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合集下载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
杜甫,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悲愤的诗风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广泛表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沉郁和顿挫情绪,揭示了他对时代动荡和社会不公的忧虑和不满。

在杜甫的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身世之苦的沉郁表达。

杜甫自幼失去父亲,成年后又经历了数次失败的科举考试,生活一直陷入困顿。

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贫困和失落的痛苦感受,如《月夜忆舍弟》中写道:“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逝去的亲人和破碎的家庭的思念之情。

同时,杜甫的诗作还展现了他对时代动荡和社会不义的担忧。

唐朝时期,社会秩序动荡,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困苦。

杜甫的诗作中充满了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忧虑和愤怒,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他用冷冰一般的心来形容自己和他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然而,杜甫的诗歌里也有一些表达他顿挫情绪的作品。

尽管他才华横溢,但他的作品却很少被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多次考试不中,生活陷入困顿。

在《登高》中,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与困惑。

总之,杜甫的诗作流露出他内心的沉郁和顿挫情绪。

他通过诗歌表达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时代动荡的忧虑,揭示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人生的痛苦反思。

他的诗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呼吁,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

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顿挫的赏析

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顿挫的赏析

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顿挫的赏析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一首表达了作者内心沉郁顿挫之情的诗歌。

这首诗以登临岳阳楼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时局的痛苦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首诗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深度和广度对读者的启示。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直接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辽阔与壮美。

然而,在这美景背后,诗人却透露出了自己内心的纠结与郁闷。

接下来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则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无尽追求和对于境遇的不满。

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意味着作者欲求取更加宏大的视野,但以有限的人生和有限的机会,无法达到如此远大的目标,内心的沉重和无奈无法避免地显露了出来。

然而,这首诗并没有止步于描绘内心的忧伤,而是通过描绘对岳阳楼的登临,进一步表达出作者对于境遇的无奈之情。

岳阳楼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自古以来就是诗人们登高远望的地方。

然而对于杜甫来说,这并非只是一次普通的游览。

他将登临岳阳楼视作超越现实的一种方式,试图逃离内心的痛苦和郁闷。

然而,在登临之后,他却发现自己的内心痛苦依然存在,这种沉郁和郁闷难以消退。

这对于作者来说,无疑更加强化了他内心的无望与无奈。

诗歌的主题于是呈现出了对于现实的无能为力和对于命运的无奈,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苦闷情感。

这种压抑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沉郁顿挫的特点,使得读者们不禁对于诗人内心的痛苦表达倍感同情。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杜甫并非将这种沉郁放之四海而皆准。

诗人的内心苦闷源于曾经的功名无望和境遇的无奈,但这种负面情感也反映出了杜甫的哲学智慧。

他以自己为例,通过内心的痛苦表达,呼唤着读者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境遇的拷问。

尽管诗人内心的沉郁显而易见,但这首诗并未放弃对于人生的希望和追求。

最后一句诗“更上一层楼”,虽然表达了作者无尽的追求,但也透露出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

沉郁顿挫 曲尽其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沉郁顿挫 曲尽其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沉郁顿挫曲尽其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写作背景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子了,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子了,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子了,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此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酷和人民的疾苦而著称。

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课堂巩固训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 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 都草堂时。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 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 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 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 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 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鉴赏艺术手法
• 1、开头四句写景有什么特 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 由近及远,远近结合,描绘了一幅 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 画面,创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 寂的江边夜境。寓情于景,乐景写
哀情,用雄浑、阔大的意境,反衬
诗人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悲怆心
境。
• 2、诗歌运用了什么抒情方 式?请加以分析。
• 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 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 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表现为 纡徐(从容缓慢的样子)斗健(峭拔刚健), 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 情有景,相间相融。 • 顿挫,就是指其诗语言、 韵律曲折有 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 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
诗歌题为“旅夜 书怀”,想一想,诗 中那几句写“旅夜”, 那几句“抒怀”?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杜甫
写“旅夜”。
(侧重写景)
“抒怀”。

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解读

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解读

一、沉郁顿挫的内涵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独特风格,它源于杜甫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 的情感体验。在杜甫的诗歌中,“沉郁”指的是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刻 性和复杂性。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这些思考又往 往与他对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理解紧密相连。
而“顿挫”则是指杜甫在表达这些情感和思想时所使用的语言节奏和韵律。 他的诗歌语言流畅自然,既有明快的节奏,也有沉重的停顿,形成一种独特的韵 律美感。这种韵律美感使得杜甫的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使读者在阅读时更 容易产生共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以国难家恨交织,写出了非常时代的非常感受。首联对起,国破而山 河犹在,言山河似昔而国已不国;城春本应欣欣向荣,而如今唯见荒草深深。寥 寥十字涵括了安史之乱所引起的非常的社会动荡,其深重的悲剧气氛笼罩全诗。 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忧虑,正是“沉郁顿挫”诗风的体现。
“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可以理解为杜甫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这四 个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二是“顿挫”,指 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这种诗风的形成,与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以 及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这期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国 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的深刻。他的诗 作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反映了他内心的忧虑和痛感。这种深沉的情感, 通过顿挫有力的诗句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沉郁顿挫”诗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

举例说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举例说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举例说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嘿,咱今儿个就来说说杜甫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杜甫的诗啊,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就好比你走在一条崎岖的小路上,每一步都带着沉甸甸的感觉,这就是他诗里透出的那种沉郁。

你瞧里那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哇,这简简单单几个字,不就像一把重锤敲在你心上吗?国家都破败了,可山河还在呢,这是多么无奈又悲哀的景象啊!这不就跟你满心期待一件事,结果却落了空一样,心里堵得慌啊!再看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本来是美的,鸟叫声也是悦耳的,可在他笔下,却因为时事而变得让人忧伤,这多妙啊!就好像你本来开开心心吃着蛋糕,突然听到一个坏消息,那蛋糕瞬间也不甜了。

还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强烈的对比,把官吏的凶狠和百姓的凄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不就跟恶霸欺负弱小一样让人愤慨吗?杜甫的诗就是这样,总能用最朴实的语言,给你最深刻的感受。

他的沉郁顿挫,就像是一首跌宕起伏的曲子,有高音有低音,有激昂有低沉。

有时候让你心里沉甸甸的,有时候又让你为那其中的悲愤而握拳。

这就是杜甫,用他的笔,书写着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让我们这些后人能透过他的诗,看到那个遥远的过去。

我觉得杜甫的沉郁顿挫诗风,是他对生活深刻洞察的体现,也是他
对百姓苦难深切同情的表达。

他的诗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历史的记录,情感的寄托,真的太了不起了!。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 老杜衡州诗云:“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刚 肠。”此语甚悲。昔蒯通读乐毅传而涕泣, 后人亦当味此而泣者也。
• 齐梁间乐府词云:“护昔加穷裤,防闲托守 宫。今日牛羊上邱陇,当时近前面发红。” 老杜作丽人行云:“赐名大国虢与秦。”其 卒曰:“慎勿近前丞相嗔。”虢国秦国何预 国忠事,而近前即嗔耶?东坡言老杜似司马 迁,盖深知之。〔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
以《登高》为例鉴赏体会沉郁顿挫
• 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 1﹑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 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 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艰难苦恨” 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 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泊西南衰老 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 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 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 深厚而寄慨深广。
• 诗人赞美诗篇之善,多比珠玑碧玉锦绣花草之 类。至杜子美则肯作此陈腐语邪?寄岑参诗云: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夜听许十一诵 诗云:“精微穿溟幸,飞动摧霹雳”,赠庐琚 诗曰:“藻翰惟牵率,湖山合动摇”,赠郑谏 议诗云:“豪毛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高 适诗云:“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寄 李白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皆 惊人语也。视余子,其神芝之与腐菌哉?
吟此句不已。此句众口相传,其魅力即在写
出了无数悲剧英雄的心境。来自风格小结:• 沉郁和顿挫合为一体 ,沉郁凭借顿 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相辅相成, 构成了杜诗的主要风格。《登高》这 首七律,将深厚浓郁的“沉郁”之情 寓于跌宕有致的“顿挫”之中,无疑 是窥测杜诗风格的一个重要窗口,具 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夸张的修辞手法
• 动作细节:“走”,表明心情万 分急切,却又无奈。“牵衣”而 泣,写出了亲人之间不忍离去却 又不得不离去的不舍和无奈。 “顿足”而呼,“拦道而哭”这 些动作描写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 其凄惨的气氛,表达了人们彻心 入骨的绝望悲怆和对无休止的开 边战争的强烈怨愤。
课文欣赏:
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 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 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 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 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 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 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 发。
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
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 “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 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 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 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 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 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 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 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
沉郁顿挫
沉郁:低沉郁闷 。 顿挫:(语调、韵律等)停顿转折。 沉郁顿挫:深沉蕴藉,抑扬有致。
下列哪些诗能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望岳》(736年) 《春望》(756年) 《石壕吏》(759年) 《春夜喜雨》(761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61年) 《绝句》(762年) 《登高》(767年)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兵 车 行
杜甫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二、品读体会诗歌语句的
深刻思想内容。 三、理清全诗的思路层次。 四、赏析全诗的艺术特色。
时代背景: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
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 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 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 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 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 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 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 六) 。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 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 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 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 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 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 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 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 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 何等悲愤!“牵农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 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 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 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 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 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 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请听范读
整体感知:
把握文意和全文抒情基调:
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 概括各层的大意
课文赏析 1、重墨铺染:悲怆震撼的出征图
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思考(从表达技巧出发):
作者如何将“惨别”的场面描写 得撼人心魄?
场景描写
• 视听结合:“辚辚”“萧萧” 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 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 “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 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 令下就要出发。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是集中概括了他诗歌
的主要特征的。具体地说,它至少包含以下几层
涵义:
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
验的丰富真切,感情的饱满有力;
二、
它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酝酿、消化、触发的过
程;
三、它
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浏亮
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
杜诗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 (一)内容上厚实深刻。 (二)情感上隐显缓急。 (三)表达上迂折含蓄。
解题: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
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 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 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 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 的苦难生活。
听读、诵读点拨: (1) 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
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 受其害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
(2) 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 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应用升调读。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 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 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 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 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 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 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 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 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 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 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澜起伏、 反复低回。
杜甫诗歌的风格多种多样,最 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 并为历来评论家所公认的,是“沉 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表现 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 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 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 任情奔放。
2.体读“车辚辚,马萧萧……哭声直上干云霄”: 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 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扣 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 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 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 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 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 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 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露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 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 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一个普通的“走”字寄 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
杜诗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 (一)章法上开合变化。 (二)结构上回环照应。 (三)音节上铿锵浏亮。 (四)词句上精练警策。
合作探究:
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原 因
(一)个人秉承的艺术精神
(二)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
(三)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 (四)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
“沉郁顿挫”是一种 特定的时代, 特定的 境遇, 体现在特定的 人物身上的特定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