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
(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欢送查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一、说教材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
而杜甫的秋兴八首那么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
假设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较。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
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
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慨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
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
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模糊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
其次首第三首虽然照旧是写夔州景色。
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患病的回忆和伤叹。
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说明白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
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
由于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患病的打击是他生命永久不行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慨。
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文章第一部分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释义: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点明题旨)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一、课程概述该教案旨在帮助高中学生掌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内容。
本教案涵盖了全册的各个单元和主题,旨在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教学指导。
二、教学目标- 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思想理念-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古诗文赏析- 研究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 阅读和理解古代诗歌和文言文的特点和风格- 分析古代诗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意义2. 第二单元:现代诗歌的阅读与审美- 探讨现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分析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阅读并欣赏现代诗人的作品3. 第三单元:小说的研读与鉴赏- 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阅读并解读经典小说的主题和思想4. 第四单元:议论文的写作与阅读- 研究写作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技巧- 掌握分析和评价议论文的方法- 阅读并理解不同类型的议论文5. 第五单元:课外阅读与写作- 提倡学生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写作实践,进一步理解文学的魅力和意义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分组活动、阅读指导、写作训练等- 评估方式:作业评分、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考试等手段综合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 课堂教具:投影仪、黑板、书籍、课件等- 外部资源:电子书、教育网站、相关视频等六、教学计划详细的教学计划请参考附件。
七、教学反思通过该教案的实施,学生在语文知识和文学素养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然而,仍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全面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
八、附件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学计划表3. 其他辅助材料以上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的概要,详细内容请参阅附件。
祝教学成功!。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必修2全册导学案(114页)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个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1.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
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相关知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秋实。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一、教案概述这套教案适用于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涵盖全册课文,共计15篇。
本册教材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案目录1.窗2.烛光里的妈妈3.阅微草堂笔记一则4.善良5.红与黑6.边城7.荷塘月色8.故都的秋9.父亲的背影10.草房子11.风景这边独好12.孔乙己13.阿Q正传14.红楼梦15.鲁迅的呐喊1.《窗》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结尾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窗子的象征意义,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2)课堂讲解:分析文章的结构,抓住关键句子,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窗子的作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2.《烛光里的妈妈》教学目标:感受母爱的伟大,学会关爱家人。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体会母爱的温暖。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结尾寓意。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感受母爱的伟大。
(2)课堂讲解: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让学生体会母爱的温暖。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母爱故事。
(4)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阅微草堂笔记一则》教学目标:了解古代文化,培养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分析笔记的文学价值,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笔记中的古代文化。
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阅微草堂笔记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课堂讲解:分析笔记的结构和内容,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古代文化的看法。
(4)课后作业:选择一则古代笔记,进行阅读和分析。
4.《善良》教学目标:理解善良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诗经》、《离骚》等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对仗等修辞手法。
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流畅地朗读并翻译文言文段落。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技巧。
教学难点: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与现代语境下的解读。
文言文句式的复杂性与古汉语语法规则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片段或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本课的期待和兴趣。
提出问题:针对新课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讲解: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及文学流派等,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内容梳理: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解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难点攻克:针对文言文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并提供例句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引导:教师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问题。
总结提升: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提炼出学生讨论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方向。
巩固练习: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小结:重点回顾:回顾本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 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总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廓”、“苍茫”、“挥斥方遒”等。 熟悉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等。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文学常识和历史背景。
文学常识:介绍作者及其代表作品,分析其文学地位和影响 文化背景:挖掘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语言特色:分析作品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思想主题:概括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 完成情况,包括 质量、数量和完 成时间等方面
学习进步情况: 通过测试和考试 等方式,了解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 的进步情况
学习态度和习惯: 观察学生的学习 态度和习惯,如 是否按时完成作 业、是否认真听 讲等
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估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度和质量 测试与考试成绩: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问 题,增强合作意识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增 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检 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题 作业要求:独立完成,认真思考 作业目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作业评价:及时批改,指出问题,给予建议
课堂参与度:观 察学生在课堂上 的表现,是否积 极参与讨论和回 答问题
小组讨论法的定 义和特点
小组讨论法在语 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讨论法的教 学流程和实施步 骤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精编版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第一单元一、《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教师: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思考: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
三、作品结构分析:(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文章第一部分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释义: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点明题旨)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1段)(2~3段)(4~6段)(7~10段)四、讲读第一部分: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轻轻”。
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2、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
概述了周围的景物。
“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
“森森”“淡淡”。
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3、第三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
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
”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
他能找到吗?[板书]:来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路感受:自由——(苦闷)小结:写作者夜赏的缘由。
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五、作业: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第二教时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部分教学步骤: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总起: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
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
{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
}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
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
(一)讲读第4小节:指名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
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
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
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
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
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
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
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板书]:田田(多)荷叶亭亭(美)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袅娜、羞涩(态)塘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象闪电(快)荷波动态美凝碧(色)流水:脉脉(态)静态美(二)讲解第五节指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
“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3、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
“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
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板书]:(正面)月光泻—轻柔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与景的和谐(反面)(侧面)黑影、倩影(三)讲读第六节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约约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自远而近)蝉鸣、蛙叫(四)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
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
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二、作业:1、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2、理解文章运用的“通感”修辞手法第三教时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三部分总结课文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情况:二、讲读第三部分1、这一部分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
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
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
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
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
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
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三、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本文的语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博喻A典型材料:段4的“荷花”分别用“明珠”、“星星”、“美人”3个喻体来比喻。
(“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又因为“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
)B强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儿细又长,好象树梢的弯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个样;你的脸儿红又圆,好象苹果到了秋天”。
(多本多喻,是连喻)二是通感。
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
通感定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