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的知识点整理
《赤壁赋》知识点全梳理

一、知识点梳理1、文体知识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赋的特点: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赤壁赋》即是一篇文赋。
2、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课文解读《赤壁赋》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模板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篇1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
既,过了。
望,农历每月十五)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10、下:下江陵(攻下)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二、通假字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2、冯: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通"凭",乘)3、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三、一词多义1、望: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2、长: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3、然: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4、于: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5、白: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6、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②歌曰(歌词,名词)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四、词类活用1、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2、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3、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4、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5、南、西:乌雀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6、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7、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砍柴)8、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五、古今异义的词1、徘徊:徘徊于斗牛之间(①古义:明月停留。
《赤壁赋》必备文言知识分类归纳(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赤壁赋》必备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关于文体: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①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
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等诸子散文,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
其他常识:①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②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③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④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⑤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⑥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⑦本文又称《前赤壁赋》,写的是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的赤壁矶,而非赤壁之战的地方。
此地因苏轼文章得名,又称“文赤壁”,“东坡赤壁”。
“武赤壁”也称周郎赤壁,才是当年赤壁之战发生的地方,一般认为是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的赤矶山。
⑧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赤壁赋所有知识点归纳

赤壁赋所有知识点归纳
1.背景知识:赤壁大战发生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三国时代。
当时,曹操率领大军进攻南方,玄德刘备和荆州刺史孙权联合抵抗。
赤壁战役是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在孙刘联军的英勇抵抗下,曹操遭到重创并溃退。
2.赤壁之战描写:诗中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战场景象,包括曹军的强大舰队和孙刘联军的各种抵抗手段。
诗中通过对火烧连营、铁锁连环等战术的描述,展现了孙刘联军智勇双全的形象。
5.修辞技巧:赤壁赋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象征、借代等,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通过夸张手法强调人物的英勇事迹和传奇成就。
6.典故引用:赤壁赋中引用诸多典故,如“滔滔江水”、“二虎竞食”、“乱臣贼子”的典故用以象征曹操的野心和孙刘联军的骨气。
这些典故与现实情境相结合,使作品更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
通过对《赤壁赋》的分析,可以看出它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反映了曹操与孙刘等英雄人物之间的战斗,更多地传递了对自然景物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与热爱。
它以生动的描写和动人的抒情,向读者展示了信仰、勇气和团结的力量,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对自由、正义和和平的追求。
赤壁赋详细知识点整理

赤壁赋详细知识点整理
《赤壁赋》,是唐朝大诗人李白于唐前113年在赤壁大战中发表的一部著名战争诗歌,作品叙述了著名的赤壁大战,描写出曹操和孙权军争,以及孙权试图摆脱曹操围困的悲壮
场景,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赤壁赋》总共分为4章,篇幅约六十二句。
第一章以“大江东去,浪淘尽,滩头谣
又解”开头,尤其用中篇小调来描绘故事的气势,并深入描绘曹操的战斗意志。
第二章介
绍了孙权以及其他溃败的大败状况,强调他是曹操的勇士,而孙权是受禁抗血液之怨而抗
击曹操,坚定不移,敢于死战,掩护百万人民。
第三章则继续描述桥头战斗的具体情形,
并且强调曹操与孙权两大敌人内心的战争欲望,并比喻月下船只无处可去,军队也如此。
此外,第四章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结尾,赞扬了曹操的行为,也肯定
了他对这次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曹孙战争画上了浓墨重彩的句号。
宋代学者苏轼推崇《赤壁赋》具有“大气态度”,“威严雄辩”的壮丽诗性,文笔凝重,临近前言,通过举例比喻及联想,突出大气态度和政治思想,描绘出赤壁大战中双方
军事实力,波澜壮阔,深入人心,充满了豪迈、英勇、不畏强势、不言可抗和奋起反抗的
精神气质。
《赤壁赋》为具有开山之诗的李白写的古典文学作品,被誉为千古绝唱,是我国写作
史上的经典之作,受到国际文坛的一致认可。
几千年来,它不仅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被评价为“气势豪迈、意境深刻”,也有一些批评家对其风格有所争议。
目前,《赤壁赋》仍被广泛用于中国历史教育和文学研究,并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艺作品。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归纳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归纳
《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东晋文学家曹操的上将曹操所作。
全篇描绘了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孙权的决战赤壁的场面,展现了古代军事、政治、人性等多个层面的形象和风采。
下面是对《赤壁赋》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和知识点的整理和归纳:
1.作品背景:《赤壁赋》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主要描述了刘备与孙权联军在赤壁一役中击败曹操的情景。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两大势力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曹操率领百万雄师北上攻打刘备,占领荆州。
刘备与孙权联合起兵,选择赤壁为防线,用火攻战术将曹操大军击败。
3.气势磅礴的场面描写:《赤壁赋》以其精细的描写和宏大的场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战争的现场。
描写了曹操的庞大军队、利用巨船围困刘备与孙权联军、南风助长火焰等情景,并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受。
4.真实的历史事件:《赤壁赋》虽然是一篇文学作品,但其描绘的赤壁之战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
曹操的百万大军北上攻打刘备,刘备与孙权联合作战并成功击败曹操,最终导致曹操撤退。
5.独特的艺术手法:《赤壁赋》采用了典型的写景手法,通过描写山川、江河、战船等具体的景物,形象地展示了当时战争的氛围和特点。
同时,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也成为了作品中具有个性和鲜明形象的主要角色。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一、作者与背景赤壁赋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赋文,被誉为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他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还在政治、书法等领域有所建树。
苏轼在文学创作中,常常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情感,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和真挚的情感。
二、赤壁赋的创作背景赤壁赋是苏轼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他当时任职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而江州就在赤壁附近。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赤壁之上。
苏轼在这样的历史风景之中,感慨万千,写就了这篇名篇。
三、赤壁赋的内容赤壁赋以写赤壁之战为主题,描绘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英雄豪情。
赋中描绘了周瑜、诸葛亮、曹操等历史人物,展现了人物性格的鲜明特点和战争的残酷血腥。
苏轼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仰慕和对时局的忧虑。
四、赤壁赋的艺术特点赤壁赋展现了苏轼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造诣。
文中用词典雅,结构严谨,语言优美。
苏轼善于运用比喻、修辞,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赋文表现了苏轼对历史事件的把握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展现了他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审美情趣。
五、赤壁赋的影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它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在后世文人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赤壁赋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启迪后人对文学创作的探索和追求。
六、结语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瑰宝,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赤壁赋的整理和探讨,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情感,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魄力。
希望通过此次的赤壁赋知识点整理,能够让更多人对这部经典之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上为赤壁赋知识点整理,感谢阅读。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文言文,也是诗人曹操与诸葛亮的著名对联作品。
以下是《赤壁赋》文言文的知识点梳理:
1. 文言文的叙事技巧:《赤壁赋》采用了纪实和叙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描写历史事件来展现人物形象和情感感受,并以此呈现其诗意。
2. 修辞手法的应用:《赤壁赋》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描写自然景物:《赤壁赋》以赤壁山水环境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具有浓厚的江南山水意境。
4. 展现人物形象:《赤壁赋》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胆略、智谋和情感,塑造出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如曹操、周瑜等。
5. 展示社会风貌:《赤壁赋》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疾苦,通过描写江南渔民的生活和抗击外敌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大事和民生疾苦的情感。
6. 思想情感的表达:《赤壁赋》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思想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总的来说,《赤壁赋》是一篇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的文言文,通过对历史事件、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示了丰富的文学技巧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它既是一篇叙事文学作品,又是一篇颇具诗意的抒情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的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 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 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 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 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轼被贬 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
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 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 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 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 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 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 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五、重点句子 翻译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 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