袖,同时还牢牢控制着世俗政权。天主教的专 制统治导致了各种社会弊端的产生,其治下的诸侯臣民不 堪重压,“廉价教会”的呼声日益高涨。1517年,神学教 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前贴出《九十五条论纲》,严厉抨击 罗马教廷以出售“赎罪券”募集钱财的做法,揭露罗马教 会和神职人员的腐败堕落行为,提出了以“因信称义”为 核心的宗教观即人人在上帝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路德的主张开启了欧洲宗教教改革运动。罗马教会一统天 下的格局因此被打破,基督教从此一分为二,即赞成宗教改 革的新教和反对改革的旧教(即天主教)。
三十年战争
战争导火线是1618年的波希米亚(即今捷克) 人民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的民族及宗教起义,著名 的掷出窗外事件。而整场战争共分为4个阶段, 分别是捷克阶段(1618年-1624年)、丹麦 阶段(1625年-1629年)、瑞典阶段(1630 年- 1635年) 及法国 -瑞典阶 段 (1636年 - 1648年),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战败,参 战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 止,共达三十年之久。
2. 彼得大帝改革与俄国的崛起
与东方的各传统大国不同,俄国在开始其现代进程以 前从未有过作为一个强国的经历。俄国的初始强国化 与其初始的现代化同时起步,而这初始的现代化就是 目光转向西方,着手仿效西方。然而,俄国的强大并 非只是依靠以学习西方为首要内涵的现代化,它还依 靠 (甚至更多地依靠)大规模的领土扩张。不仅如此, 从一开始,领土扩张就构成对俄国国家来说学习西方 的主要目的,甚或唯一动机。这一扩张和对西方的极 有选择性的学习构成了两个主题,它们贯穿于俄国开 始成为强国并加入现代国际体系的进程。
威斯特发里亚和约
1648年10月24日,交战双方在奥斯拿布 吕克和明斯特分别签订了《奥斯拿布吕 克和约》和《明斯特和约》,由于签订和 约的这两个地方都在威斯特发里亚,所以 统称为《威斯特发里亚和约》。
三十年战争及《威斯特发里亚和约》 的后果及影响
宗教方面:确认了“教随国定”的原则,邦君有权规定本 邦的宗教信仰,但不得强迫不同宗教信仰者迁出,而且后者 有权从事私下或公开的宗教活动;在涉及宗教事务的一切 问题上,帝国议会不是通过多数来进行表决,而是应按其宗 教信仰分为新教和天主教两个议事团体,两者之间应以和 平方式达成一致协议。教随国定的确认以及加尔文教终被 承认,基督教从此一分为三,天主教一统西欧的局面被打破 了,邦国从此可以自行决定本邦的宗教信仰并且不允许歧 视迫害不同信仰者。具有排它性的宗教信仰面对分裂以及 相互间必须并存的事实,逐渐放弃了专制及排除异己的观 念,具有了宽容与包容性。正是在这种宽容的精神氛围中, 西方的现代科学和民主思想才逐渐孕育并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