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谈《赤壁赋》之美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优秀7篇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优秀7篇拓展阅读:《赤壁赋》赏析篇一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前后赤壁赋原文篇二摘要:《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散文,分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苏轼《赤壁赋》背景介绍:篇三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调湖州。
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
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
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
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
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赤壁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赤壁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宋代文人苏轼所创作的《赤壁赋》,在后代一直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这篇作品创作于宋朝元丰五年,当时作者正被贬官至黄州,在政治上处在极度抑郁和苦闷的境地,但是作者却可以用自我排遣的心情来解脱,从而写出了旷达与惟美的佳作。
本文尝试运用从作品到作者的思路,分析《赤壁赋》所蕴含的三种美,以便让教学过程更加顺畅。
一、作品的语言之美《赤壁赋》在语言上表现出精炼优美的特点,文章中构建出的形象准确、生动,能够迅速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例如在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中,苏轼仅仅作了一点渲染和勾勒,而不是进行详尽的铺排描写,便让画面鲜明的呈现出来,且显得极为空明疏朗,让读者的想像空间由此变大。
比如在描写“风”时,将其称之为“徐来”,让人很容易感受到秋气的爽朗;在写“江面”时,称之为“水波不兴”,让人感觉到秋江的平静;同样,在写“白露”时用“横江”二字,在写动作时,用“纵一苇”和“凌万顷”两句,都有着其他词句难以达到的韵味。
特别是“箫声”一段尤其精彩,苏轼采取一连串比喻的手法,很好地抓住了箫声所具有的特点,当看到怨、慕、泣、诉这些字时,读者皆可以感觉到箫声那幽咽与哀婉的腔调。
在教学初期的朗诵过程中,学生如果无法体味这些特点,教师则需要刻意加以强调。
再比如《赤壁赋》里面对偶句、四字短句应用较多,这也使本文读起来有着琅琅上口的音韵之美,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熟读、精读,相信学生定能从中体味到作品语言之美的独特魅力。
二、结构的形式之美苏轼的这篇《赤壁赋》在结构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形式美在于,它中间采取了主客问答的方式。
从先秦开始,一直到汉朝为止,散文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单句特点,六朝以后,骈文开始大量出现,对辞藻、排偶、音律等非常讲究,但也由此带来了内容的华而不实之弊,唐代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殆至晚唐,古文运动也终于趋向衰落,使得文风重新回到讲求雕章琢句的境界中去。
到了北宋苏轼时代,则又提出师法韩愈、文道统一的观点,于是才有了所谓宋朝散文六大家,也才有了苏轼的这篇平易自然的《赤壁赋》,但在形式上,赤壁赋则依然有前朝遗风,保留了主客问答的华丽形式,作者虚拟出一个“客”来,用于和作者对话,表现作者思想中矛盾的一面。
关于读赤壁赋的感悟与思考的作文

关于读赤壁赋的感悟与思考的作文一:《读〈赤壁赋〉,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作文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读了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文章,叫《赤壁赋》。
在这篇文章里呀,我仿佛看到了夜晚的赤壁,那江水不停地流淌,月光洒在江面上,就像银子一样闪闪发光。
作者苏轼和他的朋友们坐在船上,吹着微风,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
我就想到了我们去公园玩耍的时候,看到的湖水、花朵和大树。
大自然可真美呀!就像《赤壁赋》里写的那样,让人心旷神怡。
苏轼在文中说,大自然的美景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该好好欣赏。
所以呀,小朋友们,以后我们可要多去外面走走,看看美丽的大自然,感受它带给我们的快乐。
作文二:小朋友们,我读了《赤壁赋》,心里有好多好多的想法想和你们分享。
这篇文章里的景色简直太美啦!苏轼说那江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我虽然不太懂这句话的意思,但我能感觉到江水一直不停地流着,永不停歇。
还有那月亮,一会儿被云遮住,一会儿又露出来,好像在和我们捉迷藏。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海边,海浪也是不停地拍打着沙滩,一波接着一波。
天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就像无数颗小眼睛。
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又美丽!我们要爱护大自然,这样它才能一直这么美,让更多的小朋友能欣赏到它的美。
二:《读〈赤壁赋〉,学会乐观面对生活》作文一:小朋友们,我读了《赤壁赋》,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苏轼在文章里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但是他没有一直难过,而是换个角度想问题,变得开心起来。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考试没考好,会很伤心。
但是我们不能一直哭鼻子呀,要想想没考好是因为哪些地方没学会,下次努力就行啦。
苏轼还说,天地之间的东西,有的属于我们,有的不属于我们,不要太贪心。
就像我们有自己喜欢的玩具,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玩具都带回家,对吧?所以,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像苏轼一样,乐观一点,相信总会好起来的。
作文二:小朋友们,《赤壁赋》可有意思啦!苏轼在里面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是他还是很乐观。
比如说,他没有因为人生的起起落落就放弃,而是告诉自己要开心地生活。
《赤壁赋》赏析(通用12篇)

《赤壁赋》赏析(通用12篇)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赏析(通用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赤壁赋》赏析篇1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这篇赋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全文共分五段。
开头一段先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式是“泛舟”,时间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关于江水、月亮的描写、议论;地点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关于三国历史的追叙与联想;人物是“苏子与客”,于是才有后文关于宇宙人生见解的双方对话。
这几句看去像一般游记文的寻常格套,却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
作了这样的交代之后,下面接着总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
扣着“泛舟”二字,写水兼写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简短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扣着“七月既望”再写月:“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一边举起酒杯,与客共饮这秋江之酒,一边引吭高歌,吟唱古代咏月的诗篇。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里《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文学短评赤壁赋400字

文学短评赤壁赋400字《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出自东晋文学家曹操之手,以其壮丽的意象和深厚的艺术内涵而受到世人的推崇。
整篇赋文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构思精巧,描写细腻。
开篇吟诵“壮观天地之间,极寒地势之所巍巍”表达了曹操统一北方后向南进军的雄心壮志。
接着以“群英会聚,英雄辈出”为线索,描绘了各路英雄豪杰在赤壁之间的巅峰对决。
而描述火烧连营这一部分,更是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融合了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整篇赋文一时间如选自史书,生动还原了那场史诗级的战争场面。
此外,《赤壁赋》以其形象生动的描写,配以含蓄而深刻的意义,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思考。
他把那场充满智谋、勇气和磨难的赤壁之战作为文人的英雄梦想,既以赞美的语言歌颂了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又融入了曹贵人将勾结配合荀彧,为刘备们做内应功,表示了对人性辩证的思考和深挚的思念之情。
整个赋文从表面上言述历史事实,却在潜台词中道出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无奈。
《赤壁赋》行文流畅,感情真挚,富有传奇色彩。
曹操把自己在赤壁之战中的军事失败,化为一篇篇抒情的史诗,以此告慰英魂,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敬仰。
整篇赋文以众多细节描绘,使读者沉浸在历史之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悲壮。
同时,文字之美和意境的独特性也使得这篇赋文凭借自身的魅力,成为后世文人竞相模仿的对象。
《赤壁赋》不仅仅是一篇言论自由的争鸣之作,更是一座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丰碑。
它揭示了历史的进程,探讨了人性的弱点,同时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豪情壮志。
可以说,《赤壁赋》这一杰作,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及原文注释

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及原文注释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及原文解释《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知道吗?语文这一门学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并引出下文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赤壁赋短评

赤壁赋短评
《赤壁赋》是宋朝大作家苏轼的一篇著名作品,是一篇散文赋,实际上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历史人物和哲学思考,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思想内涵。
首先,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他通过对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元素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
其次,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他通过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描述,展现了他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此外,苏轼在赤壁赋中还通过哲学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
他通过对“水月之辩”的探讨,提出了“变与不变”的哲学命题,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赤壁赋》是一篇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作品。
苏轼通过对自然、历史和哲学的描绘和思考,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思想内涵。
同时,《赤壁赋》也是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它的语言简练、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前赤壁赋读后感

前赤壁赋读后感《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散文,是东晋文学家曹植所作。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文辞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曹植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景象,展现了他对战争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引起了人们对于战争、生命和命运的思考。
在《赤壁赋》中,曹植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展现了他对于战争的深刻认识。
他在文中描述了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战争中的血腥和残酷,以及人们在战争中所受到的摧残和伤害。
通过对战争的描写,曹植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引起了人们对于战争的深刻反思。
除了对战争的描写,曹植在《赤壁赋》中还展现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赤壁之战中各个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战争中各个人物的命运的描写,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他通过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引起了人们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让人们对于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赤壁赋》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曹植对于战争、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引起了人们对于战争的深刻反思。
他通过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让人们对于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赤壁赋》的阅读,我不仅对于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于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在思想上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通过对《赤壁赋》的阅读,我受益匪浅,让我对于战争、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谈《赤壁赋》之美
千古名篇《赤壁赋》是苏轼赋文的代表作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且百读不厌。
究其读不厌,究其原因,归结为一个字:美。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骈散结合的句式美
只要亲近文本,就可以感觉到那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
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都有,读起来很有节奏。
如第一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瞩客,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
”描绘了清风、白露、月色、水光的美好景色。
再加上与“浩浩乎……:瓢飘乎……。
”这两个散形句式并用,读起来很有韵味。
它写出了美好景色中作者凭虚御风,羽化登仙的快感,表现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寻求精神解脱的苦闷心情。
第二段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浅蛟,泣孤舟之嫠妇。
”长短句并用,整齐而不乏变化。
洋溢着作者对眼前美景的满足和对美人即美好理想的向往。
第三段中,主客问答,气势宏大。
客人的三个问句,运用诗的语言,长短句结合,一气呵成,转移到对人生态度的论辩上,震撼心魄。
文章接着写道;“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托遗响于悲风。
”辞藻华丽,多有对偶,透露了作者失意的悲愤心情和旷达洒脱的胸怀。
全文长短句结合,骈散句并用,缓急得宜,节奏感强,既有整齐美,又有变化美。
二、字词巧用的音韵美
这篇文章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同时又不乏诗的韵律,押韵自由,语音和谐动听,读起来琅听,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感。
如第一段中押韵的字有:间、天、然、仙。
第二段压韵的字有:桨、光、方、慕、诉、缕,妇。
第三段压韵的字有:昌、苍、郎、鹿、属、粟、穷、终、风。
第四段中压韵的字有:往、长、主、取,色、竭、适等。
文中再加上虚词“之”、“兮”、“而”、“以”“于”“乎”和叠音词“飘飘”“渺渺”“袅袅”这些虚词和叠词的运用,读起来显得音节和谐,句式整齐,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充分抒发了作者探微曲折的感情。
三、首尾照应的结构美
酒在文中起了绝妙的作用。
文章首段有酒,“举酒属客,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末段以大醉作结,并“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以酒开篇,以酒作结,中间则采用主客问答形式,前呼后应,浑然一体,具有文章的结构美。
苏东坡是一个贬臣,此时他苦闷、悲愤,他要寻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摆脱失意中的无聊之感,于是举酒属客,把这种思想寄托在喝酒上。
最后也只能以大醉作结,不然的话,东坡一醒,更苦不堪言。
这反映作者矛盾的心情,蕴涵着天才精英的巨大悲愤。
四、情景交融的和谐美
文章开篇先叙述泛舟的时间、地点,接着对江上的清风、横江的白露,东山的明月,月光下的水光以及一望无际的江面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这些自然景物与饮者所泛之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使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统一。
在这篇赋里,作者主要阐述了自己在失意中对人生的看法。
作者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希望在功业上有所建树的人,现在却处在受压抑的贬谪生活中,在夜月江上,他被美好的自然景物所陶醉,暂时忘记了现实生活,追求出世长生,如“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凳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这样,精神上求得解脱,情景结合,犹如水乳交融一般,和谐而自然。
五、“天人合一”的理性美
文章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出极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重点又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的论辩上。
洞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仅足以使藏在幽壑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中的寡妇哭泣,也足以使被谪失意的作者内心惊动。
所以,他不禁愀然,正襟危坐,询问客人为什么要奏出这样的音调来。
客人于是从赤壁的月夜,想到曹操的诗,赤壁鏖战都成了陈迹,又想到“吾与子何能长存”,于是顿生哀愁。
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客人之口述说出来,把内心的矛盾外化。
接着,作者发了一通水月之论,清风明月之喻。
这是庄子相对主义观点在他思想上的反映。
庄子在《齐物论》、《秋水》等文中反复阐明了事物的变化是不稳定的,一切都是相对的。
《秋水》一文中河伯问海神:“我认为天是最大的,毫毛是最小的行吗?”差别只在于主海神不同意,认为世上万事万物,数量是没有穷尽的,时间是没有穷尽的,得失之数不是不变的,生死的变化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庄子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差别只是在于主观的观察角度。
他这一思想在哲学上闪射着理智的光辉。
苏东坡接过了庄子的相对主义、无差别论,发出了“水月之论”。
长江的水天天在流,却并无消长;天上的月亮天天在变,却最终没有变化,“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作者强调其“同,”是“自其同者观之”,则人与仙“万物皆一”。
既然如此,何
必悲伤,表现了他豁达的胸怀。
最后,思想感情交流达到和谐统一,于是“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在这里,作者是借“宇宙现象”,说“变”与“不变”,体现了作者“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又表现了作者旷达的“精神胜利”。
于是归宿到赏风景、喝美酒取乐于目前,展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性美。
总之,《赤壁赋》之所以传诵至今,经久不衰,滋润了一代又一代文学作者,说明它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