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陷落:西方历史的重大转折和倒退
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东罗马帝国(也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是古罗马帝国的延续,它的首都是位于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尔)。
然而,尽管东罗马帝国在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它最终还是面临了灭亡的命运,而这一过程的转折点就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本文将探讨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过程。
一、东罗马帝国的衰退东罗马帝国自公元4世纪以来就遭受了多次入侵和内部动荡的打击。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经济危机、宗教分裂等问题都对东罗马帝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而在11世纪以后,土耳其的塞尔柱人开始不断侵扰拜占庭边境地区,给帝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君士坦丁堡的防御体系君士坦丁堡是东罗马帝国最强大的城市,它的防御体系为帝国提供了强大的屏障。
城市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内外分别被海峡和城墙所保护。
城墙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坚固的城墙之一,对于任何攻击者来说都形成了巨大的难题。
三、1453年的攻城战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领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开始了一场历时近两个月的激烈攻城战。
尽管拜占庭帝国派遣了大量士兵和崇高的防御措施来保卫城市,但他们最终还是无法抵挡住土耳其军队的进攻。
四、君士坦丁堡的失守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最终被土耳其军队攻破。
苏丹的军队冲进城市,展开了一场血腥的屠杀和抢劫。
君士坦丁堡作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这个曾经繁荣文明的城市在数个世纪的帝国统治下走向了它的终结。
五、东罗马帝国的不凡贡献虽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象征着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但这个帝国在历史上的贡献却是巨大的。
东罗马帝国保留了古代希腊和罗马帝国的文化和知识,对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
帝国的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建筑技术等方面的成就也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文明。
六、东罗马帝国灭亡的影响东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变革。
可在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了地区的霸主,并在接下来几个世纪里继续对欧洲造成威胁。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课后提能训练

第二单元第4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建立起统一的国家,后经过征服扩张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它就是( ) A.亚历山大帝国B.罗马帝国C.阿拉伯帝国D.拜占庭帝国【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时,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并统一了阿拉伯半岛,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故C项正确。
2.阿拉伯帝国历经626年,是中古时期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
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 )A.哈里发B.苏丹 C.国王D.天皇【答案】A【解析】哈里发是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故选A项。
3.古印度创造的“计数法”、中国发明的指南针都由“他”传到了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因此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
“他”指( )A.希腊人B.阿拉伯人C.罗马人D.苏美尔人【答案】B【解析】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故选B项。
4.下列宗教中,对维系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促进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A.伊斯兰教B.基督教C.佛教D.道教【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对维系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促进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宗教是伊斯兰教,故选A项。
5.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
这个国家是( )A.西罗马帝国B.笈多帝国C.拜占庭帝国D.奥斯曼帝国【答案】D【解析】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故选D项。
6.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
他们归国后,将中日两国从多方面加以比较,看出了日本与中国的差距,而后他们要求仿效中国,开始了( )A.军事采邑制改革B.大化改新C.明治维新D.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效仿隋唐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故选B项。
【常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试题带答案

【常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试题带答案一、选择题1.伯里克利时代,雅典通过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
”据此规定,公元前399年,由抽签产生的陪审团以引进新神和腐蚀雅典青年的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这表明()A.雅典法庭不合法审判导致了苏格拉底之死 B.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公民言论自由C.雅典陪审团成员具备专业法律知识D.雅典法庭是当时最高权力机关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材料中的措施出自A.梭伦改革B.法兰克王国土地改革C.大化改新D.明治维新3.《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
”这里的“作用更为重大”指的是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B.促使日本初步实现了统一C.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D.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4.“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
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
”这说明A.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B.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了上千年5.下图为日本电影《大化改新》的剧照,某历史兴趣小组几个同学观看后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A.当时日本的服装效仿我国唐朝B.剧照上的建筑依稀可以看出长安的风格C.大化改新使日本开始步入文明社会D.日本仿照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6.“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依据是()A.亚历山大东征B.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C.大化改新D.伯里克利改革7.“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亲自带着这些珍贵手稿逃到了意大利。
东罗马帝国的覆灭拜占庭帝国的终结

东罗马帝国的覆灭拜占庭帝国的终结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曾经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然而,它最终还是走向了覆灭,成为了历史的一页。
拜占庭帝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的分裂。
当罗马帝国的西部地区逐渐陷入混乱和衰落时,东部地区凭借着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繁荣的经济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得以延续并发展。
君士坦丁大帝将首都迁至君士坦丁堡,这座城市成为了拜占庭帝国的核心。
在其辉煌时期,拜占庭帝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它融合了古希腊、罗马和基督教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拜占庭文化。
在建筑方面,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装饰令人赞叹不已。
在法律领域,《查士丁尼法典》的编纂对后世的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拜占庭帝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威胁。
外部的压力不断增加,来自蛮族的入侵、阿拉伯人的扩张以及塞尔柱突厥人的崛起,都给帝国的边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尤其是在 11 世纪以后,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领土逐渐丧失,经济基础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内部的政治腐败和权力斗争也不断侵蚀着帝国的根基。
皇位的争夺常常引发激烈的内战,各方势力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贵族和官僚的贪婪导致了税收的加重和民众的不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军事上的失利也是拜占庭帝国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帝国的军队在面对外敌时,由于战略失误、装备落后以及兵源不足等问题,多次遭遇惨败。
例如,在曼齐刻尔特战役中,拜占庭帝国的军队被塞尔柱突厥人击败,这一败使得帝国失去了小亚细亚的大片领土。
经济方面,拜占庭帝国过度依赖贸易,但随着地中海贸易路线的改变以及新的贸易中心的出现,帝国的经济优势逐渐丧失。
同时,频繁的战争和内部的动荡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的破坏和商业的衰退。
宗教问题也给拜占庭帝国带来了困扰。
东西方教会之间的分歧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 1054 年的大分裂,这进一步削弱了帝国的凝聚力。
在 1453 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领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争夺战的简介

君士坦丁堡争夺战的简介君士坦丁堡争夺战使拜占庭这一中世纪欧洲文明史上的明珠被消灭了,人民也被斩尽杀绝,但是此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艺复兴,结束一个时代的同时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意义十分深远。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君士坦丁堡争夺战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君士坦丁堡争夺战的分析中文名称:君士坦丁堡争夺战参战部队: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获胜时间:1453年4月15日~5月29日地点:君士坦丁堡人物:穆罕默德二世君士坦丁十一世君士坦丁堡争夺战的详情穆罕默德二世野心勃勃穆罕默德二世是一位美貌的阿尔巴尼亚女奴所生的儿子,也是东方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他继承王位时年仅21岁。
穆罕默德二世被人称作“饮血者”,他生性多疑易怒,而且特别残酷无情。
虽然如此,他却是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人。
他精通五种外文,酷爱读书,爱好诗词和文化艺术,而且特别精通哲学和神学。
他对于历史上一些杰出的人物,比如:亚历山大、恺撒、屋大维等人的传记都有极深刻的研究。
特别是其野心勃勃,一心想做出一番比亚历山大和恺撒等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还要伟大的事业,尤其想征服全世界。
就军事才能而言,虽然他也曾败于罗德斯人和波斯人之手,但总起来看,他的统帅才干还不算太差。
他亲自率领部队作战,一切命令均由他自己颁布,而且不允许任何人干涉。
他精力充沛,能够吃苦,并且常常微服私访,混在部属中窃听他们的谈论。
他所制定的作战计划比较周密,行动也神速,而且败而不馁,立即采取措施,不给敌方以卷土重来的机会,他曾经率兵征战欧洲达20多次。
他还特别精通炮兵的战术、技术,从历史角度上看,他可以算作第一个精通炮兵的统帅。
穆罕默德二世做了周密而详尽的准备工作之后,就亲自率领人马,在君士坦丁堡外围进行了现场勘察。
9月6日完成任务,部队撤回阿德莱罗普,继续进行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土耳其陆军总兵力15万至20万人,由新军、地方军和杂牌军等3种类型的部队组成。
除陆军以外,土耳其军队还有一支炮兵部队,其地位不亚于陆军。
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

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穆罕默德二世,灭亡了最后的罗马的人,他精通五门语言,热爱哲学,文学,诗歌,科学技术和艺术,一生都在追求知识,尤其爱好拉丁文的古典著作。
以恺撒,亚历山大和君士坦丁大帝为自己榜样。
最后的欧洲古典文明灭亡,高高耸立在教堂顶端千年之久的大十字架轰然跌落尘埃,大哉,宏伟,悲壮,文明,殉国,征服。
1453年初,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步骑兵17万、舰船320艘,从陆海两面包围君士坦丁堡,企图彻底灭亡拜占庭帝国。
而此时的拜占庭帝国,已经只剩下千年古都君士坦丁堡一隅之地了,城内的军民孤注一掷,誓与古城共存亡。
他们尽一切可能加固工事,除了在西面筑了两道坚不可摧的城墙之外,还在城墙上每隔百米筑一堡垒,墙外挖了很深的护城壕。
在城北金角湾的入口处,他们用粗大的铁链横锁水面,使任何船只都无法驶入。
在城东城南面临海湾敌人很难接近的地方,他们也筑起了坚固的城墙。
他们用每发炮弹重达500公斤的大炮对城墙狂轰滥炸,坚厚的城墙经不住大炮的轰击而不断崩裂。
城外的护城河已经干涸,土耳其军扛着粗大的树干,滚动巨大的木桶,向护城壕冲去,企图把壕沟填平但穆默德二世考察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虚实,制定新的进攻措施。
后来,他发现城北的金角湾水面不宽,拜占庭人主要依靠铁索横江来阻挡进攻,倘若能绕过铁索,从水路登陆,进行偷袭,定能在敌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攻破城池。
然而,如何使船只绕过铁索抵达城下,却是一件颇费脑筋的事。
穆默德和部下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旷古未闻的妙计奇策。
他派人到热那亚商人据守的加拉太镇去,用优裕丰厚的报酬收买了那里的商人,使商人们允许他在加拉太北面铺设一条陆上船槽。
船槽是用坚厚的木板铺成的,由高往低的滑行面,槽底又涂上很厚的一层牛羊油脂。
靠着这条船槽,土耳其人经过一夜的努力终于奇迹般地将80艘战船拖运到了金角湾的侧面。
在那里他们架起了浮桥,筑起了炮台。
守军则十分疲惫,他们血战了7个星期,甚至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战,没有任何援军。
【常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试题(附答案)(1)

【常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试题(附答案)(1)一、选择题1.《欧洲史》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
”据此,庄园主行使司法权的权力机构是A.公民陪审法庭B.庄园法庭C.元老院D.公民大会2.小明同学在百度图库搜集历史资料时发现了下图,请你帮他判断该图反映的制度是A.印度种姓制度B.西欧封建等级制度C.西周分封制度D.秦朝中央集权制度3.至今仍屹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冷眼旁观过政治兴跌、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
它曾见证了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兴衰?()A.雅典B.亚历山大帝国C.罗马帝国D.拜占庭帝国4.解读下边的示意图,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A.封臣要直接承担国家的赋税兵役义务B.封君与封臣关系一经缔结就不能改变C.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通过层层分封形成D.西欧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5.“这座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的代表,整个建筑的拱门、拱顶和飞拱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向上延伸的方式,造成一种飞升和高耸入云的视觉效果,教堂正面两个塔楼,屋顶尖塔直插蓝天”。
下列古代建筑符合这些特点的是A.麦加清真寺B.麦加克尔白神庙C.雅典帕特农神庙D.巴黎圣母院6.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罗马帝国对于法学的主要贡献有()①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②制定《十二铜表法》③制定用于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④制定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法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下列谚语中,能反映中古欧洲社会等级制度特点的是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C.“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D.“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8.有史学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书写了平民的日记,一个新的社会集团出现”这个“新的社会集团”指的是A.资产阶级B.封建贵族阶级C.市民阶级D.无产阶级9.拜占庭文化是欧洲中古文化的明珠,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东罗马帝国的崛起与灭亡

东罗马帝国的崛起与灭亡东罗马帝国,作为古罗马帝国分裂后的东部遗产,曾经是一个伟大而强大的国家。
它的崛起与灭亡是一个富有深度和复杂性的历史进程,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它的兴盛和衰落。
一、帝国兴起的背景东罗马帝国在公元4世纪形成,当时罗马帝国分裂成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
由于东罗马帝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坐落在君士坦丁堡,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使其成为欧亚交通的枢纽。
此外,东罗马帝国还继承了古罗马帝国的雄厚军事实力和文化底蕴,为其崛起奠定了基础。
二、帝国的兴盛与辉煌东罗马帝国在公元6世纪达到了巅峰,这一时期被称为东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君士坦丁堡成为世界上最富有和壮丽的城市之一,帝国经济繁荣。
帝国在贸易和商业方面发展迅速,与其它它国家进行海上贸易,集中了欧亚贸易的利润。
同时,帝国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君士坦丁堡有许多大学和图书馆,吸引了大量知识分子和学者。
此外,东罗马帝国还在军事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帝国建立起职业军队,并采用了一系列军事改革,使得军队成为帝国权力的支柱。
帝国军队在欧洲、亚洲和非洲都建立了广泛的领土,并且成功抵抗了来自各个方向的入侵。
三、帝国衰落的原因然而,东罗马帝国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帝国在公元11世纪开始逐渐衰落。
帝国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帝国内部的政治腐败。
贵族士兵的私人军队逐渐取代了原本的职业军队,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
同时,统治者的腐败和内争也削弱了帝国的政治稳定性和效能。
其二是外部的压力和入侵。
西方的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的崛起给帝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十字军东征使得帝国的资源耗竭,奥斯曼帝国不断侵占帝国的领土,逐渐将其压缩到君士坦丁堡周围。
最后,帝国的科技和军事落后也是其衰落的原因之一。
欧洲在军事科技上的进步,使得帝国逐渐丧失了它的军事优势。
特别是火药武器的出现,使得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不再坚固和不可摧毁。
四、帝国的灭亡君士坦丁堡的城墙经不起奥斯曼帝国的猛烈攻势,在1453年被攻陷,东罗马帝国彻底灭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士坦丁堡陷落:西方历史的重大转折和倒退14世纪末的东罗马帝国国运已经日薄西山了,整个帝国的统辖区域就在一次次的外患侵袭下,一点一点的流失。
东罗马帝国的皇帝除了尊贵的皇帝头衔,什么也没有了。
帝国本身也不因外患的压迫,而有所团结。
14世纪末以来,帝国一连串的内乱、民变,消耗了帝国残存的力量。
整个帝国的国土大量地断送给了奥斯曼土耳其人,帝国国土到了15世纪后,只存留下了君士坦丁堡四周,与名义上属于帝国的摩利亚(也就是古典时代称为伯罗奔尼萨的地区)。
残存的国土与残破的家园,几乎无法供养起一支像样的常备军(帝国人口稀少,根本无法维持一支脱离生产的国防武装),只能勉强聘请些来自海外,又不可靠的佣兵,尽力维持。
从14世纪末以来,东罗马帝国皇帝们能从事挽救帝国灭顶之祸的唯一之道,就是不断地向外求援。
西欧所有的强国(或稍强的诸侯)、教皇、逐渐崛起的莫斯科公国,几乎都曾接到过东罗马帝国皇帝的求救信,有些国家还接见过皇帝的特使或本人。
但是这些呼声,只为东罗马帝国换回不多的援助。
1400年代的东罗马帝国疆域向外求援或许是东罗马帝国最后的生存之道,但是也浮现了许多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宗教问题。
这些问题也引发了帝国是否能接受援助(那怕是少之又少的援助)的内部大辩论。
导致这类持续近一世纪的内部政策辩论的关键,除了过往第四次十字军给东罗马帝国带来的伤痛之外,就属罗马公教企图趁机剥夺希腊人的信仰这点,最令反对外援者感到心痛。
教皇与西方的拉丁人一再地利用这一'天赐良机',不间断地逼迫东罗马帝国将分裂已久的教会统一起来,以换取西方的援助。
虽然,历任皇帝一再地承诺愿意统一教会,并接受教皇在精神世界上的领导,但这一承诺,一旦皇帝返回君士坦丁堡后,就必须面对强大的'本土派'的反对声浪。
皇帝们为了巩固这项协议,也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压迫着他的希腊子民们。
不过,这样的举措,不但没解决东罗马帝国的危局,反而加深了帝国内部的裂痕。
更有甚者,在帝国沦亡前夕,帝国的要臣卢卡斯·诺塔拉斯大公(Loukas Notalas)甚至喊出了'宁可在君士坦丁堡内给头戴方巾的土耳其人统治,也不愿让顶着三重教冠的拉丁人管辖'的话来。
其实,卢卡斯大公的话,也不难费解,甚至反应了大多数希腊民众的心声。
对于这些希腊人而言,在土耳其人的统治下,与穆斯林同为'圣典之民'的东正教徒,至少他们还能保有信仰的自由,但若接受了西方的援助,他们可就连宗教信仰的自由也都谈不上了。
除开宗教上的问题,对于希腊人而言,这些可恶的拉丁人,特别是威尼斯人与热那亚人,一再地利用帝国危机,侵夺帝国已经不多的领土与商业利权,更使希腊人对他们反感。
旧恨新仇,都让许多希腊人感到,与其接受那些粗俗、没文化的野蛮拉丁人统治,不如接受相对温和的土耳其人统治,还来得划算。
开端:东罗马帝国的末日(1451-1453)该降临的,还是会降临的。
自14世纪末以来,撑过五六次土耳其人围攻的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再次面对到奥斯曼土耳其大军的包围,然而这次完全不同以往,有着千年荣耀的帝国鹰帜,就此倒下。
对于东罗马帝国而言,一切不吉利的开始,就属1444年瓦尔纳之役带给他们的冲击最大。
瓦尔纳十字军的溃败,与稍后约翰·匈雅提在科索沃(1448)的惨败,彻底终结了东罗马帝国对十字军的所有期待。
特别是在1448年的科索沃战役后,长期作为土耳其防波堤的匈牙利王国,也成了强弩之末,更是冲击到了整个基督教世界。
东罗马帝国越来越行孤单,局势也越发严峻。
1451年,长期与东罗马帝国维持友好关系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穆拉德二世辞世了,继位的穆罕默德二世尚是黄口孺子(虽说如此,穆罕默德二世时也已经19岁了),似乎一时不会对君士坦丁堡有立即的威胁,更何况,这位年轻的新苏丹也曾经两度即位,又两度被其父给赶下台过,这或许是他能力不足的表征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君士坦丁堡的征服者初继位的穆罕默德二世表面上看来就如同他的父亲一样友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大臣也无一更替,这似乎也向东罗马帝国透露出土耳其人,或应该说是新苏丹没有任何政策转向的表示。
然而,东罗马帝国,乃至于整个基督教世界都太轻忽大意了。
初继位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似乎对西方特别友好。
9月,土耳其与威尼斯缔约,停止了双方的敌对,同时双方也承诺彼此互不侵犯;10月,土耳其又与在科索沃重创的匈牙利王国签订了和约,一切彷彿都表示和平将被维持下去。
但谁都料想不到穆罕默德二世这政略之高,这些和约带来的和平,竟成了东罗马帝国的夺命索。
两个和约签订后,茍延残喘的东罗马帝国马上就在外交上被孤立了,所有能直接与军力来援,或牵制土耳其入侵的国家,全受制于和约,而袖手旁观。
穆罕默德二世虽然年轻,却十分有主见,早自其(第三次)登基以来,他就决心拿下君士坦丁堡,作为其伟大的帝国的新首都。
签约后的土耳其,开始一步步地进逼君士坦丁堡。
先是自1451年起,穆罕默德二世便在君士坦丁堡周边的海峡地区,修起一个坚固的炮台,与其父过往所筑的炮台隔海相对,控扼整个君士坦丁堡的海上生命线。
接着,又招募了一位火炮技师──乌尔班,就是他为土耳其铸造了庞大的乌尔班巨炮,这门炮与其他略小的巨炮,便成了日后围攻君士坦丁堡的利器。
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相对于穆罕默德二世的准备周全,东罗马帝国新任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Constantine XI)并不是不试图准备,但是对外他求援无功,从海外只来了由热那亚贵族乔万尼·查士丁尼亚尼(Giovanni Giustiniani)领导的3000人小军队。
对内,君士坦丁十一世也想尽了办法调解了他与其他兄弟间的纠纷,但是这两位在摩里亚当君王的兄弟(迪米特里与汤玛士),仍旧不愿领情地,在摩里亚为了自己的利益,彼此进行毫无意义的内耗,置帝国首都于不顾。
君士坦丁十一世只有无奈地凭藉着上帝与君士坦丁堡的厚实城垣自固了。
灾难: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4.6-1453.5.29)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的准备一切完成,随即召集起海陆大军,攻向事前几乎没有准备的君士坦丁堡。
4月6日,君士坦丁堡很快地便为土耳其大军从海陆两面包围起来,惨烈的围城战就此开始。
50门射石火炮齐声对君士坦丁堡坚实的城墙招呼了去,揭开了攻城战的序幕。
穆罕默德二世统兵进军君士坦丁堡虽然,君士坦丁堡的守军至多不过5000人,又要面对超过100000的土耳其大军,但是,守军并不因此气馁,反而紧紧地团结在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与乔万尼·查士丁尼亚尼两人的指挥下,开始了艰困的守城战。
每当巨炮射出的巨石毁损了任何一段城墙,守军便以最快的速度将之修复。
就这样日复一日,君士坦丁堡的守军又坚守了半个月。
面临到君士坦丁堡顽强的抵抗,穆罕默德二世下令海军出动,企图转移守军的注意力,但是这样的企图仍然没有得逞,守军不但没有放松对陆上敌军的警戒,还在卢卡斯·诺塔拉斯大公的领导下,以区区26艘战舰打退了数量庞大的土耳其海军(当然这多亏了技术高超的义大利水手之福)。
面对海陆两面的顿挫,穆罕默德二世不因此气馁,他决心改换战术。
22日深夜,他以牛拉船的方式,从陆上把土耳其战舰送进了黄金湾内,从海上两面包夹东罗马帝国的海军。
这样的局面或许让守军吃惊,虽然没改变双方的基本态势,但君士坦丁堡的弱点便已暴露在土军的威胁下(想当初,第四次十字军时,威尼斯人便是从这两度攻克君士坦丁堡的),这给予了守军心理上很大的压力。
于是,隔日君士坦丁十一世便派出了使者,向穆罕默德二世求和。
穆罕默德二世很爽快地答应,但是他要求君士坦丁十一世将首都交给他,这项和平才算谈成。
君士坦丁十一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穆罕默德二世口中的和平,他说他宁愿与城共存亡,也不愿成为没有都城的皇帝。
和平的希望彻底破灭。
时序进入5月,土军两度以精锐部队强袭,企图图破城防,但是君士坦丁堡的城垣仍旧丝毫不动,打垮的城墙,也很快地被有组织的守方军民给修复了。
日夜不停的射石炮无情地轰击君士坦丁堡,但是守军仍旧迅速的堵住了所有被轰开的缺口。
然而,虽然一直死守都城,击破一波波的土军强袭,但是兵力缺乏的守军也逐渐力乏了。
军粮逐渐用尽、内部的热那亚人与威尼斯人又出现了裂痕、城墙的修复能力也越来越糟,君士坦丁堡的守军也日渐感到末日将近。
5月28日,在穆罕默德二世允诺攻城部队在入城可以大掠三日后,下达了总攻击的命令。
与之相对的,当夜,拜占庭人(在此特指君士坦丁堡的一切守军与居民,以与前文中的希腊人作区隔)只有乞灵于上帝的眷顾,他们在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主持下,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弥撒与圣像游行。
但是,不祥的征兆却一再地出现,君士坦丁堡的末日似乎又更加靠近了。
5月29日,土军全面总攻,排山倒海的土耳其军队一波波地进攻君士坦丁堡,守军也一点一点地将之逐退。
然而,双方激战中,一直站在前线的查士丁尼亚尼将军被流弹击伤倒下,身受重伤的查士丁尼亚尼痛苦哀号地要撤回热那亚的战舰上,此举大大地影响了守军的士气。
同处前线的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见此,企图挽留查士丁尼亚尼,但是遭到心知来日无多的查士丁尼亚尼拒绝了。
丧失了左右手的君士坦丁十一世虽然又逐退了一波攻势,但是当面临到土军再度的强袭时,他也无法抵挡了。
君士坦丁堡的圣罗曼努斯城门终于遭到了突破,土军开始源源不绝地攻了进来。
面对这样的危局,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实践了他的誓言,不失体面地在巷战中格斗至死。
战后,穆罕默德二世下令找寻埋藏在君士坦丁堡尸体堆中的皇帝尸骸,但却没有寻获,最后只找到一具穿着皇帝金靴的尸体,作为寻获皇帝尸身的证据。
奥斯曼土耳其大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入城后,土军依照穆罕默德二世的许可,对君士坦丁堡大掠三日,昔日辉煌璀璨的东罗马帝国首都、新罗马,君士坦丁堡从此成为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新都城──伊斯坦堡。
余波:大恐慌与东罗马帝国的毁灭(1453-1461)1453年的黑色星期四,终结了拜占庭文明的辉煌历史,但东罗马帝国仍旧残存着。
在莫里亚的两位东罗马君王迪米特里与汤玛士闻知都城陷落,不图反攻,反而争先恐后地称起了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在摩利亚组起了各自的小朝廷,彼此争斗不已。
最后,在1460年以前,相继为土耳其军队所荡平,两位'皇帝'一个囚死伊斯坦堡,一位客死科孚岛。
而早在第四次十字军后,建立在黑海畔自称(东)罗马帝国的特拉比松帝国,也于隔年为土耳其人所灭,至此,一切与东罗马帝国直接有关的国家一一覆亡,从此东罗马帝国便一去不复返了。
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消息在当年的6月底也传回了威尼斯,随即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便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传遍整个欧洲。
教皇尼可拉五世随即在同年的9月底号召起新一波反奥斯曼十字军,以防止贪婪的土耳其人不断地扩张,并且也要求十字军收复君士坦丁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