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爆岩及其形成模式探讨

合集下载

隐爆角砾岩与角砾岩型金矿(构造与成矿作业)

隐爆角砾岩与角砾岩型金矿(构造与成矿作业)

角砾岩筒与角砾岩型金矿摘要:角砾岩筒是一种重要的构造类型,许多矿床中均发现有隐爆角砾岩筒,并且存在隐爆角砾岩中的是富矿石。

本文通过介绍隐爆角砾岩的一般特征、形成机制、隐爆角砾岩筒的类型,并简要分析该构造类型的找矿标志。

关键字:角砾岩筒特征形成机制类型找矿标志角砾岩是一种孔隙度极大的岩石,是热液矿床良好的通道和容矿构造。

隐爆角砾岩是角砾岩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成岩作用常常伴随热液成矿作用,构成金属矿床中重要类型。

隐爆角砾岩研究历史悠久,美国地质学者洛克(1926)提出矿化崩落假说;Y.X.艾孟斯、B.C.别尔巴克等提出爆发假说;前苏联地质学者伊万京(1965)提出了爆发-热液假说。

后来,A.E.莱特和D.R.鲍斯(1968)的研究成果是最具指导意义的,其基本结论主要有三点:(1)许多爆发角砾岩筒是深处形成的,有的从来就没有到达过地表;(2)引起角砾岩化的气体本质上是岩浆成因的,他们主要是由H2O、CO2和其他少量挥发分组成;(3)爆发活动是由于气体压力的增加引起的,角砾岩化作用通常是许多次连续的爆发造成的结果。

国内的研究者如刘家远等对我国的隐爆角砾岩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一、隐爆角砾岩筒的一般特征隐爆角砾岩主要是以岩筒的形式产出的,另外少量呈脉状产出。

其产出多受构造控制,筒状体多产在两条或多条断裂构造的交叉部位,而脉状体多受控于一条断裂。

岩筒平面形态以近圆形或椭圆形为主。

剖面上以圆筒状、漏斗状、扁漏斗状居多,但都随着深度的增加而趋于尖灭。

岩筒直径多在几十米至数百米之间。

且有成群分布的特点。

国内部分隐爆角砾岩筒的特征如表1。

趋势。

角砾岩成分与围岩关系密切,当围岩是沉积岩时,含有较多的沉积岩角砾;当围岩是火成岩时,则含较多的火成岩角砾。

角砾岩中常常可看到多次破碎的特征,即早期形成并被蚀变胶结的角砾岩,又被重新破碎和胶结。

在隐爆角砾岩筒的上部,往往可见到来自下部或深部的角砾。

二、角砾岩型金矿床与角砾岩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产地甚多,分布广泛。

湖北丰山铜矿床隐爆角砾岩地质特征

湖北丰山铜矿床隐爆角砾岩地质特征

湖北丰山铜矿床隐爆角砾岩地质特征摘要:丰山铜矿床岩体东、北、西部存在的隐爆角砾岩型铜金(钼)矿体对于具体分析总结丰山铜、金多金属矿田具有一定意义;隐爆角砾岩主要系由先期形成的矽卡岩与围岩所构建的“密闭空间”,在后续富挥发份、低密度特征的岩浆热液的大量聚集,由热能、内能转变为机械能,促使周围岩石强烈破碎而形成;隐爆角砾岩由于其良好的渗透性利于有用矿物随热液流体沿角砾碎裂隙迁移并最终胶结沉淀下来形成可利用的工业矿体;隐爆角砾岩可作为寻找铜金矿体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隐爆角砾岩;矿石特征;形成机制;成矿作用;丰山铜矿前言隐爆角砾岩型矿床在国内外不断被发现,其独特的成矿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存在多个隐爆角砾岩型铜(金)矿,如安徽铜陵东狮子山铜金矿、江西洋鸡山金矿床等。

丰山铜矿床与鸡笼山金铜矿床和李家湾铜矿床一起构成丰山铜(金)矿田,该矿田是鄂东地区重要的铜、金矿产基地之一。

丰山铜矿床产于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体与下三叠统大冶组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附近,主要系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

已有一些文献论述了这一矽卡岩—斑岩复合型铜矿床,但丰山矿田铜(金)矿与隐爆角砾岩也有一定关系,分析研究丰山铜矿隐爆角砾岩,对于总结丰山矿田的铜(金、钼)矿床成因、成矿规律及地质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1.区域地质背景丰山矿田处于淮阳地体与江南地体(幕阜山—九岭地体)之间的下扬子拗陷带内。

区域深断裂:北有NW向桐柏—黄陂断裂,南有近EW向阳新—常州断裂(江南古断裂),东邻NNE向郯庐断裂。

震旦纪至早三叠世,本区处于断陷盆地的发展过程中,总体上接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仅二叠纪晚期有过沼泽相沉积。

其中下三叠统大冶组是重要的赋矿地层。

印支运动使断陷盆地关闭,发生褶皱推覆作用。

由于丰山地区处于楔形淮阳地体南顶尖所指部位,受南部江南地体向北的强烈推挤,形成了近EW向的苗母山—鸡笼山复式倒转向斜(南翼普遍倒转)以及其核部发育的迭瓦状倒转褶皱和逆冲推覆断层。

岩爆预测方法与理论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岩爆预测方法与理论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岩爆预测方法与理论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岩爆预测方法与理论模型研究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岩爆(Rockburst)是指在地下工程中,由于矿体应力变化引起的破岩现象,其发生会给矿山采掘带来巨大的危害,使得安全生产面临严重挑战。

因而,对岩爆的预测及控制研究成为矿山安全生产的热点问题。

然而,岩爆发生规律复杂,造成的原因和机制也十分复杂,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预测方法和理论模型对岩爆进行控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深远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当前,对于岩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加固设计方面。

而对于岩爆的预测和控制研究则相对滞后,其预测准确性和可靠性仍然有待提高。

现有方法如Gradient Boosting决策树、逻辑回归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训练数据不足、模型过于简单等问题,阻碍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结合国内外学者已有的岩爆研究成果和研究最新进展,深入研究岩爆的预测方法和理论模型。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岩爆预测方法的改进:针对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如数据量不足、模型选择不合适等问题,采用合适的数据预处理和特征选取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合深度学习算法改进预测模型的结构和算法。

2. 岩爆发生机理的研究:以确定岩爆发生的根本原因和机理为目标,建立起岩爆物理力学模型,探索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破岩现象,加深对岩爆发生机理的了解。

3. 岩爆控制理论研究:开展控制方法的理论研究,结合现有的预防措施,寻找更为适合的控制方法,以提高岩爆的控制效果。

四、预期研究结果及其意义本研究的预期研究成果包括:1. 结合实验方法,建立一个新的岩爆物理力学模型,加深对岩爆机理的理解和认识。

2. 建立一种新的岩爆预测方法及其理论模型,改善现有方法存在的局限,提高预测准确性。

3. 寻找更为适合、经济的的岩爆控制方法,在实际中进行控制的有效性进一步提升,取得实际应用效果。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 优化企业生产安全,减少生产事故,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从汶川地震探讨隐爆与成矿过程

从汶川地震探讨隐爆与成矿过程
1 0 0 0 0 5 6 9 / 2 0 1 7 / 0 3 3 ( 0 2 ) 0 3 2 6 3 8
A c t aP e t r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岩石学报
从汶川地震探讨隐爆与成矿过程
, 2 梁光河1 1 , 2 L I A N 地震的成因机制有多种假说, 除了著名的的弹性回 跳假说( R e i d ,1 9 1 0 ) , 还有日本松泽武雄( 1 9 8 0 ) 提出的“ 岩 浆冲击说” 和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的“ 相变说” ( 宋春青 2 0 0 5 ) 。我国众多学者也先后提出了几个地震成因 假 等,
出了三明治构造成因模式; 杜建国( 1 9 9 9 ) 、 杜建国等( 2 0 1 0 ) 提出了地下流体隐爆成因说。江建富( 1 9 9 4 ) 、 郝建国和张云 福( 2 0 0 1 ) 、 张宝盈( 2 0 0 5 ) 等先后提出了地震的地壳雷电成 因说。这些假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仍需完善。 2 0 0 8年 5 1 2汶川 Ms8 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 映秀 北川断裂和灌县 安县断裂产生了强烈的地表变形, 地
L i a n gG H 2 0 1 7 P r e l i mi n a r ys t u d yo f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c r y p t o e x p l o s i o na n do r e f o r mi n gp r o c e s sf r o m We n c h u a n A c t aP e t r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 3 3 ( 2 ) : 3 2 6- 3 3 8 e a r t h q u a k e A b s t r a c t A t p r e s e n t t h e r ea r es t i l l al o t o f c o n t r o v e r s ya b o u t t h eg e n e t i cm e c h a n i s mo f e a r t h q u a k e ,i nt h i sp a p e r ,a t f i r s t w e a n a l y s i s m a n ym a t e r i a l si n c l u d et r e n c h ,d r i l l i n g ,w e l ll o g g i n ga n dg e o p h y s i c a lp r o s p e c t i n gd a t a ,a l l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We n c h u a n e a r t h q u a k ei s ak i n do f c r y p t o e x p l o s i o np r o c e s sd e v e l o p e dg r a d u a l l yf r o ms o u t h w e s t t on o r t h e a s t B yf u r t h e r c o m p a r i n gt h er e s u l t so f ,w e s p e c u l a t e t h a t t h e e x p l o s i v e p o w e r o f e a r t h q u a k e m e c h a n i s mi n c l u d e s t w o a s p e c t s ,o n e i s t h e e x p a n s i o no f a b r o a de a r t h q u a k es t u d y f l u i dp h a s ec h a n g et h a t c a u s eu n d e r g r o u n de x p l o s i o n ,t h eo t h e r i s d i s c h a r g e( l i g h t n i n g )w i t hl e a k a g eo f t h eu n d e r g r o u n da c c u m u l a t e d ,w el e a r nt h a t e a r t h q u a k ei sar e l e a s i n g n e g a t i v ec h a r g e s T h e nt h r o u g hc o m p a r i n gt h em e t a l l o g e n i cm e c h a n i s mo f p o r p h y r yd e p o s i t p r o c e s s o f p r e s s u r ea n dt e m p e r a t u r e ,w h i c hc a nm e e t t h eb a s i cn e e d sa b o u t e l e m e n t sc h a n g ef o r p o r p h y r yd e p o s i t s u c ha sp r e s s u r e , t e m p e r a t u r ea n dP Hv a l u e Wu c h u a ne a r t h q u a k e e n r i c h e dp h o s p h o r u s , s u l f u r , i r o n , m a n g a n e s e a n do t h e r e l e m e n t s A t l a s t w e c o m e t o 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 e a r t h q u a k ei s ak i n do f u n d e r g r o u n dc o n c e a l e de x p l o s i o np r o c e s s a n dm e t a l l o g e n i cp r o c e s s f i r e db yf a u l t m o v e m e n t K e yw o r d s Wu c h u a ne a r t h q u a k e ;C r y p t o e x p l o s i o n ;G e n e t i cm e c h a n i s m ;O r e f o r m i n gp r o c e s s 摘 要 关于地震的成因机制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 2 0 0 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探槽、 钻探和测井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研究表 明, 汶川地震是一个从西南往东北方向渐进的隐爆过程。通过进一步对比国外地震的研究结果推测, 地震的隐爆动力机制包 含两个方面, 其一是地下流体相变膨胀爆炸, 其二是地下深处的累积负电荷放电( 地下雷电) 。然后通过对比斑岩矿床的成矿 机制说明地震是一个压力温度释放过程, 可以满足斑岩型矿床成矿的压力、 温度、 酸碱度等变化要素。本次地震富集了磷、 硫、 铁、 锰等元素。这说明地震是一种由断裂运动激发引起的地下隐爆和成矿过程。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隐爆; 成因机制; 成矿过程 中图法分类号 P 3 1 5 ;P 6 1 1 说, 岳中琦( 2 0 1 3 ) 提出了天然气爆炸说; 杨巍然等( 2 0 0 9 ) 提

浅谈隐伏金伯利岩体成因机制

浅谈隐伏金伯利岩体成因机制

浅谈隐伏金伯利岩体成因机制作者:孙玉林张森来源:《硅谷》2011年第01期摘要:辽宁瓦房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刚石成矿远景区,区内已有三个矿带和百余个岩体,在勘查过程中,同时又发现四个隐伏金伯利岩体,这些深埋在基岩以下的岩体规模可观,金刚石质量上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所以研究总结隐伏金伯利岩体赋存规律、成因机制等,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找矿实战价值。

关键词:隐伏金伯利岩体;成矿模式;成因机制中图分类号:P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1)0110015-01辽宁六队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在瓦房店地区先后发现4个侧伏的隐伏岩体,其中30-2号隐伏岩体是一处大型金刚石原生矿床。

隐伏岩体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资源而且加深了认识,所以笔者在以往普查勘探资料基础上,对瓦房店地区金伯利岩体进行了全面总结。

1 隐伏岩体的成矿条件储矿构造性质条件:1)北东东向压扭性断裂,由于断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规模大,所以控制的岩管延深大。

如头道沟矿区控制51-68-74号岩管的北东东向断裂为右行冲断裂,倾角陡立,呈舒缓波状,断裂上下盘错位有40余米。

所以岩管地表很小而延深非常大。

2)北西向张扭性断裂控矿作用的矿体部分则很浅。

岩管的北西向长轴方向的矿体深度一般不超过60~100米。

而岩管边界呈阶梯状和不规则状。

3)北东东向密集节理带,则控制着金伯利岩脉的产出与展布,特点是相互平行,成群成束分布,地表岩脉延展长,规整而稳定,岩性单一,以斑状金伯利岩为主,地层产状倾向一般65~85°,而深部产状突然变缓。

4)层间断裂条件。

盖层中的层间断裂或层间裂隙是金伯利岩浆上侵贯入最有利空间,有时是多次岩浆活动的间接通道,是串珠状岩管的衔接处。

有时金伯利岩脉产状突然变缓呈床状。

2 假想岩管成因机制德国地质学家罗伦茨以水岩浆爆发火山作用模式来解释金伯利岩管成因机制,将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2.1 胚胎岩管发育阶段金伯利岩浆上升到地壳上部首先形成岩管的胚芽,并沿裂隙扩展,对围岩进行剪切和顶蚀作用,由于岩浆不断上涌先成胚胎岩管,很快又被新上侵岩浆冲碎或取代,岩浆前峰在新的高位形成新的胚芽,而新的岩浆不断上涌侵蚀,在上升主升道两侧保留许多前期形成的胚胎岩管,呈隐伏的岩床岩株及膨大体。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粗面岩成因与隐爆机制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粗面岩成因与隐爆机制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粗面岩成因与隐爆机制的报告,
600字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粗面岩成因与隐爆机制的报告
松辽盆地是位于东北造山带的一个新近构造盆地,特征是古生代构造运动和变形、新生代火山活动和抬升、第四纪冷热冰期活动以及冲积扇体内的沉积作用。

其中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是盆地重要的构造单元之一,具有明显的断裂及断裂掩护形态,整体上具有带状的断陷构造形态。

据研究表明,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中的粗面岩主要形成于新生代弧后褶皱构造时期,一些粗面岩也可能是比较早期的断裂变形作用的产物,即在断裂走向变形运动中形成的粗面岩。

粗面岩的性质有不同,大多是由地层内岩石和地层外积屑混合而成,有些岩块可能是原来地层外沉积岩石的移砂物直接留下的。

此外,由于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粗面岩一般具有强烈的折裂性,有可能存在隐爆机制,除了受到新生代弧后褶皱构造控制之外,可能还受到火山活动带来的地震活动影响,在较低温度和较低压力的岩石内部会发生岩石的空间破裂,由此形成隐爆。

综上所述,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粗面岩的成因可能主要有断裂变形和新生代弧后褶皱构造,而隐爆机制则主要是由火山活动带来的地震活动影响及温度压力下岩石空间破裂引起的。

山西堡子湾隐爆角砾岩型金矿矿床隐爆机制研究

山西堡子湾隐爆角砾岩型金矿矿床隐爆机制研究


(. 1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资源学院 , 武汉 4 O 7 ,. 3 O 4 2 西安地质矿产研 究所 。 西安 7 O 5 ) 1 O 4
要: 隐爆 角砾 岩 型金 矿 是 一 种 比 较 重 要 的 金 矿 床 类 型 , 其金 矿 的矿 化 强 度 和 矿 化 范 围严 格 受 到 岩 浆
相 对较 少 。
图 1 堡 子湾 金 矿 区地 质略 图
F g 1 Ge l g c ls e c p s o n i. o o ia k t h ma h wi g
t ozwa ol r r a he Ba i n g d o e a e
( 张 北 延 等 ,9 7 据 1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l 6 3 2 O )5 3 7 4 1 0 一5 6 ( O 8 O 一O 7 一o
O 引 言
角砾 岩孔 隙 度大 , 有利 于成 矿流体 渗透 、 迁移 , 既 是 成矿流 体 的通道 , 又是成 矿 聚集 的场 所 L 。与 隐爆 1 ]
支旋 回中晚期 岩 浆活 动与 成矿 关 系密 切 。 堡 子湾 金 矿 床 位 于 阳高 山前 破 碎带 二 级 构 造 大
3 7 7
山作用 的范 围 , 本 区主要 导岩 、 矿构造 。 是 导
结 晶末 期 , 以绢 云母化 、 铁矿 化为 主 , 生 有黑 云母 黄 伴
区 内海西 期 末一 印 支期 中酸 性 岩浆 活 动 十分 频
繁 , 矿 区岩 浆活 动 的 主体 , 次为 吕梁期 变 辉 绿岩 为 其 和 五台期 花 岗伟 晶岩 。 海西 期末一 印支期岩 浆岩 主要 有石 英二 长岩 和石 英斑 岩 , 石英二 长岩 分布 受大 吴窑

岩爆的形成机制分析

岩爆的形成机制分析

岩爆的形成机制分析岩爆的形成机制十分复杂,搞清岩爆的形成机制,对隧道设计、施工、预测和防治至关重要。

4.6.2.1岩爆的形成机制岩爆的形成机制,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现场岩爆的详细观测及观测结果的分析,找出其规律性。

2、岩体及岩石性质试验分析,其中包括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点荷载强度、岩石弹性能量指数、岩石蠕变特性、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多轴应力下的强度等。

3、岩爆的室内模拟实验、应力及应变状态的分析等。

4.6.2.2岩爆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1、地层岩性条件从地层岩性上看,并不是所有岩石都会产生岩爆,根据大量的现场调查发现,岩爆都是发生在新鲜完整、质地坚硬、性脆、抗压强度较高、没有或很少有裂隙的岩层中,如花岗岩、片麻岩、混合片麻岩等。

那些结构松散、弹性模量小、抗压强度低、含水量高的岩石是不易发生岩爆的。

从能量观点出发,上述岩石具有良好的储能条件。

这是通过分析岩石的全过程应力—应变关系解释这一现象的,并用岩石弹性能量指数W ET作为衡量岩爆产生的岩性条件,W ET越大,岩爆的可能性越大。

所谓弹性能量指数是指岩石加载过程岩石积蓄的弹性应变能与岩石破坏时耗散的弹性应变能之比值。

2、地应力条件从地形图可以看出,南吉顶沟高程900米,线路前进方向右侧高程1500米,左侧高程1200米,假设将隧道放大至左侧坡面切线方向,则隧道左侧荷载为零,右侧承受一偏压荷载P。

从力学上分析,隧道偏压存在剪切应力,最大剪切应力发生在右侧拱顶至拱脚位置,隧道开挖后造成应力重分布,在围岩应力重分布调整过程中形成岩爆。

现场岩爆发生位置恰在拱脚至拱顶位置,证明了地应力是岩爆发生的主要3从现场实际调查研究发现,隧道开挖后的应力状态与岩爆密切相关。

洞室开挖后在掌子面和洞壁附近的围岩容易产生应力集中,最大环向应力σθ出现在距掌子面1倍洞径附近,最大轴向应力σx出现在掌子面附近。

岩爆发生的地点一般都在掌子面2倍洞径左右的地段,持续时间4小时左右,烈度和频率与掌子面的距离增大而逐渐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