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论中国学术界五大通病
朱光潜美学三大理论资源及其当代启示

朱光潜美学三大理论资源及瓦当代启示摘要:纵观朱光潜美学历程,有三大理论资源:一、朱光潜早期美学的发生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二、朱光潜前期美学基本而貌是四学的,其美学的基本框架、理论依据乃至提问方式都来自西方理论;三、朱光潜后期美学主要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朱光潜美学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一个缩影,其三大理论资源也代表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三大传统:即中国古典文化传统、西方美学传统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它启示我们:新世纪中国美学应当从此三大宝贵的精神传统出发,走多元文化有机融合之路。
关键词:中国艺术精神:西学范式;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多元融合“美学老人”朱光潜一生在美学囲地里耕耘,他学贯中西、融会古今,又不断回应着时代要求,英美学留给中国现代美学乃至中国现代学术的背影特別厚重。
对朱光潜一生美学思想进行寻根溯源式的整体归纳和总结,有利于为当下中国美学的发展提供启示性经验。
一、朱光潜早期美学之中国古典文化根基(-)“言有尽而意无穷”1924年,朱光潜发表他的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虽然文章用了不少西方名人冬作为例证,但他对“美”的理解根本是来自中国古典审美经验的。
“无言之美”岀自中国古典文论的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基本含义指的是艺术上的“含蓄”美。
朱光潜解释道:“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
” [1169在朱光潜眼里,陶渊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闲情逸致”、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陈子昂“念天地之幽幽,独沧然而泪下”的'‘深远”、白居易“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容歇”的“滋味”,都是无言之美[1]64。
朱光潜还认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能更好地注解“无言之美”,“《道徳经》开卷便说:'道可道,非常道;需可需,非常名。
‘这就是说伦理哲学中有无言之美。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今天上午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其中一篇——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
对此我深有感触。
__一开始先指出了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中,对于社会的不同偏重点的认识。
接着从中西方思想文化中,解释了认识差异的________,其次承认这两种认识都有其合理性。
最后,朱光潜先生提到了“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的问题,并且解答了中国青年如何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好的问题。
诚然,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一个人能够影响社会不在少数,但个人的.力量太过于薄弱并且容易动摇。
而我认为社会也应该有反作用于个人,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要肯定积极的个人力量,抵制腐朽落后的因素,充分地尽到社会应尽的责任。
书的内页中写道,在上世纪半叶中,山河破碎,国家风雨飘摇。
朱光潜先生为了解决社会困惑,鼓舞青年人从而写下了这本书。
“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如雷贯耳,激励了无数骄阳青年发奋图强,为国为家奉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作为少年之中的一名,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
纵使个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但有无数的少年。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只有每一个人都不放弃自己的坚定信念,立足于当下,脚踏实地,那么一定能够建设好中国社会!朝为学堂读书郎,暮成华夏复兴者。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做好青年应做的份内事,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统一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值得每一位青年人都抽出时间进行品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笔一划汇成潺潺教诲,在书中聚集成了一本颇有分量的书——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这本小书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
以书信的形式,每次一个话题,朱光潜先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青年人的赤诚关怀和殷切希望。
读罢此书,如同和长者交心,恳切的言辞,语重心长的教诲,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悟与思考,更是温暖和感动。
朱光潜-论中国学术界五大通病

论中国学术界五大通病●朱光潜一.缺乏爱真理的精神中国学者,多数都还不能超过“学以致用”的浅见。
他们以为,学术以有用为贵,真还是第二个问题。
学术原本有实用,以前人研究学术也大半因为它有实用,但人类思想逐渐发达,新机逐渐呈露,好奇心也一天强似一天,科学哲学都超过实用的目标,向求真理的路途去走了。
真理固然有用,但纵使无用,科学家哲学家也绝不会因此袖手吃闲饭。
精密说起来,好奇与求知是人类天性。
穿衣吃饭为餍足自然的要求,求学术真理也不过为餍足自然的要求。
谁能说这个有实用,那个就没有实用呢?我们倘若要对学术有所贡献,就要趁早培养爱真理的精神,把实用主义放在第二层上。
二.缺乏科学批评的精神第二个缺点就是武断盲从,无批判的精神,这大概是我国此前学术界“独尊”主义的流毒。
武断就是过信自己,盲从就是过信他人。
过信自己的固执一种学说,以为这一定是对的,别人与他辩论,他只是老气横秋,充耳不闻。
这是对自己无批评的精神。
过信他人的总是见风使舵,追赶潮流。
这是对他人太无批评的精神。
武断和盲从,都因为没有批评的精神,都是学术界的剜心虫。
我们应该同这些恶根性作斗争。
说我们没有批评的精神,不是说我们不批评,我们也很好搬弄是非,不过无科学的批评的精神,往往犯逻辑上的误谬。
最普通的误谬就是提出一条主张,不举出理由;或者虽举理由,不找出几件事例来证明这个理由。
还有一个误谬是我国学者犯的最多,就是离题攻击。
他们对于和私见不合的学说,未曾考究到十分清楚,未曾平心静气的用理由批评,且先把主张那个学说的人乌七八糟的乱骂一番,好一点的也要嘲笑他一番。
冷嘲热讽成了某些人的特长。
这些人,有些因为智力薄弱,也有些因为故意负气,同敌手抗衡。
负气者固然不是,逼令他负气的人也难辞其咎。
他们一个违背真理,一个致人违背真理,对于真理同样贻害。
真理是个和平世界,里面无种族,无界限,无门户,无成见,向这个世界去的个个是朋友。
三.缺乏忠诚扎实的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规律在学术界是非常重要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选19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篇1最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让我受益匪浅。
在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我感觉身临其境,就好像朱光潜先生站在我的旁边,语重心长地对我讲话,诚恳亲切,真实自然,里面的内容让我读懂了不少道理。
信中的字虽然通俗自然,但字字都有它的意思和道理。
在第一封信里谈的是读书,在信里说道,“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经常说自己没时间。
现在看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只要你能充分利用时间,就不会没有时间。
有很多人说没时间看书,如果你每天能抽出一点时间,一天至少也可以读很多页,一个月加起来就可以读一整本书,一年就可以读好几本啦。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在第九封信里,是谈情与理。
“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智的道德。
”这句话我认为是对的,在生活中越理智的人,身边的人越少。
看完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知道了做人要把握好时间,不要做事太理智,要多点情感,这些让我终生受益。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篇2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一封就是关于读书。
正处于青年的人们,有大好的青春时光,可以去尽情的读书。
不断的积累不断的。
当然,书是读不尽的,知识也是永远学不完的,但是要想成为终身学习的人,那就要不断的去读书。
读书也应该读经典,从兴趣出发。
这十二封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朱光潜心中的青年应该有什么样的品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这十二封信,也是朱光潜的思想的一部分。
除了这十二封信,后半部分就是关于朱光潜的美学。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接触美学,我曾经以为是深奥的,但是读完朱光潜讲的美学,觉得美学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可以从最简单的身边入手。
由浅及深,不断向美学深处迈进。
朱光潜也算是递进来讲的,从美学到创造到游戏到复制,带你去一点一点了解这个深奥的学说,最后再回归生活。
一 名词解释朱光潜

一名词解释朱光潜: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1897年出生,少时课读于孔城高小,考入桐城中学,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1986年3月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9 岁。
他是我国著名的美学专家。
早年身受康德、黑格尔、特别是克罗齐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
《文艺心理学》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从心理学观点研究文艺的理论著作,其中还介绍了西方美学史上的各家学说,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稍后写成的《谈美》一书,在青年中曾风行一时。
40年代末,他的美学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他的《克罗齐哲学述评》一文即是澄清克罗齐思想影响的产物。
解放后经过思想解的多次讨论,他的美学思想发生了转变,此后写成的《西方美学史》一书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也是我国研究西方美学史的重大成果。
他在著述的同时,还翻译了大量美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如黑格尔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等,为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李泽厚:李泽厚(1930年6月-),中国湖南长沙宁乡人。
哲学家、美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
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大学、科罗拉多学院、斯瓦斯摩学院客席教授、客席讲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客席讲座研究等职。
1988年当选巴黎国际哲学院(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院士,199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1]。
汉学家余英时曾对他评价到:“通过(他的)书籍,他使得一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从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中解放了出来。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早年留学欧洲时写给国内青年的公布信。
如果你现在还不能领略和感受人生的趣味,那就读读着十二封信,在这里,或许你会找到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关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欢迎大家参阅。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朱光潜朱先生的文章很杰出。
十二封信,拧着信笔,字成珠,一读就深感其美,约朱先生也是个性情的人。
朱先生主张道德公道,道德比法律先行,无情无聊,爱好也是人生的幸福,不可或缺。
朱先生说: 体验就是在生活中找到爱好。
喝茶,口渴的人吞咽,喝茶的人口一口,能够品味其风味人生也像喝茶一样,品味爱好的能力一半是天资,一半是修养。
在安静的环境中容易产生爱好。
安静是指内心的灵魂,并不是指物界的安静。
能够找到人生的爱好和美,不会浪费这个人生。
朱先生对学问也有其主张。
不愧是通还是精,自古就有争议,朱先生的主张第一博大精深,如果不基于博,就像天空的大楼一样被嘲笑。
中国学者的通病不讲基础,奢侈地讲高远,基础在各项技术中利害攸关。
例如,落后在武功,气味在歌声,基础坚实的大楼没有站立。
说到人生的痛楚,朱先生也能看到血。
人类比其他东西更痛楚。
由于人们认为自己比别的东西更重要人们如果能够依照自然赋予的本性生活,就像草木虫鱼一样,不在乎,不抱怨,不高望,人生自然淡淡。
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完善。
由于不完善世界如果完善,我们怎样才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有了想象的田地,我们就有期望。
有欢乐和悲伤,人生完善,没有悲剧的人生也必定无聊。
今天的坏事,肚子疼得停不下来,本来不打算学习,可是拿着书上的小东西,心里也亮了起来。
连文字都很美。
所以看修养的影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1.总之,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2.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将就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
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沉默相对,心照不宣,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文学的趣味知识点+练习(附答案)

知识点关于作者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安徽桐城人。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
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
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美学》(德黑格尔)等。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1897年9月19日生。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尊丏、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
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朱光潜认为文学本身最大毛病是低级趣味(高中阅读)

朱光潜认为文学本身最大毛病是低级趣味朱光潜认为文学本身最大毛病是低级趣味。
所谓低级趣味,就是当爱好的东西不会爱好,不当爱好的东西偏特别爱好。
文学的创作和欣赏都要靠极敏锐的美丑鉴别力,没有这种鉴别力就会有低级趣味,把坏的看成好的。
这是一个极严重的毛病。
只有祛除低级趣味,才能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
他从“作品内容”和“作者态度”两个方面列举了十种低级趣味。
他所反对的低级趣味,有的也许近乎苛刻,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位严厉学者审美标准的严格,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对文学创作、网络写作和语文教学中“写生活”“写真情实感”“写真实”等进行反思。
并非如今天语文界普遍以为的那样,只要是生活的、真实的都值得写。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今文学写作、网络文学存在的低俗化倾向,和语文教育方兴未艾的“真实写作”“真作文”“原生态作文”等观念和实践。
文学写作的低龄化和网络创作的兴盛,固然有利于文学的普及与发展,但是其中存在的“成人化”“功利性”倾向和“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等糟粕,便包含着朱先生所批评的低级趣味,是需要剔除的。
语文教学从写虚假回回到写真实、写个性,这固然是一个进步,但是也隐躲着一种危险,就是以为只要是本真的感知和体验都值得写,不论趣味如何,情意是否粗糙低劣。
原生态包含一种原始的美,但是原始的感知并非都是美好的,人性、个性也是需要打磨切磋的。
朱光潜反对写失恋、爱情满足、穷愁潦倒、恐惧、悲伤、焦虑之类,主要是出于审美上的考虑。
我以为,也由于这些是人类的“缺乏性需要”。
无论是作家还是学生的写作,情绪的宣泄,有时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
但是,这些纯粹的个人性的宣泄,只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成为写作的主要题材,由于它属于人“基本需要”的范畴,是较为个人化的、狭隘的情感,没有多少对人生世相的深刻理解和揭示,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真正的写作,应是建立在人的“发展需要”――“丰富性需要”之上的,它能使人、人生、人类变得更纯粹圣洁、庄重豪迈,是优美与崇高的同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学术界五大通病
●朱光潜
一.缺乏爱真理的精神
中国学者,多数都还不能超过“学以致用”的浅见。
他们以为,学术以有用为贵,真还是第二个问题。
学术原本有实用,以前人研究学术也大半因为它有实用,但人类思想逐渐发达,新机逐渐呈露,好奇心也一天强似一天,科学哲学都超过实用的目标,向求真理的路途去走了。
真理固然有用,但纵使无用,科学家哲学家也绝不会因此袖手吃闲饭。
精密说起来,好奇与求知是人类天性。
穿衣吃饭为餍足自然的要求,求学术真理也不过为餍足自然的要求。
谁能说这个有实用,那个就没有实用呢?我们倘若要对学术有所贡献,就要趁早培养爱真理的精神,把实用主义放在第二层上。
二.缺乏科学批评的精神
第二个缺点就是武断盲从,无批判的精神,这大概是我国此前学术界“独尊”主义的流毒。
武断就是过信自己,盲从就是过信他人。
过信自己的固执一种学说,以为这一定是对的,别人与他辩论,他只是老气横秋,充耳不闻。
这是对自己无批评的精神。
过信他人的总是见风使舵,追赶潮流。
这是对他人太无批评的精
神。
武断和盲从,都因为没有批评的精神,都是学术界的剜心虫。
我们应该同这些恶根性作斗争。
说我们没有批评的精神,不是说我们不批评,我们也很好搬弄是非,不过无科学的批评的精神,往往犯逻辑上的误谬。
最普通的误谬就是提出一条主张,不举出理由;或者虽举理由,不找出几件事例来证明这个理由。
还有一个误谬是我国学者犯的最多,就是离题攻击。
他们对于和私见不合的学说,未曾考究到十分清楚,未曾平心静气的用理由批评,且先把主张那个学说的人乌七八糟的乱骂一番,好一点的也要嘲笑他一番。
冷嘲热讽成了某些人的特长。
这些人,有些因为智力薄弱,也有些因为故意负气,同敌手抗衡。
负气者固然不是,逼令他负气的人也难辞其咎。
他们一个违背真理,一个致人违背真理,对于真理同样贻害。
真理是个和平世界,里面无种族,无界限,无门户,无成见,向这个世界去的个个是朋友。
三.缺乏忠诚扎实的精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规律在学术界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就自身说,不知是知的导火线,如果假不知以为知,知不复成为目标了。
就他人说,以不知为知,他人如果信我,便致以讹传讹。
前面是自欺,后面是欺人。
自欺欺人就是自误误人。
所以科学家主张一种学说,往往以毕生精力去仔细观察实验思
一方面去,各种学术不能平均发展,就是那种独尊的学问也因而没有“它山之石”,不能继续的进步。
这还是小事,模仿还有更坏的缺点。
独立创造的精神是学术进化的驱遣者。
模仿热太重,这种独立创造的精神渐渐被它剥蚀去了。
战国以后二千多年我国学术进步迟缓,就因为这个模仿热战胜创造热。
现在我们自问一声,“这个二千多年的老狐狸尾子还没有割去么?”
五.缺乏客观实验的精神
我国学者最普遍的缺点,要算是好理论轻察验。
学术上原则定律都要根据事实,事实都要由实地观察和实验来,才真确精密。
近代科学发展得快,就因为两个原因。
一,就态度说,客观渐比主观占势力;二,就方法言,察验渐比空想占势力。
这两个原因在事实上不能分离,惟其重客观,所以尚察验。
客观比主观,察验比空想,效力较大,因为主观与空想常易为成见幻觉所误,察验一方面能供给思想材料,一方面可以纠正思想错误,使得结果真确精密。
所以近代科学都较重察验。
我们今后也当偶尔脱去书中生活,从故纸堆中爬到人物世界中呼吸一点新鲜空气!
(注:本文节选自朱光潜1922年3月30日、31日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的文章《怎样改造学术界》,现被收入《朱
光潜全集》(第八卷)。
节选时,文字有删减调整,无增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