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科中西医结合医院杜淑云:运动神经元病
哪些是运动神经元的早期症状

以上是对于“运动神经元早期症状有哪些”的相关讲解,希望可以给你带来帮助,如您还有其它问题,要到医院询问专家,祝患者早日抗康复。
下运动神经元型运动神经元病的症状多于30岁左右发病。颅神经损害常以舌肌最早受侵,出现舌肌萎缩,伴有颤动,以后腭、咽、喉肌,咀嚼肌等亦逐渐萎缩无力,以致病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咀嚼无力等。如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前角者,称为进行性脊骨萎缩症,又因其起病于成年,又称成年型脊肌萎缩症,以有别于婴儿期或少年期发病的婴儿型和少年型脊肌萎缩症。倘病变主要累及延髓肌者,称为进行性延髓麻痹或进行性球麻痹。
运动神经元病还可以分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型,这种运动神经元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手肌无力,萎缩为主要症状。如果使病情到了晚期,就会出现全身肌肉消瘦萎缩,以致抬头不能,呼吸困难,卧床不起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因病变常先侵及下胸髓的皮质脊髓束,故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肢体力弱,肌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呈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若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脑干,则出现假性球麻痹症状,表现发音清、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本症称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临床上较少见,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进展甚为缓慢。
还可出现舌肌萎缩,伴有颤动,以致病人发音不清,吞咽困难,咀嚼无力等。到了晚期全身肌肉均可萎缩,以致卧床不起,并因呼吸肌麻痹而引起呼吸功能不全现象。这种运动神经元的症状属于下运动神经元型。
肢体无力,肌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发紧,动作不灵等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属于上运动神经元型,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进展很缓慢。这也是运动神经元病的症状之一。
在现今生活中,杜淑云介绍运动神经元病已经是一种常见病,且根据运动神经元病的病理特点研究发现,运动神经元病的越早发现,对患者的病情恢复越有利。因此,了解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症状很关键。那么,运动神经元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呢?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下吧。
杜淑云介绍莫名晕眩、手脚麻 小心多发性硬化症作怪!

莫名晕眩、手脚麻小心多发性硬化症作怪!在现今生活中,一些疑难杂病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严重伤害。
尤其是在患者不了解的情况下,可能会给患者的生命带来威胁。
例如前不久,台湾一名邮局女员工4、5年前出现晕眩,一走路就头晕,跑遍各医院,一开始以为内耳不平衡,没想到变本加厉,发作时甚至无法站稳,恶心反胃,看东西复视、一片模糊,经内科医师检查确诊罕见疾病多发性硬化症。
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会给患者带来哪些症状威胁呢?为了让人们早作警惕,下面就请专家来具体介绍下吧。
北总三院中医痿症科主任医师杜淑云表示,多发性硬化症原因不明,被认为是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神经髓鞘引起,好发20至40岁女性。
多发性硬化症临床症状千变万化,有时难以察觉。
随着破坏的神经区域不同,病人可能会有头晕、四肢麻痺、晕眩、视力模糊等症状,有的前后症状不一,加上症状可能好转甚至自然消失,直到下次再反覆发作,因此发病初期容易轻忽,临床观察从发病到确诊,往往拖上几年。
分析多发性硬化症症状提高健康警惕一、肢体瘫痪:多发性硬化肢体瘫痪最为多见,发生率为83%以上。
开始为下肢无力、疲劳、沉重感,继而变为痉挛性截瘫、四肢瘫,亦有偏瘫或单瘫,伴有腹壁反射消失、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
二、多发性硬化症的早期表现通常表现为“发作—缓解”,有时病人常常会为经治疗自动痊愈或基本治愈。
随后,随着时间的推延,病情进入不可逆阶段,从而引发多发性硬化症急性发作。
三、共济失调:半数患者表现为断续性言语、四肢意向性震颤、随意运动及步态的共济失调。
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和吟诗样语言称为Charcot三主征,先前认为此为MS临床诊断标准,但以后发现Charcot三主征仅见于部分MS晚期患者。
四、眼球震颤与眼肌麻痹:约半数患者有眼球震颤,以水平性最多见,亦有水平加垂直、水平加旋转及垂直加旋转等。
约1/3患者有眼肌麻痹。
最常见者为核间性眼肌麻痹,为内侧纵束受累所致。
MS多表现为双侧,复视是其常见主诉。
杜淑云让患者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基本信息:钱先生男23岁平山病2年多
疾病史:2年前的冬天,钱先生开始出现两只胳膊没有力气的情况,以为是疲劳导致就没有太在意,后来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天冷的时候胳膊的无力感就会加重,到医院检查,确诊为平山病。
随后便采用了药物治疗,几个月后,不见明显疗效,反而两只胳膊出现了轻度肌肉萎缩现象,后来在家人的陪同下,钱先生去了很多家医院,也尝试了很多不同的治疗方法,可始终不见效果。
渐渐的钱先生对于治疗也失去了信心。
虽然是这样,但钱先生的父母并没有就此放弃,依然四处寻找着治疗方法,一次偶然的机会,钱先生的父亲得知北总三院痿症科(中医痿症科)能够治疗孩子的病,经过多方认证调查后,便带钱先生来到了这里。
入院治疗:来到北总三院痿症科(中医痿症科)后,主任医师对淑云对于钱先生此前治疗没有得到疗效,给予讲解:“之前所采取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传统疗法,往往只能改善症状,并不能从根源上治疗疾病,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对患者的机体创伤较大,特别是对复杂的神经环路来讲,在治疗的同时可能会造成新的组织损伤,引发其它并发症的发生。
”
治疗方案:听过杜主任的详细讲解,让钱先生的父母感觉此次选择没有错。
并请杜主任为孩子及时治疗。
杜淑云根据钱先生的病症状况为其采取了“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配合中药治疗,已达到快速有效的目的。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钱先生的病情有了明显变化,原先双上肢无力、御寒加重的情况缓解,力气也逐渐恢复了,肌肉萎缩现象也有所改善。
继续治疗两个疗程后,上肢恢复力气,肌肉萎缩情况得到控制,肢体活动自若,精神面貌恢复,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一家人激动着向专家道谢。
北总三院杜淑云教授介绍格林巴利综合症表现

北总三院杜淑云教授介绍格林巴利综合症的症状格林巴利综合症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疾病,让患者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为了能够及时的治疗此病,我们应该对北总三院杜淑云教授介绍格林巴利综合症的症状有所认识,同时在生活中注意这些,从而尽快的摆脱疾病的困扰,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了解吧。
北总三院杜淑云教授介绍格林巴利综合症的症状1、发射障碍:属于格林巴利综合症的常见症状之一,主要表现在四肢腱反射多是对称性减弱或消失,少数患者可因椎体束受累而出现病理反射征。
2、颅神经症状:有半数患者会有颅神经损害,其症状主要以舌、咽、迷走神经和一侧或两侧面神经的外周瘫痪多见。
其次为动眼、滑车、外展神经。
偶见视神经乳头水肿,可能为视神经本身炎症改变或脑水肿所致,也可能和脑脊液蛋白的显著增高,阻塞了蛛网膜绒毛、影响脑脊液吸收有关的一种格林巴利综合症症状。
3、运动障碍:这是格林巴利综合症症状最常见的一种。
由于格林巴利综合症属于急性疾病,所以这种格林巴利综合症症状一般会在1~2周内病情发展至高峰。
同时患者还会出现四肢会出现麻木,针刺、肌瘫的症状,给患者的行动带来不便,同时也会夹杂着肌张力地下的现象。
4、感觉障碍:格林巴利综合症的症状还表现为感觉障碍,患者会有一种自发性的疼痛,一般会在腓肠肌和前壁肌角的部位比较明显,这也是格林巴利综合症症状之一。
5、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多汗、汗臭味较浓,大便常秘结;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压不稳、心动过速和心电图异常等一些格林巴利综合症症状。
北总三院杜淑云教授介绍“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治疗原理一、磁场效应,平衡电位:人体的脏腑、神经、骨骼、结缔组织等都有各自的磁场,高科技“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作用于对应腧穴后,所产生的电磁脉冲波即会迅速疏通经络,循经到达该磁场,增强细胞活性,提高细胞膜通透性,调整细胞中的电位差,实现电位平衡,进而使脏腑、神经、结缔组织恢复气血畅通、阴阳平衡,痿症各类疾病的神经、筋脉、肌肉、骨骼即可得到调整和修复,进而恢复正常健康状态。
杜淑云医生助 脱髓鞘病变患者挣脱了束缚

田某,男,30岁,脱髓鞘病变并下肢无力
病史:五年前30岁的田某在和同事前往中山送货途中,一次意外致使车辆侧翻被卡在副驾驶座,经过一番抢救,田某虽然性命无忧,但近年来,田某时常感觉腰痛难耐,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由于上次车祸致使腰椎体损伤所致,并开了缓痛抗炎等药物,但田某还时常感到疼痛,三个月前患者突感腰部持续性剧烈胀痛,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及行走,平卧时不能缓解。
再次入院检查发现:椎体受压约2/3,脊髓硬脊膜受压,确诊脱髓鞘病变,并给予治疗,但症状虽有缓解,但双腿时感虚弱无力,影响生活。
后来经朋友介绍,患者来到了北总三院中医痿症科进行治疗。
入院检查:主任医师杜淑云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后,结合患者的病症表现和临床经验,确诊为:患者是由于上次车祸致使脱髓鞘病变,从而影响肢体神经损伤而致。
在弄清病因后,专家为患者制定了“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配合中药汤剂,内外兼治等专业的治疗方案。
并建议患者配合一定的康复训练。
“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为仿生物理疗法,其外源磁场频率与人体磁场频率完全吻合,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可持续不断的发挥理疗作用,累积治疗效果可使痿症各类疾病呈递进式改善,患者的病情不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而是一天比一天减轻,直至彻底治愈,全面恢复健康。
根据人体生物细胞学、电磁学理论解析,人体患病,体内相关磁场内必然出现组织细胞活性降低、细胞膜通透性降低、细胞中的电位出现偏差发生紊乱,“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通过激活、修复和调正,使组织细胞活性大大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大幅提高,发生紊乱的细胞正常有序,进而改变患病体质,愈后不易复发。
几个疗程之后,患者精神好,睡眠好,治疗效果比较明显,能独立平稳走约300米。
目前患者仍在进一步的康复中。
运动神经元病治愈例子

运动神经元病治愈例子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肢体无力、运动功能减退、震颤等。
这种疾病的治疗并非易事,需要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在我们的病人小马先生身上就发生了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
小马先生患有运动神经元病已经有十年以上的时间了。
他的病情开始渐渐加重,肢体无力,步态不稳,甚至无法自理。
虽然他已经尝试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这时,小马先生开始寻求新的治疗方法。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小马先生得知了针灸治疗可以改善运动神经元病的症状,并且很有效。
他即刻向专业的针灸师咨询,开始了一次新的治疗之旅。
经过数次针灸治疗,小马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改善。
他的肌肉力量逐渐恢复,走路也比之前轻松许多。
同时,他的情绪也稳定了许多,对生活的信心逐渐增强。
针灸的奇效并不是偶然的。
正如中医所言,针灸能够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机体自身功能的恢复和调整。
在小马先生的治疗过程中,针灸激发了他身体的潜在能力,帮助他自我恢复,达到了惊人的疗效。
当然,针灸治疗不能算是单一的治疗方式。
病人需要综合考虑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如食疗、运动等,才能最终达到治愈的效果。
在这个案例里,我们可以看到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病人在经过多种治疗方法的探索之后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这告诉我们,对于一些罕见的疾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尝试各种治疗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并且要继续坚持治疗,不断调整,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北京华科中西医结合医院痿症科杜淑云:中医辨证治疗运动神经元病

•
•
• • •
•
没有特效药就不治疗不可行 有患友问到,反正这个病跟癌症差不多,治愈的希望很小,那是不是就没有必要 治疗呢? 这个病发病多是中年人,并不是很老很老的老年人,这个病大家都很方便上网查 文献,一看是非常恶性的病,再有一看现在只有利噜唑能延缓疾病的发展,有的人认 为既然得了这个病就算了,再者口服利噜唑的病人治疗费用非常高,就想放弃治疗。 但是杜淑云主任说,我们还是要求病人能坚持治疗,因为现在科学发展非常迅速, 每年都有科研的突破,还有国际上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药物的筛选。我们的观点第 一希望积极配合,有些药物相对来说贵一些,也希望能够按照大夫的医嘱积极治疗, 只要你能生存下来,能配合治疗,就有可能等到医学有突破的那一天获得根本性的治 疗。
眼球运动一般不受影响,瞳孔反射正常。括约肌障碍少见且出现得较晚,性功能亦不受 累。一般无客观的感觉障碍,但可能有麻木、发凉感等主管的感觉异常症状。神志始终清 醒,仅少数病例可出现精神症状,痴呆,以及锥体外系症状。
பைடு நூலகம்
• •
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机制 目前其发病机制的说法也是各种各样,比较多的讲: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有毒性,把 运动神经元细胞损害了;还有讲自由基损伤运动神经元细胞。在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中 有5-10%的患者是有家族史的,发现这些病人中有一部分病人的SOD基因突变,从而引 起自由基损伤运动神经元细胞;还有种说法是重金属元素也会损伤运动神经元细胞。 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方法 目前就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就西医而言,有一种西药是得到美国FDA局批准的,可以 用于治疗,此药为"利噜唑",它是对抗兴奋性氨基酸,能延长病人的生存期,但也不 能彻底治疗好这个病。 就中医而言。根据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肌萎缩,因此基本属于中医痿 证范畴。但也有学者认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患者除有肌萎缩之外,可有主观感觉异常 如麻木感、痛感,这是经络痹阻所致,可归入"痿弊并病";临床有些病例肌萎缩不明显, 肌力和肌张力明显减退而废用,可归入"痿痱并病"。
杜淑云阐述运动神经元疾病形成的原因

运动神经元疾病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许多患者都想要了解的。
运动神经元疾病是一种常见神经科疾病,发病比较缓慢,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也有很大的损害。
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主料一定要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病因做有针对性的治疗,所以了解运动神经元疾病形成的原因尤为重要,只有知道病因,才能有针对性的治疗。
运动神经元疾病形成的原因:
1、金属元素:研究者们认为,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形成与某些金属元素缺乏和某些金属中毒有关。
2、遗传因素:有的学者统计5%-10%的病例有家族遗传倾向,所以认为有遗传因素。
3、病毒感染与免疫:有的认为是一种中毒性疾病,也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损伤脊髓,引起运动神经元疾病,在患者身上测定的免疫功能发现免疫复合物形成,免疫球蛋白升高,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
以上就是对运动神经元疾病形成的原因的有关讲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对运动神经元疾病病因的介绍,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要治疗自己的疾病就要去正规的医疗系统,先诊断自己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发病原因,再根据病因做有针对性的治疗,同时,患者的家人也可根据以上病因的介绍有效预防运动神经元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数年后,免疫力低下→病毒激活(70%)
病理
部位:额叶、颞叶、边缘系统 病变: • 1.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出血、坏死、软化 • 2.血管壁变性、坏死 • 3.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 4.软脑膜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 5.神经细胞核内可见包涵体
临床表现
• 1.任何年龄均可,50%为20岁以上成人 • 2.四季均可发病 • 3.前驱症状: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腹痛、腹泻 • 4.急性发病:1/4有口唇疱疹病史 • 5.高热(38 ~ 40 ℃)头痛、意识障碍、昏迷、死亡、去皮质状态、精神症状(淡漠、呆滞、
反应迟钝、不言不语、行为异常、胡说、喊叫、谵妄状态)
临床表现
根据受损部位的不同组合,分为四型: 1.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 • 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椎体束受累; • 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表现并存; • 多在40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 首发症状常为手指运动不灵活,无力,肌萎缩,肌束颤动,向近端发展,整个上肢表现为下
运动神经元受损,下肢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 无客观感觉异常; • 晚期可出现延髓麻痹; • 病程持续进展,死于呼吸肌麻痹; • 平均3~5年生存期。
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4.CSF病原学检查 • HSV抗原 • HSV特异性抗体:IgM、IgG • HSV-DNA:PCR技术 5.脑组织活检 • 包症 •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 常伴有颅骨及脊柱畸形; • 进展缓慢; • MRI可清楚显示空洞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4.良性肌束震颤 • 见于正常人,为广泛粗大的肌束震颤,无肌无力及肌萎缩
•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 • 支持、对症治疗。
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Infectiou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颌反射亢进,强哭强笑,真、假性球麻痹并存; • 进展快,预后不良,多在1~3年内死于呼吸肌麻痹和肺内感染。
临床表现
根据受损部位的不同组合,分为四型: 4.原发性侧索硬化(PLS) • 只累及椎体束; • 少见,中年发病; • 首发症状常为双下肢对称性痉挛性瘫痪,进展慢,可逐渐累及上肢,表现为四肢上运动神经
临床表现
6.痫性发作(1/3)全面性或部分性发作 7.神经症状:偏瘫、失语、眼球运动障碍、共济失调、不自主运动、脑膜刺激征 8.病程:数天~1、2个月, • 病死率:40%~70%
辅助检查
1.EEG:弥漫性高波幅慢波 2.影像学: • 头CT可正常,也可高、低密度病灶 • 头MRI:可见T1、T2异常信号病灶,阳性率明显大于CT 3.CSF:压力正常或增高,细胞数增多30~200(<1000),以单核细胞为主,可有红细胞,蛋白
临床表现
根据受损部位的不同组合,分为四型: 2.进行性脊肌萎缩症(PSMA): • 只累及脊髓前角细胞,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 30岁左右发病,男性多见; • 首发症状常为一侧手肌无力、萎缩,逐渐向近端发展; • 也可累及下肢; • 可累及延髓,出现延髓麻痹,死于肺内感染。
临床表现
根据受损部位的不同组合,分为四型: 3.进行性延髓麻痹(PBP): • 病变侵及脑桥和延髓运动神经核; • 多中年以后发病; • 构音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咀嚼无力,舌肌萎缩伴肌束颤动,咽反射消失,也可有下
概述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 , HSE
概
念
•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指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CNS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又称急性出血 性坏死性脑炎。国外HSE发病率4~8/10万,患病率10/10万。
病因及发病机制
HSV:是嗜神经DNA病毒 • Ⅰ型 90% • Ⅱ型 6~15% HSV→口腔、呼吸道感染→嗅球、嗅束
鉴别诊断
• 1.脊髓肌萎缩症(SMA)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肌无力,肌萎缩从四肢近断开始; • 进展慢,可存活20年以上。
鉴别诊断
2.颈椎病: • 肌萎缩较轻,仅限于上肢部分肌群 • 常伴有相对应节段的感觉异常、疼痛、麻木,也可有感觉平面; • 脊髓受压严重者可有括约肌障碍; • 肌束震颤少见 • 无脑干症状 • 胸锁乳突肌EMG无改变,ALS阳性率达94%
元受损症状; • 无感觉异常,无肌萎缩; • 可出现假性球麻痹。
辅助检查
• 1.EMG: 神经源性改变; • 2.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但无特异性; • 3.MRI:部分病例可见脊髓、脑干萎缩。
诊
断
• 1.中年以后发病,起病隐袭; • 2.进行性加重; • 3.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 • 4.无感觉障碍; • 5. EMG: 神经源性改变。
概述
• 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是指各种病原体侵犯CNS实质、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慢性炎 症性疾病。
概述
• 种类: 1.脑炎
脊髓炎 脑脊髓膜炎 脑膜炎 脑膜脑炎 2.急性、亚急性、慢性感染 3.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螺旋体等
感染途径 • 1.血行感染 • 2.直接感染 • 3.神经干逆行感染
神经元; 3.中毒因素: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植物毒素:木薯中毒;微量元素缺乏或堆积:铝、锰、铜; 4.慢性病毒感染及恶性肿瘤: • 少数脊髓灰质炎出现MND; • 有些MND并发恶性肿瘤,肿瘤治疗好转时MND也好转
病
理
• 部位:皮质运动区椎体细胞 脑干下部运动神经核 脊髓前角细胞 椎体束
• 病变:神经元变性,数目减少
北京华科中西医结合医院杜淑云: 运动神经元病
概念
•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椎体细胞 和椎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上兼有上和/或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体征,表现为肌无力、 肌萎缩和椎体束征的不同组合,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病因
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5~10%ALS有遗传性,称FALS; 2.免疫因素:MND患者血清中检出多种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但未能证实免疫攻击的靶细胞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