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讲述

自统合的姿态,自动地把服从美国的权势视为当然。这就是所谓超
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 中苏恶化;不结盟运动
放取得巨大成就
兴起;两极格局中明显
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政治:
1991 现代科技发展,经济 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
年以 来
区域化和全球化速度 趋势加强,呈“一超多 加快,世界联系密切。 强”的格局;和平与发
展逐步成为主流,但和
平动荡并存;
P164
2、美苏冷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17年苏联是如何“踏进历史 的主流”的?1945年后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而采取的政治、 经济措施有哪些?(3分)
(1)如何: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分) 措施:成立华约;与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成立经 互会。(2分。答出两条即可)
(2)变化:片面到客观(或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2分)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 客观;美苏争霸的影响。(3分)
材料三 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 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 更不能为一已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各国交往频繁,磕磕 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 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
(3)特点:美国主导;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与国际权力结构相联 系。(3分) 措施:推动成立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如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世界银行;通过“马歇尔尔计划”向西欧、日本提供援助。 (2分) (4)因素:国家综合实力;国家政策;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高二历史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高二历史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历史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高二# 导语】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
了解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与经济发展趋势

了解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与经济发展趋势2023年,世界正在发生巨变。
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正在推动全球的变革,给每个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我们需要深刻地了解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与经济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国际地缘政治格局2023年,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军事强国,一直在推动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但近年来其外交政策的转向,特别是对中国的战略压制和对欧洲的“美国优先”的态度,引发了全球的担忧和抵制。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新兴大国,正逐步崛起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倡议已经改变了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
同时,由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和“南海问题”的升级,中美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张,成为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一个重要焦点。
除了中美之外,其他国家也在快速崛起,例如印度、俄罗斯、巴西等。
这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改变了国际地缘政治格局。
特别是在印度和巴西这两个新兴大国的崛起下,南亚和南美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实力也在快速发展,为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添加了新的元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区的局势也在发生变化。
例如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内战、朝鲜半岛核问题等都是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这些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可能会对世界经济和政治造成巨大的影响。
经济发展趋势2023年,世界经济的格局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明显放缓,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则保持了较高的速度。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到2023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GDP总量将占到全球的55%以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在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受到了全球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增长成果,正在逐步转型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国家。
当今国际格局(政治结构)变迁

当今国际格局(政治结构)变迁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推进,当今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涉及政治结构的转变、国际关系的调整和全球力量平衡的重新配置等方面。
首先,世界政治结构正在发生巨变。
二战后,国际体系主要由美国、苏联和欧盟三大势力组成。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体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日益崛起,它们正在成为世界政治地图上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同时,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使得欧盟脆弱不堪,美国扮演的世界警察角色受到质疑。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世界政治结构正在朝着多极化、去美国化的方向转变。
其次,国际关系也正在调整中。
传统上,国际关系主要通过国家之间的军事、经贸合作等方式展现。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到来,国际关系也逐步向着非国家层面展开。
各种全球性组织和多边机构,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人权、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也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
因此,国际关系的调整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最后,全球力量平衡正在重新配置。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不断崛起,已有的国际力量平衡正在被挑战。
例如,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中,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已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和规则制定者。
同时,在可持续发展、人权保护和地区安全等问题上,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也正在成为更加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这些迹象表明,全球力量平衡正在朝着更加多元化、更加平衡的方向转变。
总之,当今国际格局正在经历显著变化。
多极化、非国家层面的国际关系、重新配置的全球力量平衡等方面的变化,共同决定着未来国际政治的发展方向。
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需要适应这些变化,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解析

? 3.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的基础上, 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 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 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 次演变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产生背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凭借实力,争夺世
界霸权。
2.确立标志
(1)1919 年1—6月,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签订对 德《凡尔赛和约》以及其他战败国的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 尔赛体系。
(2)1921 —1922年,美、英、法、日、中等九国代表在 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条约, 华盛顿体系形成。
10、中国应如何应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综合 国力;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劳动者的 素质; (3)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国际 事务; (4)反对霸权主义,妥善解决各类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11、中国在积极推动多极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1)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实际行动稳定亚洲和世界经济秩 序。 (2)1991 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发 展。 (3)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推进经济全球化趋势。 (4)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负责任的行动维护世界 和平与发展,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国际体系的发展

国际体系的发展一、引言国际体系是指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和机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国际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国际体系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对其的影响和未来趋势。
二、国际体系的起源与演变国际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城邦和帝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竞争。
随着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国际体系逐渐形成。
最早的国际体系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该条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确立了现代国家体系的基本原则。
此后,国际体系经历了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和后冷战时期的多极格局,以及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影响,不断演变发展。
三、国际体系的特点与作用国际体系的特点主要包括多样性、相互依存和权力分配。
多样性体现在国家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包括文化、制度、经济等方面。
相互依存体现在国家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程度,特别是在经济、环境和安全等领域。
权力分配则是指不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分配。
国际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际体系提供了国家间交流和合作的框架,促进了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国际体系为国家间解决争端和冲突提供了机制和渠道。
第三,国际体系为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提供了规则和制度。
第四,国际体系为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支持。
最后,国际体系也影响和塑造着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战略选择。
四、国际体系的影响因素国际体系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家实力、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
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体系的核心因素,决定了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地缘政治因素则影响着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和地区安全格局。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则决定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交流则促进了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五、国际体系的未来趋势国际体系的未来发展将继续受到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双重影响。
全球化将进一步加强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和联系,促进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
国际战略格局

6)地区大国不断壮大
土耳其全年出口 超过1000亿美元 印度对世界经 济的拉动作用 首次超过美国
阿根廷走出金融 危机阴影
南非成为南部非 洲经济增长的火 车头 巴西国内生 产总值超过 万亿美元 印尼逐步摆 脱经济衰退 的阴霾
越南成功加 入世界贸易 组织
7)区域一体化组织蓬勃发展
第39届东盟外长会议
维也纳格局
严格意义上的“世界 格局”形成于19世纪初, 以拿破仑战争失败、维也 纳会议召开为标志,第一 个国际战略格局正式形成。
拿 破 仑 战 争 滑 铁 极世界
美国的国内生产 总值占世界 GDP的近 30%。同时还是世界上 第一生产大国,第一 出口大国,第一技术 大国。
4)日本走向政治军事大国步伐加快 美国未来学学者阿 尔文·托夫勒将日本称为 “一条腿的国家”,它只 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 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 坐不稳当”,因此“日本 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 量”。
阿尔文·托夫勒
5)中国综合国力稳步上升
政治上,中国是最 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 是发展中国家里唯一的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 国,是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 量。
30%
70% 美国 其它国家和地区
2)欧盟势力影响日益扩大
1999年1月1日, 欧元问世。世界金 融体系中出现了美 元、欧元、日元三 足鼎立之势。
欧元诞生
3)俄罗斯意欲重振大国地位
普京在2005年的 国情咨文中提出 “ 主权民主 ” ,其 实质是维护国家主权、 奉行独立政策、不照 搬西方模式、走俄式 发展道路的治国思想。
3、全球反恐形势仍然严峻
美国领导的反恐联盟与基地组织陷入 长期消耗战之中。
4、热点问题将会持续升温
核不扩散问题
判断国际战略格局主要看大国的战略意图

判断国际战略格局主要看大国的战略意图国际格局是各国制定内外战略的关键依据,其包括三层含义:首先是指国际体系中主要大国之间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其次是指大国之间的互动与关系组合;再次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主权国家仍然为主)的变化。
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规则、机制紧密相关,并对后者起决定作用。
2015年正值战后七十周年,主要大国围绕“战后国际秩序”的变革复杂博弈,竭力抢占国际格局的制高点。
习近平主席把脉大势、顺势而为,抓住时机、当仁不让,就国际格局、国际秩序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领袖的战略眼光、博大胸襟与主动担当。
按时间顺序排列,相关讲话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在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2015年1月8日)
当今世界是一个发展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深刻变化的世界。
(其中最突出的是,)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通过南南合作相互输送动力,增强了自身实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动力,也有力推动了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习主席强调“中拉携手同行、深化合作恰逢其时”,因为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国土面积
之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人口之和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八分之一。
这是中拉关系全面深入发展的巨大优势和宝贵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庆祝停战
板门店谈判
两次“柏林危机”
1948年柏林危机——柏林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 1958-1961年柏林危机
德国分 裂图
古巴导弹危机 (1962)
• 起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 美苏尖锐冲突,核战一触即发; • 零和博弈,苏联主动退让,危机解除
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古巴境内 的一处导弹发射阵地
美国U-2飞机拍 摄到的苏联向古 巴运送导弹的船 只
越南战争(1968-1976)
•
二、国际政治力量分化时 期
欧洲共同体建立
• 西方阵营分化
戴高乐主义
新东方政策
东方阵营瓦解
苏共20大
原因
莫斯科会议 联合舰队\长 波电台
中苏论战 标 志 珍宝岛事件
新兴独立国家出现
三、两极多元下的相互制 约时期
• 1973年11月10日,基辛格第六次访华。12 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基辛格博士, 同他就中美关系和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广 泛的交谈。基辛格此次访华期间,双方重 申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美方表示 将“谋求加速正常化”,双方同意进一步 发展贸易往来。
1975年12月2日,毛泽东主席会见了 福特总统及其夫人贝蒂· 福特、女儿苏 珊· 福特。
冷战结束后的一极多元时 期
• 冷战为什么会结束? ——苏东体系的危机总爆发 ——苏联内部政治经济危机导致解体 ——西方的和平演变
柏林墙被推倒
苏联解体前夕的 莫斯科红场
苏联解体后
苏联解 体前
老布什说,这是一个真正的荣誉, 戈尔巴乔夫作为一个伟大的领导 人,为使世界不再分裂,并走到 一起,提供了一种可能。当东欧 的人们生活在黑暗之中的时候, 他像一座灯塔一样,引导了寻求 自由的人们。
1972年4月19日,中国乒乓球 运动员在联合国总部进行表演 赛。
正式建交(1979)
• 1978年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会见美国 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 布热津斯基 博士。布热津斯基此次访华是与中方商谈中美正 式建交事宜。布热津斯基向邓小平表示,美国政 府认为美中关系在其全球政策中,具有中心的重 要性。美国下决心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愿意 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中国对此作出了积 极的反应。中美双方于7月初在北京开始举行关 系正常化谈判。经过半年6次会谈,双方达成协 议。1978年12月16日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 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宣布: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 立外交关系。
★ 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 整体性 • 相互联系性 • 不平等性
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 何谓“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 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 国际政治力量
——国际政治格局的构成要素
e.g. 主权国家、国家集团等
★国际政治格局相关理论 主张
★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 征
• 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 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 征
• 4、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 新旧交迭,呈现出过渡性特征。
第三节 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
一、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体系的影响
1、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 基础
国内政治时期
• 1979年1月28日至2月4日,邓小平副总理 应美国总统吉米· 卡特的邀请对美国进行正 式友好访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
• 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在卡特陪同下检阅 仪仗队。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 红旗第一次在白宫旗杆上与美国星条旗并 排飘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次与美 国国歌一起在白宫上空回响。
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政治权 力的分配与势力对比的失衡
战争的导火线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重新排定了欧洲权力的座次, 它是通过一系列对德和平条约来实现的。
威尔逊提 出了“14 点”,因 此获得了 获得了诺 贝尔和平 奖
劳合乔治_克 里孟梭和威 尔逊
华盛顿会议对亚太的政治力 量进行了重新分布
★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一元 格局
两极格局
多极格局
两极多元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 征
• 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 阶段相联系的,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 征
• 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
◆国际经济格局与国际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
• 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华盛顿应邀出席 美国众议院举行的欢迎会。邓小平在会见参议院 多数党领袖伯德和众议院议长奥尼尔等人时说, 台湾回归祖国后,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 制度。台湾当局可继续管理其军队,还可保持同 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商业等非官方关系。我们力争 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承担不 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义务。
多极均势时期 1917-1945
两极格局时期 1945-20世纪90年代
冷战后时期 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一极多元时期 1900-1918
日不落帝国
日不落帝国一词最早是用 来形容16世纪时的西班牙 帝国的,它来源于西班牙 国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 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 的一段论述:“在朕的领 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在19世纪这一词则被普 遍作为大英帝国的别称, 特别是在维多利亚时代, 那时候英国出版的世界 地图把大英帝国用粉红 色标出,生动地表现出 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 权。
• 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是国际政治格局产生的 基础和前提。
• 国际政治力量的形成,与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及其在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紧密相关。 • 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直接影响着国际政治 格局的变化,两者的演进呈同向性发展的趋势。 • 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的经济关系相互制约;国际 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相互促进。
•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乘专机 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前往 迎接。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 辽阔的海洋来和我们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 啊!”尼克松说:“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越过一 个大洋,越过相互敌对20多年的握手,这表明中 美关系从此将揭开新的一页。”
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 际格局
重点问题: 1、国际体系形成的客观历史条件 2、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 3、国际体系发展演变各阶段的基本特点及原因 4、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5、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形式 6、国际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之间的关系 7、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政治秩序之间的关系 8、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相互作用
华盛顿会议 1921年11月11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 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 举行的国际会议。中国政府时值颜惠庆内阁,派出施肇基、顾维钧、 王宠惠三人为全权代表的130多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出席。华盛顿会 议的议程主要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和远东问 题。为此组成两个委员会:“限制军备委员会”由英、美、日、法、 意五个海军大国参加;“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委员会”则有九国代表参 加
• 两极依然存在,美苏争霸
• 中美和解,中美苏大三角关系
打破坚冰(1972-1979)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 斯诺登上天安 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 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 1971年4月,在日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 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向中国乒乓球队表 示希望访华。4月6日,中国乒乓球协会邀请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4月14日,周恩来总理 在北京会见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全体成员。 周恩来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 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我们相信中美两 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人民大多 数的赞成和支持。”
2008.9.18,美 国授予苏联前领 导人戈尔巴乔夫 自由勋章
单极:美国霸权的增长
• • • • • 海湾战争 科索沃战争 9。11 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战争
欧盟建立
• 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条约 (1991.12.9) • 阿姆斯特丹条约(1997.10.2) • 2002,1.1欧元启动
日本:政治大国的努力
• • • • 强化日美同盟关系 加大亚洲和非洲外交力度 力争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积极参与欧洲事务
俄罗斯:试图恢复大国地位
其他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
• • • • 中国 印度 古巴 墨西哥
中国:正在崛 起的大国
★ 国际体系发展变化的原 因
• 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 第三世界的崛起 • 垄断资本的两重性 •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影响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 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总统。
• 1972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在赴杭州的飞机上。访问杭 州后,尼克松一行飞往上海。 1972年2月28日,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 报》)。在公报中,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 国家的利益的。”在台湾问题上中方重申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全部 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声明:“对这一立场不 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 目标。” 《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 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 “国际系统六模式”——莫顿· 卡普 兰
1、“均势”系统 2、“松散的两极”系统 3、“牢固的两极”系统 4、 “全球性国际政治”系统 5、“等级制”系统 6、“单位否决”系统
★国际政治格局相关理论 主张
1、等级制模式 2、分散型模式 3、分散的集团模式 4、 两极模式
• “五模式”——K· J· 霍尔斯蒂
二、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