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经历
孔子生平介绍事迹等名人事迹

➢ 又过了一段不短的时间,师襄子觉得这次真的行了,可孔子 依旧觉得自己没把这首乐曲弹好。
➢ 最终,孔子经过反复的探究琢磨,体悟琴曲的内涵,一直到 他能在乐曲中看到文王的形象呈现出来,这才罢手。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的局面,成为开创私学的先驱。其 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当属“七十二贤士”。这 七十二人中,有许多人成为各国的高官栋梁,也为儒家 学派延续了辉煌。
孔子学琴
➢ 孔子在学习上极为虚心,而且尤为刻苦。有一回,孔子跟着 师襄学鼓琴,曲名为《文王操》。孔子勤奋地练习了好些日 子,师襄子说:“可以啦。”孔子却说:“我虽掌握了此曲 的弹奏方法,但还没通晓其中的规律。”
(《论语·为政》)
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
3
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
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主要成就
1
语录汇编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 《论语》中。《论语》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民”思想
主要成就
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
1
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史学思想,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
2
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 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孔夫子”、“夫子”。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当时鲁国(今中国东部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后来母亲也去世了。
他的少年时代是贫困的,他管理过仓库,也看管过牛羊。
孔子很喜欢读书,他认真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学习刻苦而又虚心。
他学习礼,就到很远的洛邑(今洛阳),请教学问很大的老子。
他在齐国听到古代音乐的演奏,就专心学习,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这样,孔子逐渐成为学问广博的学者。
那时候,很多读书人愿拜孔子作老师,于是,孔子就创办了私学。
孔子50岁时在鲁国做了官,他当官时间不长,却把鲁国治理得非常好,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不久,孔子对昏庸的鲁国国君十分失望,就不做官了,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各个诸侯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希望各国的国君能采用他的意见。
可是,他辛辛苦苦奔走了十几年,各国国君都不用他,他只好又回到鲁国。
那时他已经68岁了。
孔子晚年仍不停地工作,一面继续讲学,一面整理古书。
据说,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几部书,还对鲁国史书《春秋》作了修订。
孔子整理古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死在鲁国。
他死后第二年,鲁国国君把孔子的家改建成庙,这就是孔庙。
孔庙后来成了历代帝王祭祖孔子的地方。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
不过在当时,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保守的。
孔子所处的时代,奴隶社会正向封建社会转变,周王的势力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力量却越来越大。
各诸侯国不听周王的命令,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孔子对这种现实很不满意,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王朝。
他比较喜欢西周的奴隶制度,要求人们按“周礼”所规定的君臣父子的尊卑等级制度办事,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空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孔子生平事迹简介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生平事迹(优秀9篇)

孔子生平事迹(优秀9篇)孔子是我们儒家教派的一代圣人,他的许多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孔子生平事迹(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鲁国内乱篇一孔子拜师的故事篇二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
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
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
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
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
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
”老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仲尼,听说你要来,我特地在这里迎你,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可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这以后,孔子每天都跟在老师身旁,有不懂的就随时问,而老子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知道的传教给他。
.圣人降世篇三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
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
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
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历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优秀3篇

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优秀3篇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孔子简介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3篇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欢迎查阅与参考。
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篇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
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
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
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
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
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
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
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
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后一年便有了一个儿子孔鲤。
23岁,孔子开始招收徒弟,在民间进行讲学,开设了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
还到各国去周游讲学,推广仁礼的思想,传播教育文化,开创了儒家思想。
除此之外,曾担任国家官职,与权贵斗争;虽然多次遭遇艰险,但还是有幸的存活下来。
晚年被接回鲁国,虽未得到重用,但在期间,他专心编著了《春秋》等书籍。
73岁逝世,死后葬在了泗水。
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孔子的故事简介篇二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2023最新-孔子生平和主要事迹(通用9篇)

孔子生平和主要事迹(通用9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9篇《孔子生平和主要事迹》,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历史上孔子的简介篇一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人物评价篇二名人评价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37] 。
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38] 。
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历史上孔子的社会评价篇三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司马迁: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
生平:(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思想: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教师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的一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一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传奇,但其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和卓越的智慧使得他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圣人。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经历出发,详细阐述其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
一、孔子的生平经历1.早年经历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早年丧父,家境贫寒。
然而,他勤奋好学,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
他曾担任过仓库管理员和畜牧场管理员等职务,但始终不忘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2.创立儒家学派孔子在三十岁左右时开始收徒讲学,创立了儒家学派。
他提倡仁爱、礼义、忠恕等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同时,他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3.周游列国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孔子曾周游列国,希望能得到君主的重用。
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多次碰壁。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不仅深入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思想。
4.晚年经历晚年时期,孔子回到鲁国,继续从事教育和著书立说的事业。
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古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他还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弟子,如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后来都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二、孔子一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1.勤奋好学,追求卓越孔子一生勤奋好学,从未停止过对知识的追求。
他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表明了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善于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和经验。
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孔子能够在困境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这种精神,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2.坚守信念,勇往直前在孔子的一生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勇往直前。
即使面临挫折和困难,他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
这种坚定的信念使得孔子能够在逆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最终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和敬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生平经历
孔子的祖先原本是宋国贵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后,家世逐渐衰落,最后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就逃往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只是一名地位不高的普通武士,但他身材魁梧,武艺高强,屡次立下战功。
叔梁纥的第一任妻子为他生下九个女儿,他的小妾倒是生有一个儿子,但腿有残疾。
为了拥有一个健康的男孩,叔梁纥又娶了颜征在,并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祈祷。
公元前551年,颜征在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丘,字仲尼,就是后来的孔子。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为了给孔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母亲颜征在带领全家从邹邑搬迁到了曲阜阙里。
鲁国保留了较为完备的周代礼乐文明,孔子幼时即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模拟、演习各种礼仪。
由于家境贫寒,孔子少时就需要参加劳动。
尽管如此,孔子仍然热爱学习,在15岁时就立下求学问道的大志向。
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他回答说,这是由于我年少的时候贫贱,不得不去学做各种粗鄙的事情。
孔子17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为了维持生计,孔子出任了一些职位很低的官吏。
他做过看管仓库的“委吏”,也当过负责牛羊放牧、牲畜蕃息的“乘田”。
闲暇时间里,他喜爱读书,手不释卷。
鲁国有很深的文化积淀,汇集了众多博学多识的人才,孔子一有时机就向他们请教。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主动地向一切能够给自己教益的人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
这使他视野开阔、学识广博。
太庙是鲁国祭祀他们的先祖周公的地方,这里的礼节仪式最为规范纯正。
孔子在太庙中协助祭祀的时候,每遇到一件事情都要问个清楚明白,表现得十分敬重谨慎。
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孔子终于掌握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取得了“士”的资格。
掌握这些技艺,在当时是出仕做官的前提。
孔子好学深思、熟悉礼仪,这为他赢得了很大的声望。
他19岁娶妻,第二年他的儿子出生之时,鲁国国君送来一条鲤鱼以示祝贺。
孔子很感激鲁君的赏赐,就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30岁之后,孔子开始兴办私学,收徒设教,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他的学生来源不一,有慕名而来的贵族子弟,也有许多出身低微的寒门学子,孔子一视同仁。
孔子门徒众多,著名的有颜回、曾参等等,其中个性最为张扬的是子路。
子路年轻时性情粗鄙,行为草率,听说孔子讲学,头戴雉羽,手挥宝剑,前来惹是生非。
孔子不但对子路的捣乱不以为意,反而气定神闲地劝诱子路,希望他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
子路十分不屑地说:“我就像南山之竹,天生笔直,砍下来就是一支好箭,锋利无比,学问对我又有什么用”
孔子循循善诱,接着子路的话说下去:“人学习知识,就像在竹子一端装上羽毛做为箭尾,另一端装上锐利的金属做为锋镝,这样的箭才能无坚不摧啊!”子路听了,对孔子心生敬佩。
孔子开坛讲学的时候,子路就躲在一边悄悄听讲。
听到孔子讲述的各种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的大道理之后,子路终于对孔子心悦诚服,甘愿拜师求教职工,成为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
孔子的名声越来越大,许多人从远方来求学。
他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不管什么人,只要有学习的诚心,他都乐于教诲。
他只收取十束干肉的学费,一般人都能承受得起。
一天,孔子和学生公西华坐在树下乘凉。
子路兴冲冲地赶来,问孔子道:“我听到一个好的主张,是不是要立即去实践它呢”
孔子说:“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实践呢你应该先去询问一下父亲、兄长的意见。
”子路刚刚沉思着离开,冉有又赶来,毕恭毕敬地问了同样的问题。
孔子回答冉有说:“既然听到的是好的主张,当然应该立即实行。
”这让一边的公西华十分惊讶:“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不同的答案呢”
冉有走后,孔子笑着向公西华做出解释:“冉有经常畏缩不前,因此我鼓励他要勇于前进;子路性情急躁,争强好胜,因此我教育他要懂得谦退。
”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这样因材施教。
51岁那年,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
这个职位不算太高,但孔子励精图治,政绩显著,上任一年之后,四方诸侯纷纷效仿他处理政事的方式。
孔子很快被提拔为鲁国的大司寇,掌管全国的司法、治安工作。
在审判案件之时,他听取各方意见,尽量还原真相,力图公正。
他说,最好的治理应该使百姓和谐共处,不会有诉讼之类的事情发生。
公元前501年,齐鲁两国召开夹谷会盟,孔子陪同鲁定公参加。
齐国为了强迫鲁国屈从自己,安排下一些夷族的流民,试图以表演“四方之乐”为名,武装劫持鲁定公。
孔子见状,挺身而出,指责齐国的行为失礼,违背德义。
在他义正词严的指控之下,齐景公无言以对,只好挥退夷民,打消了劫持鲁定公的念头。
齐国不甘心就此罢休,在宣读盟誓的时候,想要迫使鲁国接受不平等的盟约。
孔子毫不退让,要求齐国归还侵占鲁国的汶阳之田。
齐国丝毫占不到上风,鲁国因此收复了失地。
孔子担任了三年大司寇,越来越觉得与鲁国的掌权者难以调和,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齐国担心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强大起来,也想方设法让鲁国罢免孔子。
55岁那年,孔子带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行程。
在卫国时,卫灵公给予孔子六万斛的俸禄,待遇优厚。
尽管如此,孔子认为卫君所作所为往往不合道义,没有与他合作。
卫灵公向孔子咨询军事,他回答说自己只懂得礼仪,第二天便离开了卫国。
孔子在从陈到蔡的路途中断粮,一些弟子饿得倒地不起,孔子却依然弹琴歌唱。
子路十分生气,说:“君子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面对困苦能够淡然处之,小人穷困的时候就要胡作非为了。
”
经过宋国的时候,大司马桓魋要杀害孔子,孔子化装后逃脱。
弟子们惊魂未定,孔子神情自若地说:“上天既然已经让我们传承道德,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孔子很注重人事,平时很少谈论与天道、鬼神相关的话题,这次偶然言及,子路因而问他应该如何侍奉鬼神。
孔子回答道:“还不能服事好活人,又怎么能够服事鬼神呢”
“那死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子路接着问。
孔子说,“生尚且不能知道得很明白,又怎么能知道死”子贡也上前提问:“人死后有没有知觉呢”
孔子说:“我要是说死人也有知觉,恐怕孝子贤孙们厚葬父母、妨害正常生活;要说死人没有知觉,又怕不孝。
到底有没有知觉,你死后自然会知道,那也不算太迟。
”
学子子夏从孔子的这番讲解中悟道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道理。
尽管如此,君子还是应该敬慎其事,减少过失,待人接物也要恭敬有礼。
孔子与弟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点评各国政治事务,商讨大道至理,砥砺德行修养。
这番坎坷不平的人生阅历启发了他们的许多思考,师徒间的交流讨论也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一路下来,他们的学问愈发深厚。
孔子生活的年代正是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时期,各个国家都忙于争权夺势、扩充实力,孔子恢复周礼、推行仁义的政治主张显得不合时宜。
因此,在去过的大部分国家中,他都遭到了冷落。
晚年的时候,孔子开始思念自己的故乡鲁国。
68岁这年,孔子结束了长达14年的漂泊,回到鲁国。
安定的生活环境使他得以潜心阅读,他开始对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进行整理。
他的周围仍然聚集着许多弟子。
孔子喜欢对弟子进行品评,帮助他们改正过错,完善自我。
比如,他说子张行事常常过头,子夏却往往不足。
“过犹不及”,过头和不足都不好,只有中正之道才是最好的。
相传孔子晚年整理了《诗经》《尚书》《周易》等典籍,又根据鲁国的史书编成了《春秋》一书,这些作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
他的教育事业也在此时达到鼎盛,据说弟子有三千余人,人才之盛,空前绝后。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享年73岁。
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并把平时记录的他的言行汇集在一起,编成了《论语》一书,流传至今。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