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测试题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曾这样记载神农发明农业:“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同时,汉代的很多画像石也有类似的内容(如下图)。
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A.神农教民劳作的观念在汉代比较盛行B.中国古代农业是人民群众发明的C.文献与考古结合证明了神农确有其人D.汉代的农业生产仍然以耜耕为主2.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
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3.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
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
这一现象表明()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4.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5.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
……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
这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6.马王堆汉墓1号墓(西汉初长沙国垂相利仓妻子墓)出土遣策竹简312枚,逐件记载了随葬物品:用漆木质鼎盛放的羹,用竹b盛放的肉食品,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测试:专题一、四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四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单选题1.南宋学者黄震说:“国之四民,士农工商,各有一业……同是国家一等齐民。
”这一言论反映了当时2.《论南洋事宜》记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盜。
”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A.破坏了经济发展术社会稳定B.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3.白居易在《策林》中指出:“善为国者,不求非农桑之产,不重非衣食之货,不用计数之吏,不畜聚敛之臣。
闻榷管之谋,则思侵削于下,见羡徐之利,则念诛求于人。
然后德泽流而歌咏作矣!”这反映出白居易A.开拓进取的经济主张B.劝诫统治者应实施仁政C.固守传统的经济思想D.强调赋税改革的必要性4.唐中期以前,“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到清乾隆年间,盐商家庭出身的进士达到了280余名,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变化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B.经济发展引发社会关系的变动C.士贵商贱的观念已完全打破D.商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5.在《明神宗实录》中曾对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做过这样的描述:“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
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据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该地区人民多以手工业为生B.该地区“机户”与“织工”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C.该地区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仍以家庭生产为主D.该地区手工业从业人数较多,劳动力资源丰富6.汉武帝时期,为了对盐、铁行业进行整顿和治理,采取的措施是()A.将铸币权收归中央B.盐铁官营C.抑制工商业者发展D.均输平准7.“闭关政策”是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以前实行的—系列对外政策的概括。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建立公行制度,限制对外贸易。
高一必修二历史考试卷

高一必修二历史考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种政治制度?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世袭制D. 宗法制度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以下哪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A. 经济发展B. 社会阶层流动C. 军事实力D. 外交关系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探索新航路B. 传播中国文化C. 贸易往来D. 显示国威4. 清朝末期,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 英国对中国的侵略B. 中国对英国的贸易逆差C. 清朝禁止鸦片贸易D. 英国对中国的宗教传播5.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其主要性质是?A. 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 工人阶级的罢工运动C. 知识分子的启蒙运动D. 农民阶级的起义运动...(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以保持题目数量的一致性)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汉武帝时期,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者是______。
7. 唐朝的盛世被称为“______”,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8. 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共进行了______次下西洋的航行。
9.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______。
10. 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其导火线是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主要政治改革措施。
12. 请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3.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材料一:清朝初期,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实行了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
材料二: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材料一:五四运动是一次以学生为主力的爱国运动。
材料二:五四运动期间,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五、论述题(共30分)15. 结合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论述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及其特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2、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助耕D.铁犁牛耕3.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A铁农具B牛耕C曲辕犁D筒车4、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的发明是(A、耦犁B、曲辕犁C、翻车D、筒车5、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XXX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础生产模式②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①③④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水利技术的进步B.手工业的开展C.商业和城市的开展D.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7、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谓之天府”,这是因为( A都江堰的修建BXXX的开凿C坎儿井的修建D白渠的修建8、XXX审订的《诗经》中有“XXX之下,莫非XXX”的语句。
这反应出其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A.均田制B.XXXC.屯田制D.授田制9、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封建的剥削体式格局渐渐产生并开展10、“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应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11、唐朝诗人XXX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XXX。
高一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面哪个朝代是中国的封建王朝?
A. 唐朝
B. 清朝
C. 国民政府
D. 中华人民共和国
答案:B
2. 以下哪位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政治家?
A. 孔子
B. 居里夫人
C. 高尔基
D.
答案:A
3. 下面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A. 中国革命爆发
B. 五四运动
C. 九一八事变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答案:D
二、简答题
1. 请简述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
答案:中国近代史包括了晚清时期的战争和动乱、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的建立、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重要事件。
2. 请解释封建社会的特点。
答案: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主要特点包括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五等爵位制度、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以及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等。
三、论述题
请就中国近代史的转型过程进行论述。
答案:中国近代史的转型过程经历了社会风暴、政治变革和社会主义革命等阶段。
从晚清时期的战争和动乱到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国逐渐走向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随后,北洋政府的建立以及抗日
战争和国共内战的爆发,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近代史迎来了新的篇章。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仪小姐的青花瓷礼服惊艳世界,在古代瓷器是中国在西方的名片。
关于我国古代瓷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列B.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C.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被人们奉为精品D.清朝“闭关锁国”瓷器没有出口2、据《十三行史料展》记述“……18至19世纪上半期,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
……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资本主义商业活动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展开B.反映了当时中国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达C.十三行是清代官方特许的外贸机构D.广州是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3、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B.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有利于农业经济商品化4、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5、“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交通要道)之地,曰江陵(湖北荆州)、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材料不能反映出()A.宋代实行茶叶专卖政策 B.经营茶坊的徽人晋人已成商帮C.茶叶贸易获利丰厚 D.市已经是地方商业中心6、《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郡县制B. 焚书坑儒C. 统一度量衡D. 修建长城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 强化了士族地位C. 阻碍了文化发展D. 限制了地方势力3. 元朝时期,对民族关系有哪些重要政策?A. 实行严格的民族等级制度B. 鼓励民族融合C. 禁止民族通婚D. 推行民族平等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展示国威B. 贸易往来C. 寻找宝物D. 传教布道5. 清朝末期,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改革措施过于激进B. 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C. 缺乏足够的政治支持D. 外部势力的干预二、填空题6.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______制度,以削弱诸侯的权力。
7. 唐朝的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
8. 元朝时期,忽必烈在位期间,推行了______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9. 明朝时期,______是著名的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10. 清朝末年,______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
三、简答题11. 简述宋朝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2. 描述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情况。
1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意义。
四、论述题14. 论述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5. 以“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与近代化进程”为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以及近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
五、材料分析题16. 阅读以下材料:“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等。
”根据材料,分析朱元璋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及其对明朝统治的影响。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最新⼈教版⾼中历史必修⼆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最新⼈教版⾼中历史必修⼆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第⼀单元单元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中载:“辄平摩其块以⽣草,草⽣,复耕之,天有⼩⾬复耕之,勿令有块以待时……”这⾥所说的耕作⼯具主要是( )解析:《汜胜之书》是对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
由所学知识可知,铁犁是西汉时主要的耕作⼯具,再结合材料可得出D项正确。
其他三项是夏商周时期的农具,且与材料不符。
答案:D2.(2015·南京⾼⼀期中考试)史书记载:“⽔激轮转,众筒兜⽔,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夜不息,绝胜⼈⼒……”这种提⽔⼯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B.曹魏C.唐朝D.北宋解析:由“⽔激轮转”“众筒”“绝胜⼈⼒”可知,该灌溉⼯具以⽔流带动转轮上的⽵筒打⽔。
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的筒车,故答案为C项。
答案:C3.(2015·扬州⾼⼀期中考试)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曾经精辟地指出:“⼩农经济⼀锄、⼀镰(或者再加上⼀犁,不是家家都有畜⼒,那就⽤⼈⼒拉犁)、⼀个主要劳⼒加上⼀些辅助劳⼒,⼀旦和⼟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农经济具有顽强的⽣命⼒C.⼩农经济⾮常脆弱D.⼩农经济只需要⼀些简单的劳动⼯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农耕经济的特点。
⼩农经济的稳定性⼀般是指其耕织结合、⾃给⾃⾜,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从题⼲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产”,可见其⽣命⼒的顽强,故B项正确;⼩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抗天灾⼈祸的能⼒⽐较差,很容易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C项错误;简单的劳动⼯具只是⼩农经济组织⽣产的最基本的需求,并⾮仅仅限于简单的⼯具,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点心,冬必与早 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3. A
❖ [ 材料实质反映的是明末农村雇工待遇提高 由此可以判断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 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夏必 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 住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C项题干 材料没有反映,题干材料反映农村中人身依 附关系减弱而非增强,故D项错误。]
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 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 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 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 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 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 B
❖ [“北宋纸币铜板拓片”说明当时存在纸币的 发行,①正确;图片中拓片制作精美,体现 出宋代印刷技术先进,②正确;拓片不属于 原始文物材料,③错误;交子是商品经济发 展的产物,反映出四川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正确。故B项正确。]
8.A
❖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 9口人”,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 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农业的发展是手 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畜力与 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 果倒置,错误;农业的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 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 项错误。]
❖ 4.(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 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 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
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
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地权并未与劳动者完全契合,故D项错误。]
❖ 5.(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 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 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 信息,排除B;
❖ 汉代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C。
❖ 3.(2016·课标全国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 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 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 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 7.(2016·北京文综,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 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 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 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 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 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5. B
❖ [根据材料“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水车” 使用的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 “水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 能力,故B项正确;
❖ “水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 术的成熟是筒车,故C项错误;
❖ 当时的农业生产不可能摆脱自然条件的控制, 故D项错误。]
❖ 6.(2016·天津文综,2)
三年高考真题(2017~2015年) 古代中国的经济
1.(2017·课标全国Ⅲ,26) 表1
土地规模(亩) 20以下 20~130 131~300 300以上 小计
户数 24 103 10 2 139
A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100%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基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 可.①④
7. A
❖ [从材料信息黄崇德“经营棉布、粮食等”可 知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故①正确; 根据“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 一信息,可知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 ②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对食盐控制权的放 弃,也无法显示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可 排除③④。]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 2.(2016·课标全国Ⅰ,25)下图为汉代画 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 D
❖ 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 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 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况,不是个体农户 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
❖ 9.(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 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 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 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 是( )
9.B
❖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种粒”“下通 足窍”“且行且摇”,由此判断是播种工 具——耧车,故选B。A、D两项是耕作工具, 排除;C项是灌溉工具,排除。]
4. C
❖ [根据材料中对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的描述“家给人 足……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C项 正确;
❖ 材料中未涉及土地的集中现象,故A项错误; ❖ 材料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场景,并不是有田者无力可
耕,故B项错误; ❖ 根据材料中“佃则有田”说明当时存在租佃关系,
❖ 10.(2015·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 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 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 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 8.(2015·课标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 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 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 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