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残疾人基本现状

• 4.残疾人口的城乡分布全国残疾人口中,城镇残 疾人口为2071万人,占24.96%;农村残疾人口 为6225万人,占75.04%。 • 5.残疾人口的残疾等级构成全国残疾人口中,残 疾等级为一、二级的重度残疾人为2457万人,占 29.62%;残疾等级为三、四级的中度和轻度残 疾人为5839万人,占70.38%。 • 6.残疾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全国残疾人口中,具有 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残疾人为94万人, 高中程度(含中专)的残疾人为406万人,初中 程度的残疾人为1248万人,小学程度的残疾人为 2642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 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15岁及以上残 疾人文盲人口(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3591 万人,文盲率为43.29%。
• 10.残疾人家庭户的收入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2005年人均全部 收入,城镇为4864元,农村为2260元。12.95%的农村残疾人 家庭户年人均全部收入低于683元,7.96%的农村残疾人家庭户 年人均全部收入在684元至944元之间。 • 11.残疾人曾接受的扶助、服务和需求残疾人曾接受的扶助、服务 的前四项及比例分别为:曾接受过医疗服务与救助的有35.61%; 曾接受过救助或扶持的有12.53%;曾接受过康复训练与服务的 有8.45%;曾接受过辅助器具的配备与服务的有7.31%。残疾人 需求的前四项及比例分别为:有医疗服务与救助需求的有72.78 %;有救助或扶持需求的有67.78%;有辅助器具需求的有 38.56%;有康复训练与服务需求的有27.69%。
• 12.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在此次调查的残疾人所在社区(村、居委 会)中,68.13%的社区距离最近的法律服务所(司法所)在5公 里以内,21.86%的社区距离最近的特殊教育学校(班)在5公里 以内,47.35%的社区建有文化活动站(室),71.95%的社区 设有卫生室(所, 四分之一 的残疾人是由受伤和暴力导致的。 根据2004年联合王国调查,残疾人更容易 成为暴力和强奸的受害人,并较难获得警方 干预、合法保护或者预防保护。 研究显示,发生在残疾儿童的暴力事件比非 残疾儿童高1.7倍。
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

二、慢性病患病构成.................................................. 24 第三节 居民自我健康评价................................................. 25
一、整体情况........................................................ 25 二、地区比较........................................................ 26 三、性别比较........................................................ 27 四、年龄别比较...................................................... 28 第四节 小结............................................................. 29 第四章 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和利用.............................................. 31 第一节 两周患病治疗情况................................................. 31 一、两周患病治疗方式................................................ 31 二、两周患病医生指导治疗率.......................................... 32 三、不同疾病两周患病医生指导治疗情况 ................................ 34 第二节 门诊服务利用..................................................... 35 一、两周就诊率...................................................... 35 二、不同疾病两周就诊情况............................................ 37 三、两周内就诊机构及治疗方式........................................ 38 四、两周新发病例未就诊情况.......................................... 40 第三节 住院服务利用..................................................... 41 一、住院原因........................................................ 41 二、住院率.......................................................... 42 三、不同疾病住院情况................................................ 45 四、住院治疗情况.................................................... 47 五、需住院未住院.................................................... 49 六、住院费用........................................................ 51 第四节 小结............................................................. 52 第五章 居民满意度.......................................................... 53 第一节 门诊服务满意度................................................... 53 一、对就诊机构的满意度.............................................. 53 二、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54 三、就诊者总体满意度................................................ 56 四、门诊患者不满意的原因............................................ 56 第二节 住院服务满意度................................................... 57 一、对机构的满意度.................................................. 57 二、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57 三、对住院服务的总体满意度.......................................... 59 四、住院患者不满意的原因............................................ 59 第三节 医患关系与对医改的感知........................................... 59 一、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 59 二、对医患关系类型的认知............................................ 60
1-55,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1-55,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篇一:统计学第1-2章作业参考答案第1-2章作业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a.凯特勒b.威廉·配第c.康令d.阿亨瓦尔2、统计学研究对象的重要特点是(a)a.数量性b.总体性c.社会性d.具体性3、就总体单位而言(c)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只能有一个指标c.可以有多个标志d.可以有多个指标4、要了解某班5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是(a)a.50名学生b.每一个学生c.5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d.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5、对某地区所有工业企业的职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单位是(a)a.每个职工b.每个企业c.每个个数的职工d.全部工业企业6、某生产班组四名工人月工资收入分别是3200元、3250元、3320元和3560元,这四个数字是(b)a.变量b.变量值c.数量标志d.数量指标7、某工业企业工人的技术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这里的“技术等级”是(b)a.数量标志b.品质标志c.数量指标d.质量指标8、职工人数是一个(a)变量。
a.离散型b.连续型c.有时是离散型有时是连续型d.无法判断9、一项调查是否属于全面调查,关键看其是否(b)a.对调查对象的各方面都进行调查b.对组成调查总体的所有单位逐一进行调查c.制定统计调查方案d.采用多种调查方法10、制定统计调查方案,首先要明确(d)a.统计调查对象b.统计调查单位c.统计调查项目d.统计调查目的11、经常调查与一时调查是按(b)来划分的。
a.调查组织形式b.登记事物连续性c.调查方法d.调查对象包括范围12、下列属于经常调查的是(d)a.对20xx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b.对近几年来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c.对全国人口每隔10年进行一次普查d.按月上报的钢铁产量13、对某地区饮食业从业人员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该地区饮食业的(c)a.全部营业网点b.每个营业网点c.所有从业人员d.每个从业人员14、某市工商企业20xx年生产经营成果的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xx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a.一日b.一个月c.一年d.一年零一个月15、调查时间的含义是(a)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b.进行调查的时间c.调查工作期限d.调查资料报送的时间16、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是指(c)a.处于较好状态的单位b.体现当前工作重点的单位c.就调查标志而言,在单体标志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d.总体中的典型单位17、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c)a.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调查b.人口普查c.工业企业现状调查d.某地区工商企业职工基本情况调查18、人口普查属于(d)a.典型调查b.抽样调查c.全面统计报表d.全面调查19、某灯泡厂生产一批灯泡,欲了解其产品质量,需要采用(c)a.重点调查b.典型调查c.抽样调查d.普查20、对某企业职工情况进行调查,则调查对象是(b)a.该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情况b.该企业全部职工c.该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情况d.该企业所有职工的情况21、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的组限必须(a)a.重叠b.相近c.不等d.无所谓22、统计分组的关键是(c)a.确定组距和组数b.确定全距和组数c.确定分组标志d.确定组距和组中值23、次数分布的类型主要取决于(c)a.统计总体所处的条件b.分组标志的选择c.社会经济现象的性质d.变量是连续还是离散24、下列分组属于品质分组的是(d)a.人口按年龄分组b.住户按人口分组c.企业按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分组d.产品按等级分组25、对某综合性大学的全体学生,首先按文科和理科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性别分组,其分组结果如下:这样的分组属于(b)a.简单分组b.复合分组c.平行分组d.再分组26、某公司职工月奖金额最高为3000元,最低为500元,此资料分为6个组,形成等距数列,则各组组距应为(a)a.400b.415c.416d.41727、某连续变量数列,第一组设置为开口组,其上限为800,相邻组的组中值为880,则第一组的组中值为(c)a.700b.710c.720d.74028、在次数分布中,频率是指(c)a.各组的频数相互之比b.各组分布次数相互之比c.各组分布次数与总次数之比d.各组分布次数与比重之比29、某企业职工按工资水平分为4组:500元以下;500元~600元;600元~700元;700元以上。
人口的初婚年龄分布与差异分析

人口的初婚年龄分布与差异分析摘要:一定时期的人口初婚年龄分布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婚姻选择行为的影响。
文章首先提出了随机扰动因素影响下的初婚年龄分布模型,并建立了年龄别初婚率统计方法,然后对中国自1985 年以来的初婚年龄分布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城乡差异和教育程度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1)我国初婚模式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2)初婚年龄分布的延迟效应存在从城市、镇、乡村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3)接受大学教育的男女人口与其他教育程度人口相比,其初婚模式相似,但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
关键词:初婚模式;初婚年龄分布;年龄别初婚率;城乡差异;教育程度0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取得了的巨大发展,加之中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的初婚模式产生了深刻变化,并成为人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但现有的对于中国初婚模式的研究,由于受到人口数据的局限,主要集中在平均初婚年龄及其趋势、夫妻年龄差等方面的分析。
已有研究在对初婚模式的分析和测度方面的指标和分析方法也较为简单,无法综合考察初婚模式变动的趋势和不同人口群体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对我国城乡差异以及教育程度差异对初婚模式的影响的研究尚处于空白。
本文首先基于观察数据建立了初婚年龄分布的一般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估计初婚年龄分布的方法,然后进行了实证分析,给出了我国25 年来初婚年龄分布的变化趋势,并比较了城镇乡人口群体的初婚年龄分布差异以及不同教育程度人口群体的初婚年龄分布差异情况。
1 研究方法1.1 初婚模型自从寇尔(1971)发现人口的初婚模式以来,围绕初婚模式的研究层出不穷。
为改进对初婚年龄分布的估计效果,人们先后提出了许多的改进模型(Kostaki,2009)。
但是由于实际人口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特别是年龄别初婚率往往存在一定的进度效应和随机干扰现象,所以直接对数据进行拟合并不一定能得到真实的初婚年龄分布。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口社会学》期末试题及答案2(试卷号:2676)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口社会学》2024-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676)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和联系。
答:联系: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两个方面,都是指人口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或社会范围内的移动。
(2分)区别:人口迁移的界定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考虑。
(1)从时间上来看迁移者在迁入地的居住必须超过一定的时间后才算做迁移。
(2)从空间上来看,一般认为跨社区改变定居点并居住达到一定时间的人口移动过程即为人口迁移。
(4分)相对于人口迁移,从狭义上讲,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范围内非定居性的移动。
人口流动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素:一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常住地;二是跨越一定的地域空间;三是在流入地的居住是暂时性的;四是在移动过程中有往返的意愿或行为。
(4分)2.简述性别结构的影响因素。
答:对一个社会的人口状况来说,性别结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口婚姻和生育状况的基本因素,对人口再生产、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以及包括就业结构在内的其他人口结构指标均有直接关系。
(2分)(1)人口过程因素。
(2分)(2)文化因素。
(2分)(3)经济因素。
(2分)(4)政治和制度因素。
(2分)以上要点每条得1分,简要说明或举例可得满分。
3.举例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答:(1)我国人口老龄化首先是结构问题,总量问题也不容忽视。
(3分)(2)老年人社会保障面临巨大压力。
(3分)(3)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资源问题。
一是劳动力平均年龄大幅度提高。
二是中老年劳动力成为主体。
(4分)以上要点每条得2分,简单举例说明可得满分。
4.简述中国人口发展的深远意义。
答:中国人口增长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分)(1)人口增长方向性的转变使中国人口摆脱了历史上在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盲目增长和收缩的历史循环,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了趋势性的下降,并逐步向零增长接近,为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06人口普查简介

人口普查简介人口普查(英文:census),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从1949年至今,中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与2010年进行过六次全国性人口普查.人口普查具有四个特征:个别性、普及性、同时性和定期性(1)个别性:人口普查是把每个人与每一户的特性,个别地加以调查,并且个别地记录下来.只有这样个别的调查和记录,才能把收集到的资料,按不同的人口特性进行不同的交叉汇总统计.在普查中还可以同时运用抽样的方法来收集某些人口特征,也就是对某些人口特性只调查一部分人口而不调查每一个人(如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使用长、短表进行调查的方法).用抽样方法所抽出的样本,必须能够代表全体人口.(2)普及性:普查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地理范围,凡在这个范围内所有按照普查规定应该被调查的对象,都应该一一调查,不能遗漏,也不应重复,这是普查的空间特征.(3)同时性:普查是有标准时间的.普查的调查工作,必须在普查地理范围内尽可能同时进行,并且在规定的一段较短的时间内查完.调查到的人口特征,应该是普查标准时间点或时间段的特性,不同的人口特性可以有不同的时间标准,多数的人口特性都以普查日为标准时间,有些特性可以用普查日前一段时间为标准时间,比如被调查人的年龄、婚姻状况、教育和文化水平等都应该以普查标准日的情况为准,但劳动人口的行业、职业等可以用普查日前一周内、前一月内或过去十二个月内的情况为准.(4)定期性:人口普查应该定期进行,这样所收集到的数据才能较容易的相互比较,负责调查的单位也能按部就班地、从容地、有系统地做人口普查的准备工作,更重要的是普查数据使用者可以定期地有新数据来作工作计划、行政参考、学术和市场研究等,世界多数国家都是每十年或每五年举办一次普查.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从1949年至今,我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与2010年进行过六次全国性人口普查.我国的历次人口普查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我国着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迫切需要翔实的人口资料,决定在于1953年在选举工作的同时,举行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法》,为准备全国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做好选民登记工作,并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确实的人口数字,决定开展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为:1953年6月30日24时.普查项目有:与户主关系、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以及本住址等6项.这次普查工作的特点:在市选举委员会领导下,人口普查登记与选民登记同步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工作又在标准时间半年后开展.回顾时间较长,普查登记项目少,为了取得经验和保证质量,试点和复查面广,时间长,对边缘少数民族地区,采用间接调查的方法而取得数据.普查时间,1953年6月12日至7月2日为准备工作阶段,7月3日至1954年6月为登记阶段及全面复查和重点抽查、统计、小结、公布等.1954年11月1日由国家统计局发表了《关于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结果的公报》,公布了这次普查的主要数字:全国在1953年6月30日24时总人口为5人,其中直接调查的人口为0人,用其他办法间接调查到的人口为人.普查结果:全市总户数为606864户,总人口2419524人,其中男性1282167人、女性1137357人,性别比为112.73,户平均3.99人,汉族2400904人占总人口99.23%,少数民族18620人占总人口0.77%.市人口调查办在4个居民小组(平均每组350人)开展抽查结果,每组平均漏登与错划的只有1.5人,精确度达99%.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人口普查是我国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64年2月11日颁布了《关于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这次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全国人口登记计算的标准时间为1964年6月30日24时.普查项目除保留第一次普查的六个项目外,新增了文化程度、本人成分、职业三项,后两项不作汇总.同时,要求对1964年上半年出生、死亡、迁出、迁入进行核对和登记.1964年人口普查数字当时没有公布.到1981年第5期《统计》杂志上,刊载了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九项主要统计数据》.普查结果:1964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为9人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9人(不包括台湾省人口、港澳同胞和国外华侨).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人口普查是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82年2月19日颁布了《第三次人口普查办法》共28条,规定1982年7月1日零时为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普查项目共19项,按人填报的项目有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文化程度、职业、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生育子女数和存活子女总数、1981年生育胎次等13项,按户填写的有户的类别(家庭户或集体户)、本户住址、本户人数、本户1981年出生人数、本户1981年死亡人数和有常住户口已外出一年以上的人数等6项.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主要数据是,1982年7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为11人,其中大陆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和现役军人共88人.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人口普查是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国务院于1989年5月9日发出了《关于进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1989年10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第四次人口普查办法》,共33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为1990年7月1日零时.普查表有21项,其中:按人填报项目为15项,即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状况和性质、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状况、迁来本地的原因、文化程度、在业人口的行业、在业人口的职业、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妇女生育、存活子女数、1989年1月1日以来的生育状况;按户填报的有6项,即本户编号、户别、本户人数、本户出生人数、本户死亡人数、本户户籍人口中离开本县、市一年以上的人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是,1990年7月1日全国人口为10人,其中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共01人.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人口普查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国务院于1998年6月17日发出了《关于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2000年1月25日,国务院分布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办法》,共46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为2000年11月1日零时.普查表有49项,其中:按人填报项目为26项,即姓名、与户主关系、年龄、民族、户口登记状况、户口性质、出生地、何时来本乡镇街道居住、从何地来本乡镇街道居住、迁出地类型、迁移原因、5岁及以上的人五年前常住地、6岁及以上的人填:是否识字、受教育程度、学业完成情况、15岁及以上的人填:是否有工作、工作时间、行业、职业、未工作情况、未工作者主要生活来源、婚姻状况、初婚年月、15-50岁妇女填:生育子女数、;按户填报的有23项,即户编号、户别、本户普查登记人数、本户户籍人口中外出不满半年人数、本户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人数、暂住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不满半年人数、本户2001年3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200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共126583万人.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政府网2009年5月6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最新电大《人口统计学》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最新电大《人口统计学》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100%通过2015年秋期河南电大把《人口统计学》纳入到“教学考一体化”平台进行网考,针对这个平台,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内容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CTRL+F)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一单选题1.从经济标志出发来研究人口构成可将人口总体划分为:在业人口和()。
(4.00分)A. 非在业人口B. 学生C. 平均人口D. 总人口2.()指人口总体中,少年儿童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口数之比。
(4.00分)A. 总负担系数B. 少年儿童人口负担系数C. 劳动适龄人口D.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3.按照指标所反映的研究对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各个不同类别的()。
(4.00分)A. 动态指标B. 静态指标C. 相对指标D. 指标族4.()指人口总体中未达到劳动年龄或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口。
(4.00分)A. 在业人口B. 非劳动适龄人口C. 劳动适龄人口D. 非在业人口5.按照指标所反映的人口现象的规模和数量关系不同,可分为绝对数指标和()。
(4.00分)A. 总量指标B. 相对指标C. 动态指标D. 静态指标6.()指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口数之比。
(4.00分)A. 总负担系数B. 少年儿童人口负担系数C.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D. 劳动适龄人口7.()是描述人口总体年龄构成分布状况的一个指标,是按年龄标志把人口总体划分为对等两半的那个年龄数值。
(4.00分)A. 少年儿童系数B. 平均年龄C. 年龄中位数D. 年龄众数8.人口统计指标必须具备3个基本要素:指标计量、指标特定范畴和()。
(4.00分)A. 指标数值B. 指标计算方法C. 指标计量单位D. 指标名称9.()指人口总体中最频繁出现的年龄值,即在年龄分布上包含人数最多的那个年龄。
中国当前的婚姻态势及其变化趋势

中国当前的婚姻态势及其变化趋势近年来,有关婚姻问题的讨论日渐热烈。
一方面,结了婚的人增加了离婚风险,另一方面,青年越来越不急于结婚。
而城市女白领的“结婚难”现象,更是让家庭和社会都为之焦虑。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老年人的再婚和同居问题又成为媒体关注的主要内容。
种种迹象表明,社会结构转型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家庭生活的重要力量:在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迅速转变为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的家庭结构不但在小型化,而且越来越趋于不稳定。
对此,我们要问: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口的婚姻和家庭问题到底如何?中国人口的婚姻状态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1]离婚率的上升是否与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关系?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对当前中国的婚姻状态进行系统分析的可信资料。
再结合《中国统计年鉴》对以往历史数据的重新修订,我们基本可以对中国当前的婚姻结构变化和“离婚”趋势做出判断。
一登记结婚对数减少,离婚率逐年上升在《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家统计局修订了以往的离婚率数据,改用世界各国通用的计算粗离婚率的指标,以当年每1000人中的离婚对数计算中国的离婚率。
新的数据,虽然调低了粗离婚率的数字,但仍然表示出了离婚率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在人口基数增加的情况下,中国每年登记结婚“对数”,在1992年之前,处于徘徊上升的态势,但在1992年之后,则在波动中逐渐下降,所以,1992年是一个历史性的拐点。
伴随中国人口转型的加剧——从人口迅速增长期向人口静止期的过渡,进入法定结婚年龄的人口开始减少——这使中国的结婚登记对数趋于降低。
在结婚对数1992年的957.5万对降低到2005年的823.1万对的同时,中国内地居民初婚登记结婚的人数也从1992年高峰拐点的1832.1万人开始波动式下降——1996年下降到1781.7万人,1997年下降到1726万人,到1998年下降到1675.4万人(比1992年净减少约156.7万人)。