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合集下载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方案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方案
(3)治疗周期:直至病情进展或患者出现不可耐受的副作用。
四、监测与评估
1.定期随访:治疗期间,患者需定期进行随访,监测病情、评估疗效和副作用。
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肿瘤标志物等。
3.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彩超、钼靶、胸部CT、腹部CT、骨扫描等。
4.评估标准: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进行评估。
五、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患者需密切关注药物副作用,如潮热、阴道干燥、骨质疏松等,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2.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不得随意停药或更换药物。
3.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营养,适当锻炼,提高免疫力。
4.鼓励患者参加各类康复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六、结语
本方案旨在为乳腺癌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内分泌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遵循医生建议,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希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增强信心,共同战胜病魔,重获健康。
(2)治疗方案:选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I)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进行治疗。
(3)治疗周期:一般为4-6周,根据患者病情调整。
2.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
(1)适应症: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
(2)治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案:
①芳香化酶抑制剂(AI):绝经后患者首选,如来曲唑、阿那曲唑等。
②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绝经前患者首选,如他莫昔芬、托瑞米芬等。
③特殊情况:对无法耐受AI或SERM的患者,可选用氨基酸类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如氟维司群等。
(3)治疗周期:一般为5年,高风险患者可延长至10年。
3.晚期内分泌治疗
(1)适应症:适用于晚期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
(2)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受体状况和治疗史,选择AI、SERM或氨基酸类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及调整

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及调整

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及调整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内分泌治疗作为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并介绍如何调整治疗策略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一、内分泌治疗的效果1. 荷尔蒙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荷尔蒙受体阳性(ER+/PR+)的乳腺癌患者约占70-80%。

这类患者的肿瘤细胞对于雌激素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通过抑制或阻断雌激素的作用,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内分泌治疗主要采用激素阻断剂,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和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Is)。

这些药物可以降低肿瘤生长和复发的风险,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2. 非荷尔蒙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对于不具备荷尔蒙受体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相对较弱。

因为这类肿瘤不受雌激素的影响,因此通过荷尔蒙治疗无法达到预期的疗效。

对于这些患者,通常需要采取其他治疗策略,如化疗或靶向治疗等,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二、内分泌治疗的调整1. 药物选择的个体化在进行内分泌治疗时,由于患者之间的生理状态和耐药性存在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肿瘤分期和分子分型等因素,医生需要综合考虑从而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不同类型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获得最佳的疗效。

2. 药物联合治疗的优势单一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为了提高疗效,可以考虑采用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

例如,SERMs和AIs的联合应用,可以达到更好的雌激素阻断效果。

此外,联合靶向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例如联合使用激素治疗和HER2靶向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3. 药物副作用的管理与调整内分泌治疗的药物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肌肉酸痛、关节痛等。

为了减轻患者的不适,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合理处理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和饮食。

4. 定期复查的重要性乳腺癌患者在进行内分泌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评估疗效。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一)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一)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一)引言概述: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内分泌治疗作为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影响激素水平来控制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包括激素受体和荷尔蒙依赖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作用机制、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和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正文内容:一、激素受体和荷尔蒙依赖性乳腺癌1. 乳腺组织中的激素受体分布情况2. 荷尔蒙依赖性乳腺癌的概念和分类3.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策略二、内分泌治疗的作用机制1. 阻断雌激素受体的结合2. 抑制雌激素合成3. 阻断黄体生成素释放4. 抑制雌激素的作用三、雌激素受体调节剂1.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作用2. 常用的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及其副作用3.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四、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1. 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2. 常用的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及其副作用3. 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五、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1. 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的作用机制2. 常用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及其副作用3. 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总结: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来控制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

激素受体和荷尔蒙依赖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作用机制、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和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重要内容。

研究和应用这些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与预后

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与预后

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与预后乳腺癌是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会在男性身上发生。

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在一些病例中,内分泌治疗也可以用于预防癌症复发。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以及它在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一、内分泌治疗的原理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主要通过抑制或阻断雌激素的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乳腺癌绝大部分是雌激素受体(ER)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此类癌症对激素高度依赖,通过阻断雌激素与乳腺癌细胞结合,能够有效地控制癌症的发展。

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目前常用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主要有抗雌激素药物和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两类。

抗雌激素药物主要包括阿曲库铵、托马司琼、依西美坦等,这些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雌激素受体,从而阻止雌激素的结合。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主要是柔顺通、舒健宁等,通过影响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和分布来达到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效果。

三、内分泌治疗的适应症内分泌治疗适用于ER或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

根据乳腺癌的分子亚型,患者可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和Luminal B/HER2型三种。

Luminal A型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反应最好,该亚型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

Luminal B型和Luminal B/HER2型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较Luminal A型差,通常需要联合其他治疗手段。

四、内分泌治疗的效果评估监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通常通过临床症状、肿瘤大小、辅助检查以及术后复发等指标进行评估。

有效的内分泌治疗可以使肿瘤缩小或停止生长,同时患者的症状也会得到明显的缓解。

术后复发的情况也是评估内分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五、内分泌治疗的不良反应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患者中通常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但仍然可能出现疲劳、关节痛、骨质疏松、潮热、阴道干燥等症状。

这些不良反应在多数患者中通常是暂时性的,但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对症处理。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及药物介绍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及药物介绍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及药物介绍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内分泌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原理及常用药物。

一、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原理乳腺癌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大部分乳腺癌细胞表达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

通过干扰乳腺癌细胞内激素受体的信号传导路径,可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二、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1.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SERMs是一类能模拟或拮抗雌激素在不同组织中的作用的化合物。

它们能结合到乳腺癌细胞中的雌激素受体上,改变雌激素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

常见的SERMs包括他莫昔芬和托瑞米芬。

2. 雌激素合成抑制剂(AIs)AIs抑制体内雌激素的合成,通过降低血液中雌激素的水平来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AIs分为非选择性AIs和选择性AIs两类。

非选择性AIs抑制体内雌激素的合成酶,从而有效地降低体内雌激素的水平。

常见的非选择性AIs有氨烯酮和氟碳酮。

选择性AIs主要作用于体内的雄激素,通过抑制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的过程来减少体内雌激素的合成。

常见的选择性AIs有阿那替琼和依西美坦。

3. 雄激素受体阻断剂由于部分乳腺癌细胞表达雄激素受体,因此雄激素受体阻断剂可以通过阻断雄激素受体的结合,抑制雄激素对肿瘤生长的刺激作用。

常用的雄激素受体阻断剂有氟他胺。

三、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1. 他莫昔芬他莫昔芬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能够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干扰雌激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

他莫昔芬口服后能快速吸收,广泛应用于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和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

2. 托瑞米芬托瑞米芬也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他莫昔芬类似,它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通过调节受体的表达和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3. 氨烯酮氨烯酮是一种非选择性雌激素合成抑制剂,能够抑制体内雌激素的合成,从而减少肿瘤的生长。

氨烯酮常用于更年期后乳腺癌的治疗。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乳腺癌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进步。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一、乳腺癌与内分泌治疗1.1 乳腺癌的基本介绍乳腺癌是女性乳腺组织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可发生于男性。

其特点是肿瘤细胞对激素的依赖性,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

这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1.2 内分泌治疗的原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旨在通过干扰肿瘤细胞与激素的相互作用,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效果。

内分泌治疗可以通过阻断雌激素合成、抑制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活性,或抑制激素受体下游信号传导途径等方式发挥作用。

1.3 内分泌治疗的适应证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适用于ER和/或PR阳性的早期、晚期和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对于未绝经的患者,内分泌治疗通常与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联合应用,称为综合治疗。

而对于已绝经的患者,内分泌治疗常作为单独治疗手段。

二、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2.1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分为两类:雌激素竞争拮抗剂和雌激素合成抑制剂。

2.1.1 雌激素竞争拮抗剂雌激素竞争拮抗剂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阻止雌激素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常用的药物包括他莫昔芬、泾尼松等。

2.1.2 雌激素合成抑制剂雌激素合成抑制剂可以抑制体内雌激素的合成,降低血液中的雌激素水平,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药物有氨氯地平、普萘洛尔等。

2.2 雌激素降解酶抑制剂雌激素降解酶抑制剂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新型药物,主要通过抑制雌激素降解酶的活性,增加雌激素的水平,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目前已有临床研究证明其在乳腺癌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

三、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评估和不良反应3.1 疗效评估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评估通常通过复查乳腺病理学、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等指标来进行。

常见的评估方法有放射性同位素骨扫描、CT、MRI等。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与副作用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与副作用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与副作用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内分泌治疗作为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原理、常用药物及其副作用。

一、内分泌治疗的原理内分泌治疗是通过影响雌激素的合成、释放或作用,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从而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乳腺癌细胞中广泛表达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这使得内分泌治疗成为可能。

内分泌治疗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1. 雌激素拮抗剂:如乳腺癌患者是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可采用抑制雌激素合成或拮抗雌激素作用的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是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和芳香化酶抑制剂(AI)。

2. 孕激素拮抗剂:乳腺癌细胞中也广泛表达孕激素受体,因此对于孕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可采用孕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

孕激素拮抗剂主要有孕激素拮抗剂和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二、常用药物及副作用1.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SERMs是广泛应用于内分泌治疗中的一类药物,可作用于雌激素受体,同时在乳腺组织内具有雌激素拮抗的作用。

常见的SERMs药物包括:(1)tamoxifen(他莫昔芬):是最常用的SERMs药物,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他莫昔芬可导致子宫内膜癌、血栓栓塞等副作用。

(2)raloxifene(拉莫昔芬):主要应用于更年期后妇女的骨质疏松和乳腺癌预防。

副作用包括热潮红、肌痛等。

2. 芳香化酶抑制剂(AI)芳香化酶抑制剂是另一类常用于内分泌治疗中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体内的雌激素合成,进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常用的AI药物包括:(1)anastrozole(阿那曲唑):临床应用广泛,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而其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和关节痛。

(2)letrozole(来曲唑):作为一线内分泌治疗药物,常用于更年期后妇女。

其主要副作用包括关节痛和乏力。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ppt课件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ppt课件
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乳腺癌病史或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女性,内分泌治疗可以作为预防性治疗手段,降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
预防性治疗
激素受体阴性的乳腺癌
对于激素受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通常无效,因此是禁忌症。
04
CHAPTER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与副作用
内分泌治疗可显著提高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缓解率,缩小肿瘤体积,降低复发风险。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概述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方法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与副作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未来展望
01
CHAPTER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概述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是一种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来控制和治疗乳腺癌的方法。
临床缓解率
长期随访研究显示,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生存率较高,中位生存期延长。
生存率
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是内分泌治疗的最佳受益者,疗效更佳。
激素受体状态
内分泌治疗可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及时干预和治疗。
骨质疏松
内分泌治疗可能导致血脂异常,需定期监测并及时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
02
生物标志物
研究开发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用于预测疗效、耐药性和预后,指导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
01
探索内分泌药物与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如针对HER2、PI3K/AKT/mTOR等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以提高疗效和克服耐药性。
内分泌联合免疫治疗
02
研究内分泌药物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发表时间:2009-03-01发表者:吴世凯(访问人次:1604)吴世凯宋三泰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乳腺癌内科从1893年英国Beatson博士应用卵巢切除去势术治疗晚期乳腺癌首获成功至今,一百多年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发展,我们已经拥有了卵巢切除去势术、诺雷德药物去势、三苯氧胺(TAM)、孕激素类、芳香化酶抑制剂类、氟维司琼等诸多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选择。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Is)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的相继研发成功,以及多项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与三苯氧胺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完成,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日益成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

但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如何科学解读文献、如何合理应用临床研究结论,常常面临困惑。

我们在乳腺癌的临床实践中,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始终坚持“辅助治疗跟着人家的文章走,解救治疗跟着自己的疗效走”的科学理念,力求实现“患者利益的最大化”这一主要目标。

一、早期乳腺癌的辅助内分泌治疗“辅助治疗跟着人家的文章走”的意思是,因为辅助治疗是在手术切除可见肿瘤以后所进行的治疗,故无法根据具体病灶的大小变化来评价临床疗效。

医生只能依据已经完成的相关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来选择辅助方案,也就是遵循循证医学的证据确定我们的辅助治疗。

目前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药物主要为TAM和第三代AIs(一)TAM绝经前术后早期乳腺癌患者,如果不进行卵巢去除或卵巢功能抑制,TAM几乎为唯一选择。

但关于TAM应用的时限长短,NSABP B14的研究结果曾显示,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延长TAM到10年,与服药5年相比并没有显示无病生存及总生存的优势,反而还导致子宫内膜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增高。

但新近ATLAS试验的研究结果则显示不同的结果。

该试验共1150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入组,完成5年TAM辅助治疗后,再随机分为继续T AM治疗及空白对照两组,10年的研究结果发现,10年TAM治疗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种优势不受ER(+)或不明、年龄大小、淋巴结有无转移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在TAM后5-9年、10-14年期间,这种优势持续存在。

虽然两组死亡率的差异无显著性,但10年TAM组的死亡率较低。

这一研究结果尚未得到最后的结论,但至少提示我们,对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延长TAM的用药时间,仍可能是一种治疗的选择。

(二)第三代AIs对于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辅助内分泌治疗选择,第三代AIs已经成为重要的治疗选择,但其在应用时机方面却有多种选择,以适用于不同的患者人群,并且这些推荐方案由于均有循证医学的支持,已经写入2008版的NCCN乳腺癌治疗指南。

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方式。

其一,从一开始就应用AIs,共用5年。

该项推荐来源于ATAC、BIG-198试验的研究结果。

最新的ATAC随诊100个月的结果显示阿那曲唑较TAM可提高4.8%的无病生存率,而B IG-198随诊51个月的结果,也显示来曲唑较TAM有2.9%的无病生存率优势。

但上述两项研究的总生存率阿那曲唑、来曲唑均未显示优于TAM。

因此,我们认为由于AIs与TA M毒性反应不同,应根据每个病人的病情及机体状况,进行全面衡量后选择。

对于低危、中危患者,由于AIs的绝对收益并不大,如果患者有骨质疏松、骨关节病等AIs相关副反应疾病,TAM仍可作为治疗选择。

其二,在三苯氧胺应用2~3年后,切换为AIs 3~2年。

目前支持上述推荐的临床研究包括切换成依西美坦的IES031试验,切换成阿那曲唑的IT A试验和ARNO95试验。

其三,在三苯氧胺应用5年后,切换并延长应用AIs 5年。

目前支持5年TAM后,切换并延长应用AIs的临床试验包括MA17试验和NSABP B33试验,前者支持再切换并延长应用来曲唑5年,后者支持再切换并延长应用依西美坦。

这考虑到两种患者人群,其一是目前已经服用TAM 2-3年或者已经应用TAM 5年。

其二是患者已经进入围绝经期,2-3年的TAM后,患者很可能进入绝经状态,到时切换成AIs顺理成章。

至于三种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哪一个更好,目前还缺乏随机对照的比较性研究结果,正在进行的阿那曲唑与依西美坦比较的MA27试验,以及阿那曲唑与来曲唑比较的FACE试验将会给出期待的答案。

二、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策略“解救治疗依据临床疗效的评价”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晚期乳腺癌临床实践思路。

因为客观存在的肿瘤病灶,给我们提供准确评价治疗疗效的条件,没有任何试验结果能够超越现实疗效的证据。

而“效不更方,无效必改”则是制定和更改方案的指导原则。

对于解救内分泌治疗我们认为只有以下三种情况可以考虑更改治疗方案。

其一肿瘤进展;其二药物毒性无法耐受;其三经济无法维系。

目前可推荐用于晚期乳腺癌患者解救治疗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包括(1)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三苯氧胺、托瑞米芬;(2)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来曲唑;(3)甾体类芳香化酶灭活剂依西美坦;(4)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氟维司群(5)孕激素类甲地孕酮,甲孕酮;(6)其他药物:氟甲睾酮,丙酸睾丸酮。

根据最新的2008年NCCN指南,对于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原则推荐如下。

关于这些内分泌治疗药物之间的疗效比较,也有不少研究报道。

一线解救临床获益率阿那曲唑为56.2-59%、来曲唑为50%、依西美坦为67%、三苯氧胺为38-55.5%。

(一)ER/PR阳性的仅有骨/软组织转移或无症状内脏转移1. 对于一年内接受过抗雌激素辅助治疗的患者,可选择AIs或孕激素类或其他内分泌药物治疗,直到肿瘤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毒性。

若肿瘤进一步进展,并且接受了3个内分泌解救治疗方案,不再临床获益或出现伴有症状的内脏转移,一方面可以考虑切换到全身性化疗,另一方面也可考虑接受新的内分泌治疗临床试验。

2. 对于先前未接受过抗雌激素辅助治疗,或者抗雌激素辅助治疗已超过一年的患者。

若为绝经后患者,可考虑AIs或抗雌激素药物治疗;若患者未绝经,应首先进行双侧卵巢切除或卵巢功能抑制后,再按绝经后原则,选择AIs或抗雌激素治疗。

若肿瘤进一步进展,并且接受了3个内分泌解救治疗方案,不再临床获益或出现伴有症状的内脏转移,一方面可以考虑切换到全身性化疗,另一方面也可考虑接受新的内分泌治疗临床试验。

(二)ER/PR阴性或内分泌治疗耐受对于激素受体阴性,或者虽然阳性但对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患者,如果仅有骨或软组织或无症状的内脏转移,也可考虑参加内分泌治疗的临床研究。

我们在临床过程中,对于激素受体阴性、化疗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化疗毒性的患者,常常选择孕激素类进行1-2个月解救治疗。

因为在患者其他治疗无效或无法继续治疗的情况下,严格监测下的孕激素类药物治疗是可行的,即便无效孕激素类药物的改善食欲、增加体重的作用,也可改善患者机体状况,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条件。

此外,对于伴有骨转移的复发转移或Ⅳ期患者,双磷酸盐应成为常规基础治疗。

三、绝经期的界定由于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Is)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应用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绝经或卵巢功能的完全抑制。

但目前关于绝经的界定标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2008年乳腺癌NCCN指南关于绝经标准的推荐,仍然延用了2007版的定义。

具体内容如下:(1)双侧卵巢切除术;(2)年龄≥60岁;(3)若年龄<60岁,只有自然闭经≥12个月且FSH、雌激素水平处于绝经期范围,才可界定绝经(4)对于治疗相关的绝经,推荐必须多次监测FSH和雌激素水平,只有上述指标持续处于绝经水平,才能界定为绝经。

但对FSH和雌激素检测的频度、检测技术未有述及。

但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人们发现依据上述标准界定的治疗后绝经,并不确切。

英国Royal Marsden医院肿瘤研究所Smith IE等报道了33例开始AIs前经生化检测证实卵巢功能抑制患者,在应用AIs过程中,12例患者重新出现月经,其中1例月经恢复前怀孕。

其他研究也有应用AIs导致意外妊娠的报道。

鉴于AIs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英国Royal Marsden医院肿瘤研究所的专家认为对于上述人群,(1)若年龄小于40岁,不应单独应用AIs,如想应用需同时联合卵巢功能去势;(2)对于40岁以上妇女,如果没有条件进行监测或无法进行精确的雌二醇检测,单独应用AIs应谨慎。

该组患者最好先用三苯氧胺,如想应用需同时联合卵巢功能去势;(3)对于对于40岁以上妇女,如果有条件进行监测或无法进行精确的雌二醇检测,应当从基线开始连续监测血清雌二醇和促性腺激素水平,并且要采取有效、精确的方法。

如果雌二醇水平>20pmol/L,促性腺激素正常,建议选择三苯氧胺,或三苯氧胺联合卵巢功能去势,或AIs联合卵巢功能去势。

如果雌二醇水平<10pmol/L,促性腺激素升高,选择AIs是适当的,但需要进行系列监测,连续6个月。

对于三苯氧胺治疗后切换为AIs的患者,建议监测连续6个月。

如果雌二醇水平下降并保持在10pmol/L以下,可以认为患者进入绝经后状态,继续AIs是适宜的。

如果雌二醇水平保持在10pmol/L以上,则AIs不能发挥作用,应考虑联合卵巢功能去势,或转为三苯氧胺。

此外,对于化疗后闭经的所有患者,在接受AIs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可能是月经的出血或潮热症状突然消失,应当立即就诊。

所有在监测期的患者均应当采取充分的避孕措施。

我们在AIs临床应用的实践中,也深感到关于化疗后绝经的界定标准存在缺陷,一直在寻求更科学的确证绝经手段。

目前寻求更有效、准确的实验室检测手段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四、内分泌治疗中的毒性反应药物治疗带来的毒副作用是治疗方案选择时必须考虑权衡的问题。

目前临床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多已经过数年乃至几十年的临床应用,常见的毒性反应多为人们熟知。

在三苯氧胺与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比较中,在血栓栓塞、子宫内膜癌、阴道出血/排液方面,三苯氧胺较第三代AIs显著,但在肌肉关节症状、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心血管系统疾病、血脂代谢异常第三代AIs更突出。

其中子宫内膜癌是人们对三苯氧胺最多的担心,但大宗研究资料报道其发生率很低,不到1%。

我们认为只要定期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当双层子宫内膜厚度≥10mm时及时处理,不应该成为应用三苯氧胺的障碍。

第三代AIs治疗中的骨关节相关症状为主要副反应。

已有的ATAC、BIG-198、IES031试验结果显示,肌肉关节症状多在开始1-3月时出现,时间延长后逐渐减轻消失,而骨质疏松及骨折问题,尽管显示出第三代AIs发生率较高,但其发生率一般在10%以下,其与三苯氧胺的绝对差异不到5%。

已完成的多项预防性试验,均已证明预防性应用双磷酸盐,可降低骨相关事件的发生。

五、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氟维司群(Faslodex TM)氟维司群是近年新研发上市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