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的文化意义
论杜甫《丽人行》对古代文化研究之意义

论杜甫 《 丽人行》对古代文化研究之意义
商伟杰 河北大学文 学院
摘 要 :杜 甫 《 丽人行 》 一诗 ,不仅在 中国诗 歌史 上地位 显著 ,而且 对于 中国古代 文化 的研 究也 有着 重要 的意 义。 《 丽人 行》 诗 中对唐 代上 巳节 的描述 ,有 助 于唐代 民俗 学 的研 究。诗 中对 于贵 妇服饰 的描述 可为 中 国古 代服 饰 的深入研 究有所 帮助 。 同时,其对于 认识唐 代音 乐审美 的新趋 势也有着 不可 忽视 的重要意 义。 关键词 :杜 甫 ; 《 丽人行 》 ; 中国古代文 化
鬓饰 盍彩 上之 花 叶。翠 为盍 叶, 即翡翠 所作 之盍 彩叶 。鬓 唇 ,鬓边 也” 。由此 本诗 正可为 《 中 国古代服饰 史 ・ 太 真上
三 、较早体现了唐代音乐 “ 悲亦美”的审美观
《 丽人 行 》 一诗 中, 由描述 “ 丽 人 ”风 姿 之艳 丽 ,服
饰 之华 贵 , 饮馔 之精 美 ,进 而 写到 音 乐 之 动 听 “ 箫 鼓 哀 吟感 鬼 神 ” 。通 读全 诗 ,其 主体 风 貌 是一 种欢 乐 之境 ,何 来 “ 哀 吟 ”“ 感 鬼 神 ”之 由?检 校杜 诗 注 本 ,萧涤 非 先生 之 《 杜 甫全 集校 注 》注为 “ 哀 吟,音 乐婉 转动 人。极 力形 容 歌舞 之盛 、演 奏 之妙 ” 。诚然 ,此 句 确 实体 现 了表 演者 的 高超 技 艺 ,并且 明确地 表 明了唐代 音 乐审美 的一种 新趋 势 ,即 “ 哀 亦美 ” 。 这 种音 乐 审美 趋 势在 历 史笔 记 中 多有 体现 。《 唐 朝 文
一
、
有助于唐代 民俗学研究
精 美 必超 过 一般 丝 织 品 。 ”而 《 丽 人 行 》 的相关 诗 句 即 明 确了 “ 丽人 ”衣物 的华 贵精 美 ,这又 为沈 从文之 论断 提供
杜甫的诗歌及其意义

杜甫的诗歌及其意义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著称于世,被誉为“诗圣”。
杜甫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体现。
他的诗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杜甫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雄浑的气势、温润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杜甫的诗歌多为近体,以七言或五言古诗为主,其内容也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感受。
他的诗歌常常描绘农民的生活、社会的动荡、人民的苦难以及自然的美景,清晰的描绘出了唐代社会方方面面的生动图景。
二、杜甫的诗歌意义1.担当历史责任作为一名诗人,杜甫深谙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
他的诗歌对于唐代的社会和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记录作用。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于当时社会事件的真实记录和感受,如《丽人行》以诗歌的形式,详细描绘了唐玄宗的降大雨,引起洪水的情景。
同时,杜甫也能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如《赠卫八处士》对于藩镇割据的剖析,对于唐代的政治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对于历史的反思和警醒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反映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映。
他对于农民和贫苦人民的描写,深深感染着读者。
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人生不得意,死别离而相忘。
天之大者,何人不受困?”这句诗道出了当时人民生活中的疾苦和无奈,展现出了杜甫的对于人民的同情和共鸣。
同时,他也关注着政治上的问题,如《兵车行》和《戍楼春思》中,他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人民的耻辱,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3.展现个人情感虽然杜甫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但是也可以看到他的个人情感在其中的体现。
在《赠卫八处士》中,杜甫将个人的情感与对于时代的评价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首诗更显深刻。
同时,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杜甫对于好友的离别之情洋溢在每个字中,情感真挚而深厚。
总之,杜甫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艺术,更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的责任和担当。
唐代诗人杜甫的时代意义

唐代诗人杜甫的时代意义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他扎根于乱世之中,以其深情短绪、直抒胸臆的作品感动了无数读者,并成为唐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杜甫的作品不仅表现了个人的心路历程和社会风尚,更体现了唐代时期社会变迁和政治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杜甫诗作中所展示出来的时代意义。
1. 杜甫与乱世在唐代,国家政治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而正是这样混乱的社会背景下,杜甫通过他沉郁、坚韧、忧国忧民的诗歌描写方式,在其作品中对这个时期充满感慨与思考。
他以身临其境、直接观察到的景象为素材,将自己内心对战争、贫困、灾难等社会问题所引发出来的愤怒和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
2. 杜甫与社会变迁唐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善于捕捉时代脉搏,他饱含真情实感地描绘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苦痛和贫困。
他关注民众生活,在他笔下,百姓的冷暖悲欢、困苦和辛酸得到了生动纤细的刻画。
他的作品中折射出贵族腐败荒淫、官场黑暗以及底层社会在统治者掠夺下所受的苦难。
3. 杜甫与政治背景杜甫对时代政治背景有着敏锐的触觉,他洞察力出众地感知到朝政腐败和民生困顿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他通过批判官员腐朽堕落、妖言惑众等行为来呼吁社会正义和政治清明。
杜甫关注于时局动荡不安所带来的风雨飘摇和百姓苍凉,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民众的觉醒与反思,同时呼吁政府能重视人民疾苦,改善国家治理。
4. 杜甫与文化影响杜甫以其真实细腻、深刻动人的诗歌风格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赋予诗歌以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取向,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追求公正与救国情怀的象征。
杜甫通过其辛酸苦短但坚毅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批判精神激发了无数后来者对理想、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综上所述,唐代诗人杜甫以其对乱世、社会变迁、政治背景等方面敏锐观察力和真挚表达方式而成为历史上备受推崇的艺术大师之一。
《杜甫的文化意义》演讲稿

《杜甫的文化意义》演讲稿大家早上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杜甫的文化意义》。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这一点不用再讲。
我今天要讲的是杜甫在文化史上的意义,因为他的影响,早就溢出于诗歌之外,溢出于文学之外,他在整个文化史上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这一点我们从哪里来看?我想我们首先从后人对杜甫的评价来看。
一、后人对杜甫的评价1.王安石:大家都知道,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由宋代人开始奠定的。
我们先从宋人看起,北宋有个政治家叫王安石,他对杜甫就非常尊敬,他在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里面,有这样一句:"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意思就是我推测一下您的这颗心灵是在古代也非常少有的,是非常高尚、非常伟大的一颗心灵。
我非常希望您能够起死回生,让我跟您交朋友,然后跟您一起去四处游览。
可见,他对杜甫非常仰慕。
2.朱熹:我们再看一下南宋理学宗师朱熹的评价。
大家都知道,南宋的理学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的。
朱熹就是这样,我们看一部《朱子语类》,里面不受到他批评的历史人物是非常少的。
但是朱熹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五位人物是伟大的人物,他把这五个人称为"五君子",这五位人物是哪五位呢?第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然后是唐代的三位:杜甫,颜真卿,韩愈;最后是北宋的范仲淹。
诸葛亮和范仲淹这两位人物我想不用我多讲,大家都很熟悉。
他们在政治上面,在道德上面都有很高的建树。
值得讨论的是唐代的三位。
先看颜真卿,大家也许知道他是伟大的书法家,颜体的创始人,但是颜真卿也是一位著名的忠臣烈士,他是为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藩镇的割据叛乱而被杀害,宁死不降。
再说韩愈,大家当然知道他是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文以载道"的提出者,发动了唐代的古文运动。
同时韩愈在他一生的政治行为中间,每当国家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的时候,他总是仗义执言,奋不顾身出来说话,多次被贬到南方荒远之地。
唐代诗人杜牧的时代意义与文学创作研究

唐代诗人杜牧的时代意义与文学创作研究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文艺评论家。
他的文学成就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尤其以世传原始古文之才,文人公案说甚富盛名。
本文将探讨杜牧的时代意义和文学创作,从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杜牧的时代意义1. 社会背景:杜牧生活在唐朝中期,这段时期正是唐朝文学的鼎盛时期。
唐代繁荣昌盛,社会风气开放自由,与前代之风格甚为不同。
官府提倡文坛,礼赐文人,文人往往可以通过才华和才名达到社会上层。
2. 政治观点:杜牧是一个既从事政治事务又从事文学创作的人。
他鄙视当时的政府腐败和黄门宦官干政的现象,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的失望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他的政治观点对于时代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3. 文化思想:杜牧秉承了李白、杜甫等前辈诗人的文化传统,同时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学风格。
他以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丰富了唐代文学的内涵。
他还积极倡导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杜牧的文学创作1. 诗歌创作:杜牧的诗歌创作广泛涉及了生活、自然、爱情、社会等各个领域。
他的诗歌语言清新简洁,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他善于以自然的景物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喜欢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抒发情感。
2. 散文创作:杜牧还以散文为代表的古体文学创作成就出了一系列经典作品,如《赤壁怀古》、《秋夕》等。
他的散文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以史论对唐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3. 评论文学:杜牧以他的评论文学创作对当时的诗文进行点评,提供了宝贵的文学批评方法和思想。
他批评了唐初文坛的华丽与背离传统的问题,并提出了文人创作力追求真实情感和文学的创新。
三、杜牧的影响与评价1. 文学影响:杜牧的诗文深受当时文人的追捧,他的作品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对于后世的诗歌和散文创作研究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为后世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艺术范例。
杜甫的文化意义》(下) -莫砺锋

杜甫一生因为飘零各地,走过许多地方,他的死亡、他的去世、他的安葬至今都是一个谜。他到底是怎样去世的?他安葬在什么地方?现在还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话题。所以现在在中国各地留下了很多杜甫的遗址,杜甫的坟墓就有八座之多,有八个地方有杜甫的坟墓。其中有四个地方就是湖南的耒阳和平江,还有河南的巩县和偃师,这四个地方的杜甫墓都被当地人认为是真的,争得很厉害。大家都说这里才是真正的杜甫的坟墓。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很多地方的人民都非常希望这位伟大诗人是安息在我们这个地方,安息在我们这个家乡。当然更加著名的就是成都的杜甫草堂,我每次到成都去,一定要到杜甫草堂去朝圣。杜甫草堂现在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一个花园,一个园林,它里面亭台楼阁,花木扶疏非常优美,境界非常好。当然杜甫生前没有住过这么好,杜甫生前住的草堂就是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描写的那个破草房。那么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一座园林被称为“杜甫草堂”呢?我想成都草堂呈现着今天这样的规模,这是后代的人民为杜甫落实政策,就是后代的人民觉得我们的伟大诗人不应该住在一个漏雨的破草房里。他应该住在一座安静的、优雅的一个园林里面,让他对着花木,对着亭台楼阁,更好地写他的诗篇,所以成都草堂已经成为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这是杜甫在文化上的一个巨大的影响。
试论杜甫的贡献

试论杜甫的贡献杜甫是中国唐代文学名家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被誉为“诗史之瑰宝、诗史之大成”。
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的贡献不仅在于其作品本身所带来的影响,更在于其反映社会历史和人民情感的独特性。
他的诗歌作品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对人性和生命的探索。
因此,杜甫的贡献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杜甫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疾苦,使其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历史上一段特殊的社会历史记载。
杜甫的创作时代是唐朝晚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异常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农村和民间百姓,用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困境。
例如《春望》、《望岳》、《石壕吏》等诗作,都是从各个角度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
其次,杜甫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诗歌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风格朴质自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水准,因此一些后来的文学家们受到了他的启示,不少作家也深受其影响。
例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在诗歌创作上就深受杜甫影响。
第三,杜甫的诗歌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教育作用。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艺作品,更是表达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对国家和社会的深思和对命运的思考。
他关注的问题涉及到人性、哲学、人生、尊严和自由等重要课题。
通过他的作品,可以体会到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和发展。
最后,杜甫还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他所创造的文化价值在后人的文化传承中也被广泛地利用。
他的作品蕴含着深层次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总之,杜甫作为一位文学巨匠,他的诗歌作品既反映了历史、社会、人民的状况,又对文学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和教育作用。
他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文学雕琢上,而是在于他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文化遗产和人文情怀。
杜甫的文化意义

杜甫的文化意义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
杜甫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现实状况。
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杜甫的诗歌表现了唐代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他的诗歌中蕴含着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等不同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杜甫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含蓄深刻,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其艺术价值被誉为“唐诗之冠”。
4. 杜甫的诗歌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手法对于宋代诗人、元曲作家和明清小说家等后世文学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节点。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的文化意义——莫砺锋一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已成公论。
然而在最早确立杜甫在诗国中的典范地位的宋人看来,这个评价却是并不充分的。
因为宋人虽然对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非凡造诣有深切的理解,但他们更为重视的却是杜甫的人格意义。
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说:“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
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杜甫画像》,《临川先生文集》卷九)而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则说:“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
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
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读杜诗》,《剑南诗稿》卷三三)到了理学宗师朱熹,则从更明晰的理论角度对杜甫的人格意义提出了崇高的评价,他说:予尝窃推《易》说以观天下之人,……于汉得丞相诸葛忠武侯,于唐得工部杜先生、尚书颜文忠公、侍郎韩文公,于本朝得故参知政事范文正公。
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
(《王梅溪文集序》,《朱文公文集》卷七五)一位诗人,却被后世的大诗人认为不应仅仅被看作是诗人。
一位穷愁终生、功名不显的漂泊者,却被后世评骘人物极为苛严的理学家认为足以与那些道德高尚、功业彪炳的名臣同样光耀史册。
这说明在宋人的眼光中,杜甫的意义决非局限于文学领域,他的光辉已经照耀到整个中华文化史,从而对后人起着人格典范的作用。
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指出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杜甫研究论文集》一辑,第23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而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也决定把杜甫列为次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
可见,仅仅从文学的角度去阐述杜甫的意义,是远远不够的。
杜甫的意义只有在文化的大范畴内才能得到比较充分的理解,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来走近杜甫。
二中华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其核心的价值则在于它的人本精神。
无论是主张维护群体利益乃至杀身成仁的儒家,还是主张爱护个体生命乃至逃归山林的道家,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怀。
由于前者更适应先民们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必需以群体的力量来求得生存的现实,所以儒家的思想理所当然地成为整个民族的集体选择。
一部中华文化史,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也就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史,而其它的思想则都是它的补充而已。
杜甫就是这个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自从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对儒家经典的阐释便成为古代学术的主要内容。
大致说来,这种学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先唐的章句训诂,另一种是宋明的义理探讨,后人常把它们简称为汉学和宋学。
从表面看来,唐代在这个过程中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
唐人既没有留下象汉儒那样博大精深的经典注疏(唐初编纂的《五经正义》说经本着“疏不破注”的精神,在经学上并无多大发明),又没有留下象宋儒那样思入毫芒的理论辨析。
唐代的韩愈虽然以恢复儒道自任,可是在宋代理学家看来,他对儒道的理解是非常粗疏、肤浅的。
那么,唐人果然没有为儒学的昌明作出重要的贡献吗?我认为至少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诗人杜甫。
从表面上看,杜甫并没有为儒家思想作出明显的贡献。
他既没有皓首穷经,也没有排斥佛老,在儒学史上似乎没有他的位置。
然而如果我们注意到儒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那就应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儒家是极其重视实践的。
孔子、孟子虽然没有象墨子那样摩顶放踵的苦行,但他们与古希腊的哲人不同,他们从未沉溺于苏格拉底式的空谈,更未幻想进入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孔、孟所奉行的是以实际行为来完成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以实际行为来实现其政治理想。
他们的哲学是属于人间的,是脚踏实地的,是不离开日用人伦的。
试看孔、孟一生的行事,著书立说只是在劳攘奔走终于明白道之不行的晚年才进行的,即使是他们决定以立言来实现人生的不朽后,其理论表述仍然以“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见《史记·太史公自序》)为显著特点。
可以说,实践是儒学的灵魂。
而杜甫对儒学的伏膺正是体现在这个方面。
杜甫继承了“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他“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刘熙载《艺概》卷二),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始终以儒家思想为安身立命之本。
儒家主张行仁政,杜甫则为这个理想的政治模式大声疾呼:“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儒家谴责暴政,杜甫则用诗笔对暴政进行口诛笔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当杜甫得以在朝廷里参政时,他不避危险面折廷争,展示了儒家政治家的可贵风节。
当他远离朝政漂泊江湖时,也时时处处以儒家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安史乱起,有多少高官贵人在叛军凶焰所笼罩的长安屈节或苟活,而刚得到一个从八品下的微职的杜甫却独自冒着“死去凭谁报”(《喜达行在所》之三)的危险逃归风翔。
这既是他对儒家夷夏之辨的思想的实践,也是慎独的道德修养模式的实施。
杜甫对儒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以整个的生命为儒家的人格理想提供了典范。
儒家极其重视修身,认为这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必要条件。
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宪问》),孟子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孟子·滕文公下》),杜甫对此是身体力行的。
他不但在早年身处长安时怀有儒家的政治理想,而且在晚年贫病交加、漂泊西南时仍对之念念不忘。
他不但在忧国忧民这种大事上体现出儒家的人格风范,而且在待人接物等日常琐事上也同样体现出儒家气象。
更重要的是,历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位居卿相的重要政治人物,上引朱熹所表彰的五位人物中,除杜甫一人之外,都是如此。
由于仕途显达的人只能是极少数,所以如果以他们为楷模,让一般人去仿效的可操作性是不大的。
杜甫则异于是。
杜甫在仕途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在人生道路上也可算是一个命运多舛者。
杜甫的命运正是一般人所容易遭遇的,既然杜甫能够在如此的平凡人生中完成儒家理想人格的建树,那么当然会使人产生“有为者亦若是”的联想,从而增加修行进德的信心。
因为对于常人而言,一个高不可攀的楷模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建立丰功伟业的机会也是可遇而不可期的。
只有当他们觉得楷模就是他们中的普通一员时,只有当他们觉得在平凡的人生中也能实现理想时,才可能产生仿效的冲动。
如果说先秦的儒者已经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可贵命题,而宋明理学家的一大成就是在理论上阐明了“满街都是圣人”的可能性,那么杜甫正是以他的人生实践证明了这种可能性。
对于一向以“有教无类”为宗旨的儒家来说,“诗圣”杜甫的出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正由于杜甫具有上述特征,他才被后人选择为人格的典范。
例如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人来说,忠君当然是一种崇高的美德。
然而,历史上的忠义之士不计其数,有许多人的行为比杜甫更为引人注目,甚至不乏达到惊天地、动鬼神的程度的,为什么后人还要选择并无惊人之举的杜甫作为典范呢?请看宋人苏轼的著名评论:“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王定国诗集叙》,《苏轼文集》卷十)的确,杜甫在平时常常心系君主,当他流落夔州偶食异味时,还想到“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槐叶冷淘》)苏轼的话并不是无中生有。
而且杜甫的忠君其实有一个特定的内涵,那就是希望通过贤明的君主来实现仁政,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萧涤非先生说:“与其说杜甫是‘一饭未尝忘君’,不如说他‘一饭未尝忘致君’。
什么是‘致君’?那就是变坏皇帝为好皇帝,干涉皇帝的暴行。
”(《杜甫研究》第48页,齐鲁书社1980年版)我非常赞同这个看法,因为这符合杜甫的全部诗歌的实际内容。
于是,杜甫的忠君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希冀,它以日常的、平凡的方式体现出来,这种“一饭未尝忘君”式的行为是容易理解的,也是不难模仿的,它要比比干剖心、朱云折槛等英雄化的行为平易、切实得多,但却又是朝着同一个价值方向的。
宋儒认为儒家的道德准则本应体现于日用人伦,本应不依赖于外部事功,杜甫的行为正是这种观念的具体体现。
无怪宋儒要向这位穷愁潦倒的诗人献上“诗圣”的桂冠了。
三杜甫的另一个贡献是他以实际行为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尤其是关于“仁”的内涵。
“仁”无疑是儒家思想体系的精华,杜甫对之奉为金科玉律。
杜甫以其人生实践使儒家关于“仁”的概念更为丰富,更为切实可行,也就是使“仁”的内涵在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上都得到了加强。
首先,杜甫是以忧国忧民的形象而载入史册的。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飀。
”(王安石《杜甫画像》)“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
”(黄庭坚《老杜浣花溪图引》,《山谷外集》卷十六)这些诗句说明后人正是如此认识杜甫的,这是杜甫的最大性格特征。
然而杜甫的仁爱之心并非仅止于此,他对整个人类都怀有关爱之情。
在盛唐,诗人们对唐帝国的开边战争一般是持赞成态度的,即使高适、储光羲等人也未能免俗。
例如天宝年间对南诏的战争,高适的《李云南征蛮诗》、储光羲的《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等诗都持颂扬态度,唯独杜甫写了《兵车行》以揭露其对人民和平生活的严重破坏。
他在《前出塞》之六中更明确地指出:“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这说明他对其他民族的人民同样怀有一颗爱心,所以对当时的开边战争独持异议。
杜甫对世间的其它生命也同样持有仁爱之心,他有句云:“白鱼困密网,黄鸟喧佳音。
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
”(《过津口》)“恻隐之心”本是孟子对人类善良本性的阐述,但是其原意只把人类当作恻隐的对象。
(参见《孟子·公孙丑上》)而杜甫却将这种善良的本性施及一切生命,这是对儒家精神的补充和光大。
杜诗中诸如“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秋野》、“君不见朝来割素鳍,咫尺波涛永相失”《观打鱼歌》)、“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题桃树》)、“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缠。
霜骨不甚长,永为邻里怜”(《寄题江外草堂》)等诗句,都表现出对一切动植物的关爱。
我们不难注意到,杜甫最喜用充满爱抚的笔触描写弱小的细微之物,这些诗如《病橘》、《枯棕》等一般都认为其中别有寓意,也即它们都是用来象征苦难的人民的。
但是其中也有并无象征意义的,例如《舟前小鹅儿》:“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
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
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
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这首诗完全是即景之作,它表现了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呵护,是诗人的恻隐之心的自然流露。
如果说宋儒关于“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张子全书》卷一)的命题是出于理论的演绎,那么杜甫却是以他的行为倡导着同样的精神。
这种把仁爱之心施及于天地间万物的精神,乃是中华民族伟大胸怀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而杜甫对这种民族精神的铸造无疑作出了极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