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立仓中学校志
“经典天天读”征文获奖名单

附件“经典天天读”征文获奖名单一、教师组一等奖(10篇)姓名题目单位李稳经典书籍荡澈了我的灵魂蒙城县赵集中学徐莉当时的清风明月——读《呼啸山庄》有感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张伟让经典丰富亮丽人生谯城区拂晓中心小学沈成华别让经典太孤单——《经典天天读》有感利辛县马店中学周思成繁星满天,春水常流——读经典,悟人生亳州十二中学葛彪月是故乡明利辛县实验小学邓壮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利辛县师范附属小学王颖读经典天天天甜甜甜利辛县师范附属小学甘茹品中华经典悟哲理人生亳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于永军与经典为伴蒙城县板桥中学二等奖(15篇)王辉经典其实很实用蒙城县赵集中学王龙艳用严、爱、细、勤当好班主任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乔明利道德教育时代的呼唤谯城区拂晓老君堂小学宋乐印“经典”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谯城区拂晓中心小学吴淑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谯城区汤陵办事处黎明小学张振芝千秋风雨话孔孟谯城区汤陵小学郭秀珍读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有感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王玲经典滋润人生阅读成就事业谯城区龙扬中心中学康鑫心怀谦让,乐享人生——《经典天天读》有感利辛县实验小学随艳芳经典阅读让教育更美蒙城县城关中心小学陈康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蒙城县王集中心小学陈芳芹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蒙城县立仓中学陶学通诵经典,讲诚信,促和谐蒙城县许疃中心小学马芳读《平凡的世界》有感亳州十二中学王飞龙浅谈“酒文化”利辛县巩店中心学校三等奖(20篇)邹伟诵读中华经典感悟人生价值蒙城县柳林学区白庙小学刘维山雄心与惆怅——读《短歌行》有感亳州十二中学王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感言谯城区汤陵小学陈侠读《教学勇气》有感谯城区拂晓中心小学芮俭书香引领成长谯城区估衣小学程晓莉修身养廉为人师表——《经典天天读》有感谯城区拂晓中心小学张秀侠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孝信学谯城区拂晓中心小学孙明静细节决定成败谯城区青云分校王敏阅读经典,感悟成长利辛县望疃中心小学蒋翠人生需有容——《经典天天读》有感利辛县第三小学刘丽萍宽容别人快乐自己——《经典天天读》有感利辛县师范附属小学周媛媛感悟时间珍惜生命——《经典天天读》有感蒙城县板桥集镇中心小学王训凯读《经典天天读》有感漆园中心小学陶秋侠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蒙城县庄子小学侯从礼我的德育教材——《经典天天读》蒙城县第三小学黄晓艳《经典天天读》学习有感蒙城县三义镇中心小学王进《经典天天读》读后感蒙城县范集中心小学张娟《经典天天读》读后感蒙城县辛集中心小学韩海让我们与经典同行利辛县巩店镇初中任静孩子,你是我的老师蒙城县许疃中心小学二、学生组一等奖(15篇)作者姓名题目单位李贝贝俗言话红楼——兼怀黛玉利辛王人职高高二年级杨海林墨香浮动送流年利辛一中高一(40)班盛静馨品《诗经》,悟经典利辛一中高一(39)班刘雪雨触动心弦的文字利辛一中高一(3)班李婷婷经典情怀利辛马店中学周天云品味经典美文,传承华夏美德利辛王市中学刘艳书之美,墨之香蒙城立仓中学九(2)班王海笑书中精神蒙城立仓中学九(2)班李焕焕《品读经典,感悟人生》曹市学区中心校九(2)班乔文淑君子成人之美涡阳三中高二理(1)班韩梅爱国尽责,亘古不变的话题涡阳曹市学区顺河学校九年级陈明我读经典利辛王市中学七(2)班李申奥回顾历史立足现在——读《历史的选择》有感谯城区青云分校六2班林一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利辛马店子镇中心小学五甲班代敏读《经典天天读》有感蒙城岳坊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二等奖(25篇)李阿敏经典天天读利辛王人职高高三年级魏璐经典天天读有感利辛巩店中心校七(3)班车珍珍感悟经典利辛巩店中心校八(4)班孙希梦忆红楼利辛一中高一(4)班马艳艳品读经典气自华利辛王市中学卢家祥读经典天天读有感蒙城赵集中学八(6)班郑虎孝是一种美德蒙城立仓中学九(2)班刘畅成长的指明灯亳州十二中学七(6)班牛士良读经典,爱经典涡阳曹市学区中心校七(1)班杨晨心中的五星红旗涡阳西阳中学侯飞《论语》穿透历史的价值力涡阳三中高一文(2)班任卓然读《经典天天读》有感蒙城漆园中心小学六(1)班庞婉儒读《经典天天读》有感蒙城城关三小六(5)班张文与人善言,暖与布帛涡阳西阳学区王庙小学六年级张思怡读《经典天天读》有感蒙城辛集中心小学郑一丹经典诵读,我的黄金屋蒙城柳林学区白庙小学四年级李涛学会感恩蒙城庄子小学六(1)班孙一方行动+坚持——成功的公式蒙城庄子小学六(3)班张琳琳活着等于奉献蒙城庄子小学六(3)班李利蒙读《经典天天读》有感蒙城王集中心小学邓小萌我读《弟子规》利辛王人中心小学五(1)班李雪晴经典天天读有感利辛县马店中心校纪博铧读《经典天天读》有感蒙城城关镇中心校五(2)班代茹你有做过吗蒙城岳坊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代安琪中华美德蒙城岳坊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三等奖(30篇)陆涛从现在开始发愤学习,为时不晚利辛巩店中心校九(3)班王晓慧读《弟子规》学做真人涡阳高公学区中心校八(2)班张新宇民无信不立涡阳新兴学区大李中学国云秋读《西游记》后感涡阳新兴中心校八(2)班任娜一个女生的告白蒙城城关中心小学六(2)班李晓雪读《经典天天读》有感蒙城城关二小四(2)班徐娜娜读《经典天天读》有感蒙城城关二小六(1)班孙瑞雪天天读经典蒙城漆园中心小学六(2)班李斯诵读经典,做正直人蒙城城关二小四(1)班岳思琦读“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有感蒙城城关二小五(2)班王沈阳读《悯农二首》有感蒙城板桥镇中心小学四(2)班谭哲宇让生活充满善良利辛师范附属小学六(1)班李飞超满招损,谦受益涡阳西阳学区王庙小学五年级何正扬理想点亮人生蒙城三义中心小学六(3)班代冰璇《国学经典》读后感蒙城范集中心小学四(2)班马靖瑜读《经典天天读》有感蒙城庄子小学六(2)班李玉情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蒙城三义中心小学六(3)班李启凡读《红岩》有感涡阳西阳学区瓦房小学六年级胡梦婷读《满招损谦受益》有感涡阳西阳学区太平小学六年级全青松读《经典天天读》有感蒙城王集中心小学付强童年的回忆真美谯城区青云分校六(2)班张沐春经典天天读有感利辛县马店中心校六(丙)班马利利我和书籍有个约会利辛王市镇金李小学六年级马雪上下——心,爱国如家利辛县马店中心校六(乙)班李雪情读经典增智慧利辛县永兴镇中心小学六(2)班蔡佳峻言必行,行必果蒙城岳坊镇中心小学四年级杨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蒙城岳坊镇中心小学四年级李静道德--灵魂之花蒙城县板桥中学七(9)班鹿雪梦不一样的爱蒙城县板桥中学七(10)班乔冉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蒙城县柳林学区白庙小学三、优秀指导教师奖陆凤清郑金凤梅艳樊瑞慕金海高丽赵良民徐桂莲郑国茂孙明静李爱侠郭向阳王楠刘红梅李艳杨翔宇司梦雨胡莘雪丁梦雨郝丽丽高美佳赵艳起张珍谢花蕊汤敏杨小帆薛虹蒋珍张艳张敏。
《锻造教育的高位均衡》

《锻造教育的高位均衡》安徽省蒙城县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纪实蒙城,地处皖北平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早在4500年前,尉迟寺先民就在这里用双手擎起了华夏文明的曙光;202x多年前,先哲在这里出生悟道,深邃的哲学思想,让世界感受着道家文化的力量。
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县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成为亳州教育的“领头羊”,形成了“学在蒙城”教育品牌。
202x至202x年,蒙城县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工作连续四年获省级优秀。
202x年,蒙城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荣膺“安徽省教育强县”。
从202x年起,蒙城县本着“保基本、补短板、兜网底”原则,利用5年时间规划改造379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
近日,记者亲历蒙城,感受“全面改薄”工程,给这个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办学条件带来的全新改观。
政府牵头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为加强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纪委监察局、教育局、发改委、财政局、住建委等多家单位为成员的“全面改薄”工作领导小组。
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指导思想,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统筹工作任务,聚焦问题解决,确保“全面改薄”工作顺利实施,如期推进。
为解决“全面改薄”建设用地问题,县政府办公室主持召开教育系统项目建设用地专题会议,要求县国土局、住建委、教1育局等相关单位“简化办理程序、压缩办理周期、为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县国土局分四类办理学校建设用地确权,由乡镇所在地政府参与解决部分有争议和租用土地问题;县住建委、质监站、安监等部门能快则快、特事特办,给予安全报监和质量监督,并派专人全过程监督项目建设。
至此,5年“改薄”用地得以一次性全面解决,“全面改薄”工程浩荡起步。
项目规划上,实施“三步走”。
一是结合村镇建设、美好乡村及中心村建设规划,立足学校现状及发展前景,定下“改薄”基调;二是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办学特色及未来五年发展前景,对“一校一案”实施可行性论证;三是邀请省级专家对规划进行评审、修改完善,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杜蒙县他拉哈中心学校校志(完成稿)

第一章学校机构沿革第一节学校简介国民3年(1914年)7月,他拉哈创设女子国民学校1所,女学生52人,女教员1人。
1932年以前,他拉哈有私熟一所,1932年改为官学,为初高两级小学。
1938年初级小学改为国民学校,高级小学改为国民优级学校,他拉哈站国民学校和国民优级学校各一所,两所学校有校长2人,教师4人,学生186人左右,开设课程:算术,习字,唱歌,图画等。
1946年至1955年期间。
1946年9月实行新学制,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1950解放初期他拉哈为八区,1951年划为兴安、布拉和、他拉哈三个乡,文教助理管理学校,三乡共有九所小学,分别是1945年8月成立的他拉哈完全小学,后于1950年3月改名为他拉哈中心小学,1946年成立的兴平小学,1948年8月成立的安平蒙古族小学,1948年3月成立的喇嘛仓蒙古族小学,1948年8月成立的新华小学,1948年8月成立的吴家小学(1949年改名为六家子蒙古族小学),1949年10月成立的庆平小学,1950年2月成立的昌平小学,1951年2月成立的康太小学,1950年7月成立的哈拉海网点校。
当时学生数每年平均700人左右,教师共有35人,开设课程有算术、图画、唱歌、常识、政治、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
蒙古小学增设蒙文课,1949年至1958年小学执行四二分段制。
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1956年至1966年期间。
1958年3月三乡合并成立了他拉哈公社,同年8月,杜蒙县在他拉哈成立了县第三中学,每年招收两个班,学生数年均100人左右,第一任校长包忠堂,第二任校长张辉,第三任校长王喜信,第四任校长石海军。
主任李振华,夏福新,沈士新。
全县各乡相继成立中心校管理本乡教育教学工作,当时他拉哈成立了教育科,负责他拉哈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
这时他拉哈公社有十所小学和四所网点校:中心小学,庆平小学,昌平小学,喇嘛仓小学,安平蒙古小学,康太小学,1956年新华小学改名为布拉和蒙古族小学,六家子蒙古族小学,兴平小学,1964年3月撤消康太小学,成立了康平小学和太平小学,网点校:1950年7月成立的哈拉海网点校,1957年7月成立的牛家窝棚网点校,1958年7月成立的东地房子网点校,1964年8月成立的中心小学网点校,学生数年均达2000人左右,教师102人,开设课程:语文,算术,政治,常识,图画,唱歌,体育,地理,历史。
黄流中学校志

黄流中学校志黄流中学创办于战火纷飞的1947年,开始设在乐东县九所镇的九所粮所内,原名崖县第二中学,1949年9月从九所粮所迁至黄流村现址继续创办。
黄流中学创办至今已走过了六十六个春秋。
前言邢文雄黄流中学创办于战火纷飞的1947年,开始设在乐东县九所镇的九所粮所内,原名崖县第二中学,1949年9月从九所粮所迁至黄流村现址继续创办。
黄流中学创办至今已走过了六十个春秋。
六十年来,黄流中学经过几易校名,先后共有二十届校长。
在历任校长及老师们的辛勤耕耘下,学校由最初的几个教学班一百多个学生,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拥有68个教学班5000多名学生的大型完全中学,成名一所中国名校。
对于海南岛内各县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历来有“北文昌,南乐东”的说法。
文昌县由于地处沿海,开发早,文化教育事业一向发展迅速。
乐东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除了乐东汉区原有的文化积淀外,主要是得益于黄流中学的创办和发展、壮大,从黄流中学走出去的数万名毕业生,既在全国各地为社会做奉献,也为发展乐东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致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伟大成果。
早在1958年黄流中学就开始创办高中,文化大革命前被命名为乐东县中学,是乐东县的重点中学。
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挫折,后来又受到撤消重点中学称号的干扰,但是,具有深厚文化教育底蕴的黄流中学,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引下,在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然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六十年来,从我校走出去的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已经在祖国各地的各个领域里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为拥有这批众多的校友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黄流中学培养出的众多校友中,有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邢福义。
他被国务院确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从2000年起,他担任教育部百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蒙城校长亳州论坛展风采

蒙城校长亳州论坛展风采
岳坊镇牛王小学李美玉
11月11日,为期3天的亳州市首届“百名优秀校长论坛”在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亳州分中心举行,首批列入亳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百名优秀校长”培养计划的50名校长参加了论坛活动。
亳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建中,党组成员、副局长徐丽到会观摩了论坛活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参加论坛的蒙城县13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没有辜负教育局领导和蒙城人民的厚望,在此次论坛上展现了蒙城县校长的风采:赵集中学孟凡楼校长的旁征博引、蒙城中学李茂竹校长的厚重大气,柳林学区宫键校长的沉稳精准,薛忙校长的灵动坦率,立仓中学万伟校长的机智果敢,立仓中心小学何秀付校长的丰盈创新,罗集中学李秀建的执着干练,罗集中心小学邹祝校长的谦虚坦诚,板桥中学王启学校长的儒雅深邃,许疃中学于强校长的朴实敬业,岳坊中学于自国校长的睿智守望,城关二小丁颖校长的亲和聪颖,牛王小学李美玉校长的用心耕耘,均博得了阵阵掌声。
蒙城校长与亳州同行们面对面交流,畅谈人生发展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分享办学心得和管理经验,赢得了市教育局领导和与会校长的高度评价,他们从蒙城校长的展示中,感受到了蒙城校长的综合素质的优秀和务实,感受到了蒙城基础教育的优质和高效。
方营学校校志

方营逸夫学校校志——风雨创业路,师生成长情郸城县吴台镇方营学校始建于2004年,是一所集幼儿园和中小学为一体的民办学校。
学校地处田园、绿树成荫、花香怡人,实乃教书育人的佳境。
学校占地面积1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投资1500万元,建有标准化教学楼三幢,又于2013年投资300余万元,创办一所拥有一流设施的新校区。
目前学校宏大,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校四区的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50名、教职工115人。
学校建有高标准的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和标准化窗口的学生餐厅,教学设备被套设施齐全,教室内全部安装多媒体,图书室、实验室、仪器室应有尽有。
办学几年来,董事长刘振敏带领全体师生负重拼搏、敢为人先、克难攻坚、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采取开放式办学,封闭式管理的教学方式;秉承“为学生负责,为学生成才奠基,为教师发展搭台,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的办学原则;以爱为源,奠定孩子一生幸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得到了飞速发展。
我校中小学在县乡举行的公私立学校统考抽评中多次名列前茅,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收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在2009年全县社会力量办学评估中,被县教体局授予“社会力量办学师范学校”。
方营中学参加中招五年来,连创辉煌。
2009年我校参加中招一炮打响,共参加考生26人,顾乐乐以582分的成绩获得了全镇第一名,孙玉乾、孟香香等多位同学被郸城一高录取,500分以上的有13人,创造了“青石板”上高产的奇迹。
2010年我校再创辉煌,参加中招21人,马文丽以593分的成绩再夺全镇第一,进入全县前百名,与孙凤梅、王玉美、马艳芬、田月月、代赛龙、徐扬等同时考取郸城一高,争取率33.3%。
2011年捷报传来,方营中学再展雄风,夏金伟以593分的成绩再次夺冠。
“汗马耕耘有矢志,硕里飘香又一年”,2012年王俊霞又为我校打开了五科竞赛提前被一高录取的大门。
方营学校全体领导、师生深信“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在董事长刘振敏的领导下,定会兢兢业业。
蒙城县立仓中学编写校志方面的资料

蒙城县立仓中学编写校誌方面的资料(2013年3月12日起整理)综述:自1992年以来,我校教育发展情况校训:读书明理,做人成长;校风:文明、快乐、务实、创新;教风:乐学、善教、进取、务实;学风:勤学、善思、实干、奋进;领导作风:团结、合作、高效、实干;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农村孩子的发展。
办学宗旨:让学生学会学习、做事、健康做人。
各类获奖情况:1.2008年3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2009年9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3.2007年3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4.2006年6月“先进党支部”;5.2005年立仓中学团委获“先进单位”;6.1999年立仓中学团委获“先进单位”。
县级各类获奖情况:1.2004年9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2009年9月标准化学校建设先进单位;3.2009年获第四届蒙城县中小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二等奖;4.2006年11月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先进单位;5.2009年9月“保先”先进基层党组织;6.2007年10月第二届蒙城县中小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7.2008年10月第三届蒙城县中小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
立仓中学的机构设置情况:学校按照县教委的统一要求,设置了如下管理机构:1.学校成立学校党支部,设支部书记一名,组织委员一名,宣传委员一名;2.校长办公室,设办公室主任一名;3.学校工会,设工会主席一名;4.学校教务处,设教务主任一名,副主任三名;5.学校团委,设学校团委书记一名;6.学校总务处,设总务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报账员一名;7.学校设立保卫科,设保卫科科长一名,工作人员四名;8.学校设立“留守儿童”办公室,设办公室主任一名,同时设立立仓中学“留守儿童男女生家园”,安排具体男女管理员若干名。
1992年——2012年以来立仓中学正副校长任职情况:1992年——2011年8月徐洪轩同志担任学校的正校长;2003年——2008年2月袁朝军同志担任学校的副校长(2003年7月——2008年2月主持学校全面工作);2009年2月——2009年9月王丙超同志担任学校的副校长并主持学校全面工作;2009年9月——2010年5月县教育局副局长曹建民同志暂支持学校全面工作;2010年5月——至今,李广志同志担任学校的副校长并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蒙城县立仓中学校志

蒙城县立仓中学校志凡例一、本志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详今略古”和“秉笔直书”的原则。
专记安徽省蒙城县立仓中学的教育历史和现状。
本志上自1958年,下至2012年,但为保持史料的完整性,部分可溯及立仓中学建校时期,下至2012年12月31日。
二、本志的体裁以志为主,兼及照片、图、表、附录等。
图表不单独立章,分别置于有关章节。
三、本志的编篆方法,为“横排门类,竖写史实”。
注重据实记事,避免泛泛议论,文字力求简洁、朴实、流畅。
四、本志文内和表格内的数字,均使用阿拉伯数字。
五、因为资料有限,难免遗漏。
资料照片综述:立仓中学于1958年建校,址于原立仓区顺河公社。
当时,立仓中学建校的建筑材料无人看管。
1959年,国民经济面临暂时困难,教育战线摊子不得不相应缩减,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办学方针,一些区中学就近合并或停办。
当时为了便于全区师生就近上学,立仓中学于1959年将校址迁在立仓区政府所在地现七一路东),占地20余亩。
当时韦学用任校长,招生了两个班。
1960年春,全区自然灾害严重,学校派教师动员学生入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相继展开,学校先后停课闹革命,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成立红卫兵组织。
学校停止招收新生。
1970年,国家仍处于文革危乱之中,立仓中学相继创办高中。
当时,上海知青下放支持教育。
汪鹤楼任校长,学校教师16人。
1972年,经过批林整风运动后,党组织恢复活动。
学校并实行开卷考试。
1973年秋,大树“白卷英雄”张铁生。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拨乱反正,国家处于中兴时期,立仓中学乘风而上迅速发展。
1977年8月在区委领导下,校内进行了“揭、批、查”工作,教师们在文革中造成的分歧隔阂得到澄清,团结关系搞好了。
9月,学校恢复秋季开学。
1978年秋,学校响应上级号召恢复初、高中升学文化考试。
1979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形势大好,进入了发展新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城县立仓中学校志凡例一、本志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详今略古”和“秉笔直书”的原则。
专记安徽省蒙城县立仓中学的教育历史和现状。
本志上自1958年,下至2012年,但为保持史料的完整性,部分可溯及立仓中学建校时期,下至2012年12月31日。
二、本志的体裁以志为主,兼及照片、图、表、附录等。
图表不单独立章,分别置于有关章节。
三、本志的编篆方法,为“横排门类,竖写史实”。
注重据实记事,避免泛泛议论,文字力求简洁、朴实、流畅。
四、本志文内和表格内的数字,均使用阿拉伯数字。
五、因为资料有限,难免遗漏。
资料照片综述:立仓中学于1958年建校,址于原立仓区顺河公社。
当时,立仓中学建校的建筑材料无人看管。
1959年,国民经济面临暂时困难,教育战线摊子不得不相应缩减,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办学方针,一些区中学就近合并或停办。
当时为了便于全区师生就近上学,立仓中学于1959年将校址迁在立仓区政府所在地现七一路东),占地20余亩。
当时韦学用任校长,招生了两个班。
1960年春,全区自然灾害严重,学校派教师动员学生入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相继展开,学校先后停课闹革命,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成立红卫兵组织。
学校停止招收新生。
1970年,国家仍处于文革危乱之中,立仓中学相继创办高中。
当时,上海知青下放支持教育。
汪鹤楼任校长,学校教师16人。
1972年,经过批林整风运动后,党组织恢复活动。
学校并实行开卷考试。
1973年秋,大树“白卷英雄”张铁生。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拨乱反正,国家处于中兴时期,立仓中学乘风而上迅速发展。
1977年8月在区委领导下,校内进行了“揭、批、查”工作,教师们在文革中造成的分歧隔阂得到澄清,团结关系搞好了。
9月,学校恢复秋季开学。
1978年秋,学校响应上级号召恢复初、高中升学文化考试。
1979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形势大好,进入了发展新时期。
1981年,学校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
1982年,立仓中学停办高中。
1985年,立仓中学教学楼建成使用现镇政府东)。
1992年--1998年,立仓中学响应上级号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996年,立仓中学从西院搬迁至东院西院教学楼仍在使用)。
后来为进一步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完善教学需要,学校于1997年又迁到立罗路北现镇政府东北方)。
1999年5月,在阜阳市中学生运动会上徐丽丽、陆桂群分获全市竞走银牌、铜牌。
立仓中学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体育先进单位。
学科竞赛,全校共获县级奖90次,国家级竞赛获市奖16人。
8月,普通高中考试全校共参加96人,其中92人达建档分数线,46人达省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600分以上30人,升学率居农村中学首位。
2003年3月,我国发生“非典”,学校放假,并实施进出人员登记制。
4月,立仓中学在全县数学、英语抽考中均荣获第一名。
6月,中考因“非典”立仓、罗集、柳林学校在立仓中学举行考试。
7月,推行新课改,全体初一教师接受新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及课标培训。
初一改叫七年级。
教学方法及管理方法开始变革。
评价制度也相应改革,教师学生分别建立档案,学校朝规范化管理迈进。
同年8月,我镇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立仓中学全体教职工投入抗洪一线,立仓中学被设为灾民点。
9月,立仓中学副校长袁朝军同志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同时,新征地25.6亩作为操场。
是时,在教学上立仓中学教学规模达到历史新高。
当时设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60多人。
96名教职工,其中,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26人,二级教师40人。
校园占地100余亩,规划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
教学区建有教学楼、图书室、教师办公室、中层领导办公室、学生公寓等主体建筑;运动区设有单双杠等体操活动区和水泥篮球场、排球、足球等球类活动区以及一个占地20余亩的运动场;生活区建有2个教师家属院160余间每位在校教师平均住房面积达52.8平方米。
学校三区分离,被誉为农村中学的唯一“封闭式教学”的模式。
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争创农村一流学校、争创文明学校。
以“争创”为动力,以“育人”为目的,坚持德育领先,百年树人,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2004年度,中考又传捷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达一中公费线34人,达二中公费线71人其中630分以上22人),全县农村中学名列前茅。
同年6月,立仓中学首次,被设为亳州市生物、地理统一考试考点。
7月,立仓中学争取上级水毁资金项目扩建30间教室。
8月,教育局重新明确工会、团委、总务、教务、办公室五个部门的的校行政领导,干部实现年轻化。
9月,立仓中学新操场正式使用。
并拍卖掉西院教学楼用于新操场围墙费用。
10月,立仓中学真正地结束两地上课的历史,并实行教学区与教职工家属院分离,基本达到封闭教学的条件。
10月,立仓中学私人投资使用30间宿舍。
2005年3月,立仓中学工会举行建校以来第一个“三八”妇女节。
7月,中考录取人数居历史新高:省重点高中41人,市重点高中70人。
9月,立仓中学建成一个标准水泥篮球场、10个标准学生使用的乒乓球台。
9月,50座微机室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6年4月,迎接“两基”国家级检查,学校成立资料组。
9月,市“两基”工作组到我校检查工作。
2007年4月至5月,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学校建成了30座计算机二室及多媒体教室,同时还建成了省二级标准的物理、化学实验室各一个,从而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5月,通过省级“两基”复查。
6月,省寄宿制项目改为教学楼工程建设竣工。
6月,体育、理化实验各15分,算入中考分数。
7月,中考录取人数达历史新高:省重点高中录取79人,市重点高中录取110人。
升学优秀率居全县农村中学第一。
总之,办学半个世纪多,立仓人依托立仓人文荟萃的深厚底蕴,提升教育理念,把握机遇,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取得了丰硕成果,依法治校示范校、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蒙城县文明学校。
立仓中学全面的育人功能,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由于学校领导带领全体教职工以扎实的工作,严谨的作风,突出的业绩,为学校争得一项又一项荣誉。
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环境、卫生、工会、团委等各项工作都得到了县教育局的表扬并授予“文明单位”、“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目前,学校在新一套领导班子带领下,团结一致,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以昂扬的斗志,创业的豪情,积极稳妥向蒙城农村名校的目标前进。
立仓中学简介蒙城县立仓中学大事记:1958年:全县推行扫盲运动,并召开扫盲誓师大会,立仓区筹建立仓中学校址初定在原立仓区顺河公社)。
1959年:由于多方面原因,立仓中学正式改建在立仓现七一路东)。
1960年:春,全区自然灾害严重,学校派教师动员学生入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相继展开,学校先后停课闹革命,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成立红卫兵组织。
学校停止招收新生。
1970年:立仓中学相继创办高中。
1972年:学校实行开卷考试。
1973年:秋,大树“白卷英雄”张铁生。
1977年:学校恢复秋季开学。
1978年:秋,学校响应上级号召恢复初、高中升学文化考试。
1981年:学校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
1982年:立仓中学停办高中。
1985年:立仓中学教学楼建成使用现镇政府东)。
1988年--1989年:立仓中学扩建(现镇政府东老校区)。
1992年: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撤区并乡,撤销原立仓区,原立仓区的五个小乡分别合并到立仓镇和罗集乡。
1995年春季,按照蒙城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始进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我镇响应上级号召,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倍受鼓舞,积极响应。
同年春,我校分管教育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张文化同志调任罗集中学校长。
1996年8月:立仓中学从西院搬迁至东院原立仓镇成教中心)原立仓中学的教学楼仍继续使用,我校实行一校两区的管理体制。
1997年:完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和全县其他乡镇一样,顺利通过了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的验收。
1998年:同年秋季,原立仓镇教育办公室副主任王瑞锋同志调我校任副校长,分管教育教学工作,对我校的管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999年:5月,在阜阳市中学生运动会上徐丽丽、陆桂群分获全市竞走银牌、铜牌。
立仓中学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体育先进单位。
学科竞赛,全校共获县级奖90次,国家级竞赛获市奖16人。
8月,普通高中考试全校共参加96人,其中92人达建档分数线,46人达省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600分以上30人,优秀率和升学率均居全县农村中学首位。
2003年2003年3月,“非典”,学校放假,实施进出人员登记制。
4月,立仓中学在全县数学、英语抽考中均荣获第一名。
5月,县组织部领导在蒙城县教育局副局长张旭东同志的陪同下,来我校宣布袁朝军同志任我校副校长。
6月,中考因“非典”立仓、罗集、柳林三所学校集中在立仓中学举行考试。
7月,推行新课改,全体初一教师接受新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及课标培训。
初一改叫七年级。
教学方法及管理方法开始变革。
评价制度也相应改革,教师学生分别建立档案,学校朝规范化管理迈进。
8月,我镇发生多年未遇的头发大洪水,我镇二十四行政村,受灾严重的有12个,我们立仓中学全体教职工,积极响应中共立仓镇党委和镇政府的号召,在副校长袁朝军同志的带领下,全力投入到抗洪抢险的第一线。
9月,立仓中学副校长袁朝军同志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9月,立仓中学集资并新征土地25.6亩作为操场。
2004年6月,首次把在我校设为亳州市八年级生物、地理统一会考考点。
7月,中考录取人数居历史新高:省重点高中34人,市重点高中71人。
7月,立仓中学争取上级水毁资金项目扩建30间教室。
8月,教育局重新明确工会、团委、总务、教务、办公室五个部门的的校行政领导,干部实现年轻化。
9月,立仓中学新操场正式使用。
并拍卖掉西院教学楼用于新操场围墙费用。
10月,立仓中学真正地结束两地上课的历史,并实行教学区与教职工家属院分离,基本达到封闭教学的条件。
10月,立仓中学私人投资使用30间宿舍。
2005年3月,立仓中学举办了建校以来第一个“三八”妇女节茶话会。
7月,我校中考录取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省示范高中41人,市示范高中70人。
9月,立仓中学建成一个标准水泥篮球场、10个标准学生使用的乒乓球台。
9月,50座微机室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6年4月,迎接“两基”国家级检查,学校成立资料组。
9月,市“两基”工作组到我校检查工作。
2007年4月至5月,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学校建成了30座计算机二室及多媒体教室,同时还建成了省二级标准的物理、化学实验室各一个,从而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5月,通过省级“两基”复查。
6月,省寄宿制项目改为教学楼工程建设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