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

合集下载

常见文言文翻译错误失分点

常见文言文翻译错误失分点

常见文言文翻译错误失分点文言文翻译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

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

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二、误译文言虚词例2.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

比晓,又涂之。

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入邑库。

(2007年高考广东卷)误译: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解析:句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三、古今词义不对应例3.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

”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2007年高考山东卷)误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

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等。

文言文翻译失误举例

文言文翻译失误举例

文言语句翻译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从2002年起,高考文言语句翻译题逐渐摒弃了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试题的难度明显加大,分值也由最初的5分逐渐增加到9分左右。

从这些年的高考反馈情况来看,该考点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文言语句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许多不必要的失误。

那么,文言语句翻译题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哪些呢?一、该保留的没保留在文言语句翻译中,凡是专有名词,像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名等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不必翻译,有的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有的则要补充完整后保留下来。

如: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2012年高考〃全国卷)译成: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造田地,(朝廷)把他的所作所为颁示给各路。

在这里,“营田”是古时官田的一种,为专用名词,本不必翻译的,翻译反而会生误。

二、该翻译的没翻译例如: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2012年高考〃天津卷)译成: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我所以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

原句中的“所以”,是个古今异义的双音词,在这里应翻译为“……的原因”,但译句却没有把它译出来。

正确的翻译应是: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三、该删去的没删去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翻译时,译句没把“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所以应该删去不译。

四、该添补的没添补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添补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添补出来语意才算完全。

文言翻译常见病因及对策

文言翻译常见病因及对策

文言翻译常见病因及对策文言翻译是考查文意理解的较好方式,所以高考越来越重视对文言翻译能力的考查。

令不少学生苦恼的是虽能领会文意,但翻译句子时仍会出现丢分现象,这说明在斟酌词义、联词成句方面还有欠缺。

一、翻译病因的类别1、遗漏信息指翻译时遗漏了原文的部分内容,也就是说个别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没有译出。

请看下例: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2005年高考全国卷)译文: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想要用大夫的礼节埋葬它。

这个句子分别漏译了词语“棺椁”。

避免漏译的最好方法是采用直译,字字落实译完一个句子后将译文与原文逐词对照,检查是否有遗漏现象。

2、省略成分不补文言文简洁精练,在不影响文意情况下,经常省略某些成分。

判断所译句子的省略内容是很重要的,否则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

对省略句应依据文意补出省略成分,再翻译。

例如: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事甚急。

(2005年高考上海卷)译文:等到上任,一点也不更加礼遇,考核他的公务十分着急。

例句省略了主语,译时如不补上就让人费解,甚至产生误解。

文言文中承前省略主语的现象很多,还有省略宾语“之”的,有省略介词“于”的。

3、不该调却调文言中有不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其中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装句,与现代人的说话习惯差别很大,翻译时需将倒装语序调整为一般语序,但是不属于以上情况的,不应调整。

例如: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2004年高考广西等五省卷)译文:所以与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很高兴。

此句不是倒装句,其中的“乐”本来做状语,译文误把它放在了补语的位置。

对于这些没有倒装现象的语句要译出原句的造句特点,在表达方式上也要与原句保持一致。

4、解释欠准确为了与上下文合理搭配,一个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就有了临时意义,确定这个词语的特定含义是翻译时准确表达的前提。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二、去除病症的对策1、学好课内文言文课文学不学一个样,反正高考不考;只要多做课外阅读就能培养能力。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与应对方法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与应对方法
例13.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翻译: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例1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翻译:你们看廉将军谁与秦王相比? 例1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 有悔。 翻译: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 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
注意六
1、注意补出下列内容: ①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承前省的主语可 以不补)、谓语、宾语和介词; ②数词后面应补出的量词; ③行文省略的、应该补出的内容。 2、结合语境,判断省略句,确定补充内容。 3、初译+梳理,做到符合情理,文从字顺。
例10.阿母谢媒人。 翻译:刘母向媒人道谢。
注意四
1、熟悉常见实词的义项,尤其是在教材中 学习过的义项。 2、结合语境(事理、语法、提示),准确 选择义项。
失误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例11.(晏)婴之亡,岂不宜哉? 翻译:晏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例12.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 子亦自知也。 翻译:魏王对公子他盗窃自己也是知道的啊。
注意三
古代汉语中有某些复合词在形式上跟现代汉 语的某些双音节词一样,但它们是两个词,表 达两个意思(单音偶合),不能把它当成一个 词来处理,翻译时应当拆开。 如: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失误四:该换不换,简单组词
例8.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翻译: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例9.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翻译: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 和善。
注意五
1、下列词语在翻译时要舍弃:句首发语词, “取独”、倒装标志、不足音节的结构助词, 偏义复词中的衬字,表陈述的语气助词,个别 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2、熟悉一些有代表性的此类词语,在语句中 作出准确判断。 如:夫战,勇气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_文言文语句翻译_

_文言文语句翻译_
译成: 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也很 久了。 失分原因
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三、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 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 得改变了脸色的。 失分原因
省略成分没有补充出来

四、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 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 有找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以今义当古义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失分原因
一词多义的实词义项选择得不恰当
失分的主要原因有几方面 不用翻译的译了出来,需要译 出的重点词语没译出来或译错了, 该删的没删,没有的妄加想象,句 式特点忽略了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 于晋。 ⑵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①吾尝 为鲍叔谋 事


穷困,
我曾经替鲍叔 谋划事情 却使他更加 窘迫,
鲍叔不 以
我为愚,
愚笨,


鲍叔 不 认为 我
他知道时运
有利
有好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时候。
不利也
②天下 不 多
管仲之贤
而多


天下人不 赞美 管仲的 贤明 却赞美
叔能
知 人
也。
叔能够识别人才。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译成: 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 骨的强壮。 失分原因
译句没有译出句式特点或者不符合现代 汉语语法规则

五、不辩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
是女子不好 …… 得要求好女。《西门豹 治邺》 译成: 这个女子品质不好 …… 应该再找 个品质好的女子。 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 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失分原因:

文言文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

文言文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

文言文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

文言文语言的精炼以及行文的结构增加了文言文翻译的难度。

文言文常见的错误翻译有哪些方法/步骤1.漏译漏译主要体现在对省略句、指代词的处理上或是当译词语反保留。

原文中该翻译的词语或是难以翻译,或没有把握而干脆不翻译,违背翻译的基本原则。

如在翻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时就往往将“时”字遗漏。

2.强译翻译时不符合语法规则,主要表现在对特殊句式、修辞、语气助词的处理上。

首先体现在倒装句式不调整。

句式类试题是考纲明确要求的考试内容,一般不出现在客观题当中,而是往往出现在翻译题当中。

所以应该特别注意。

如“其李将军之谓也?”是宾语前置句。

应当翻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若不作调整翻译成“这大概就是李将军的说法吧”就完全错误。

此外,被动句也常常做考查点,翻译过程中无论有没有表被动的词语,只要句子含被动语气,应及时翻译出“被”字来。

其次是特殊修辞不意译。

文言中常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等修辞。

翻译时不能照字面翻译,当意译。

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黔首”用来借代“百姓”,若直译“黑色的头”岂不谬误。

3.误译体现在实词方面即混淆实词的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项的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等。

如将“人固动物耳”误译为“人本来就是动物”。

此句误解“动物”为与现代汉语同义的双音词,使整个句义错误,在这里“动物”是“感动于外物”之义。

误译体现在虚词方面是不明虚词用法,如在翻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时,将在句中起停顿作用可以不译的助词“也”翻译成现代汉语中起副词作用的“也”。

4.滥译翻译中有的考生主观臆断,游离原文,任意发挥,本欲充实,实成赘余。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句,有人就翻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其中“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纯属无中生有,毫无依据。

此外还有将无需解释的古人名、地名、官名译出,形成赘义,造成混乱。

2016届一轮复习 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翻译中常见的错误 课件

2016届一轮复习 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翻译中常见的错误  课件

示例2:淮南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盎(爰盎,人名) 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爰盎晁错传》) [学生翻译] 淮南一带称王的诸侯入京朝拜的时候,(杀 了辟阳侯,生活起居、处世表现的非常骄横) [评析] 淮南王是固定的称谓,应保留原文。如译为 “淮南一带称王的诸侯”,意义就变成“淮南一带称王的诸 多诸侯”。 [正确翻译] 淮南王入京朝拜的时候。
2.该译不译,文白混杂 有些考生在翻译时,往往有个别的词语翻译不彻底或不翻 译,对词类活用词翻译得不够到位,导致文白混杂,不伦不 类。 示例3: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郑漠)家者,遣人索之。 漠加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 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 (《明史》)
4.该补不补,语意错误 古汉语常见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省略的现象, 如果我们翻译时该补不补,整句话的意思就不能清晰连贯。 示例6: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 年,封汉为广平侯。(《后汉书·吴汉传》)
[学生翻译] 等到召见,就受亲近信任。 [评析] “召见”是何人召见,“亲信”是受何人亲近 信任,没有补出,语意就会模糊。再从后面“封汉为广平侯” 来看,是被皇帝召见。 [正确翻译] 等到被(皇帝)召见,就受到(皇帝的)亲近信 任。
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 )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 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 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 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 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 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 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

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

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

意义完全相反。

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

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
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才见到他。

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